02.26 崇禎吊死媒山是個人能力不足還是當時的大勢所驅?

亮亮1116800485020



前言


導致大明滅亡其個人能力不足佔一半。失去“天時、地利、人和”是導致崇禎吊死煤山,導致大明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天時

公元1628年2月5日,17歲崇禎即位,至崇禎十七年,煤山上吊自殺止,共在位十七年時間。從即位那年開始,“天時”就離他遠去了。

崇禎元年,老天就給了崇禎一個下馬威,北方大旱。

“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漢南續郡志》

從崇禎元年到崇禎十三年,這十三年期間,老天一直在考驗著崇禎,不是大旱,就是大水、大澇,然後大飢。感覺還不夠猛,又加了上蝗蟲,週而復始。彷彿不把崇禎壓垮不罷休。

崇禎在苦苦支撐著,老天覺得做的還不夠,那就在加點厲害的吧。

崇禎十三年,河間府、大名府、順德府大疫,“瘟疫傳染,人死八九”老天又給崇禎加上了烈性的傳染病。

至崇禎十四年,華北各省又起大疫,早上得了, 晚上人就沒了。百姓恐慌,紛紛外逃,城裡都沒有人了。

很快瘟疫傳到了北京,北京城裡竟然十室九空。

崇禎十六年,鼠疫傳到了天津。

崇禎十七年,鼠疫傳到了向南傳到了山西。

村無吠犬,尚敲催徵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
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似聞鬼哭。
---前兵部尚書呂維祺

天災無時無刻不緊隨著崇禎,旱災、水災、蝗災、鼠疫輪番來襲,天災又導致人禍,民不聊生,只能造反,各地紛紛起義,本來災禍導致經濟接近崩潰,救災還沒有錢,現在又得籌集軍費,雪上加霜,滅亡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了。

很奇怪的是,鼠疫在順治元年就漸漸的消失了,然後華北各地竟然風調雨順了。

可見“天時”是多麼討厭崇禎。

二、人和


在明朝的歷代皇帝中,崇禎工作還是十分認真的,勤於政務,嚴於律己。但是由於年輕,即位就遇到了天災人禍。各種災害、南方各地起義、北方大清王朝的虎視眈眈,種種不好的事情,分沓而至。讓失去“天時”的年輕皇帝亂了陣腳,治理國家水平直線下降。再丟失“人和”就不意外了。

崇禎三年,殺大將袁崇煥,自毀長城,從此北方大清王朝入關再無阻礙。

崇禎二年,農民大規模起義。為剿流寇,主要就是李自成義軍,崇禎先後殺總督7人,巡撫11人,先後用楊鶴、洪承疇、曹文詔、陳奇瑜、盧象升、楊嗣昌、熊文燦、楊嗣昌等人剿殺李自成。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剿李自成的將領。

不難想像,誰還敢給殺紅了眼的老闆做事呢。

崇禎死後,被大順軍示眾於東華門。

“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
---[清]計六奇 ,《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崇禎十七年甲申 》

三、地利


天子守國門,朱棣為了防禦北方的少數民族而遷都北京。北京在地利上佔據了很大的優勢,有效的抑制住了北方的民族。但在崇禎手裡,北京沒有了地利,反而成了大清可以直接攻擊的目標。崇禎即位不久,就面臨了南方的農民義軍和北方的大清王朝兩面夾擊的局面。當殺掉袁崇煥以至遼東及山海關無人可守之日,當南方天災人禍讓李自成義軍步步北進之時,北京再無險可守,反而成為了最危險的地方。

“地利”的優勢也遠離崇禎而去了。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三月十九日凌晨,李自成破城,進入北京。四月二十二日,吳三桂聯合清軍多爾袞,擊敗李自成,入關,攻佔北京。

至此,大明亡了。

結語


崇禎作為亡國之君,亡國時候保持了皇帝的尊嚴。可嘆。

李自成破城之後,崇禎於煤山上吊自殺,時年33歲。死前曾發感慨。

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死時以發覆面,以無顏見先皇於地下了。可憐。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崇禎至死也不知道亡國的真正原因,不知道可以用“人和”來緩解“天時”帶來的不利因素,再利用“地利”保持江山的穩固,可悲。


一杯清茶飲江湖


明思宗朱由檢崇禎作為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雖然他披肝瀝膽、兢兢業業,但他能力有限,仍然無法挽救大明帝國的滅亡。崇禎執政時期他本可以挽救大明帝國,但因為犯下三個致命的錯誤,最終獨吞亡國苦果。

一、與金國和談失敗

崇禎登基時,金國皇太極一直想要策反袁崇煥,聲稱願意“去帝稱汗”,想要通過袁崇煥和明廷和議。崇禎五年,皇太極再次派遣使者送信至大同府,表示願意和大明帝國和談,但實際皇太極是為解決金國內部矛盾。

崇禎十一年春,朱由檢派遣周元忠去打探金國真正議和的目的。當年五月,崇禎在中極殿召集重臣商議此事,楊嗣昌借卦象奏請朱由檢議和,以便朝廷集中力量剿滅其他流匪。

但經過一番商議,議和一事最終破產,崇禎十一年,張獻忠、李自成相繼投降,明朝政府剿匪局勢一片大好。正是被這種形式衝昏了頭腦,朝廷錯誤判斷了可以集中力量剿滅清軍了,但沒想到李自成等人有逐步做大。而當時明軍又陷入了與清軍的戰爭之中無法自拔,明廷疲於兩線作戰,再無中興之機。

二、楊嗣昌被迫自殺

崇禎的性格向來都是剛愎自用、多疑、不相信任何人。崇禎在位十七年,內閣大臣共有五十餘人,但崇禎唯獨只相信楊嗣昌一人。

楊嗣昌自幼忠良,曾因上書替父從死受到崇禎的重視,在兵部尚書張鳳翼畏罪自殺之後,在沒有任何商議的情況下,崇禎便立即將楊嗣昌提拔為兵部尚書。崇禎十二年,楊嗣昌主張的與金國議和一事失敗,清軍不斷襲擾大明邊境損失慘重,同時中原各地流匪四起,而所有的剿匪策略都出自楊嗣昌一人。

在內外交困的環境下,朱由檢開始對楊嗣昌漸生不滿,楊嗣昌被迫督師剿匪。此舉一來可避開朝堂政治輿論的壓力,二來剿匪事成功之後定能讓那些有意見的人閉嘴。但楊嗣昌只擅長謀劃建策、行兵打仗卻一竅布不通,在剿匪期間,明軍大將左良玉、賀人龍等人不合,導致襄陽城被攻破、福王被迫殺,而楊嗣昌最終含恨而死。

三、錯殺魏忠賢

崇禎登基之後,便將權傾朝野的魏忠賢誅殺。崇禎此舉雖然將權利集中,但朝廷黨爭之風愈演愈烈,在閹黨打壓下的東林士眾再次掌握大權,又將這股歪風邪氣引入朝堂。這些人營私結黨,將與其政見不同者全部殺害,導致後來崇禎無人可用

崇禎的悲劇,只能怪其能力不足,在明末局勢複雜之際,他竟接連在戰略、用人等方面犯下嚴重的錯誤,喪失了中興大明之機,大好河山就此拱手送人。


公元前


崇禎時期,吏治腐敗,小冰河天災,華北鼠疫肆虐且民變峰起,宗室王爺近二十萬,削耗國家財政20%以上,明軍在遼東與金國常年作戰,明軍還鎮壓西北起義軍與西南土司,三線作戰,財政極其困難,這個皇帝確實難當。

但是,並不是沒有辦法,清朝同治初年的情況比明末還要糟糕,慈禧不是一樣能夠力挽狂瀾,可見崇禎還不如一個女人。

崇禎吊死煤山主要原因既是個人能力不足也是大勢所趨,崇禎多疑急躁、刻薄寡恩的性格使多少忠臣良將枉死,甚至投敵。

與秦二世、漢平帝、漢獻帝、晉惠帝、晉安帝、唐昭宗等作為傀儡皇帝的亡國之君相比,崇禎帝一上臺就剷除了九千歲魏忠賢與天啟帝乳母客印月為首的閹黨,而且崇禎在位十七年牢牢掌控朝政大權,一直就不是傀儡皇帝,所以明朝滅亡,崇禎帝應該負責。

崇禎剛剛繼位的時候手下人才濟濟,名將如雲。比如孫承宗、袁可立、馬世龍、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滿桂、孫祖壽、祖大壽、趙率教、邱禾嘉、黃龍、金日觀、沈世魁、周遇吉、曹文詔、曹變蛟、陳奇瑜、熊文燦、鄭崇儉、趙光汴、範志完、朱大典等,還有巾幗英雄秦良玉、著名科學家徐光啟、財政專家畢自嚴、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海戰專家曹文衡、游擊戰專家毛文龍、兵書專家茅元儀等。可以說崇禎手握一手好牌。

但崇禎多疑急躁的性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如果崇禎能夠防治鼠疫,發行紙幣,將違法犯罪的官員與宗室抄家,扶植新的魏忠賢打壓東林黨,不用袁崇禎,培育並推廣土豆、玉米與馬鈴薯等高產耐寒耐旱耐貧瘠的農作物,賑災並安置流民。

同時,大力發展工商業,全面開關,設軍機處,推行攤丁入畝制度,編練西式陸軍,以武士道精神貫輸,對全民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並引進科舉,另外,將數學物理等學科引入科舉,都成為必考科目,廢除八骨文。

重視科技,設科學院與專利局。重用在華傳教士與葡澳人員,按能力授職,讓他們或為教官,或為工程師,或為科學家,或為醫學家,或為畫家,或為天文學家,並讓他們教授中國人。

對外,聯繫沙俄遠東軍、朝鮮與蒙古林丹汗,四面夾擊後金。則後金必亡。



當代曹植


兩者兼而有之,具有無法改變的歷史因素,崇禎個人也範了很多錯誤。這兩者之間的比較呢,歷史因素更多一些。

我們首先分析崇禎繼位之時和自盡的時候所面對的問題。崇禎繼位時,自盡時。1、李自成已經頗有氣候,但是即便沒有清軍入關,也很難擊敗南明朝廷和山海關軍隊。李自成也沒有稅負體系,難成大氣。2、清軍:已經不可阻擋。即便崇禎南渡,也很難維持隔江而治的局面。3、大明內部:明朝稅負體系和政治機制已經崩潰。

所以,哪怕崇禎不犯錯,關外的清朝也是很難阻擋。萬曆47年薩爾滸之戰是轉折點,年輕的女真人才濟濟,已經無法阻擋。明朝的稅負體系是建立在失衡的官僚機制上的,脆弱的稅負體系,無法支撐與強盛的滿清作戰。疊加的小冰河期和乾旱,摧毀了脆弱的財政體系。

崇禎繼位時,明朝的官僚體制已經積重難返,即便有人才,也無法給他們創造施展才華的空間,很容易被言官和官僚集團攻擊。明末不是沒有人才,孫承宗、孫傳庭、盧升象這些不是自盡就是被迫辭官。已經形成了劣幣機制。而官僚集團吞噬了明朝的稅負機制。加上龐大的藩王集團。明朝鼎盛時期張居正時期財政收3700萬兩,盈餘400萬兩。而乾隆年間高達8000多萬。張居正死後財政逐漸崩潰,而支出增加。很難維持關外長期軍事行動。想逆轉文官體制是不可能的,最有手段的嘉靖也是對付不了。而把藩王財政全砍掉顯然不可能。只能小幅度的縮減開支。

崇禎繼位時,滿清已經在薩爾滸取得對明朝的勝利,統治了朝鮮和蒙古。從此明軍只能被動防守。滿清人才輩出,處於上升期。此勢也是不可逆轉,只能期待相持中清朝內部分裂衰落。

唯一的變數是李自成,李自成是由於小冰河時期導致的旱災,產生的流民。這個是氣候因素。

總體來說,三個滅亡因素,崇禎一個都改不了。不是他能力不行。除非朱元璋和朱棣,這樣的鐵腕而且具有巨大威望的人才可以對付可怕的官僚制度和藩王體系。而且這個龐大怪物已經比早期更龐大。

崇禎是不是有些機會點決策可以改進呢?是的。

比如和滿族人議和,這個他不要那麼好面子,鐵腕一點。起碼可以騰出手來收拾李自成。比如製造出一個權相,張居正這種。給體制內幹活的人更加自由的空間。難點是,權相往往意味皇帝弱勢。這點很難。崇禎沒有好的穩定的內閣班子,沒有壓制東林黨。這是他的失敗。比如南遷,他可以維持南明更加久一些。比如給員工好的環境,更加持久強力的支持,盧升象和孫傳庭就可以消滅李自成。但是這些問題核心在於官僚機制問題。而改革這個,顯然不現實。


歷史與現狀


崇禎還是夠倒黴的,沒有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皇家對接班者的培訓,天啟死的突然,他突然就當了皇帝。)

自己連好人壞人都分不清,至少對於皇家而言,太監,錦衣衛比大臣忠心多了。

當了皇帝,聽了東林黨的話,把東廠,錦衣衛都撤了。自己變成瞎子,聾子。

大臣說天是藍的,就是藍的。說是綠的,就是綠的。崇禎自己無法分辨。

崇禎十七年,京城附近發生鼠疫,十室九空。李自成很輕易的就攻到京城,李自成要崇禎給他封王,就可撤兵,瘟疫之下,李自成也想早點跑路。

可崇禎不知道啊,大臣告訴他天下太平著了,沒有鼠疫,沒有極冷的天氣。

崇禎拒絕了李自成,一個流寇,想的倒美。

結果,李自成攻城,守城的十個九病。哪裡擋的住。

崇禎驚呆了,得知真像,三十多年的三觀盡毀!這個世界太壞了,都是壞人。

傷心絕望,上吊死了。

要怪就怪崇禎太單純了,做人不能太單純,做皇帝更不能。普通人單純了要受到社會的毒打,皇帝單純了只有國破家亡。


泥封老酒


崇禎吊死煤山,主要還是個人能力問題![酷拽][酷拽][酷拽]

原因一

崇禎從登基,到吊死煤山,這中間足足有長達17年的時間。17年是個什麼概念?有這17年,足足可以讓朱元璋從一個一窮二白沿街乞討的和尚走到九五至尊的皇位了!這就是能力上的巨大懸殊。

原因二

大多數王朝末年的皇帝,大都是被架空沒有實權的皇帝,但是崇禎不是。從崇禎登基到吊死煤山,崇禎一直掌握著國家的最高權力。在崇禎長達17年的時間裡,能臣輩出,猛將如雲。封建正統,君臣大義,能員幹吏,精兵強將,都在崇禎這裡,可謂是拿著一手的"王炸",可是最後卻落得一個吊死煤山的結局,實在是能力比他的祖輩差的太遠了。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程小滿的文史日記


個人認為明朝滅亡分為外因:大環境和內因:個人瞎搞,各佔8成和2成。

外因:建虜難打、流寇難纏、黨爭難搞、小冰河世紀、吏治腐敗、賦稅崩壞、士族和皇族寄生……

這些是由來已久的弊病、不可抗力的天災,屬於大環境。

這裡不展開講了


著重講下內因:崇禎是怎麼把一手不算太差的牌打的稀爛的。

1.一上臺就棄用廠衛,自斷爪牙,自毀耳目。

直接導致崇禎對信息的獲取渠道或許單一,只能聽信文官集團,而且間接失去了對百官的管束力:

李自成兵臨城下,讓百官捐款,求爺爺告奶奶才湊了幾十萬兩,結果人李自成上來弄了7千多萬兩,你說崇禎要是知道這些大臣都這麼有錢,不得氣的從樹上下來。

2.薄情寡恩、喜歡推卸責任、殺人了事,失了人心

終崇禎一朝17年換19任首輔、50個大學士、殺總督7人,殺巡撫11人;

盧象升、孫傳庭等名將鞠躬盡瘁,為國捐軀卻遭懷疑,不斂屍首,不予撫卹,令人唏噓。

著名火炮大師孫元化,因為手下叛變,卻要被斬首背鍋,而隨著孔有德等人叛逃後金,直接令後金火炮技術提升幾個階級。

3.該信的不信,不該信的亂信

楊嗣昌任督師期間,為人自私,排除異己,間接陰死了猛將盧象升,而崇禎卻給予了莫大的信任和權力。

袁崇煥五年平遼,連天啟都不信,卻騙過了崇禎,而且給了袁嘟嘟空前的權力和支持,結果呢,耗幹國庫養的關寧鐵騎見了後金軍連個屁都不敢放…… 結果大家都知道的。

4.不懂軍事卻瞎指揮,招致多次慘敗

松錦之戰,洪承疇統領整個明朝最後的邊軍精銳,與清軍的大決戰,本來想穩紮穩打,結果崇禎一再催促,陣腳大亂,明軍幾乎全軍覆沒,洪承疇被俘,山海關外盡失。

李自成攻開封,眼見受不住了,火線受命把孫傳庭從牢裡調出來,派去潼關,準備打李自成,結果就給幾千兵馬,反覆催孫傳庭出關擊敵,結果倉皇接戰,傳庭死,而明亡。

其實這一條有些牽強,崇禎不得已催促速戰速決,因為朝廷實在沒銀子打仗,打不贏是死,幾個月不發餉,兵變譁變也是死,這也沒辦法。


崇禎一生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節儉自律,但是大環境下,崇禎不單要對付後金、農民軍,還要對付百官、士族和皇室貴族;彷彿整個大明只有崇禎一個人在努力,而且努力的方向不對,不僅沒能拯救大明,更是加速了明朝滅亡。令人扼腕嘆息。


琳琅讀金庸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克北京大明朝歷經276年到此結束!

回顧大明王朝最後的十七年我們不經有很多疑問到底為什麼?

時間回到十七年前,那一年崇禎剛剛繼位,意氣風發鬥志昂揚,立朝綱,除魏忠賢,平閹黨可謂大快人心,朝廷風氣立馬煥然一新,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清風徐來的味道!

然十七年過去了,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魏忠賢一死江南富商稅收頓時取消,財政收入銳減,遼東戰事不斷消耗大量財政收入,可朝廷以無錢糧,無奈加徵賦稅百姓苦不堪言最終導致陝北地區農民率先起義!

然生性多疑,在位十七年不斷換相,導致與文官集團勢如水火,軍事上的不斷失敗使其脾氣極為暴躁對前線軍官極為苛刻導致前線將士人心惶惶,處死袁崇煥使遼東局勢進一步惡化,不斷催促嚴重準備不足的孫傳庭使其戰死潼關,他曾把李自成打的只剩十八騎倉皇逃跑,無法處理好與文官集團之間的矛盾又無力有效指揮軍隊,使其越發忙碌越忙越亂,最終導致整個王朝失控李自成攻破北京。

然他也是個不信的皇帝,不來皇位與其無緣可是天啟帝早死他臨危受命接起這個搖搖欲墜的將士,遼東邊患,朝廷腐敗,河南大汗,都集中在了一起,而此時的大明王朝以上江河日下,積重難返,任他多麼嘔心瀝血,通宵達旦也無濟於事,該來的總會來公元1644年李自成進入北京崇禎皇帝潸然淚下自己十七年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本想振新大明江山然天意如此絕望至極走上了媒山。

結語

大明的江山有其才能的原因,如果崇禎有秦皇漢武之才能或者有明太祖朱元璋的能力大明王朝復興不是沒有可能,但歷史上哪有那麼多千古一帝,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皇帝,大明的江山以是積重難返

此時非他雖能拯救


外太空的首富


崇禎:雖然是大勢所趨,但是也願個人能力有限。

在所有亡國之君裡,明朝崇禎皇帝應該是比較受後人同情的。有不少人認為,崇禎皇帝雖然是亡國之君,但是明朝亡國的確不是他的責任。比如我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就在其著作《萬曆十五年》中指出,明朝之亡,實亡於萬曆。雖然黃仁宇先生是在深痛的指責萬曆皇帝的昏庸無道,但筆者認為,也並不是沒有為崇禎開脫的嫌疑。



依照一些歷史學家的觀點,明朝的衰敗是從明武中正德皇帝開始的,經嘉靖皇帝一朝而初露端倪,只因隆慶皇帝繼位之後,先後任用高拱,張居正等人進行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明王朝衰亡的速度。可自從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張居正去世之後,明朝的衰敗之像越來越明顯,到了崇禎之時,明王朝幾乎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所以他們總結,明王朝的滅亡是由於積弊難返,社會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


但是我想問一句,哪一個朝代的滅亡,不是社會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如果這樣說來歷史上所有的亡國之君,都可以站在歷史的高度,用社會矛盾的幌子來推卸責任!所以筆者認為拋開歷史的必然不談,崇禎皇帝要為大明的亡國負很大的責任!

崇禎雖然以雷霆手段消滅了閹黨,但是明王朝的敗亡並不僅僅是因為宦官專權,閹黨橫行。而是因為制度腐敗,官吏貪汙嚴重,弄得民不聊生。可是崇禎皇帝並沒有關注這些,他只關注為什麼大明王朝的老百姓都那麼壞好好的良民不當,偏偏要造反!為了平定叛亂,他不得不加重,本以繁重的賦稅橫徵暴斂,籌集軍餉。在這樣的情況下,老百姓更加苦不堪言,被逼無奈只能造反!於是判斷不僅沒有評定下去,反而越鎮壓越多!最終如海嘯一樣不可控制將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給徹底淹沒!



其實明末造反的農民起義軍大多是被朝廷官府壓榨的沒有了生存的餘地,迫於生計他們不得不造反!如果崇禎皇帝像漢宣帝一樣,減輕賦稅解決老百姓的生計問題,懲治貪官汙吏也許明朝就不會滅亡。因為滿清政權在崇禎元年的時候還並沒有成多大氣候,崇禎初年,又一度被袁崇煥擊退于山海關之外。


只可惜崇禎皇帝狂妄自大,好大喜功,狡詐多疑而又急功近利,不納忠臣之言,最終白了少年頭,也只能換得一個吊死煤山的下場。俗話說:“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面對明末大亂的局面和形勢,崇禎皇帝不是英雄他改變不了。而在那個時事之中,他又沒有那個能力讓自己脫穎而出成為安定天下的英雄,但是他有身居高位,所以只能是亡國之君!

他的下場即是歷史趨勢使然,也是個人能力實在有限!


舊事舊人歷史說


崇禎皇帝的悲催命運

只能說崇禎皇帝生不逢時吧。明朝後期出現了很多荒唐的皇帝,萬曆皇帝20多年不上早朝,明朝就開始出現混亂了。崇禎皇帝的哥哥明熹宗又是一個“木匠天子”,專注於木工活,也是不理早朝。所以明朝後期社會矛盾不斷堆積,且很難控制。

明熹宗去世後,由於沒有子嗣。按照皇帝的繼承傳統,皇帝就從近親裡面選。身為明熹宗弟弟的崇禎皇帝就此登基。崇禎皇帝執政後就開始重振朝堂。第一件事就是將宦官魏忠賢一黨處理掉,朝堂上的局勢有了很大的改善;其次是派兵進駐山海關,抵抗來自關外的滿清勢力;最後是裁撤部分官職,如部分驛站。

這些措施確實能看出崇禎皇帝還是有一定的能力的,但是這一時期發生的其他事卻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全國大面積發生乾旱,糧食欠收;鼠災又導致瘟疫。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農民起義便由此爆發。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最最終打下來北京城,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明朝宣告結束。

崇禎皇帝雖然比起前面幾個皇帝來說要勤政。但是他也有部分自己的問題才導致明王朝的滅亡,例如殺掉抗擊滿清勢力的將領袁崇煥,導致邊關臨時換帥,軍心不穩。其次是面對天災,對後來形成的農民軍勢力沒有充分的認識。錯過了圍剿起義的最佳時間。從這麼多方面看崇禎皇帝是一位勤政的好皇帝,但是他在處理部分明朝歷史遺留問題和自己對當時時局的不充分認識以及錯誤的判斷才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