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何感覺噶爾丹很容易就被康熙打敗了?噶爾丹不是實力堪比清朝嗎?

江東汪郎


要說在清朝的歷史中,讓人覺得比較驍勇善戰的帝王,那麼不外乎就是康熙了。康熙能夠打敗實力特別強大的噶爾丹,這就足以證明,這位帝王在軍事上面的能力特別強大。不過,打敗噶爾丹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之所以大家會覺得容易,第一是因為書上寫的太過於簡單了一些,畢竟對於康熙來說,拿得出手的事蹟非常多,所以這件事情只用了幾筆來帶過,並沒有大肆的描繪場景。這樣的情況下,就導致很多人對這件事情的瞭解不深,以為這就是一件輕鬆容易的小事。

第二是因為談論的少。在大家的印象當中,只有重大的事件才值得大家去記憶,值得大家去交談。而康熙打敗噶爾丹的事情我們很少會談到,也因此造成了大家的誤解,以為這件事情不重要。既然不重要的話,說明當初康熙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一點都不費勁。

實際上,噶爾丹當初的實力特別強大,甚至已經可以媲美清朝。既然如此,康熙就是再厲害,也不可能輕輕鬆鬆就將其消滅掉。他還是下了一番功夫,做了很多的舉動,最後才成功的獲勝。只是這個過程的艱辛被史書省略了,記載下來的只有勝利的果實。那我們來聊一聊當時噶爾丹的實力有多強,瞭解之後你應該就知道了,這場爭鬥絕對不是那麼簡單輕鬆的事情。

噶爾丹雖然是附屬於清朝的汗國,但實際上他們一直具有野心,並不是那麼服從於清朝。他們在全盛時期,手上擁有的兵馬數量多的可怕,足足有30多萬。或許在我們現代人的眼中看來,30萬軍隊並不算什麼。但要知道,那時候的總人口數量比我們現在少了好幾倍,再加上這只是一個小小的附屬國,所以擁有30萬人,算是比較驚人的數字了。

除了軍隊人數多,軍隊的實力也很強大,他們的騎射能力一點都不比清朝軍隊弱。另外,這個汗國國家人口也很多,當時達到了500多萬。人口一多起來,發展就會變得快速,經濟增長也相當驚人。有了錢之後,武器裝備也就能逐漸的改進。就當時看來,噶爾丹的各方面綜合實力都可以和清朝媲美。所以你們可以想想看,面對如此強大的一個附屬國,想要打敗他們怎麼可能會那麼簡單呢?只能說康熙的努力沒有白費,外加他自己的軍事天分過人,所以最後才能僥倖取勝了。


江上孤舟


千萬不要讓滿清的輕描淡寫忽悠,清朝打敗準噶爾汗國,那是費了吃奶的勁。而且嚴格說起來,噶爾丹也不算是康熙打敗的。清朝打敗準噶爾汗國有多費勁呢?

且先看一組數據:

  1. 努爾哈赤扯大旗造反到滿清入關,用了29年;

  2. 多爾袞消滅李闖王“大順政權”,用了1年;

  3. 滿清消滅南明政權,用了17年。

  4. 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用了3年。

  5. 準格爾汗國可是在清朝眼皮子底下逍遙100年。

再看準噶爾汗國是怎麼敗亡的?

1676年,噶爾丹開始造反。風頭最盛的時候,準噶爾騎兵打到內蒙赤峰,離滿清京師就差幾百裡地。翻過長城,就能兵臨皇城下,令滿清朝野震動。

康熙前後用了將近十年,先後動用大軍達40萬,才勉強擊敗噶爾丹。但嚴格說,不是康熙擊敗的噶爾丹。噶爾丹和與康熙前線大戰時,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背後造反,爭奪準噶爾汗國的大汗位置。噶爾丹後院起火,老巢都丟了,怎麼打?只好自殺。

噶爾丹雖死,準噶爾汗國在策妄阿拉布坦迎來了最強盛時期。準噶爾汗國極盛時領土達到700平方公里,30萬大軍。

康熙是實在沒轍了,把問題遺留給雍正。

雍正上臺後,幾次大軍挺進準噶爾,結果統統大敗而歸。雍正也沒辦法了,只好捏著鼻子簽訂和約:以杭愛山劃界,西邊準噶爾,東邊清朝。

雍正臨死前哀嘆一聲,把問題留給乾隆。

準噶爾汗國熬死了雍正,乾隆上臺繼續打。乾隆也鬱悶啊,他也啃不動啊!還好,歷史總是必然中帶著偶然,上天就要把開疆拓土的功績送給乾隆。當然,壽命長,也算是戰略優勢,乾隆打不過,但是乾隆等得起呀。

1745年以後,準噶爾汗國開始了十多年的內訌、火拼,十多年,把準噶爾汗國達成了一個亂攤子。準噶爾汗國內部分裂為兩股勢力,其中弱勢的一想投靠清朝。

乾隆大嘆一聲:終於讓老子等到了。

乾隆趁機發動大軍,這才還用了五年,才徹底滅掉準噶爾汗國。從準噶爾威脅康熙統治,到乾隆終於將天山南北平定,清朝三代帝王,前後將近100年才搞定。

康熙說:“真難啊!”

雍正說:“真特麼難啊!”

乾隆說:“幸虧丫的內訌了,不然咋做十全老人!”


爾朱少帥


在對噶爾丹的戰爭中,清朝贏得很吃力,非常吃力!

準噶爾汗國是蒙古人所建立的最後一個草原帝國,其巔峰時期控制著西蒙古和整個新疆地區,與清帝國前後對峙了一百多年。

自元朝被明軍趕出中原之後,蒙古高原就分裂成了“厄魯特蒙古”和“喀爾喀蒙古”兩大部分。厄魯特蒙古在明代被稱之為“瓦剌”,當年製造土木堡慘案的也先就是該部盟主。

到了明朝後期,厄魯特蒙古共有五大部族,分別是:土爾扈特部、和碩特部、準噶爾部、杜爾伯特部、輝特部,各部落首領主要都是外姓,不是成吉思汗的後裔。

與厄魯特蒙古不同,喀爾喀蒙古(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外蒙古),其首領大多是黃金家族後裔,而蒙古大汗的位子也一直由喀爾喀蒙古把持著。

“厄魯特蒙古”和“喀爾喀蒙古”就如同中國的南北朝時期,是蒙古民族的大分裂時代,而也正是由於蒙古人的不統一,才給了清朝征服蒙古的機會。

從明朝建立開始,厄魯特和喀爾喀就開始互相征伐,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雙方也未分勝負。後來隨著清帝國的崛起,喀爾喀蒙古東部和南部地區被清軍降服,形成了後來的內蒙古。而在征服內蒙古的過程中,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也被清軍擊敗,後來病死在了青海,其子向多爾袞投降並獻出了傳國玉璽,大蒙古帝國正式滅亡。

林丹汗死後,蒙古群龍無首迫於清軍的強大,“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均向清朝稱臣,而此時的清朝忙於平定關內地區,於是對“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都非常拉攏。

而就在明末清初之際,厄魯特蒙古中的準噶爾部逐漸崛起,到1671年噶爾丹成為準噶爾部臺吉(臺吉類似於漢人的藩王、國王,比大汗低一級)。

噶爾丹繼位後先是擊敗了厄魯特蒙古的盟主,和碩部大汗鄂齊爾圖,自己也開始稱汗,正式建立準噶爾汗國,成為厄魯特蒙古的新盟主。緊接著他又向南滅掉了苟延殘喘的東察合臺汗國,向東擊敗了哈薩克汗國,將整個新疆和蒙古西部納入自己的版圖。

在統一厄魯特蒙古後,噶爾丹準備效仿成吉思汗,開始了統一全蒙古的軍事行動。

(清朝初年,準噶爾汗國與喀爾喀蒙古和大清帝國)

1688年噶爾丹率兵3萬進入喀爾喀蒙古,喀爾喀蒙古諸部不敵噶爾丹,紛紛逃亡內蒙古地區,向大清皇帝求救。康熙帝在接到求救之後派遣2萬多人前去迎敵。

此時距離清兵入關已經過去40年了,八旗的戰鬥力真的大不如前了,面對著強悍的準噶爾騎兵,清軍在烏爾會河遭遇慘敗,康熙帝聞之大驚,而噶爾丹在獲勝之後立即率軍南下,直撲北京。(噶爾丹最巔峰時期的版圖)

噶爾丹南下的消息震動清廷,康熙下令京師戒嚴,之後迅速總計動員了10萬大軍前去迎戰。

面對著康熙的親征,噶爾丹沒有一絲的恐懼,在他眼中,此時此刻的局勢像極了470多年前“野狐嶺之戰”。

公元1211年,蒙古人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在內蒙古的野狐嶺擊敗了金國40萬大軍,正式拉開了滅金戰爭,而建立金國的女真人就是滿人的祖先。如今時過境遷,蒙古再度與“女真人”進行大戰,噶爾丹試圖複製成吉思汗的成功。

1690年,10萬清軍與3萬準噶爾軍在內蒙古東部的烏蘭布通展開血戰。不過由於感染痢疾,康熙並沒有親自上陣,此戰清軍統帥是康熙帝的親哥——和碩裕親王福全。

對於“烏蘭布通之戰”,今天很多人都認為是清軍大勝,各路史書將噶爾丹的“駝城戰術”損地是一無是處,不堪一擊。

但其實清軍並沒有打贏噶爾丹,雖然最後噶爾丹選擇撤退,但主要是因為噶爾丹的彈藥用光了。而清軍則完全是靠著人多,槍多,大炮多的優勢,生生地把噶爾丹給“耗”跑了。

根據隨軍傳教士的記載,清軍在野戰肉搏中被蒙古人打得是七葷八素,根本沒有了當年吊打明軍的風采,而“滿人男子滿萬,則天下無敵”的神話也從此成為一個傳說。

戰後統計,清軍的傷亡遠遠大於準軍,就連康熙的大舅子佟國綱也在衝鋒中陣亡了,這令康熙大為悲慟。而反觀噶爾丹,僅僅損失了2000多人,傷亡並不大。不過倒黴的是,噶爾丹在撤退的路途中遭遇了瘟疫,數千名士兵病死,損失甚至超過了與清軍的交戰。

此戰噶爾丹最大的失誤就是兵力太少!即便他的軍隊驍勇善戰,但是僅以三萬人就想複製成吉思汗的成功,實在有些困難。要知道,當年成吉思汗可是集結了10萬大軍才敢與大金帝國開戰的,而清軍當年進攻大明的時候也至少有6萬人。相比之下,噶爾丹的區區3萬人真的不夠用。

很顯然,噶爾丹與成吉思汗不是一個檔次上的人物,噶爾丹太狂妄了,他在沒有完全統一蒙古的情況下就貿然與清帝國開戰,這是非常不明智的舉動。

當然,噶爾丹也有自己的苦衷。

就在他與清軍交戰之前,噶爾丹的後院突然著火了,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他舉兵東進之時抄了他的老家,讓噶爾丹失去了根據地。

這時噶爾丹最應該做的就是立即回去平叛,但噶爾丹狂妄地認為只要向東打敗清朝,策妄阿拉布坦就不足為慮,因此執意前行。

其實在第一次擊敗清軍之後,噶爾丹是可以乘勝與清廷議和的,這樣他就可以穩固自己在喀爾喀蒙古的統治,耐心地增強自己的實力。

而就算是清庭不接受議和併發兵來攻打他,憑藉噶爾丹軍隊的戰鬥力,只要他不主動出擊,躲在草原深處以逸待勞,便可以擊敗勞師遠來的清軍,以戰逼和。等到日後自己的統治穩固下來再出兵伐清,那時勝算會高很多。

不過第一次擊敗清軍的勝利衝昏了噶爾丹的頭腦,他認為清軍不過如此,於是希望一鼓作氣拿下北京。但他忘了自己總共只有三萬人,這麼點人是不可能消滅大清帝國的,最後他受阻於烏蘭布通。

在烏蘭布通戰鬥結束後,噶爾丹向西退去,但此時他的實力尚在,仍舊沒有放棄進攻清帝國的想法。而他的對手康熙也不是一個好惹的主兒,康熙深刻地瞭解噶爾丹的威脅,在經過了幾年準備之後,康熙決定出擊噶爾丹。

1696年,清軍投入8萬人在昭莫多(今蒙古國首都烏拉巴託附近)成功伏擊了噶爾丹,而噶爾丹由於人少(還是隻有3萬),沒能頂住清軍的圍毆。(昭莫多之戰示意圖)

這一仗噶爾丹實打實地遭到了重創,從此一蹶不振。但是從戰爭過程來看,清軍贏得也不輕鬆,面對著兵力遠少於自己的噶爾丹,清軍只敢伏擊戰,而斬敵首級不過2000棵,俘虜也只有幾百個。

昭莫多之戰失敗後,噶爾丹依舊拒絕投降,而清軍則是繼續窮追猛打,噶爾丹最終於一年之後病死在了科布多的阿察阿穆塔臺(一說是服毒自殺),終年53歲。


千佛山車神


元朝滅亡之後,蒙古退出中原,在塞外定居下來,數百年後形成了漠南,漠北,漠西三大蒙古部落,漠南蒙古被滿清征服,漠北蒙古以屬國身份對清朝稱臣納貢,唯獨居住在天山以北的漠西蒙古,不願意歸順滿清。漠西蒙古分為杜爾伯特、士爾扈特、和碩特、準噶爾四部,準格爾部吞併了和碩特部和杜爾伯特部,在葛爾丹成為準格爾部首領時,實力達到了頂峰,於是葛爾丹開始準備兼併漠北蒙古。

上圖為三大蒙古部位的大致位置

平定葛爾丹叛亂,一場漫長而持久的拉力戰

康熙皇帝應蒙古各部的請求,出兵10萬北上討伐葛爾丹,幫助被葛爾丹兼併的蒙古各部恢復領土,葛爾丹比較狂,率領三萬精銳騎兵就到漠南蒙古,要和清軍一決高低,此時的葛爾丹正處於巔峰時期,並在最初的交戰中重創了清軍。雖然在史書裡對葛爾丹叛變的描述較少,葛爾丹兵敗昭莫多,最後服毒自盡,顯得清朝很容易就取得了戰爭,但是從康熙皇帝出兵征討葛爾丹,到葛爾丹服毒自盡,共歷時六年,先後發動了三次親征,才最終平定了葛爾丹叛亂。

在葛爾丹死後,準格爾部的動盪並沒有被徹底平息,又經過了雍正,乾隆兩朝,直到乾隆皇帝將新疆併入清朝版圖,這時蒙古準格爾部的問題才算是徹底的解決了。在康熙皇帝三次親征葛爾丹的過程中,雖然清朝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準格爾部也對清朝軍隊造成了重創。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平定葛爾丹叛亂中,雖然沒有徹底征服準格爾部,但是清朝順道將漠北蒙古併入了版圖之中。

葛爾丹叛亂並非是一場簡單的地方動亂

滿清入關之前曾是漁獵民族,以農耕為主,善於騎射,入關之後,他們也和其它時期的中原王朝一樣,面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當然主要就是蒙古各部,而葛爾丹是一個有野心,有夢想的人,他想要像自己的祖先一樣,統一分散的蒙古各部,重新恢復蒙古帝國的榮耀,於是他先殺死自己的兄弟,兵變抓住自己的叔父,成為準格爾部首領,然後征服了和碩特部,又出兵佔領了今天新疆吐魯番和天山以北的大片地區。

上圖康熙時期的清朝疆域

葛爾丹還和西藏達賴勾結奪取南疆,和沙俄勾結欲圖吞併喀爾喀蒙古,不斷的出兵青海試探清朝的動靜,所以葛爾丹叛變的情況是十分複雜的,不只是簡單的一個蒙古部落叛變,涉及到清朝北方,西北,西南的疆域穩定,其中糾纏著西藏,沙俄的勢力,所以葛爾丹叛變是三藩之亂後,清朝政府遭遇的最嚴重的挑戰,一旦處理不當,那麼將會直接動搖清朝的根基,這從康熙皇帝三次御駕親征也可以看出他對征討葛爾丹的重視。

清軍在兵力佔優,準格爾部後院起火的情況下,最終平定了葛爾丹叛亂,雖然暫時還沒有徹底的征服準格爾部,但是也讓沙俄看到清朝國力強盛,不得不暫時的打消侵佔東亞的野心,穩固了清朝的邊疆地區,後來康熙派兵入駐西藏,由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一同治理西藏,穩定的環境給日後雍正皇帝發展經濟,乾隆皇帝統治新疆奠定了基礎。

上圖為乾隆時期的清朝疆域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終康熙61年在位期間,康熙皇帝就從未徹底擊敗過準噶爾汗國,他擊敗的只是已經眾叛親離的噶爾丹而已。從康熙初年準噶爾汗國在首領噶爾丹的率領下崛起之後,清朝與準噶爾汗國之間的戰爭就從未停歇,這場戰爭一直持續了近70年的時間,橫跨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就是說,準噶爾汗國在清朝最鼎盛時期,與清政府相持了半個多世紀。

綠色為漠北及衛拉特蒙古所在地

因此,從始至終,康熙都沒有徹底擊敗準噶爾汗國。雖然康熙年間清政府在戰略上取得了優勢,但是,康熙卻從未真正徹底擊敗準噶爾部。真正被康熙打敗的,只不過是準噶爾汗國的首領噶爾丹而已。

而且,當噶爾丹被康熙擊敗時,噶爾丹不但外無援兵,甚至連後路都被切斷,就連老巢都在同部落的對手控制之中,康熙擊敗噶爾丹時,他已經成為一個沒有了後路的孤軍。但即便如此,康熙徹底擊敗噶爾丹,依然堪稱竭盡全力,甚至不惜三次親征。

清軍入關佔領天下後,滿清八旗成為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清王朝的統治者,不過,與之前多數大一統的王朝不同,漁獵民族出身、騎兵起家的清王朝,有著比一般中原王朝更強的邊疆控制力——他們將東北及蒙古草原也納入了統治範圍。

康熙皇帝

也就是說,將草原納入統治範圍之後的清王朝,補齊了多數中原王朝的短板,在騎兵及戰馬方面,不再弱於遊牧民族。也因此,整個清朝200多年的時間內,漠北喀爾喀蒙古從未對清王朝的統治產生過實質性的影響。

然而,就在這種情況下,猶如按下葫蘆起了瓢,蒙古高原終於安靜了,西域又鬧騰了起來:崛起於如今新疆及中亞地區的衛拉特蒙古四部,在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的率領下,建立了強盛一時的準噶爾汗國,並直接威脅到了清王朝對於西北及蒙古地區的統治。

而且,與其他“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遊牧民族政權不同,準噶爾汗國與清王朝對峙了近70年的時間,再加上沙俄的不斷暗中搗鬼,有了大量火器支持的準噶爾汗國與清王朝的多次較量均不落下風,噶爾丹領導下的準噶爾汗國成為清王朝鼎盛時期最大的對手。

準噶爾汗國

為什麼準噶爾汗國能夠堅持如此長的時間呢?這其實與準噶爾汗國所在的地理位置有直接關係。17世紀,衛拉特蒙古4部開始在西域地區崛起。而此時,崛起於東歐的沙皇俄國,也將勢力範圍擴展至大半個西伯利亞地區。

也就是說,此時崛起的準噶爾汗國,接連接壤了清王朝和沙皇俄國兩大帝國。而帶領準噶爾汗國崛起,併成為第一任領袖的噶爾丹,也充分地認識到了準噶爾汗國的兩大強鄰的巨大影響。

對於野心勃勃的噶爾丹而言,他最大的夢想是恢復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時期蒙古的榮光,他自己則成為帶領蒙古再次走向巔峰的霸主。因此,噶爾丹直接將矛頭對準了宗主國——清王朝,在這種局面之下,準噶爾汗國實行了討好聯合俄國的戰略方針。

沙俄、清朝、準噶爾汗國局勢

而已經初步完成工業化、軍隊裝備了大量火槍火炮的沙皇俄國,成為準噶爾汗國最大的外援。因此,與傳統的遊牧民族騎兵不同,雖然準噶爾汗國內並沒有什麼工業可言,但是,噶爾丹的軍隊中卻裝備了大量的火槍甚至火炮,而這些火槍和火炮,也成為清朝剿滅準格爾汗國軍隊過程中最大的障礙。這些先進的火器,正是準噶爾汗國能夠堅持近70年時間的最大倚仗之一。

所以,被吹捧為千古一帝的康熙與噶爾丹之間的戰爭,就從未容易過。噶爾丹建立準噶爾汗國之後,為實現野心,就與清王朝直接發生了軍事衝突,而且,多數時候,噶爾丹甚至佔據了主動權。為了平息西部邊疆之亂,康熙皇帝甚至三次親征漠北。

康熙皇帝三次親率大軍征討噶爾丹,雖然都取得了勝利,但是,戰爭的過程顯然不是輕而易舉。清軍與噶爾丹軍隊之間的戰爭也從未一帆風順,在與噶爾丹之間的戰爭中,清軍更多次遭遇失敗。

沙俄對西伯利亞的侵略

而且,康熙皇帝考慮的,絕不僅僅只有噶爾丹的統帥能力及其麾下騎兵的強大戰鬥力,因為,作為一個帝國的統治者,康熙皇帝還必須考慮來自北方、尤其是遠東地區沙皇俄國的威脅。

貪婪成性的沙皇俄國,之所以給予了噶爾丹諸多支持,除了對於土地的貪婪之外,沙皇俄國其實一直將噶爾丹當槍使,挑唆噶爾丹與清王朝之間的戰爭,妄圖在其兩敗俱傷之後漁翁得利,實現其瘋狂擴張的野心。

作為一個優秀的統治者,康熙皇帝自然也看到了沙俄的險惡用心,清軍在取得兩次雅克薩之戰的勝利後,卻在《尼布楚條約》上對沙皇俄國退步,讓出大面積領土,其原因,除了康熙及清廷的短視之外,忌憚沙俄,並希望迅速結束雙線作戰的局面,也是重要原因。

尼布楚條約

因為雅克薩之戰爆發時,對於清朝威脅最大的並不是沙俄軍隊,而是位於西北地區的數十萬準噶爾大軍。清軍如果同時在東北及西北地區兩線作戰,限於惡劣的交通條件及有限的國力,清軍很可能遭遇慘敗,乃至於引發更為惡劣的後果。

因此,從始至終,康熙與噶爾丹之間的戰爭就從未容易過,康熙甚至不得不對沙俄妥協,從而集中全力消滅噶爾丹。


鳶飛九天2018


葛爾丹隸屬於準葛爾汗國,同時當時的葛爾丹也是準葛爾的汗王,準葛爾汗國是當時的蒙古各部族將鬆散的聯盟整合到一起於1678年成立的一個汗國。

康熙並沒有很容易打敗葛爾丹,而且即便葛爾丹死了以後,準葛爾汗國跟清朝一直耗費了將近100年才被征服,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巨大工程。

準葛爾汗國巔峰時期擁有近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幾乎已經和清朝不相上下了,最誇張的時候葛爾丹帶兵一路攻殺至內蒙古赤峰,只要翻越長城就能攻至京城,致使滿朝文武震動。

兩國交鋒,拼的不僅是軍事,也是國力。滿清至入關以後,全盤接受了前明王朝的地盤,統治了富庶的江南和中原地區,並且繼承了漢族的大量先進思想和人口財富,在軍事實力本身就比葛爾丹有優勢,只不過清朝的盤子扯的很大,當時國內三藩需要治理,臺灣也需要平定,才致使康熙有些捉衿見肘,所以當康熙將三藩和臺灣問題搞定以後才騰出手來去征討葛爾丹。

反觀葛爾丹這邊的勢力,雖然遊牧民族能征善戰,但他武器裝備較差,很多都來自於沙俄的支持,但即便是這樣的條件。康熙在征討葛爾丹也是廢了很大的勁,而且要不是葛爾丹後院起火,被逼自殺,康熙也沒那麼輕鬆贏下。

後來葛爾丹死了,準葛爾汗國依然強大,策妄阿拉布坦把準格爾汗國帶入巔峰,以至於準格爾汗國的問題直到乾隆年間才徹底得到解決,耗費了三代帝王之心血,實屬不易啊。


春秋亂舞


對噶爾丹的印象,其實很多人都停留在《康熙王朝》中。
其實如果從清政府的角度上來講,噶爾丹的確是敵人,但從世界歷史的發展來看,噶爾丹一生身兼不同的身份,其影響存在後世評價有很大的爭議。
從客觀來說,噶爾丹推動了蒙古各部的統一,促進了蒙古社會的發展,而更為關鍵的就是,推動了清政府對全國的統一戰爭,但從文化角度上來說,他產生的破壞又是極為深遠的。
事實上噶爾丹相對於清朝而言,並非是很強大,之所以在康熙初期較為囂張,主要也是因為康熙初年三藩、臺灣以及沙俄等等對於清朝的影響太大,所以顧不上收拾噶爾丹。
同樣清政府對噶爾丹的無視,也進一步促進了他的發展,他不但將衛拉特蒙古推進為準噶爾汗國,甚至將漠南、漠北、漠西都納入自己的管轄,其疆域面積在公元1719年達到了700萬平方公里。
準噶爾汗國是一個完整的汗國,為何後來清朝要說噶爾丹叛亂呢?
主要也是因為在順治三年的時候,衛拉特各部(當時準噶爾汗國還只是準噶爾部落)歸順了清朝,雙方從名義上確定了主從關係。
那麼噶爾丹反叛清朝的時候,其國土面積,兵力、人口相比於清朝更強嗎?
其實也不一定,我們從頭開始梳理,噶爾丹對準噶爾汗國的建立確實起到的定鼎之功。
噶爾丹生於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其父是準噶爾部首領,一出生就被西藏黃教上層確認為是尹咱呼圖克圖的第三世化身,在很長一段時間,噶爾丹一直待在西藏,學習藏傳佛教經典。
準噶爾部在擴大的同時,和沙俄一度產生摩擦,噶爾丹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回到了準噶爾部,並親自率軍與沙俄、車臣等展開激戰,並大獲全勝,後來還俗以後,就繼承了準噶爾部首領的位子。
而更為關鍵的就是,這次繼位,噶爾丹實際上是得到了清朝的認可。
但不要忘了,準噶爾部此時也只是衛拉特部落之中的一支,但噶爾丹在成為準噶爾首領以後,開始擴展自己的步伐,派兵逐漸侵略各個地方,噶爾丹早期出兵的數量來看,準噶爾部人口數應該也並不多。
1679年(康熙十八年)7月,噶爾丹領兵3萬,“將侵吐魯番,漸次內移,往後西套,前哨已至哈密”
此時噶爾丹擁兵不過3萬,按照基本每戶出一個的情況來看,準噶爾部人口數也只有30萬到50萬左右。
從1679年到1697年,從史書上可以看出,雖然噶爾丹縱橫馳騁,但實際上人數一直不是很多,只有3萬多。只不過是因為在草原上,所以他這3萬人大多都是騎兵,而且身經百戰,雖然噶爾丹也吞併了蒙古諸部不少人口,但由於時間太短,難以消化。
噶爾丹1695年敗給康熙20萬大軍的時候,其手中也不過只有3萬勁旅。
直到他兒子策零繼位以後,準噶爾汗國在進一步的壯大,當然這個壯大其實也有一定的限制,綜合來看準噶爾汗國雖然強大,但顯然不是清王朝的對手,戰敗也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漫步史書


看到這個問題,靜夜史想知道的是:這個“據”是誰?

作為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是我國封建時代的集大成者,在多個方面創造了巨大的成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搞定了蒙古諸部,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原王朝數千年的遊牧民族問題。

在蒙古各部中,衛特拉蒙古中的準噶爾部是清朝最大的敵人,從1690年烏蘭木通之戰,到1759年清朝徹底平定天山南北,清朝三代帝王,用了將近70年的時間,最終消滅準噶爾汗國,實現了對西域的征服。至此,這個常年與清朝為敵的強大勢力,徹底被掃入歷史的故紙堆。

清朝和準噶爾的戰爭,曠日持久,耗費巨大。雖然清朝通過一系列勝仗比如烏蘭木通之戰、昭莫多之戰等成功奠定勝局,但是期間經歷的敗仗更多。比如:

  • 烏爾會河之戰

1688年,在喀爾喀蒙古高原上,清軍和準噶爾爆發烏爾會河之戰,清軍2萬多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隨後康熙御駕親征,在1690年烏蘭木通之戰中才通過慘勝扭轉了戰局,並促成了1691年多倫會盟的成功,喀爾喀蒙古歸入清朝;

  • 喀喇烏蘇之戰

1716年,準噶爾策妄阿拉布坦派大將策凌敦多布率6000軍隊突襲拉薩,拉藏汗陣亡,西藏全境淪陷。

1718年7月19日,清軍派遣的湖廣總督額倫特和侍衛色楞各兩路大軍在喀喇烏蘇河遭遇準噶爾伏擊,包括後勤民夫在內的超過35000名清軍全軍覆沒。康熙震怒,但堅定了驅逐準噶爾,收復西藏的決心。隨後皇十四子胤禵率領清軍二次入藏,最終於1722年驅逐準噶爾收復西藏。

  • 博克託嶺、和通泊之戰

1731年5月,策妄阿拉布坦死,雍正集合16萬大軍,發動對準噶爾的滅國之戰。結果靖邊大將軍傅爾丹中計,在博克託嶺、和通泊等處中伏,損失20000多人。清軍不得不退守科布多,與準噶爾保持對峙。

此戰後,清軍放棄消滅準噶爾的企圖,雙方訂約以杭愛山為界。


除了以上三次慘敗,清軍在和準噶爾的對峙中,基本處於敗多勝少的不利局面。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

  • 準噶爾技術先進

準噶爾北臨沙俄,已經接觸到了西方的先進軍事科技,在技術層面已經完全碾壓清軍。這導致清軍在相同數量的對峙中幾乎佔不到任何優勢;

  • 準噶爾完成蛻變

準噶爾經過了噶爾丹以及策妄阿拉布坦等的經營,已經不再是傳統的遊牧政權,準噶爾已經完成了衛特拉蒙古的統一,並以西域為中心發展成一個綜合實力強悍的集權制國家,這使得清朝平定準噶爾難度驟增;

  • 清朝開始衰落

清朝方面,自1644年清軍入關以來,清朝賴以起家的八旗勁旅已經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到三藩之亂時,很多八旗子弟已經上不得馬,拉不開弓。昔日“滿萬不可敵”的八旗軍隊,已經走向荒廢,清朝不得不倚靠綠營和蒙古軍隊平定邊疆;


但是,最後清朝還是擊敗了準噶爾,收復了新疆。清朝之所以能逆轉,主要取決於以下因素:

  • 清朝擁有巨大的資源優勢

準噶爾之所以強悍,在於技術先進,主場作戰,全盛時期的準噶爾汗國達到80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

但是,準噶爾汗國即使在巔峰時期人口也不超過100萬人,多數時期人口也就50萬左右。

而清軍入關時,經過明末動盪和剃髮易服等的殘酷鎮壓,關內人口只有1900萬戶,而按照一戶平均三口人的數量,清朝人口最少時也就不到6000萬人。

但是到乾隆執政後期,清朝人口已經接近4億,在人口數量上遠遠超過準噶爾。

這就意味著,即使清朝屢戰屢敗,不斷全軍覆沒。但是因為人口眾多,清朝依然可以組織起更多的軍隊和準噶爾玩消耗。

而準噶爾因為緯度高,氣候乾燥,人口出生率低,不可能在持久戰中戰勝清軍。

說難聽點,清朝輸得起,而準噶爾耗不起!所以先倒下的一定是準噶爾。

  • 清朝的外交手段更加靈活

清朝和準噶爾的纏鬥,不可能繞開北方的沙俄。雖然噶爾丹和沙俄一度聯手進攻喀爾喀蒙古,但是清朝對沙俄作出的“妥協”明顯更大。

為了集中精力全力對付準噶爾,康熙在兩次擊敗沙俄之後,乘勝即收,簽訂《尼布楚條約》,對沙俄做出了較大的讓步,換取沙俄不支持準噶爾的承諾。

不過,沙俄從來沒有真正遵守過協約,在《尼布楚條約》簽訂後,沙俄開始在貝加爾湖周邊不斷搞小動作,將喀爾喀蒙古傳統牧場貝加爾湖據為己有。

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再次做出讓步,於1727年兩國簽訂《恰克圖條約》,確認了沙俄對貝加爾湖的佔領。

此時的清朝處於國力上升期,之所以做出如此讓步,絕對不僅僅是為了集中力量解決準噶爾。尤其是喀爾喀蒙古,清朝通過有意縱容沙俄的入侵,削弱喀爾喀蒙古的實力,使其強化對清朝的依附。

早在1635年,後金就征服了漠南蒙古,隨後清朝於1691年多倫會盟收服了漠北蒙古,通過對蒙古各部又打又拉的方式,清朝皇帝成為蒙古的共主,在法統上佔據了主動,使漠西蒙古陣營勢力越來越單薄。

再加上對沙俄的籠絡,使漠西蒙古在名義上孤立無援,為清朝徹底解決準噶爾奠定了基礎!

1755年,清朝終於發動對準噶爾汗國的滅國之戰!而這一天的到來,絕不容易!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暈……

自打元朝滅了後,蒙古基本再也沒有崛起過。

先不說清朝,就是明朝,基本把蒙古打得體無完膚。

清朝是女真人,前身是金,所以金對蒙古,從來執行人口滅絕計劃。金國當年每年都要組織軍隊到蒙古草原實事有計劃的人口屠殺,目的就是控制草原人口數量,防止蒙古坐大……直到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才阻止了這個毫無人性的行為。

清朝作為金的後代,對蒙古是相當防範的,雖然沒有恢復祖宗們的人口滅絕計劃,但分裂是一直奉行的。

葛爾丹生不逢時,其實他很有鐵木真的遺風,但他的對手偏偏是康熙。康熙這輩子打了多少大仗不用多說了吧。當時蒙古的情況也跟鐵木真時代不一樣。鐵木真時代蒙古是統一的,團結的。葛爾丹還在路上,蒙古各部落其實並不十分買葛爾丹的帳……所以談實力,葛爾丹還很弱。

只是當時康熙有點四面楚歌的意思,加之蒙古問題並不是特別棘手,畢竟還是有一些忠於清廷的蒙古部落可以牽制葛爾丹。所以等到康熙解決完畢其他問題,騰出手後,非常輕描淡寫的就把葛爾丹給滅了。

實話說,三藩之亂無論從名氣和實力,比葛爾丹大多了。八旗也算遊牧民族,所以葛爾丹的騎兵作戰模式碰見八旗兵不佔優勢。

所以就是這麼輕描淡寫給滅了。如果說,葛爾丹沒有碰見康熙,而是其他後期的清朝皇帝,可能還有機會,他有可能再次統一蒙古


善良之子86


準噶爾實力堪比清朝?別搞笑了,準噶爾的人口不過二十多萬帳,不過一百多萬人口,如何能同人口上億的大清比國力?更何況大清的小農經濟雖然經濟產出效率低,但是規模優勢擺在那裡,再加上清朝康雍乾三代君明臣賢,經濟生產力和人口都得到了發展。準噶爾是遊牧經濟,是純粹的靠天吃飯,其生產力遠沒有清朝穩定。
但是準噶爾的優勢在於,其地理位置優越,卡在東亞和中亞的交通要道上,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區。新疆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東亞和中亞之間商賈的必經之路,幾千年來天山南北商賈往來頻繁,同時新疆也是中國向中亞甚至西亞、南亞施加影響力的橋頭堡。這也是為什麼西方反華勢力總是想把新疆從中國分裂出去,因為新疆讓中國獲得了巨大的地緣優勢,同時我國以西北方向的邊境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準噶爾也就利用了這一優勢,經濟上通過商路抽稅,彌補遊牧經濟的不足;政治上向西壓制中亞,向東同清朝爭奪蒙古控制權。而且準噶爾也大量進口中亞、西亞火器以及鎧甲,建立了一支充滿中亞風格的軍隊。

而且,準噶爾裝備土耳其重型火繩槍,也就是贊巴拉槍當中最多的一種,其射程和殺傷力遠強於清軍裝備的葡萄牙輕型火繩槍。
雖然準噶爾汗國國力比清朝弱小,但是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其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遠強於給清朝當附庸的其他蒙古各部。與此同時,準噶爾夾在清帝國和沙俄中間,如果準噶爾懂球的話應該在兩個大國之間左右逢源,但是準噶爾卻走了自力更生的路線,同時準噶爾也打著蒙古人獨立自主的旗號向周邊開拓,這勢必會和正處於上升期的清朝發生衝突。

清朝和準噶爾的矛盾在於蒙古的宗主權,清朝還沒入關的時候就收服了漠南蒙古,通過九白之貢與漠北的喀爾喀建立了宗藩關係,所以清朝皇帝也兼任蒙古博格達徹辰汗,從法理上說蒙古各部都要尊奉清朝皇帝為宗主。
對於清朝來說,清朝不可能放棄對蒙古的宗主權
,因為清朝還需要利用蒙古作為北方屏障。準噶爾的崛起以及同清朝爭奪蒙古,本質上會威脅到清朝北方安全,因為如果任由準噶爾取得喀爾喀,那麼清朝只能被動防守長城,從而喪失對準噶爾甚至是對蒙古的戰略優勢。

所以清朝和準噶爾必然會死磕到底,直到其中一個完犢子而已,而這個時候清朝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你準噶爾再強,其經濟生產還是不如清朝,雖然準噶爾的火槍一度強於清軍,但是清朝依然可以通過各種手斷更新武器裝備。更別提在火炮上清軍還強於準噶爾,畢竟清軍輕重炮、加農炮、臼炮都有,準噶爾由於手工業落後只有輕型火炮,以及少量回旋炮。而且清朝還通過戰場繳獲以及進口、仿製等方式同樣裝備了重型火繩槍。
歷來戰爭拼的就是經濟,因為經濟的好壞就是國力強盛與否的表現,相比於準噶爾遊牧經濟低下的生產力,清朝隨時可以動員一支大軍去收拾準噶爾。清朝承受十次失敗還可以捲土重來,而準噶爾失敗一次就要傷筋動骨,所以準噶爾最後的結局只是時間問題。所以康熙利用三徵葛爾丹的機會順手收了喀爾喀,並將準噶爾逼到阿勒泰山以西。即便是雍正年間經歷了和通泊慘敗,清軍依然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何況清軍只有這一次慘敗。而且,清軍可以利用堡壘群和野戰部隊隨時切換進攻防禦狀態,時刻牽著準噶爾的鼻子走。



清朝之所以一直到乾隆年間才解決準噶爾,主要是因為清朝在乾隆年間達到全盛,這時候清朝的經濟實力足夠支持清軍得軍事征服以及之後的實際控制。

所以,乾隆藉著準噶爾內訌、阿睦爾撒納投奔清朝的機會消滅了達瓦齊,並將準噶爾一分為四建立宗藩關係。但是阿睦爾撒納因為野心沒得到滿足而叛變,這回乾隆以北決心徹底解決準噶爾,不顧大臣反對,再次派出遠征軍向伊利進發,阿睦爾撒納敗逃哈薩克,然後又談到俄國,最後在清帝國得交涉下,俄國交還了阿睦爾撒納的屍體,準噶爾汗國徹底滅亡。


更何況,由於準噶爾堅持蒙古人獨立自主的路線,所以清軍在攻擊準噶爾的時候俄國也繼續蠶食準噶爾,薩彥嶺以北的地區都被俄國收入囊中。若不是清軍動作更快,以及清朝快速派軍隊坐視邊界確定中俄邊界走向,沙俄會向南擴張的更遠。

一個清朝都讓準噶爾吃不消,更何況是中俄聯合打擊呢。沙俄之所以會收留阿睦爾撒納,只不過是為了給清朝添堵罷了。

準噶爾汗國滅亡給我們的啟示是:一個國家的外交要靈活,要夾在大國中間左右逢源,要不然遲早會滅亡。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