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包公可以穿“蟒袍”嗎?不可以,並不是級別不夠

古代讀書人,為何寧坐十年板凳冷,也要掙得“衣冠禽獸”名?古代官員為何被稱“衣冠禽獸”?包公可以穿“蟒袍”嗎?不可以穿,並不是級別不夠!

週末受朋友之約,赴開封採風,其中有個行程為參觀“開封府”。導遊李老師是個善於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好學之人,在遊覽“倒坐南衙開封府”時,她說及包拯身上的官服為“明黃色蟒袍”時,便詢問在當時,包公著明黃色是否有僭越之嫌?其實,包拯如此著裝的紕漏並不在顏色,而是在紋飾,因為,“蟒袍”在宋代時還沒有出現,到明代才有“蟒衣”,但並不是正式官服,而是“賜服”。到了清代,蟒衣才稱作“蟒袍”,並正式成為官服的。

包公可以穿“蟒袍”嗎?不可以,並不是級別不夠

中國古代官吏的制式服裝,是經歷過一系列演變的。在漫長的封建時代,是個講究等級地位的特殊社會,什麼樣的人幹什麼樣的事,就連衣食住行的標準也被規定得死死,不準僭越的。比如穿衣戴帽這樣的“小事”,都被統治者玩得“花樣翻新。

比如,“衣冠禽獸”一詞在辭海和成語詞典等很多工具書中幾乎都被解釋為貶義。比如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辭海》中,即非常直接地解釋為:衣冠禽獸,比喻品德敗壞的人。謂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其實,“衣冠禽獸”最早是與官家制服有關的,是人人嚮往之“美事”。

包公可以穿“蟒袍”嗎?不可以,並不是級別不夠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句曰:“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白居易詩中的“青衫”,係指自己的官位卑微,人生失意。一句“青衫”為何會有此義呢?

原來,在中國古代,官員的穿戴是有等級區分的。秦漢以前,人們對顏色的崇尚主要源於統治貴族的喜好以及有限的染色水平。比如秦人尚黑,就是與其染色水平及貴族喜好有關。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戰亂不息,但服飾仍在變化發展,尤其是隨著染色技術的提高,服飾顏色也被封建統治者所利用。魏文帝曹丕的九品中正制,不但在官位等級上是個大貢獻,同時提出“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正式確立了以顏色區分官服等級的制度。這樣的穿著規定,能讓人一眼就看出官員職位的高低,現代的軍銜、警銜、關銜類的制服,即同其義。

包公可以穿“蟒袍”嗎?不可以,並不是級別不夠

唐高宗時期,官員的品色服正式形成,不但規定了官員服飾的顏色,還對官員的腰帶作了細緻的規定:“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帶。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並金帶。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並銀帶。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並踰石帶。庶人並銅鐵帶。”此後各朝代的官服色彩大體以唐朝的品色服制度為依據,基本上以紫、緋、綠、青四色定官品之高低尊卑。白居易的“青衫”即指官職卑微,因為唐朝的八、九品文官都“服青衫”。

宋代官員的服色標誌又略有改動:一至四品服紫,五品六品服緋,七至八品服綠。到了元豐年間則規定四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上服緋,九品以上服綠。所以說,在中國古代的服飾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等級制度的,要數文武百官的官服了。

包公可以穿“蟒袍”嗎?不可以,並不是級別不夠

明清之際,用顏色標示等級已遠遠不止於服飾整體顏色方面,還包括衣服各部分的顏色。至於其他裝飾品及服飾上的花紋,則有著更嚴格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時期官服還實行“補服”政策,即通過“補子”上繡的圖案來區分官位的高低。

明代的官補尺寸較大,製作精良,以素色為多,底子大多為紅色,上面用金線盤成各種圖案。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對各級官吏的補子圖案有了非常明確的規定。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繡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繡獸(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包公可以穿“蟒袍”嗎?不可以,並不是級別不夠

洪武朝的“補服”靈感,應是得益於武則天的“以袍紋定品級”。《太平御覽》卷六九二引《唐書》:“武后出緋紫單羅銘襟背袍,以賜文武臣,其袍文各有恦……宰相飾以風池,尚書飾以對雁,左右衛將軍飾麒麟,左右武衛飾以對虎。”這些,就是明代官服“補子”的雛形。

除了體制內的在品的官員外,其他職員的服裝上也有不同的補子圖案,比如雜職的練鵲,風憲官(監察執行法紀的官吏)的獬豸。一些舞、樂、工、吏雜職人員也可用雜禽、雜花補子,如正月十五的“燈景”補子,五月的“五毒艾虎”補子等。

包公可以穿“蟒袍”嗎?不可以,並不是級別不夠

與明代的補子相比,清代的補子小而簡單,文官繡單禽,武官繡猛獸;補子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只有入朝為官,才有資格獲得得與禽獸相伴的“補服”,成語“衣冠禽獸”就是由些而來, “衣冠禽獸”也就成了明清官員的代名詞。

衣冠禽獸原指當官的,是個褒義詞,是歷代讀書人的終極夢想,拼卻一生,也要弄一身“衣冠禽獸”的行頭。那麼,這樣一個高大上的好詞彙,最後怎麼卻成了品德極壞、行為像禽獸一樣卑劣的人的代名詞呢?是誰最先把這個詞叫臭的呢?

叫臭這個詞的人,是明神宗年間的陳汝元。他在《金蓮記·構釁》中說:“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這一切都是由於明中、晚期的官場腐敗,各級官員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而官員大都為士大夫,他們飽讀詩書,滿嘴仁義道德,徒有文明的外表,但內心卻充滿了男盜女娼,乾的多為傷天害理的勾當。

包公可以穿“蟒袍”嗎?不可以,並不是級別不夠

人們痛恨那些虛偽的傢伙,所以,到了清代以後,“衣冠禽獸”一語遂用做貶義,泛指外表衣帽整齊,行為卻如禽獸的人,比喻其道德敗壞。

此外,再幫大家腦補一下明代還的“賜服”,比如前文說到的“蟒袍(明時稱蟒衣)”,就是屬於“賜服”,有類於清代的“黃馬褂”。

蟒衣為明代創制的一種繡蟒的官服。蟒,形似龍而少爪,故有“五龍四蟒”之說。一般以金線繡於衣上。明初只限於皇帝左右宦官、內臣宮眷及得寵親信人臣所服。明代逢上元燈節,內臣宮眷皆須穿戴燈景補子蟒衣,以應節令。劉若愚《明宮史》稱: “十五日曰“上元”,亦曰“元霄”,內臣內眷,皆穿燈景補子蟒衣。”

包公可以穿“蟒袍”嗎?不可以,並不是級別不夠

“永樂以後,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制如曳撒,繡蟒於左右……貴而用事者,賜蟒,文武一品官所不易得也。單蟒面皆斜向,坐蟒則面正向,尤貴。又有膝襴者,亦如曳撒,上有蟒補,當膝處橫織細雲蟒,蓋南郊及山陵扈從,便於乘馬也。或召對燕見,君巨皆不用袍,而用此;第蟒有五爪、四爪之分,襴有紅、黃之別耳(《明史·輿服三》)。”

天順、弘治年間,曾禁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龍及飛魚、鬥牛等圖紋。因為這三種圖紋與龍形極其相似,最初只有一、二品官可用,後遍賜於群臣。故有的人在繪繡時,有意無意地將之與蟒龍相近,以炫其貴,以至於最後引起朝廷的重視。

“(嘉靖)十六年,群臣朝於駐蹕所,兵部尚書張瓚服蟒。帝怒,諭閣臣夏言曰:‘尚書二品,何自服蟒?’ 言對曰:‘瓚所服,乃欽賜飛魚服,鮮明類蟒耳。’帝曰:‘飛魚何組兩角?其嚴禁之。’於是禮部奏定,文武官不許擅用蟒衣、飛魚、鬥牛、違禁華異服色(《明史·輿服三》。”

包公可以穿“蟒袍”嗎?不可以,並不是級別不夠

清代蟒衣稱作“蟒袍”,並正式定為官服。皇帝以下,七品以上文武官,俱可服蟒,蟒數九至五,按品級為差(《清史稿· 輿服志二》)。

“蟒袍”是明清兩代才有的“制服”,在有些戲曲中,明代以前的官員也著“蟒袍”,其實是不符合史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