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疫情期間,讓我覺得保險還是挺重要的,考慮給自己買一份保險,大家知道保險公司哪家好嗎?

這城市那麼空氵


看到這個問題,作為5G時代的保險營銷員,多少想說兩句,先回答哪家保險公司好吧!

一定是像平安、人壽之類的大公司好,不存在小而美的金融企業!

為什麼這麼說呢?

當你跟大險企的營銷員抱怨保費貴的時候,一般他們會說“便宜是小險企唯一有點,我們除了保費比他們貴一點,其他一、二、三、......都秒殺他們”。

有時候這個說法對客戶挺管用的,但我覺得大險企之所以好,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資源優勢太明顯了,可以拿下很多優質項目,賺錢效應明顯,比如去年平安日賺3-4億,這些收入再投入的經營中去,良性循環下去,規模只會越來越大,市場份額越來越高。

下圖是去年銷售額前5名險企,佔據53%的市場份額,剩下的上百家人壽險公司加在一起不如這5家,而且這五家依然增長非常明顯。大家有沒有發現就這5家也分兩個梯隊,一二名差不多,三四五差距也不大。

也有人說大險企是因為保費貴才賺的多啊?
其實大險企的佈局相對全面,全球資產佈局,抗風險能相比就強,比如能源有獨特的盈利方式,門檻相當高,自然就把小資金檔在門外了。在未來全球經濟進一步放緩的時候,核心資產的持續盈利能力會更有優勢,金融行業馬太效應太明顯了。

每次疫情都能激發少部分人購買保險的意願,話說想買保險就一定會到網絡上查些信息。先不說查到的資料客觀性如何,通常人們會習慣性的認為自己辛苦查東西就是正確的,潛移默化成為自己的想法。

要想不鑽牛角尖,就一定要搞清楚自己買保險的初衷。

無非是轉移風險和資產配置而已,保險正在成為家庭資產配置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保險產品種類雖不多,但產品個數非常多,要想從數百家人壽險企的上萬種產品中選出符合自己的,並不是說哪家保險公司好就完事了。

經常被吐槽的險企有沒有好產品?肯定有。

名不見經傳的險企有沒有好產品?即便有,也要掂量一下吧。

所以咱們選產品,儘量在優秀的險企裡挑選優秀的產品,更多細節問題歡迎留言交流。


財來不會晚


知保姐姐觀點:有了保險意識是件好事,買對保險至少未來遇到大事,不用四處求人,但是前提是買對保險,不然也是給自己留一堆麻煩事。我的建議是先不要考慮品牌,很自己做一次梳理,有了規劃再買保險才不會買錯。

一、保險品牌為什麼不重要

很多保險新玩家會將買其它產品的方法移架到買保險上來,認為只要品牌好產品就一定好。但是不得不告訴你,事實並非如此。

按以往與客戶交流的經驗來看,客戶對品牌的顧慮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考慮:保險公司的長久經營、理賠難度考慮、產品的優劣。下面我來具體分析一下:

1、保險公司的長久經營問題是菜鳥級玩家會特別關注的問題。從長遠來看,所有公司最終都可能走向倒閉,只是存在時間長短問題。但是相對於其它類型的企業,國家對保險公司的管理最嚴格,不允許隨便倒閉,意味著當保險公司經營出現問題的時候,會有另一套解決方式,下面用一個最近發生的實例來說明一般的解決方式。

2017年安邦保險集團的董事長吳小暉因經濟問題被帶走,並於2018年因涉嫌經濟犯罪被依法提起公訴,安邦人壽的兌付風險也顯現出來。銀保監隨之接管安邦開始了一系列的動作。先是剝離了非涉案涉訴的資產,批准成立大家保險,並受讓安邦人壽、安邦養老、安邦資管的股權,同時承接安邦保險的原有業務。調整業務類型、降低經營成本等手段化解公司經營風險,並主動聯繫有效合約客戶,並實現1.5億短中期保險的兌付。從這個新鮮案例來看,保險公司當出現問題後,監管會接手,並用各種手段去化解風險。

2、理賠難的擔憂,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向大公司申請會簡單容易一些,而小公司可能會各種卡,各種拒賠。這其實是對事物沒有全面理解下做的錯誤判斷。各家保險公司都會在年初公佈上年度的理賠年報,通過閱讀各家公司的理賠年報也可以看出來,不論品牌,理賠的快速性和該年度最高理賠金額都是報告的一個重點,其底層的意義就是通過數據增強投保人的信息。而且對比各家的理賠報告,你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無論大小公司客戶獲賠率和理賠時效都非常接近,所以足以看出來,在理賠的難度上並不取絕於品牌。

比如上圖是我整理的一小部分保險公司2019獲賠率和理賠時效,其中部分公司可能是你完全沒有聽過的。

3、從眾消費心理,消費者往往會產生一個錯覺,認為買的人多,東西就一定好。比如出外就餐的時候,排隊的館子往往會吸引更多人員,而不排隊的館子卻永遠生意冷清。買保險時候也容易有這種心理,覺得買的人多,產品就一定好。但在買保險這件事上,大品牌保險公司的產品往往並不佔優勢,反而是小品牌保險公司的產品更有優勢。<strong>

造成這個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企業的資金實力。

1)大企業擁有強大的銷售團隊,而小企業在設立之初銷售團隊較難建立,因此可能選擇與中介銷售機構合作,但人力上仍然存在較大差異。

2)廣告投入上的差異,小企業往往自知投放大量廣告也不能對銷售有太大的幫助,因此更願意將核心放在產品的開發上,因此小保險公司會在產品上做出更大的讓利,通過口口相傳來達到佔領市場的目標。

總結以上幾點來看,在買保險這件事上,品牌的優勢並不體現在產品的具體保障上。既然各家保險公司的長期兌付都能夠保證,獲賠率、理賠時效差異不大,那為何還要特別在意品牌的選擇。所以我們應該回到問題的核心,如何買對保險。

二、為什麼要做保險規劃,好處有哪些

保險規劃其實是家庭理財規劃裡面的分枝,主要是幫助大家理清自己的生活。從這次疫情爆露問題來看,很多問題的原因都是沒有做好提前的準備,像高額醫險費用不可預料的增加,收入中斷影響還貸等。家庭理財規劃就是幫助你理請自己資產的關係,為可能遇到的不同情況做好準備。

在其中,保險規劃主要解決對風險造成的財務損失的補償。所以要買保險就必須先要想清楚三個問題,可能有哪些風險,可能有多大損失,以及拿多少錢來做準備是合適。保規劃做的就是這樣的工作,是你買對保險的前提。保險規劃的具體好處總結來看有以下幾方面:

1、理解風險,讓你清楚知道在人生不同時段可能會遇到哪些風險,只有風險在哪裡,才會可能想辦法去防犯。

2、測量風險:光知道風險在哪裡也不行,還需要對風險進行測量。測量大小的目的是為了確定不同等級的響應措施。

3、權衡費用:並不是所有的風險都有值得用保險來化解,當保費的投入過大,槓桿率不高的情況下,那麼就不值得通過保險去化解。

4、選對產品:所有的規劃最終需要落地在產品上,保險規劃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讓你找到對的產品,是適合當前需要的產品,並指導按規劃逐一執行。

結束語

按知保姐姐的觀點,買保險的時候品牌的重要性往往低於產品本身,而對於首次購買保險的家庭,先做一次保險規劃的梳理非常有必要。在規劃後,買保險的目標會更清晰,不容易中坑,也能夠正確理解不同保險的功能。之後我會分享一下我做保險規劃的心得,歡迎關注閱讀。


匯知保


非常榮幸能回答到您提出的問題,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每個人都陷入了恐慌,讓我們看到了保險的重要性。

做為一名保險從業人員,想很負責任的希望您在購買保險時,先看保險條款,再選擇保險公司。

選擇購買保險就是為了讓自己有份保障,在發生風險的時候,能夠拿到理賠金解決有錢看病,醫療費報銷,因病無法工作的收入補償等問題。

買保險本質上買的是一本合同,一本受保險法和合同法保護的合同。如果保險合同裡沒有理賠責任,不論哪家公司都是不會賠付的。

我從三個緯度幫您分析為什麼購買保險要先看合同,再看公司。

一,保險條款裡的不同

意外險產品合同條款裡的不同

比如:身故或全殘責任vs身故或傷殘責任

一個是全殘,一個是傷殘,您覺得哪個更有利於我們買保險的人呢,答案自然是傷殘了。

舉個例子:A買了一份保額100萬的意外險,因為意外事故,一隻眼睛永久失明瞭,或者,斷了一根手指頭,如果A買的是身故或全殘責任的意外險產品,以上列舉的這兩種情況,因為合同條款裡沒有傷殘責任,又沒達到全殘的賠付標準。所以一分錢都不會賠付的(保險中全責定義請看插圖)

那麼,如果A買的是身故或傷殘責任的意外險產品,按傷殘等級比例賠付,傷殘等級1–10級(1級最好,10級最低),對應的賠付比例為100%–10%。一隻眼睛永久失明,屬於5級傷殘等級,按比例50%賠就是50萬。那斷一根手指,屬於10級傷殘,按比例10%賠就是10萬。

保障型產品種類還有醫療險,重大疾病險,壽險

儲蓄型產品有教育金年金,養老金年金,就不一一舉例說明了,感興趣的可以留言交流。

所以選擇看合同條款比看公司更重要!

二,保險產品的定價原理

為什麼要說定價原理呢,因為保險產品的定價原理和我們製造業實體產品的定價是不一樣。保險產品並不是一分價錢一分貨的。

保險產品的保費=純保費+附加保費(兩部分組成)

純保費是用於支付保險賠款或給付保險金額(保額)的,是保險公司利用損失概率算出來的。這部分保費各家公司都基本相同。

附加保費=保險公司運營成本+人工成本+廣告支出+安全附加等組成

舉個例子:一個30歲的男性,買了一份交費期20年,保障終身,保額為50萬的重大疾病保險產品(產品責任一模一樣)。A保險公司保費13000/年,B保險公司保費10000/年。

假設A和B公司的純保費都是5000,A公司的附加保費就是8000,B公司的附加保費就是5000。兩者的區別就在廣告打的多與少,運營成本高與低等等因素。

保險產品的定價因素包括銀保監會設定的預定利率範圍,預定風險發生率,產品本身的責任,品牌溢價等等因素,就不展開說了。

三,保險公司的安全性

保險法為了保障保險公司安全性及消費者的權益,對保險公司安全性做出十大機制

1,保險公司註冊資本金的限制

2,保險公司設立條件嚴苛

3,保險公司經營監管嚴格

4,保證金制服

5,責任準備金制度

6,公積金制度

7,保險保障基金制度

8,償付能力監管制度

9,再保險機制

10,保險公司資金作用的限制

這十大安全機制,保證了保險公司的安全性,也保證了我們的保險合同的安全性。不管你選哪家保險公司都是安全的。

所以再次強調購買保險先看合同條款再看公司

希望對您有幫助




家庭保典


國內保險公司大體分兩種,一種國企,一種私企。國企有中國人壽保險,中國太平洋保險。剩下的都是私企。辦保險三看:一看公司背景和償付能力與售後服務,二看公司產品保障範圍,三看理賠門檻是不是最低。低消費,高保額,繳費時間短,滿期返本型的就是好保險。保險產品各有千秋,無非就是保費高低,保障範圍大小,理賠門檻上下的問題。保費相同看保障,保障相同看條款。條款才是保險的靈魂。



妙音心燈


我先來貼個圖,先看看我們國家對於保險公司的管理有多嚴格,從保司的設立、經營一直到撤銷或破產,都很嚴格。另外,最近銀保監會也發了公告,結束了對安邦集團兩年的接管,所以可以看到國家對於整個保險市場的穩定的要求是很高的。當然每個人對於品牌一定是有喜好的,所以我們可以在優先保障責任確定的情況下,去選擇我們喜歡的公司,而不要本末倒置。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保險怎麼買?我也寫過一篇文章,裡面有5大理念,主要是想把保險的本質迴歸,讓“保障”優先。


01 先基礎保障,再儲蓄保障

什麼屬於基礎保障?基礎保障可以幫助我們應對未來可能的損失性風險。如果用一個金字塔來作比喻的話,基礎保障在金字塔的最底端,像地基一樣,地基打牢,金字塔才能更穩固。下圖裡面的重疾險、醫療險、意外險和定壽險都可以作為基礎保障先行配置。


02 先保大人,後保小孩和老人

03 先保家庭第一經濟支柱

這亮點主要是考慮到家裡的經濟支柱承擔著家裡的主要收入來源,他如果倒下了,會對家庭經濟結構造成極大的影響。不出意外,他應該也是家裡各大保單的繳費者,那後續誰來替他支付這些保費呢?所以優先給家裡賺錢最多的人先投保,在慢慢給家裡其他人增加保障。


04 先保大風險,再保小風險

面對紛繁複雜的保險產品時,要優先選擇能保障系統性風險的產品。比如重疾險,我們優先要考慮的就是做足保額;比如醫療險,我們優先考慮的是百萬醫療險這種,來解決重大疾病的治療費用,相較之下負責門診報銷的醫療險就屬於小風險。


05 先條款,再公司

這就是上面說到的,先把保障責任看好,然後再儘量挑選自己心儀的公司,不要本末倒置。畢竟保險歸根結底是一份合同,理賠都是跟著條款來的;只要符合理賠條件,不管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都要依據合同賠付給你。如果不符合理賠條件,再大的公司也不會賠。


以上,供參考~


以安易危


為中國人壽,公司已連續17年入選《財富》世界500強企業。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已連續17年入選《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由2003年的290位躍升為2019年的51位;連續12年入選世界品牌500強,2019年品牌價值達人民幣3539.87億元。

所屬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繼2003年12月在紐約、香港兩地同步上市之後,又於2007年1月迴歸境內A股市場,成為全球第一家在紐約、香港和上海三地上市的保險公司。2003年,經國務院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原中國人壽保險公司進行重組改制,變更為中國人壽保險公司。


北漂的胡蝶


中國平安一生平安,中國人壽一直長壽。可以考慮這兩個公司,




90影視邢臺公交人


胡適老年時曾將保險與人生倫理聯繫起來,做過這樣一番感嘆。他說:

“保險的意義,只是今天作明天的準備;生時作死時的準備;父母作兒女的準備;兒女幼時作兒女長大時的準備;如此而已。今天預備明天,這是真穩健;生時預備死時,這是真曠達;父母預備兒女,這是真慈愛。能做到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現代人。”

所以買保險先得了解保險的意義,然後再去挑選保險!結合自己的需求,然後家庭預算再去購買保險!


顧問11112


推薦買份商業保險哦。建議諮詢專業保險人員(不要一味聽信保險推銷員的話),他們會根據您的需求,年齡,身體狀況以及收入水平給您推薦合理的保險種類,很多時候,花小錢就能買到很全面合適自己的保險呢。保險也不意味著大公司就是好的,只要選擇好以及做好健康告知,都可以理賠到理想的保額。切記一定做健康告知!健康告知!健康告知!

希望對你有幫助。


南風知我意vlog


確實每個人都需要保險。但每個人的需求量不同,能夠接受的保險費用也不同。另外保險的種類很多很雜:重疾險、意外險、理財險等等。另外保險公司也是魚龍混雜、眾說紛紜!不過我建議還是找品牌實力靠前的公司購買,因為一份保險不是說只保一段時間或者只交一次錢的,很可能是需要幾十年交保障很久甚至終生的。我建議多方面去了解下。[呲牙][呲牙][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