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一富翁,從不捐款濟貧,他認為應興辦實業,讓窮人就業,才是真扶貧,他說得對嗎?

浪花一朵廣雪水


我們幫扶的一個貧困戶,我們為他爭取到了兩隻良種羊和五萬元扶貧無息貸款,他那真不是一般的客氣,每次到他家,總是雞鴨魚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而且總要找幾個人作陪,那個豪爽啊,搞得我們很不好意思。他家經常是高朋滿座,猜拳喊馬,從早上喝到晚上。今年正月,春雨綿綿,正是植樹時節,我們勸他買了萬株杉樹苗,讓他種在他承包的荒山,二個月後,我們又去他家看杉樹苗種植情況,卻看到他承包山裡盡是些枯死杉樹苗,他又另買了幾千杉樹苗,找了幾個幫工正補種樹苗,瞭解得知,當初買苗後正值春節,忙著喝酒,十來天后才種,種時天氣晴好,豔陽高照,以致成活率極低。這幾天補苗也是大太陽天,感覺到這些苗也是白種了。樹苗種完後,我們讓他先加固加高田埂,然後買些魚苗放田裡,這樣的話過三個月就有禾花魚賣了。他魚苗是買了,田埂卻沒加固,這段時間下雨,魚全跑光了。前天去他家,兩隻良種羊早己進肚,魚苗也沒了,山中杉樹苗稀稀拉拉活了幾株,五萬元貸款所剩無幾。我們瞭解到,其他貧困戶情況也大致相同。除了老弱病殘,如此扶貧,純屬扶懶!


老夫9279


所謂扶貧,是扶不起來的。

我一叔講了他在退休前對口扶貧那個縣的事。農業局用扶貧資金買了羊,並派了專家組一起去指導他們養殖,結果,一個村的村民說不要羊,要直接發錢,還把專家組也趕了回去。

所以,不改變思想,捐款扶貧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捐款只能應急

當然也不是就不捐款了,比如汶川地震的時候,那麼多房子倒了,大家居無定所,要不要捐,當然要,但是我們需要在捐款後繼續帶領他們靠勞動讓日子好起來。

汶川的幫扶就很到位,汶川的青脆李走出了大山,成為了李子中的高端產品,平均價格在20一斤左右。

再窮不能窮教育

教育扶貧是一項長遠的工作,也是能夠斷了窮根的工作。許多山裡的孩子,通過高考走出大山,見到了他們從來沒見過的大城市,瞭解了現代科技前沿的互聯網經濟,正是這些人,走出來再回去,讓自己的村莊發生了跟本的改變!

小農經濟本質是保守的,沒有熟悉和信任的人帶頭,他們很難接受新思路,新方法。


總之,窮不是靠捐錢捐物就能扶起來的,它需要從根本是來改變,從思想上來覺悟。所以我認為,興辦實業,讓窮人就業,這樣的扶貧是可取的,比作秀似的送東西來得實在。


曉琴是誰


講個大家都聽過的故事,有個男人天天給一個乞丐一些錢,某天突然不給了,乞丐想不通就去找那個人問,那人說他要結婚了,沒有多餘的錢給他了,乞丐聽了更生氣,說你怎麼能拿我的錢去養你老婆呢?這個故事能充分闡釋富商的行為是對的,另一個最近發生在雲南的一名女扶貧幹部“罵”貧困戶的事火🔥了,“現在政策越來越好,國家退耕還林還給補貼,老了有養老保險、病了有醫療保險、日子過不下去了還有低保,蓋房子了給你們補助,你們想一想,還有什麼理由不把自己的日子過好。”“幸福不是靠張嘴要來的,不是伸手要來的,不是在家中蹺著腳等來的。你看看那些開車、住洋房的人家,哪個是靠低保富起來的,不都靠自己雙手。”女幹部說的句句在理,直指人心。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給予,只會使人散失鬥志使人越來越變得惰性。心態和觀念沒改變過來,捐助的錢物總有用完的時候,到時還會坐吃山空又變得一貧如洗甚至會更嚴重,但如果通過其他途徑,讓其自身改變,靠人不如靠己,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而旁人提供平臺和機會給他們,這才是真正的脫貧致富。


川海魚


貧困是整個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如果靠一時的接濟,就能擺脫貧困,那真的很天真。別人富有總是有過人之處的。錢,不會從天而降,通過自己的勞動,思想,獲得的財富,我認為才是真的富有。坐享其成,守株待兔只是尋富路上的假 大 空


瀟湘殺手


辦實業提供就業機會和做慈善是兩碼事。窮人給你打工,是來給你創造剩餘價值的,並不是你對他們的施捨。很多貧困者是因病致貧,根本沒有勞動能力。


享受美好666


首先不思進取的人,你再怎麼救濟他他都是貧困的,而且救濟不可能救濟他一輩子。這些被救濟的人中容易產生一種思想,就是我不幹活,反正有人救濟我,他們慢慢的就不會去感恩,反而變成一種理所應當的心理。在我看來我覺得這種救濟就像鴉片容易磨滅人的意志,讓一些人產生不勞而獲的心理。這就是現在很多企業不會給這些人錢的原因,反而是給村子修路,修學校。

我是很贊同這種給窮人提供就業崗位的方式,他們可以通過努力獲得比以前更多的報酬,一方面遏制這種不勞而獲的思想,二來如果你好好幹,企業可以為你繳納醫療,養老等保險,直到你退休,這個救濟我覺得是深遠的,長久的。一直以來只有帶動了地方經濟才能真正擺脫貧困。有不同想法,或者覺得我說的不對的歡迎評論。


醃菜缸裡的醃黃瓜


富翁搞的是就業扶貧,有合理的成分。一切在法律道德允許範圍內的僱傭並依法保障職工待遇的行為,都是善舉。

就業扶貧,解決的是符合大工業生產要求,有勞動能力和技能(經過培訓擁有),生活在貧困線上的弱勢群體,確實是一條健康、可複製、可持續的途徑。

捐款濟貧的對象,是身體多病,喪失勞動能力,甚至是生活不能自理的絕對貧困群體。這是脫貧的硬核,只能靠資金救助。如果富豪們多做一些,再有國家託底,他們的境遇就會更大程度得到改善。

捐資濟貧,還可以幫助貧困地區建設基礎設施,興辦公用事業,改善當地生產生活環境。

捐資濟貧是大善,就業扶貧是小善。善之途徑方式不同,境界自分高下。





響沙


"授人以魚不如受人以漁"我覺得富翁是個真正的好人,只有讓多數人都富裕起來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有些人為什麼窮,很多人是沒有致富的門路,你今天救濟了他,明天怎麼辦?你天天救濟他反而養成了惰性,人的習慣很好養,所以只有勤勞起來,靠自己的雙手找到致富之路,慢慢勾起成功的慾望,那樣才能真正脫貧。人窮不怕,就怕懶,如果有人一味的接濟他,時間長了他就覺得理所應當。"救急不救窮"所以真正想幫助人要幫到點上。不要一味的爛好人


一帆風順55893


誰知道怎麼會這樣,真是理解不了,而且脫貧不脫政策,扶到你死,但是你已經不貧了。


藍星閃閃1


農村有句俗話叫:救急不救窮,窮是因為思想觀念有問題,如果觀念得不到改變,怎麼救都沒用,就是人們常說的爛泥糊不上牆。別人要救他,他首先得有自己爬起來的意願才行。這就是以前那種救濟式扶貧成效太低的原因,現在各地採取產業扶貧,明顯效果就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