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什麼有些農村種雙季稻的比較少?

老蘇聊農事


【大別山鷹】答疑:雙季稻,即指插一季早稻後再插一季晚稻的水稻種植模式。為什麼現在有些農村種雙季稻的比較少呢?我也來回答一下這個現實的問題。

我們羅田縣是湖北省的水稻主產區之,過去一直實行的是"油、稻、稻"或"麥、稻、稻"的三熟制農業種植模式,但這種模式隨著集體經濟的解體早就不復存在了。為什麼呢?大家知道,油菜收穫遲,趕插早中稻後,到頭季稻穀收穫時,正趕上氣溫炎熱的八月中旬,又要搶割搶收,勞力又少,等二季秧苗插下去,季節己推遲了近半個多月,雖然管理跟上了,但花費了很多的投資和人力,到後來雖然能提高一定的產量,但到最後算總賬還不如種兩季划算。這樣後來就改為種兩季水稻,即早稻和二季稻。因早稻育秧跟中稻育秧處於差不多同一個時期,三月底到四月初,五月一日前後扦插到大田,七月底收割,同樣處在炎熱天氣。到八月初折插二季稻,十一月左右收割,這兩茬水稻種植一是處於缺勞力的季節,二是炎天時期,請人幫忙,工資低了人家不幹。工資出高了,根本就沒有錢可賺,還不如買糧吃。就這樣,三熟變成兩熟,再由兩熟變成了現在的一熟。

說過實際話,現在不要老說農村田地逐年拋荒,可這也是無奈之舉,誰也不算拋棄田地外出打工。按現在這種種田的方式,加上日益增長的農資費用,勞力用工工時,再與糧食售價相對比,辛辛苦苦種一年的糧,除了糊個口糧,還能剩下多少錢?真是種糧一年,還不如打工一月。因此,現在種一季中稻也是避免田地荒蕪,誰還想在目前這種現狀下去種雙季稻,還不如抽出時間打工掙錢實惠,不然,這一大家“上有老,下有小"誰去養活,種田不易,當普通農民更不易。


大別山鷹


我是一個從事水稻研究三十多年的老科技人員,對水稻的種植狀況比較瞭解,看到這個問題,心裡有些沉重。

應該說,目前雙季稻面積還不是某些地方比較少的問題,而是雙季稻種植面積逐年減少,過去傳統的雙季稻區很多都改種一季稻了。

雙改單,意味著總播種面積的減少,意味著糧食總產要下降。我國是個十四億人的人口大國,稻米是最主要的糧食作物,這一減一降繼續下去,就有可能要威脅到我們的糧食市場供應,或者說有存在糧食安全問題的隱患。

為什麼會出現雙季稻種植面積減少的問題?我認為主要是由以下三個方面所致。

一是種糧比較效益低,種糧不如外去務工,不如種其它經濟作物,使得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受挫,很多地方農民就是種點一季稻,保住自己家口糧就行了。

二是早稻品種大多數米質較差,稻穀市場銷售不暢,賣糧難,價格低迷,種植不合算。這樣導致農民朋友主動減少雙季稻種植。

三是這些年來農村勞動力缺乏趨勢明顯,年輕人普遍進城務工,種雙季稻相對費工,而且農忙季節勞動強度非常大,很多地方因此而被迫放棄了雙季稻的種植。

糧食安全,國之大計。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穩定糧食生產,穩價格,確保農民種糧效益,對於糧食生產無疑十分利好,各級政府強調今年要增加雙季稻的種植面積,我作為農業科研人,感到由衷高興,希望在國家利農政策的引領下,今年雙季稻面積和農民種糧效益能雙雙實現有效的增長。


夏老師聊農業


為什麼有些農村種雙季稻的比較少?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麼叫雙季稻?雙季稻就是在一塊田裡種兩次水稻,種一季早秈稻等收割後,再種一季晚粳稻。但在我國的廣東和福建,可以一年種兩季秈稻,因為那裡長年平均氣溫高於其它省份。像海南那裡一年還可以種三季水稻。現在國家鼓勵恢復種雙季稻,如果種雙季稻,一是要有勞動力,二是要適當提高糧食價格。首先糧價有了上升,農民才可下力氣種雙季稻。那國家為什麼要鼓勵種雙季稻呢?主要是未雨綢繆,在突然發生自然災害的情況下,萬一經濟下滑,勞動力需求下降,農民家中有了餘糧,可以減少就業的壓力。

我國種一季稻的地區主要分部在秦嶺和淮河、長江以北、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等。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都可以在一年中種兩季水稻。那為什麼現在的農村很少有人種雙季稻呢?種兩季水稻主要是產量不是太高,主要的原因是田的肥力不太足還有部分地區受氣候影響。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如果想種雙季稻,一般五月中旬先種一季早秈稻,到八月下旬收割後再種一季晚粳稻,到十一月收割。到了11月份天氣較冷,水稻長勢也不是太好,產量較低。加上市場上糧食價格低廉,人工用時較多、農藥化肥較貴,農村人往往在確保自家口糧夠吃的情況下就不想再種雙季稻了。有的農村人種一季水稻後,為了多增加收入就改種一季蔬萊,但更多的農村人等單季水稻收割後就外出打工了。


鄉村老農有話說


種田不划算,比較效益低,種一季夠一家人吃就行。

農村的青壯年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的婦女老人種不過來。

市面上的米比較便宜,用種田的時間去城裡打點工,賺到的錢能買更多的米。

現在的種子農藥化肥也太貴了,糧食收購價又低。




祖強


還提什麼雙季稻。一季都沒種。我們這裡從前是稻穀產區,一個鄉國家糧站有三個。150畝的生產隊每年產糧十多萬斤。上交國家有公糧:餘糧:三超糧幾萬斤。90年代後進入2000年種稻谷幾乎滅絕了。這種現象太不正常了。


用戶自由君子


受氣候影響,有的地方種不了雙季稻



鄉村朗朗


首先就是氣候的問題,水稻喜高溫、多溼、短日照,幼苗發芽最低溫度10~12℃,最適28~32℃。分櫱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適溫30℃左右;低溫使枝梗和穎花分化延長。抽穗適溫25~35℃。開花最適溫30℃左右,低於20℃或高於40℃,受精受嚴重影響。有些區域只適合重一季水稻,冬季來臨後,溫度不夠,不適合水稻生長,另外水稻在獲得高產的同時,土地也需要休息,田間地頭的稻草無人打理,所以需要一定時間土壤自然消化,這樣的話會比較好。


清風明月921


農村種雙季稻比較少的原因有以下5點:

1.糧食生產效益偏低,穀賤傷農,糧食價格偏低是挫傷,這樣導致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2.現在農民普遍認為,種雙季稻不如種單季稻,種糧食作物不如種經濟作物,搞農業生產不如外出務工經商。

3.農村勞力資源短缺,隨著農村勞動力價格的飈升, 而農業經濟效益偏低,致使許多農民不願意從事農業生產,紛紛外出務工、經商,造成勞動力資源相對短缺,所以種單季稻實是缺乏勞動力的農民無奈的選擇。

4.水源不方便也是是制約雙季稻生產的重要因素。

5.因為早稻的平均畝產要比一季稻要少30%,還用的工時與各項成本都是一樣的,太划不來。





醉美鄉村傑哥


一,現在的水稻畝產量高,以前種雙季道的產量跟現在種一季的產量差不多。

二,現在主要還是一些上了年紀的在農村耕種,雙季稻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沒有種單季稻輕鬆。

三,現在掙錢的渠道多,有了錢可以去買糧食,不像以前,農村只能看種水稻才能解決吃飯問題。

四,現在農村一般就是幾個留守老人和孩子家,一天也吃了幾斤糧食,大部分人都是在外面做事,就是節假日回農村去住個幾天,糧食夠吃了就行了。

五,現在的農村思想也轉變了,辛辛苦苦在地裡忙活一輩子,到不如輕輕鬆鬆過一生。


邯鄲小超


一,現在的水稻畝產量高,以前種雙季道的產量跟現在種一季的產量差不多。

二,現在主要還是一些上了年紀的在農村耕種,雙季稻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沒有種單季稻輕鬆。

三,現在掙錢的渠道多,有了錢可以去買糧食,不像以前,農村只能看種水稻才能解決吃飯問題。

四,現在農村一般就是幾個留守老人和孩子家,一天也吃了幾斤糧食,大部分人都是在外面做事,就是節假日回農村去住個幾天,糧食夠吃了就行了。

五,現在的農村思想也轉變了,辛辛苦苦在地裡忙活一輩子,到不如輕輕鬆鬆過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