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唐中後期為何不實行府兵制去打擊節度使?

叫大聖粑粑


府兵制的特點是並農合一,平時種地,戰時打仗,自備武器、軍馬。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創建,至唐太宗時達到鼎盛,玄宗時廢除。唐代除府兵外,還有南、北衙禁軍,負責守衛宮廷,出征時還有臨時徵兵,各州還有防衛地方的團結兵、市鎮兵。木蘭從軍講的就是府兵制下的故事。

高宗之後,社會土地兼併嚴重,府兵制的基礎被動搖,兵額不足。開元二十五年,玄宗下詔諸鎮節度使按照防務需要制定定額,在諸色徵行人和客戶中召募自願長住鎮戍的健兒。所以府兵制在唐朝中後期已經失去存在的基礎,而節度使往往是地方經濟、軍事、政治一把抓,足以養兵自重。


太宗歷史


此時的唐王朝,已經沒有條件再實行府兵制了。唐王朝在”安史之亂“中,錯過了最後一次機會。後來即使想要重新實行府兵制,也是有心無力了。

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相輔相成

北魏孝文帝頒佈均田令,開始實行均田制。西魏權臣宇文泰,開始創建府兵制。當這兩種制度結合起來的時候,便爆發出強大的生命力。隋朝、唐朝前期,正是繼承了這兩項制度,奠定了它們強盛的基礎。

唐朝前期,朝廷配給農民土地,年老仍交還朝廷。在接受授田的同時,農民要承受一定的租額,這就是均田制。而府兵制,其實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農民閒時種田,並在農閒時節接受軍事訓練。而在戰時,從這些農民中選擇精裝者參軍,免除他原本該承擔的賦役。

因為府兵者的租庸調全免,故農民樂於參軍。且在唐初的時候,府兵位置較高,使得參軍之人有榮譽感。但若想實行府兵制,則需要在均田制的基礎上,還要有非常精確的”賬籍制度“,這樣田地的分配、府兵的徵發才有依據。

唐朝的戶口冊稱為”籍“,共造三份,一份存本縣,一份送州,一份送戶部。政府的租、調,都是以戶籍為基礎。唐朝壯丁的冊子稱為”賬“,朝廷每年預定明年課役的數目,根據”賬“來徵發勞力,這是”庸“的根據。

按照唐朝的制度,每年要造賬一次,每三年要造籍一次,以保證戶口、壯丁數目的精確性,徵發起來才能有依據而不昏亂。這個工作量是非常龐大的,每年嬰兒的出生、老人的死去以及人口遷入遷出,時間一長,統計的工作便容易懈怠。

到了唐高宗晚年,賬籍已經失實,農民的負擔不均,課役繁重,許多農民開始丟棄土地逃亡。而且,此時的土地兼併已經很嚴重,貴族、官僚、地主等階級,大量兼併原先分給農民的田地。而隨著太平日久,府兵的地位也開始下降,許多府兵被當作奴隸使喚,有的農民甚至自殘身體以躲避府兵徵召。

這種情況,在安史之亂前已經開始醞釀,安史之亂後,情形更是嚴重。唐代宗時期,曾嘗試”量產定賦“、”以畝定稅“,但仍舊不能把紊亂的賦稅納入正軌。後續皇帝無法,只能改弦更張,均田制被廢棄,府兵自然也就失去了依託。

唐王朝在”安史之亂“中的失策

唐玄宗晚期,隨著均田制的逐漸崩潰,府兵制已經開始失去依託,已到了名存實亡的境地。為了保衛京師和邊疆,朝廷不得已開始招募士兵,

徵募丁壯,長充邊兵。

而這些被招募的邊兵,後來又逐漸淪為藩鎮的”牙兵“,不受朝廷的管轄。本來,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王朝還有機會修正這一錯誤。當時的名臣李泌,就曾給唐肅宗提出了正確的建議。

使(郭)子儀毋取華,令賊得通關中……徐命建寧王為范陽節度大使,北並塞與(李)光弼相犄角,以取范陽。賊失巢窟,當死河南諸將手。

李泌建議唐肅宗不要忙著收復長安、洛陽,而是消耗敵人,以逸待勞,最終犁庭掃穴,一舉剷除河北割據勢力。但唐肅宗急於收復兩京(長安、洛陽),沒有聽從李泌的建議。最後,唐肅宗還和安史集團的殘餘勢力達成妥協,仍命令他們鎮守原來的區域。

安史之霸業雖俱失敗,而其部將及所統之民眾依舊保持其勢力,與中央政府相抗衡,以迄於唐室之滅亡。

藩鎮範圍逐漸擴大,遍及全國各地,甚至長安附近都有。這些藩鎮,初始的時候,還向朝廷上交所收稅賦的三分之一,到了後來,直接全部截留。因此,中央朝廷府庫耗竭,藩鎮反而趁機做大。

假如當初唐肅宗能聽取李泌建議,直接掃平安祿山、史思明的巢穴,把其地直接納入朝廷管理,結果可能大大不同。

戰亂之後,人口大量死亡或遷徙,朝廷正好趁機實行均田制,進而恢復原來的府兵制,但短視的唐肅宗直接丟掉了最後一次機會,再也沒有翻盤的可能。

安史之亂後,除了均田制、府兵制的崩潰,其他各項制度也形成連鎖反應,直接顛覆了唐王朝強盛的基石。

各種制度崩潰形成連鎖反應

唐肅宗取得皇位的過程中,宦官李輔國出了大力氣,因此得被授予高官。自此,宦官逐漸掌握了唐王朝的權力中樞。等到唐德宗時期,禁衛軍被宦官掌握之後,皇帝的生死更是掌握在這些人手中。

命都被別人捏在手裡,哪還有心思去改革其他弊端?這些宦官,假借禁軍之權,作威作福。許多原本歸順朝廷的藩鎮,只因為沒有依附宦官,便受到宦官集團的迫害。這些藩鎮或為了自保,或表面順從,慢慢地發展為獨立狀態。朝廷連土地都控制不住,自然也就無法實行均田制、府兵制。

原先科舉制度,自唐玄宗晚期,已經逐漸退化到靠詩賦來博取功名。這樣選拔出來的人才,一旦為官,則往往風流自賞而不屑於政務。到了後期,更是形成朋黨。兩派互相攻伐、排除異己,更進一步加劇了朝政的敗壞。朝臣無力,自然也無心謀劃恢復原來的均田制、府兵制。

如此一來,盛唐立國的支柱已經開始腐蝕變質,均田制、府兵制、科舉制都已嚴重走形甚至崩潰,各種制度崩潰形成連鎖反應。再加上宦官、藩鎮、朋黨的無情摧殘,唐王朝已無力維持自己的統治,哪裡還有能力去恢復府兵制呢!

搖搖欲墜的唐王朝,皇帝的命都捏在別人手中。當再遇到農民起義的風暴,便只能迎接傾覆的命運了。平定安史之亂的唐肅宗,沒有抓住機遇。後世的唐朝皇帝,再想恢復的時候,老天卻再也不給他們機會了。


歷史鉤沉


府兵制源起於北魏時期鮮卑人當兵、漢人務農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賦役,當兵成為鮮卑人的專利,漢族從周至兩漢三國傳統的上馬為兵,下馬為農的耕戰三軍制度變為純耕種的農民,

簡單點說,就是把農民分為兩種,一種是單純的農民,負責種田納糧,不負責打仗。而一種就是軍籍農民,平時跟普通農民一樣,戰時就是士兵。

這裡軍籍農民,打仗時是需要自己提供糧食、兵器、盔甲、戰馬的,但是他們不用納糧,自己種田的糧食都是自己的,這點學習過《花木蘭》的都懂。

這裡軍籍農民歸折衝府管轄,到了戰爭時,兵部派將軍下來,折衝府提供士兵,將軍就把府兵帶上前線。

這裡有個優點,就是折衝府的兵是折衝府管轄,而不是將軍,將軍只有帶兵打仗的權力,而沒有士兵的擁有權,打完仗,兵符上交兵部,府兵歸折衝府,這樣避免將軍造反。

而府兵制的基礎就是土地私有制,只有土地平均分給農民,農民才能提供士兵,而一旦土地被兼併,軍籍農民家沒有土地了,自然也不可能當府兵了。

另外一點,就是唐朝從立國到滅亡,幾乎年年征戰,這樣府兵大量被消耗,又沒有新的補充,折衝府也交不出府兵了,

所以,府兵制被破壞,很大原因在於,土地兼併嚴重,均田制破壞了,導致府兵當了逃兵,且年年征戰,府兵制得不到補充,

而後,為了增加兵源,開始了募兵制,募兵制有個特點,就是誰給你飯吃,就為誰賣命,這就導致了武將軍閥化。

到了後期,在想實行府兵制,已經不可能了,均田制被破壞,農民沒有土地,都在地主豪強手裡,你是要士兵還是要糧食?而且,唐朝能直接管理的地盤並不大,大部分都在節度使手裡,這些地盤皇帝的影響力很小,節度使不可能提供士兵給皇帝吧?


南朝居士


唐中後期府兵制因均田制瓦解而被歷史潮流取代,唐玄宗用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因而用所謂的府兵制去攻打節度使顯然是不可能的

唐朝承隋制,隋承北周制,北周實行府兵制。而府兵制下的唐朝軍隊皆有府兵和兵募兩部分組成。具體來說,在全國設立軍府,也就是折衝府,軍府內的成年男子平時農耕,在一定的時間裡前往宿衛京師,戰時出征,戰罷而散。

據《新唐書·百官志》:"每防人五百人為上鎮,三百人為中鎮,不及者為下鎮;五十人為上戍,三十人為中戍,不及者為下戍。" 總的來說,府兵以宿衛京師為主,外出征戰、鎮戍為輔。

唐玄宗後期,府兵制已經遭到了嚴重破壞,首先,均田制難以維繫,貴族、地主、豪強之間的土地兼併問題日趨嚴重,量折衝府兵員嚴重不足;其次,專門的禁衛軍的地位逐漸壯大,替代府兵承擔宿衛京師的職責,府兵逐漸淪為權貴的僕役,往日的榮耀逐漸喪失;再次,邊境形勢日益惡化,外出征戰越來越頻繁,加上鎮戍時間越來越長,邊將腐敗日益嚴重,侵吞士兵財物乃至於逼迫士兵為自己服苦役 因為府兵、兵募大量逃亡,社會上流民激增,所以,開元二十五年,經過一系列的實際嘗試,玄宗正式下詔廢府兵制,而實行募兵制兵制最大的弊端就是使得節度使權力坐大,就是軍隊慢慢脫離中央政府的控制,為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火藥桶;而府兵制的最大利益所在,就是中央政府能夠牢牢地把握軍隊

總之唐玄宗後期實行的是募兵制,而後的安史之亂徹底摧毀了唐朝建制





景粼玖序


很高興回答,唐朝中後期不是不實行府兵制去打擊節度使,而是自唐玄宗時期,府兵制體系和生存土壤就已經土崩瓦解,並被唐玄宗下令廢除府兵制,取而代之的就是募兵制和節度使制。所以唐中後期根本無法實行府兵制去打擊節度使。具體分析如下:

1、府兵制消亡 募兵制崛起

唐朝建立之後,沿用了之前的府兵制度。府兵們有自己的耕地,不需要向朝廷繳納賦稅。戰爭爆發以後,府兵們集結出徵。在戰爭結束以後,還能得到朝廷的賞賜。因此,府兵的生活普遍高於普通農民。唐朝初期的戰爭,距離都比較近,而是時間短、規模小,府兵們的耕地還能繼續耕種,而是一年有一半的時間能夠和家人團聚。但是隨著唐朝疆域的擴大,開始面對吐蕃、突厥、契丹等一系列強悍的對手。戰爭的時間延長,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動輒就是10萬人以上的大戰。由於對手很強,唐朝需要在邊境上駐紮大量的軍隊。久而久之,府兵制度撐不住了。由於長期駐紮邊境,府兵們的耕地荒蕪,與家人團聚的時間很少。隨著府兵的大量傷亡,府兵的人數越來越少。

在武則天時期,府兵制度已經出現了崩潰的跡象,因此,朝廷同時出了好幾種兵役制度。到了唐玄宗時期,府兵制已經基本上名存實亡。當時,北方的回紇、西邊的吐蕃,都會唐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戰役的規模非常大。依靠一支軍隊,根本就無力迎戰,朝廷派往邊境的將領可能並不瞭解實際情況。因此,在唐玄宗統治的後期,先後冊封了10位節度使,被稱為天寶十節度。與此同時,唐玄宗無奈的廢除了府兵制,募兵制正式取代了府兵制。這些節度使就像10位戰區司令,在自己的管轄區內招募官兵,所以說,官兵們對節度使的認同感更強。節度使制度建立之後,確實幫助唐朝中央解決了很多煩惱。唐朝的軍隊逐步形成了邊塞系和中央系,唐朝中央控制的軍隊,戰鬥力逐步墮落。

2、節度使逐步尾大不掉,唐朝中央無可奈何

起初,節度使只有軍事指揮權。但募兵制出現以後,為了方便節度使,朝廷逐步下放了財政使用權、人事任免權和賦稅徵收權。在節度使的管轄區,逐步形成了半割據的王國。由於各種權力都在節度使的手裡,朝廷根本就沒機會插手,這就形成了藩鎮。由於周邊的政權也很強悍,出現了一個大將兼任好幾個戰區節度使的情況,例如安祿山,兼任三鎮節度使,能夠指揮20多萬軍隊。唐朝的邊塞軍總計只有40多萬,安祿山自己就佔了一半以上,這是他發動叛亂的最大資本。在8世紀中期,安祿山發動了叛亂。由於中央軍團已經喪失了戰鬥力,唐朝依靠其他節度使的力量,用了8年時間才平定了叛亂。

雖然安史之亂被最終平定,但並不徹底,而是形成了一個良性腫瘤。安祿山是北方地區的節度使,唐朝依靠西部地區的節度使平定了叛亂。雖然其他的節度使沒有叛亂,但如果朝廷想動撤銷節度使的心思,那藩鎮肯定不答應。因此在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皇帝們一直採用安撫的態度,削弱一兩個節度使。如果有節度使發生叛亂,其他的節度使還會出兵鎮壓。面對藩鎮勢力尾大不掉的局面,唐朝皇帝們也沒有什麼辦法。其實唐朝後期的皇帝中,並不缺乏英明的君主,例如唐憲宗,李商隱稱讚說“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軒與羲。”但是即便是英明聖武的唐憲宗,也沒有能解決藩鎮問題。

總結,唐朝中後期的統治者必然知道府兵制的優勢及戰鬥力。然而唐中後期,均田制難以維繫,戶口大量流失,府兵兵員嚴重不足;其次,專門的禁衛軍逐漸壯大,替代府兵承擔宿衛京師的職責,府兵逐漸淪為權貴的僕役,往日的榮耀逐漸喪失;再次,邊境形勢日益惡化,外出征戰越來越頻繁,鎮戍時間越來越長,府兵怨聲載道。至此府兵制賴以生存的土壤以消失殆盡。所以從軍事和經濟兩方面來看根本無法重新實行府兵制去打擊各藩鎮節度使。

以上是@公子靈均個人觀點,希望大家喜歡,歡迎下方留言共同探討,更期待你的關注、點贊,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