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指南對教師,對幼兒的指導幫助有哪些?

用戶6649722589


《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描述幼兒學習與發展,分別對3至4歲、4至5歲、5至6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麼、能做什麼,大致可以達到什麼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指南》以幼兒後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為目標,以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協調發展為核心,堅持以兒童為本,幫助幼兒園老師和家長了解3—6歲各年齡段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以使幼兒園老師更好地對幼兒實施保育和教育,也使家長更科學育兒,讓幼兒接受更加適宜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由此,我們能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每個年齡段孩子應該具體達到怎樣的目標。這對於我們今後實現以上的學習與發展目標、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導、引領作用,也可以有效防止教師的一些滯後或者理念落後的教育行為,從而促使幼兒更好地得以發展,同時為一線教師更清楚地瞭解對各年齡段幼兒大致的發展水平提供了參考。


西子期qi


《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描述幼兒學習與發展,分別對3至4歲、4至5歲、5至6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麼、能做什麼,大致可以達到什麼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同時,針對當前學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誤區,為廣大家長和幼兒園教師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指導、建議。

《指南》的制定始於2006年,專家組分析比較13個國家早期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相關內容,用兩年時間廣泛徵求幼兒園園長、教師和家長的意見,在全國東中西部抽取3600名幼兒及其家長作為測查對象。正式文本出臺前,指南先後兩次面向各省(區、市)教育行政部門和有關師範院校徵求意見,又在教育部門戶網站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教育部學前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負責人介紹,《指南》著重強調了要充分認識生活和遊戲對幼兒成長的教育價值,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成人不應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等先進教育理念。

《指南》的原則:

1.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珍視幼兒生活和遊戲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

2.關注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要注重學習與發展各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全面協調發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

3.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既要準確把握幼兒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又要充分尊重幼兒發展連續性進程上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每個幼兒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呈現的發展“階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

《指南》的目標:

健康

健康包括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是一種在身體上和精神上的完滿狀態及良好的適應能力。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度的重要階段。發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誌,也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

為有效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成人應為幼兒提供合理均衡的營養,保證充足的睡眠和適宜的鍛鍊,滿足幼兒生長髮育的需要;創設溫馨的人際環境,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親情和關愛,形成積極穩定的情緒情感;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形成使其終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

幼兒身心發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護和照顧,但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以免剝奪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養成過於依賴的不良習慣,影響其主動性、獨立性的發展。

語言

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語言發展貫穿於身心發展的各個領域,對其他領域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對交往情境的判斷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等,並通過語言獲取信息,逐步使學習超越個體的直接感知。

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並能得到積極回應。提供豐富、適宜的低幼讀物,經常和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有利於豐富其語言表達能力,培養良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進一步拓展學習經驗。

幼兒的語言學習需要相應的社會經驗支持,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培養幼兒對文字的興趣,通過機械記憶和強化訓練過早識字不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和接受能力。

社會

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展過程是幼兒社會性不斷完善並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主要包括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幼兒階段是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社會適應能力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以及知識、能力和智慧作用的發揮具有重要影響。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在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髮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家庭、幼兒園和社會應共同努力,為幼兒創設溫暖關愛的家庭和集體生活氛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讓幼兒在積極健康的人際關係中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發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及文化的薰陶中學會遵守規則,建立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幼兒社會性是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學習發展起來的,成人應注重自己的言行對幼兒的潛移默化影響。

科學

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幼兒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和理解事物本質和事物間關係的過程,主要包括科學探究和數學認知。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科學探究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發展形象思維,而且在感知具體事物基礎上初步嘗試歸類、排序、概括、抽象,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它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慾望,培養探究能力。成人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並運用於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

幼兒思維發展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的掌握而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

藝術

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特有方式。

每個幼兒的心裡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的學習關鍵在於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

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於成人,他們表達自己認識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別於成人。幼兒稚嫩的筆觸、動作和語言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應對幼兒獨特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象與創造的萌芽。



芝麻姐姐4


為了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更好地指導幼兒園和家庭教育,教育部在2012年發佈了《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對防止幼兒教育‘’小學化‘’,提出了具體的方法和建議。

指南的頒佈,對當前的學前教育指明瞭方向,也為家長科學育兒提供了依據。

指南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教師要全面瞭解幼兒每個年齡段的特徵,並在此基礎上制定好幼兒的一起日生活學習計劃。注意觀察幼兒的一日生活,寫好幼兒行為觀察記錄和幼兒的發展評估,針對問題調整好教育教學計劃,對照指南,深入分析幼兒的行為特點。

也就是說:指南是促進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法寶。

現在很多家長,盲目跟風,總想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幼兒園開始,就教授孩子小學教育的內容。而指南明確提出,每個年齡段都有每個年齡段的目標,孩子的知識傳授,家長也要根據孩子的發展規律進行,超出了指南的要求,那就是拔苗助長,那是違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的行為。

家長有了指南,根據當中的具體目標,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這樣孩子必定能健康地成長。





編外人員


《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描述幼兒學習與發展,分別對3至4歲、4至5歲、5至6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麼、能做什麼,大致可以達到什麼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同時,針對當前學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誤區,為廣大家長和幼兒園教師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指導、建議。[2]

《指南》的制定始於2006年,專家組分析比較13個國家早期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相關內容,用兩年時間廣泛徵求幼兒園園長、教師和家長的意見,在全國東中西部抽取3600名幼兒及其家長作為測查對象。正式文本出臺前,指南先後兩次面向各省(區、市)教育行政部門和有關師範院校徵求意見,又在教育部門戶網站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教育部學前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負責人介紹,《指南》著重強調了要充分認識生活和遊戲對幼兒成長的教育價值,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成人不應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等先進教育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