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何用不吼不叫的方法來跟孩子去溝通?

非夢王子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孩子是天真無邪的,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因此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與家人和其他小朋友和諧相處,下面我來介紹幾種方法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1. 尋找原因:

孩子不愛講話,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尋找具體的原因,是家長平時教育責罵等過於嚴厲,還是答應孩子的事情沒有兌現等等,這樣我們才能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進而針對性的進行解決。

2. 多陪陪孩子

不管平時工作有多忙,家長都應該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陪孩子一起看書、畫畫、玩耍等等,這樣孩子才會願意和你親近,與你吐露心聲和你進行有效並快樂的溝通。

3. 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不要經常批評責罵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在3歲之後,孩子有自我意識以後,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我們要學會尊重他們;也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這樣很容易傷到孩子的自尊心!人無完人,我們要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幫助孩子揚長避短,不斷進步,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4. 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我們在與孩子溝通時,要經常肯定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更加自信的面對未知的世界,讓孩子有自己的愛好和擅長的領域,這樣會更加增強孩子的自信,同時可以結交更多有共同愛好的朋友。

5. 鼓勵孩子進行溝通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我們此時要學會傾聽,即使孩子有些想法過於偏激或則不對,我們也要耐心的進行溝通,否則你的責罵只會關上孩子敞開的心窗,比如孩子想買什麼玩具,你可以讓孩子說出想要的原因,只要理由合理我們是可以適當進行滿足他們的要求,這樣孩子會更喜歡和你溝通。

有時間就多陪陪孩子,孩子其實很想和我們親近,大家共同努力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成長!


育兒之路小桔燈


如何不吼不叫跟孩子溝通?這個問題嘛,其實我們都知道吼叫孩子是不對的,但是我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呀。

自己控制不住,那就叫別人來控制,讓孩子來監督自己。最近我就在用這個方法,分享給大家。

同一片藍天,同一樣的媽媽。我是個急性子,脾氣有點暴躁易怒。近段時間,孩子總說“媽媽又生氣了”,“等下你又生氣”,他嘴裡整天都是關於我生氣的事。

我就意識到,可能自己無意中已經傷害到孩子了,他特別害怕我生氣,幹什麼都小心翼翼的,也許我得改改。

然後我就跟孩子坐下來聊了聊,“你特別害怕媽媽生氣是不是?”“是”;“媽媽每次為什麼生氣?是不是都是你不對媽媽才生氣?”“是”;“那我們相互來監督,改掉這種情況好不好?”“好”。

“媽媽做到不隨意生氣,但是媽媽叫寶寶做的事,叫一次寶寶就得做好不好?我們互相監督,如果寶寶沒做錯事媽媽就生氣,那寶寶來提醒媽媽;寶寶做錯事的時候,媽媽說一次寶寶就得聽好嗎?”“沒問題”。就這樣,約定達成。

其實這個辦法還是不錯,效果還是有的,既然自己當面跟孩子承諾了所以我就會非常注意自己的情緒,畢竟要在孩子面前維護好“媽媽說話算話”的形象。自己少生氣,孩子也聽話多了。

我們都是第一回當媽媽,很多事情只能是不斷學習,不斷摸索,促使自己和孩子更和諧地相處,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長。

來自 的分享。




蟲媽養蟲寶


如何保持不吼不叫和孩子溝通?

一個不吼不叫的家長讓人佩服,一個能讓家長不吼不叫的孩子更是讓其他家長羨慕要命。我有一位同事,夫妻二人脾氣是絕好的溫和,丈夫從來不大吼大叫,妻子也是歷來溫和,生了個女兒,從小到大父母就沒有大聲的批評過她,父母親一直和她講道理,她也接受父母親的道理,非常懂事,做事情總要把事情做到最好。小學一年級一進學校馬上就被所有老師認識了,她的廣播操做的非常標準,老師選她當領操員;她的普通話標準,朗誦特別有感情,老師選她當小廣播員;她的身體很棒,老師選她到排球隊。可以說是個非常優秀的孩子,這一家人真是羨煞人也。

可是很多家庭都不可能像我的同事一樣,父母溫和,孩子聽話。大部分家庭都是“不做作業,父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可以說每一個父母都有過“吼孩子”的經歷。熊孩子熊起來簡直就是一場災難,沒有哪個父母能hold住自己。怎樣才能控制得當,成為溫和體貼又原則堅定的父母呢?

      叮噹老師告訴你需要追蹤吼叫行為,理解吼叫原因,明白自己與孩子氣質的區別,提供減少吼叫的策略。

      我們對孩子發脾氣,往往是因為某些事情超出了我們所能承受的底線。當我們累了,孩子也累了的時候就是這種感覺。從現在開始減少吼叫,記得“世界和平始於家庭”。堅定而平靜是讓孩子傾聽你的要求的有效方法。吼叫沒有任何效果,只是表達了我們的負面情緒。

     在某些情況下,如果我們還不能平靜,我們可以對孩子說,我現在太生氣了,不能跟你說話,等我平靜下來再談。請你回到自己的房間,想想剛才發生了什麼。

     追蹤吼叫行為。如果今天我們吼孩子了,用筆記下來,什麼原因,是怒氣發洩(就是火沒地方撒,只有衝孩子)還是孩子犯錯了,跟我們步調不一致。回頭再看看想想,就能發現問題。

      我們要讓自己內心平靜,用愛和尊重與孩子溝通。如果孩子感覺到你和他站在一起併為他著想(同理心),他就更容易配合你的要求和教導。

     感覺被孩子激怒時,嘗試以下五步:   

 1.自問:為什麼吼叫?吼叫有什麼效果?

2. 呼吸。嘗試深呼吸並暫時離開孩子。

3. 平靜自我。到衛生間裡照照鏡子平靜自我,男家長可以到外面抽支菸(抽菸影響健康,不建議多抽)

4. 確定孩子需要:孩子確定需要我的吼叫?可不可換一種方式和他交流?

5. 同理心: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行為?他在想什麼?怎麼能和他站在一起?

        仔細想想我挺後悔女兒小時候我老吼他,那會兒什麼也不懂,是真不會帶娃。這幾年我慢慢的才明白了怎樣和孩子相處,我已經好幾年沒吼過她了。她也漸漸的懂事起來,不會給我們吼她的機會了。

大家好,我是叮噹老師,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努力,一起進步,謝謝!






叮噹老師


告訴自己親生的,親生的,實在忍不了走開會,換個人來吧。

我家孩子五歲了,調皮搗蛋什麼都幹。沒有一分鐘是可以停下來的,就拿寫作業來說吧,可以一直走來走去,或者是就是問東問西的,永遠跟作業沒半毛錢關係的。真的印證了那句,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最近因為寫作業輔導問題,都快升級成家庭大戰了。爸爸認為我太兇,沒教好。孩子估計也被我吼怕了,點名要爸爸教,而爸爸也躍躍欲試,自信滿滿的。

剛好昨天學校回來,要練字,爸爸上場。剛開始兩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著。期間爸爸還跟我得瑟,孩子還挺好學的,也沒那麼難教嘛。

“寫一橫”

“我想先寫這邊”

“不行,要先寫這一橫”

“為什麼”

“要先寫這筆,不然是對筆字”…………

到後面爸爸的 “讓你寫就寫,哪那麼多為什麼”

讓在邊上的我竊笑不止。

一個小時後,五十個大字寫完,孩子眼淚汪汪,爸爸則氣喘吁吁的,異口同聲,後面還是媽媽教吧。

睡前,爸爸來了一句“真不知道我們小時候是怎麼開始學寫字的,我爸媽他們當時怎麼教的”

其實想想我們小時候也是這麼調皮的,說不準我們的爸媽那個時候也是這種想法吧,只是對我們的愛沒有表達出來吧。



小小謝一隻


一些家長的確習慣用大吼大叫的方式和自己孩子溝通。特別是在輔導孩子作業時,顯得急躁。有人戲謔這種情形為:沒做作業,父(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

與其形成反差的是,這些家長對待別人家的孩子大都客氣多了。

究其原因,就在於家長自認自家人不必拘泥小節,即使大聲吼叫了,孩子也不會記恨。於是,家長制作風就自然產生了。

其實,這種家長作風,對孩子的教育和溝通,有害無益。越是急躁,表達就越空泛,正所謂“欲速則不達”。

如何矯正這種習慣呢?我以為:

一要擺正位置。雖為家長大人,與孩子人格則是平等的,溝通要以理服人。常言道,有理不在言高。不要濫用家長的威嚴,作為教育的武器。要努力做孩子的良師益友。

二要善於傾聽。與孩子溝通,不要頤指氣使,而要用心傾聽,弄清孩子的觀念和思路,才好有的放矢,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三要克服急躁情緒。急躁就會態度生硬,讓人難以接受。平時要多修身養性,遇事冷靜從容,忌急慎怒,養成良好的語音交流的習慣。

四要營建和睦和諧的家庭氛圍。家庭既要長幼有序,又要和睦相處,相互尊重。在這樣的環境中,你就是想大吼大叫也不好意思了。


爾東伯兮


喜歡對孩子吼叫的父母大多是缺乏耐心的,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只是讓自己的情緒任意地宣洩,孩子如果經常聽著父母大吼大叫,會變得情緒不穩定、容易焦躁不安。如果你不想讓孩子在吼叫聲中長大,請先安撫好自身的情緒!



沒有孩子喜歡父母吼叫著和自己說話。生活中不吼不叫地和孩子溝通交流,也是做父母所希望的。但是大部分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會忘了自己的初衷,在失去耐心的時候,就會對著孩子大吼大叫,畢竟從不對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也是極少的。

作為家長不對孩子發脾氣好像也是不現實的,因為孩子自我控制力差,時不時就會犯錯,成年人都會做錯事,何況是孩子!和孩子溝通一定要講方法,父母避免不吼不叫地和孩子溝通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尊重孩子

父母和孩子溝通時要注意分寸,可以表現的嚴厲,但是不得無理,不要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不能使用粗俗的語言辱罵孩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就事論事,以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為前提,不可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



2、控制好自身情緒

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遇到不順心的事情自己先調整好,不要把不良情緒帶給孩子,讓孩子受委屈,承受不必要的壓力,那樣會造成孩子焦慮不安,情緒不穩定。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後再去和孩子溝通,就會避免對孩子吼叫。

3、注意說話的語氣

和孩子溝通時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用溫和的態度和孩子溝通,用溫和的語氣和孩子交談,就可以避免自己大吼大叫,情緒失控。常用溫和的語氣和孩子說話,孩子心情愉悅,遇到事情也會主動和父母溝通,也容易促進親子關係。

4、要讓孩子認識到錯誤

孩子做了錯事,要讓他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錯在哪裡,指出錯誤的事實。為什麼錯?錯在哪裡?讓孩子知道父母因為他的錯誤很不滿,必須認識到自身的錯誤,並拿出行動去改正。

總之,父母用溫和不吼叫的方式和孩子溝通會更容易獲得孩子的信任,不吼不叫地和孩子交流,家庭氛圍和諧,孩子在溫馨的家庭環境中能夠擁有樂觀開朗的性格,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antaliya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經常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導致溝通就像在吵架一樣,然而大吼大叫,不但無助於溝通,反而會使親子關係更加緊張。

那麼,家長怎樣才能做到不吼不叫的和孩子溝通呢?

1.做好情緒的“管理師”。家長在溝通時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因為溝通不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就發脾氣。不妨使用“暫停法”,當脾氣上來時,馬上叫停溝通,跟孩子說:“這個問題我們一會兒再談。”,然後等情緒穩定下來,再找孩子談話。



2.做到和孩子共情。孩子的生理心理都很稚嫩,但是畢竟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思想,所以家長在溝通時不要只想著怎麼讓孩子聽自己的話,而是試著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瞭解孩子的心理,這樣孩子溝通起來會更加順暢。



3.溝通時更注重傾訴而不是指責。傾訴和指責看似差不多,但效果卻相差甚遠。比如,孩子不吃飯,媽媽說“你怎麼又這樣,不知道不吃飯不好嗎?”就是指責,而說“你沒吃飯,媽媽很擔心,怕你餓肚子”就是傾訴,相對於指責,傾訴更委婉,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多點耐心和理解,多尊重孩子,那麼問題一定能夠迎刃而解!


新晉媽媽


調皮搗蛋本是所有孩子的天性,都說"小孩靜悄悄,肯定在作妖兒"。如果孩子哪天不淘氣,家長可能會有不正常、不習慣的感覺吧,其實,孩子真有那麼多讓家長忍不住吼叫的錯誤嗎?


01)


有些家長吼孩子只是一種習慣,吼完之後還會後悔,也知道吼孩子不好,覺得沒必要因為一點小錯就在孩子面前摟不住火,但是每當事到臨頭,還是控制不住跟孩子吼。


喬智大叔在漫畫裡說人多好:提高你的育兒水平,而不是嗓門;是細雨讓花兒成長,而不是雷聲。


我個人建議,最快的一個止怒辦法就是:先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頂頭上司,當成自己的領導。深呼吸三十秒鐘,勸自己小不忍則亂大謀。


02)


然後,試試這五種方法,也許可以讓你忍住火氣不吼孩子,follow me.....



  • 用真實情況示弱代替不耐煩

把平時說的:去去去,一邊玩兒去,別來煩我

試著改為:寶貝兒,媽媽今天真的好累了,想要休息,讓媽媽休息會兒好不好,你自己好好玩兒,別吵好嗎?


  • 用輕緩的情緒代替責罵

把平時說:見到長輩要會叫人,再沒禮貌我揍你

試著改為:我們寶貝要學習做個有禮貌的好孩子,見到長輩要嘴巴甜點兒叫人


  • 用和諧的語氣代替發火

把平時說的:又不收拾玩具,整天就知道給我添亂

試著改為:寶貝很棒的,一定能自己把玩具收好,是吧?

  • 用擬人的童話語言代替批評

把平時說的:怎麼又不收拾自己的床,真不長記性

試著改為:寶貝,記得把自己的床鋪收好喔,不然你床上的小豬佩奇真以為自己是在豬圈裡喔


  • 用祈使句代替嘮叨

把平時說:怎麼還在看電視,還不寫作業?

試著改為:來寶貝,讓媽媽看看作業寫完了沒,有沒有犯愚蠢的小錯誤?


03)

講真,很多時候我們做家長的對孩子吼叫,只因為孩子弱者,不敢反抗,所以我們吼孩子才會有恃無恐,孩子真有那麼多值得吼的事嗎?


其實哪怕是相同的語言,但不同的語氣,表達出來的效果也不一樣,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老是吼孩子,可能會引起孩子的不自信,也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叛逆。


這樣真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和諧,明知吼叫不是教育孩子的辦法,那我們何不換一種孩子更能接受的口氣與說法呢?


一起試試這5種辦法吧,深呼吸三十秒,然後再看看孩子做的事能不能套用以上五種方法之一解決?


小韭漫談教育


關於如何用不吼不叫的方式來跟孩子去溝通,我的建議如下:


1、父母應該管住自己的嘴。我們都知道不應該對孩子吼叫,道理都懂,知道是一回事,能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做不到,只能說我們的自制力還不夠,還需要提高自身的自制力。


2、父母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都有情緒,情緒不是壞東西,但是如果任由情緒發洩就會傷害別人。我們要做情緒的主人,學會調節情緒。在和孩子溝通之前,先處理情緒,再去溝通和處理事情,如果帶著情緒去和孩子溝通,就容易暴怒、吼叫。


3、父母學習育兒知識和經驗。我們都是第一回做父母,都沒有多少經驗,但是沒有經驗不能當做理由,不會做家庭教育可以去學習啊。我們從事一份工作都要具備上崗資格證,但我們養娃之前,有多少父母學習了育兒知識和家庭教育方法,所以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也就很正常了。


4、要學會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換位思考,我們常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同孩子交流溝通時一定要注意方式和語氣,準備發火時候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別人用這種方式、這種語氣和我說話,我能不能接受的了?如果自己不能接受,那就不要對孩子用同樣的方式和語氣。


我是【葫蘆爸爸談育兒】 ——葫蘆爸爸:少兒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少兒情商訓練師,從事教育二十年,兩個娃的爹地。歡迎添加關注,共同探討、諮詢有關育兒及家庭教育相關問題。


葫蘆爸爸談育兒


事實證明,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用又吼又叫的方式教育孩子,雖然能取得暫時的效果,但一段時間後,孩子又會老毛病重犯。其實,教育孩子、與孩子溝通的最好方法是商量。

一、商量是尊重孩子的表現

孩子從牙牙學語開始就有了獨立的人格和尊嚴。當大人對孩子微笑或表揚時,他們就會張開小嘴,給予燦爛的笑容;如果責罵孩子,他們就會嚎啕大哭。商量就是和孩子平等對話,家長和老師放下的是架子,而孩子收穫的卻是尊重和信任。當孩子得到尊重和信任之後,就會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敞開心扉。孩子們就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家長和孩子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非常融洽!



二、商量能減輕老師或家長的壓力

老師和家長的工作繁忙,事情也很繁雜。如果和孩子商量一下,孩子就有可能減輕老師和家長的負擔。比如,老師每天除了備課、上課、批改外,還要在電腦上上傳作業、登記多媒體使用記錄等。此時,我們就可以選擇一些電腦小能手,和他們商量如何幫助老師解決電腦上傳資料的任務。



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樂意去認真完成,在他們的心目中這是老師對他們的器重。家長勞累了一天,還要為孩子洗衣做飯,苦不堪言。如果家長和孩子好好商量,家長做飯,讓孩子幫忙擇菜;吃完飯家長洗碗,讓孩子幫忙掃地、拖地……那麼,家長就會倍感輕鬆和快樂!

三、商量能激發孩子學習的動力

老師在和孩子商量的過程中,孩子得到了尊重和信任,做起事情來就會特別認真。他們心中會想,這是老師對我的信任,我一定要做好,即使有再大的困難也要想辦法克服,不能辜負老師對我的期望。在這樣的積極心理作用之下,孩子的學習會更勤奮、更努力,學習的興趣也會更濃烈!



四、商量能讓孩子變得自主而自信

家長和孩子友好商量後,分配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不僅減輕了自己的負擔,還培養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家務勞動中樹立了主人公意識。當孩子看到自己抹得乾乾淨淨的桌子、拖得一塵不染的地面,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長期堅持下去,就能讓孩子變得自主而自信,真正成為家庭的小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