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怎麼提高學習的成績?

風鈴草934


小時候家裡包餃子的時候,我總是湊在旁邊學。

一塊兒皮癱在手心,夾一戳兒餃子餡放中間,然後對摺起來用兩個拇指一卡,就是一個餃子。

去年冬至,團隊的小夥伴們聚在一起包餃子吃。喊了三個會包餃子的和我往餐桌前一坐。

全傻了!

都是會包餃子的,沒人會和麵,沒人會擀餃子皮!

你發現沒有,很多人在工作中就是個包餃子的角色,只負責整個工作中的一個環節,卻誤認為會整個流程。

說直白點:單個技能點不等於能力,因為能力是一個系統。

比如,給你泥土和水,能造出蘋果嗎?

你一聽懵了,這怎麼可能?但是蘋果樹可以,它可以用泥土和水造出蘋果。

而很多人,卻把技能點當做了能力。

比如:

在美術館看了一場攝影展,心想,這是啥麼呀,我也會拍;

去海底撈吃了個火鍋,覺得,這不就是個火鍋嘛,我也能整;

這些想法和我當初認為自己會包餃子一樣,但真正要做的時候,傻眼了。

那麼,應該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呢?

必須要從一個系統的角度入手,任何一項能力系統都是一個系統,它有一個底座——知識系統。

知識系統是高手的能力底座

<strong>

什麼是知識系統?

是有多個知識點層級的知識樹。這麼說你還是有些困惑,看看下面的這張圖。

這是個小孩都能回答的問題。

但是你想過沒有,如果 100 多年前的清末皇帝穿越一把,來到現代社會,他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

這是?玻璃?鐵器?貨幣?還是畫?

啊,這個畫怎麼還會動呢?還會說話?

哪位愛卿告訴朕,此物到底是什麼?

估計滿朝文武都搞不懂這個問題!

因為所有的人,無法用自己現有的知識來解釋它。古代人的知識與面前的手機出現了斷層,導致他們無法找到現有問題與自己知識的鏈接點。

我們理解任何一個事物,必須與已有知識建立連接來理解。

這樣如果你的知識量越豐富,越系統,那麼你能理解的事物就越多,理解的速度就會越快。

你會發現面對同樣的問題,有的人能夠快速找方法,而有的人卻一臉懵逼。

為什麼?

我家孩子不到 6 歲,在輔導她做數學作業時,有一道題目是 4+3=?

看到她是數了左手四個指頭,又數了右手三個指頭,然後又從頭到尾數了兩隻手伸出來的指頭,寫了正確答案 7 。

在成人看來這是一種“笨”辦法,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是用這種笨辦法做題的。

而在 2 年前,孩子壓根就看不懂這寫數字。

沒有幾個家長會因為這個焦慮,因為家長知道孩子們成長是很快的,再過幾年,她就會口算給出答案了。

你發現沒有,孩子小時候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效率是截然不同的。

上幼兒園前,看不懂數字 3、4、看不懂運算符號,一臉懵逼;

上幼兒園後、看得懂數字與運算符號,但需要一個個的數,效率速度低下;

上小學後、擁有口算能力,瞬間給出答案。

這是三個階段孩子的認知是如何發展的呢?

這是上幼兒園之前的解決問題過程。

如果我把現實問題由 4+3 換成:279 年中國是哪個朝代?

你的大腦和三歲孩子一樣,一片空白。

上幼兒園的數指頭階段,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是這樣的:

上小學後的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是這樣的:

這個是一口給出的答案是算出來的嗎?

不是,是長期驗證後形成的經驗知識。

再來看一個問題,我們每天都會看到各種商業海報,看上去很簡單,但真的讓你設計一張海報時會是什麼情況呢?

普通人的第一認知反應:

缺乏系統知識者的解決過程。

合在一起就可以製作出一個對應的海報:

一起來看一下,剛才的解決問題的過程:

1、定位相關問題,問題是什麼?

2、在知識系統中搜集相關知識技能,包括概念、方法或者經驗,所見所聞的信息和行業知識等。

3、優化匹配相關能力和核心解決方案,用什麼工具,什麼步驟,處理哪些對象。

你發現了吧,一個人掌握的知識越多,結構分類越系統,他在遇到問題時可以搜索和鏈接的知識點就越多,大腦的備選方案也就越全面,而且效率也更高。

別人還沒搞清楚問題時,他已經找到了方法開始行動了。

當你有了大量的知識和系統的時候,你處理問題的過程和結果,截然不同。

知識系統就是能力的底座!

那麼如何提高自己的某一項能力呢?

<strong>

知道了解決問題的流程,想要提高自己的某一項能力就有了具體的方向。

1、增加主題知識量

能力的底座是知識系統,知識系統是什麼?

有人說知識系統像書櫃,有人說知識系統像一顆樹,稱之為“知識樹”。

<strong>

其實這些比喻,對知識的積累停留在量的水平和簡單的層級延伸。是互聯網普及之前的知識管理認知水平。

知識系統的馬氏理解是:知識系統是由一個個知識點之間相互鏈接聚合形成的“知識網”。

這些知識點可以發生橫向遷移和縱向聚合,產生新的知識和解決方案。

<strong>

因此,能力的底座是系統知識,系統知識基礎是有大量的知識點,而且這些知識點是自帶接口,可以組合形成新的知識網塊。

知識點就像一個個樂高積木,自帶接口。而不是普通的木頭積木,沒有接口,鏈接強度差,一碰即倒。

<strong>這些知識點聚合形成的知識網塊就像樂高積木組合形成的橋樑、屋頂、城牆等單元;

知識系統則像由橋樑、屋頂、城牆等單元組成的一座樂高城市。

<strong>

很顯然,如果你掌握的知識量很少,而且僅有的知識又不夠系統,那麼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調用的方案就非常有限。

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不在於將你的大腦變得更聰明,而是要增加自己的知識量,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識系統。

但還需要明白:足量的知識是不等於系統的知識。

2、提高鏈接強度

鏈接強度就是指熟悉的程度,能夠做到習慣性的使用知識。

就像在樂高積木中,想要搭建一座橋樑,瞬間就能知道用哪些積木,而不是一個個的去試。

那麼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高手能夠快速精準的找到解決方案,不是因為他們比普通人聰明。

而是解決問題需要用到的知識,他們已經形成了非常穩定的反應鏈接,就像大腦中自定義了許多快捷鍵。

在普通人還在匹配相關知識時,高手已經開始執行相關方案了。

看到這裡,你一定想知道:如何提高知識點之間的鏈接強度?

第一步:積累帶有接口的知識點。

每學習一個新的概念、方法,切記不是把它記住或者收藏進電腦。而應該像樂高積木一樣,新增的積木都要與舊的接口卡在一起。

知識也一樣,需要與舊知識發生鏈接。就是用現有的知識來解釋和理解新知識,讓這些新知識能夠和舊知識融合在一起,這叫知識的內化。

最常用的新舊知識鏈接方法就是比喻、聯想。

比如你看到三個新的概念:硬盤、內存、cpu。

通過用比喻的方法將舊知識和這三個新概念進行鏈接:

硬盤是存儲數據的地方,就像生產車間旁邊的原材料和成品庫房;

內存是數據的暫存的地方,就像生產車間的備料區和半成品存儲區;

cpu就像生產設備的流水線,處理和調用原材料加工為成品。

這樣就能夠很好理解這三個東西之間的關係了:

當你電腦內存足夠大時,cpu生產出來的半成品和需要的數據都可以放在這裡,可以隨時調取再處理。

但當內存不夠大時,這些臨時數據就只能再放回硬盤,需要時再調取,電腦處理速度自然就慢了。

第二步:習慣性的使用知識,形成快捷鍵

經常性的使用某個知識信息,就會改變這個知識點和你大腦神經細胞突觸間的鏈接強度。當強度足夠大時,就像你給大腦自定義了一組快捷鍵。

具體如何做呢?

在學習區不斷的進行刻意練習,就會形成各種快捷鍵。

比如平面設計師看到廣告就有背景層、圖形層、和信息層相關的各種知識點的快捷鍵被激活;畫家拿起畫筆就會有光線、色彩、構圖等相關快捷鍵被激活。

這些自定義的快捷鍵被知識管理大師稱為“隱性知識”,你甚至覺察不到他的存在。

第三步:提升知識網塊的數量

當你調用某項能力對應的知識時,並不是在一堆知識內亂找,而是一個區域一個區域、一個塊狀一個塊狀的找。

比如平面設計師在設計海報時,會在對應的背景層、圖形層、信息層中匹配最優方案。

這就是之前說的知識網塊,知識不是一個個孤立點,而是一串一串、相互交織形成的網塊結構。

這些網塊結構能夠快速的形成一套完整方案,大大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面對產品滯銷的情況:

普通人只能調取到一些孤立的知識點:什麼激勵銷售員,降價促銷,增加廣告投放等。

而專業營銷人員會快速調用營銷4p法則,從產品、渠道、價格、推廣四個方面梳理問題,快速給出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

那麼很顯然,提升知識網塊的數量,就能夠增加選擇的方案,又能夠快速排除不合適方案,減少選擇的時間和降低試錯的成本。

第四步:提高對知識網塊的組裝能力

當有了足夠多的知識網塊,就可以對這些知識網塊進行隨機組合,會發現很多新的方案和想法,這就是一個人的創新和創意的能力。

當然更多的時候我會按套路組合這些知識網塊。

比如:

整理背景知識的:MECE法則

提升溝通效果的:SCQA結構表達

用於決策分析的:SWOT分析

正向演繹推理的:三段論

用這些法則組合使用知識網塊,就能快速的形成系統的解決方案。

當你積累的法則越來越多,就能更高效、多樣的使用組合知識系統中的各種知識網塊,不斷擴展這些知識網塊的接口兼容性和使用邊界。

這時候你的知識系統就會產生指數級別的增長,對應的能力也會迅速的提升。

尾聲:

你看,知識系統是能力的底座,搭建好知識系統,提升自己的能力,成為垂直領域的高手,並沒有像中的那麼難。

學習了知識但卻沒有用,不是知識沒用,是你不會用而已;當你有了自己的知識系統,面對問題,你將不會再是大腦一片空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