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陝西省有哪些特色小吃?

柳育龍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陝西地區的特色小吃非常多,下面就給你介紹10種比較有特色的小吃。


1、牛、羊肉泡饃

牛羊肉泡饃在於烙的餅和熬製的湯。湯需要把握好火候,味道特別鮮美。廚師在做的時候先切洗乾淨羊肉,在煮肉的過程中加入蔥、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調料將肉煮爛。饃是白麵烤制的,吃的時候需要先把饃掰成豆子大小放入碗內,廚師將肉及湯澆在上面,配上香菜、粉絲、就著幾口糖蒜,那味道簡直美極了~


2、涼皮

涼皮是陝西特色小吃之一,是用小麥麵粉蒸制而成的,因為在製作過程中特殊的手法不同,分為麻醬涼皮、秦鎮米皮、漢中麵皮、岐山擀麵皮、麵筋涼皮幾種。涼皮是涼拌為主的,一般就著燒餅或者肉夾饃吃,再來一瓶冰封,是陝西人的標配。


3、肉夾饃

肉夾饃主要在於烙的饃饃,饃是將上好的麵粉揉成餅形狀,放在鐵擋板裡烤,烤成型之後就側放在爐膛裡烤,過一會翻一下,直至金黃。將烤好的餅一分為二切開,給裡面夾上滷好的肉灌點湯汁,別提有多香了~


4、臊子面

臊子面是寶雞一代的特色小吃,面薄、勁道、入口光滑、湯汁酸辣特點深受外來遊客的喜愛。臊子面的麵條細長、薄厚均勻,臊子油而不膩、酸爽刺激。喜歡吃麵食或者吃酸爽食物的人一定要嚐嚐的。


5、褲帶面

褲帶面是陝西八大怪之一,其稱“麵條長的像褲袋”說的就是褲帶面。褲帶面的形狀就跟褲袋一樣,既寬又長。吃的時候一般是幾根面撈在帶湯的大盆裡,在配一碗配好的汁,蘸著吃。不說面有多好吃,就吃麵這個體驗也別有一番風味,要是筷子用的不好的人,就更有趣啦!


6、甑jin糕

甑糕就是孫儷主演的《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幾次亮相的美食。它是用糯米加紅棗熬製加鍋蒸而成的。糯米香甜入口一股棗香味,是甜食愛好者的最愛。我爸爸就很喜歡吃甑糕,每年過春節媽媽都會特地做一盆供全家吃好一陣子。


7、葫蘆頭

葫蘆頭是西安傳統特色小吃,始於北宋時代集市上的“煎白腸”。因為是用豬大腸和豬肚做的,而豬大腸的油脂比較厚,看起來像葫蘆,所以就取名葫蘆頭。

吃的時候顧客需要先把饃掰成小塊,廚師把熬製的湯料及豬腸等澆在上面,吃時配上糖蒜或者辣醬,味道現象嫩滑、肥而不膩~


8、肉丸胡辣湯

肉丸糊辣湯最開始是回民街清真小吃,後來在西安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肉丸胡辣湯的店面。胡辣湯分為肉丸、澱粉勾芡的含有各種副食的湯料和燒餅。燒餅比肉夾饃的燒餅薄、硬。吃的時候將餅掰成小塊放到肉丸胡辣湯裡,是現在已經是大多數西安人的早餐了。


9、油糕

油糕是用燙麵製成的一種甜品。將裹著黑糖或者花生等的餡料包在大小合適的麵糰裡,用手捏成圓球狀,放在油鍋裡炸製成金黃色,咬上一口,流出糖水出來,又燙嘴又好吃!


10、漿水魚魚

漿水魚魚是街邊的一種小吃,一般也會被上班族作為小午飯。用澱粉或者麵粉熬製成一定的程度,用特製的漏勺做出小魚的形狀,放在涼水裡。吃的時候給乘好的魚魚澆上提前做好的漿水,或者自己調一點韭菜臊子、鹽醬醋辣椒油。那味道........酸爽可口~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謝謝。


愛美食的小琪琪


十一剛從西安回來,我的體驗就是不要去北院門那條街吃,看看人就好,要吃可以去大皮院,西羊市,就在北院門邊上

第二,不要吃網紅的冒煙冰淇淋,沙皮狗,買了後悔

第三,吃東西,儘量不要去網紅店,人太多,為了速度少了用心。慢慢找,很多小店的滋味更好,做起來更用心

北院門終點,就在鼓樓下的那個賣鴨腸的攤位的烤串不要吃,真心不想噁心大家,就不說了

烤串最好的還是西羊市的文謙烤肉,就在盛志望釀皮邊上,這兩個都是有名的

吃麵還是西羊市的強娃家,就在化覺巷對面,回民街上做生意的人都去他家吃麵。

第四,永興坊去看看就好,那裡就如同過年時的廟會,真心沒啥可吃的


去國懷憂1


這個問題容易開地圖炮,不過作為資深陝西吃貨,我認為推薦陝西小吃,未必一定要大家耳熟能詳的,畢竟好多食物說穿了不值一提,陝西外也不是沒賣的。所以涼皮肉夾饃羊肉泡饃這類的小吃,就不推薦了,意思不大。

推薦這麼些:

1. 酸湯水餃(乾的、湯的都要吃)

在陝西,你可以去任何一家賣餃子的清真館子吃水餃,一般都是牛肉韭黃餡兒的。由於清真館子調製水餃真的是有一手的,所以同樣的餃子,風味完全不一樣。當然,具體哪家好吃攻略到處都是,就不提了。

2. 金線油塔。

這東西天水也有賣的,核心是用豬板油和麵粉做成的麵食。不過陝西做的更好看就是了,普通的館子吃不到,一般得去專門賣陝菜的店才可以。

3. 滷汁涼粉。

滷汁涼粉在西安也只賣半年,天太冷了就不怎麼賣了。

簡單的說,滷汁涼粉是西安小吃的黑暗料理之神。我不吃它是因為長得實在太醜了。但喜歡的人無比喜歡,仇視的人~

換句話說,這是唯一一款能在西安內部挑起類似”甜鹹粽子“之爭的美食,具有代表性。


4. 烤肉筋

西安的燒烤,烤肉筋各家處理手法都差不多,總有好吃的可以看攻略~

西安烤肉筋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狂野、粗暴。而且入口Q彈,可以試試。另外:西安的烤板筋和外地的不是一個部位,也可以試試。

至於其他小吃大家看攻略就好,上面的四款小吃是我帶外地小夥伴來西安的時候必須吃的東西。當然其他東西也請客,只不過就以好吃為前提。代表性 就不多說了


酒騎風


離開陝西之後,才發現陝西的好吃的有那麼多。

經常在吃膩了外賣和自己做的飯後,懷念之前在陝西吃的小吃。

想念洋芋擦擦。

洋芋擦擦就是切好的土豆絲拌上面粉蒸好後再炒的一種小吃。

炒的時候可以加上洋蔥,會更香。也有些攤上就加一勺自己熬的番茄醬。

香且頂飽。

想吃甑糕。

糯米、芸豆、大棗。

又香又甜。早餐吃個甑糕,感覺一天都會美滋滋。

想吃麻食。

經常去吃砂鍋燴麻食。麻食滑潤勁道。非常好吃。

想吃香酥牛肉餅。

牛肉餅皮特別酥。肉香和蔥香融合在一起。吃個肉丸胡辣湯加上一個香酥牛肉餅,太滿足了。

想吃金錢油塔。

提起似金線,放下像松塔。

鬆軟綿潤、層多絲細、油而不膩、狀如金線。配上蒜蓉和辣椒油特別好吃。


說得口水都快流下來了。


鄭州晚報


陝西特色小吃大全

不管是到陝西旅遊還是到陝西上學,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品嚐一下當地的美食,那麼究竟陝西當地都有哪些正宗的小吃呢?下面給大家詳細的介紹幾款

食材
食譜熱量:1845.5(大卡)
主料
麵粉少量
漢中涼皮
  1. 1

    漢中涼皮因產於漢中地區而得名。由於加工時用小石磨將米磨製成米粉漿,又叫水磨米皮。製作時,將磨成的米粉漿平鋪於竹蒸籠上蒸制。加入調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口味酸辣之中透著蒜香。

    END
蓮菜餅
  1. 1

    以蓮菜為主料與麵粉製成麵糰,包入生板油粒、核桃仁等製成水晶餡,煎炸製成。菜色澤金黃,皮脆餡綿,湯汁透明,潤甜適口。

    END
羊肉泡饃
  1. 1

    陝西風味,尤以西安最享羊肉泡饃盛名。它烹製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食後回味無窮。因它暖胃耐飢,素為西安和西北地區各族人民所喜愛,外賓來陝也爭先品嚐,以飽口福。

  2. 2

    羊肉泡饃,古稱"羊羹",宋代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羊肉泡饃的烹飪技術要求很嚴,煮肉的工藝也特別講究。其製作方法是:先將優質的牛羊肉洗切乾淨,煮時加蔥、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爛,湯汁備用。饃,是一種白麵烤餅,吃時將其掰碎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然後交廚師在碗裡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湯,並配以蔥末、白菜絲、料酒、粉絲、鹽、味精等調料,單勺製作而成。牛羊肉泡饃的吃法也很獨特,有羊肉燴湯,即顧客自吃自泡:也有幹泡的,即將湯汁完全滲入饃內。

    END
乾縣鍋盔
  1. 1

    鍋盔特點:形如菊花火色勻,皮薄如紙饃膘多,用手掰開是層層,用刀切開如板油。入口越嚼越多,下嚥回香無窮。吃起酥、聞起香、耐存放、壽命長。如果帶有乾州鍋盔,同車異座,未見其饃,即聞其味。

    END
周至漿水面
  1. 1

    漿水面以其清爽解暑、營養豐富、味道獨特而聞名世界。其色、香、味、營養價值完全可與“朝鮮冷麵”相媲美,有過之而無不及。一碗誘人的漿水面,但見面細如絲,均勻細膩,蔥花香菜,嫩黃柳綠,紅油浮面;聞一下,清香撲鼻,令人垂涎欲滴;嘗一口,爽口清涼、酸辣適宜,質味絕佳。

    END
安康蒸麵
  1. 1

    蒸麵是安康風味小吃一絕,它和“羊肉泡”已成為當地人早點之首選,也是外地遊客頗具口碑的風味小吃。蒸麵以麵粉為主料,添加少許食鹽用水和成麵漿,將麵糊盛入表面塗擦食油的鐵製或鋁製圓蒸麵鑼裡,放入在大口鐵鍋水裡蒸,數分鐘後,一圓型、清黃、柔軟的蒸麵即成。再配之豆芽,澆上醬油、醋、蒜泥、芝麻醬、油潑辣子即可食用。蒸麵的好壞,一是面的筋絲、顏色,二是佐料。佐料有很大講究,熬醋,油潑辣子裡要添加獨特的配料,方顯蒸麵的口味。佐料好,可使蒸麵錦上添花。

    END
岐山臊子面
  1. 1

    面的特點是:薄勁光    味的特點是:酸辣香    湯的特點是:煎稀汪    整體特點是:面少湯多,吃的是中華幾千年西周飲食文化。

    END
銅川鹹湯面
  1. 1

    鹹湯面,鹹辣出頭,筋韌爽口。碗內生薑黃、蔥韭綠、油辣紅、豆腐白,色鮮而合諧,食後餘香盈口,周身微汗,使人食慾大振,頓覺輕爽。清早食用一碗,日久能暖胃活血,有食療之功效。

    END
延安風味蕎麥煎餅
  1. 1

    精蕎麥去皮後碾成糝子,加水滲透,用手搓成麵筋,用籮過濾後在鐵鏊上攤熬 而成。其餅薄如紙,銀白透亮,捲進瘦肉素菜或豆腐乾,再配上芝麻蒜汁、香醋配製的湯,或油炸辣椒、蘸湯,食時味道可口,香味濃郁,為待客之佳餚。

    END
渭南合陽頁面
  1. 1

    養麥麵粉和麵,攤烙成餅,再切為條。配多種調料、佐料而成。綿韌可口,油潤中有濃郁的酸辣香味。

    END
樓祝手工空心掛麵
  1. 1

    掛麵選用上等麵粉,加鹽水拌勻揉搓,直至軟韌俱備時,用手工拉細,細如髮絲,內為空心。該面筋道而韌,口感圓滑,放入鍋中久煮不爛,在藍田為送親戚的饋贈。

    END
咸陽酸湯掛麵
  1. 1

    乾縣掛麵採用上乘精粉,加鹽水和成麵糰,人工反覆揉搓成長蛇狀的大條,壓在瓷缸內“回性”兩晌,再將大條分成小條,掛在竹竿搭成的面架上拉絲。麵條徐徐附落,漸漸由粗變綢,狀若髮絲,晾曬風乾,落下大架放上案板切做八寸長短,用馬蓮草紮成小把。

    END
榆林綏德油旋
  1. 1

    綏德特產油旋做法:用精粉,溫水和麵(加少許鹽、鹼水),先和硬後蘸水踩軟,醒2小時,分劑置油案上擀為長片,抹上化開的熟豬油,邊擀邊拉薄,撤上蔥花、鹽、花椒粉,卷為麵糰,壓扁成餅狀,上爐鏊抹豬油翻烙,待見火色後排入平鏊之下爐圈內烘烤至熟。其色澤金黃油亮,層層餅旋薄如羽翼,外脆酥裡綿軟,油香撲鼻。

    END
咸陽永壽烙面
  1. 1

    烙面製作方法如下:以蕎麥麵粉為原料,調成漿水,烙成薄餅,摺疊壓展、切細。食用時用羊肉或豬肉湯配合其它佐料,澆湯而食。特點是食用方便,味道獨特。

    END
漢中熱麵皮
  1. 1

     漢中麵皮又叫涼皮,根據原料選用的不同,叫法也不同,用(大)米制作的叫米皮,又叫涼皮,用面(粉)製作的叫麵筋麵皮,按口味分為漢中麵皮和秦鎮麵皮,由於漢中麵皮比秦鎮麵皮鮮嫩、滑爽,口感好。存放時間適當長些的麵粉比新磨的麵粉的品質好,民間有“麥吃陳,米吃新”的說法。故大米要用新米。

    END
西安小炒泡饃
  1. 1

    小炒泡饃是陝西西西安的一道特色美食小吃,在當地簡稱為“小炒”,和牛羊肉泡饃一樣是回民的清真特色食品,但在做法上有區別:普通泡饃是煮出來的,而小炒則是炒出來的。在用料上,小炒增加了黃花菜、木耳、青菜、豆腐乾、雞蛋等配料,加上切成小塊的牛肉,直接用油潑辣子和醋一起炒制。小炒的味道既有泡饃的濃郁厚重,還有酸辣爽口的獨到滋味。

    END
寶雞扶風鹿糕饃
  1. 1

    扶風鹿糕饃是選用上等小麥特製的細白麵粉,先合水發酵,後攪拌揉搓,調得十分乾硬,再加香油或豬板油、雞蛋及五香調料,用木槓在案板上反覆壓揉,直壓得光如泥,再揉成長條,等分成團制餅,放在鍋中,先武火後文火慢慢烘烤即成。

    END
陝西八寶飯
  1. 1

    “八寶飯”是陝西筵席上的一道佳餚,以色、香、味、形俱佳而稱著。八寶飯以糯米為主料,一般多配以營養豐富的紅棗、蓮籽、百合、薏米、白果、桂元肉、青紅絲等蔬果。也可因時因地而異,配以核桃、山楂糕、葡萄乾、花生米、蕨麻、櫻桃等副料。

    END
攪團
  1. 1

    攪團是西府地區的農家飯。攪團要好,72攪。做攪團不難,只是很費勁,一手端面粉,一手拿擀麵杖,把麵粉均勻地倒入開水鍋裡,同時不停地攪拌,攪至沒有乾麵粉為至,然後注入一定量的開水,用擀麵杖劃成一團一團的,待燒開冒泡時,用力攪拌,直至均勻無小顆粒。第二次注入開水加熱,待熟後,最後一次攪勻,一鍋攪團就做成了。醋水好,攪團香,吃攪團做醋水也挺講究的,醋水要有香油、辣椒、蒜泥、姜沫、芝麻等。

    END
永壽麻花
  1. 1

    以筋麥面為原料,經過和麵、發麵、抽條、擰搓,用純菜油炸熟,呈橙黃色。特點是酥、油、香、脆。

    END
陝北大燴菜
  1. 1

    陝北大燴菜是陝北的最有特色的一道風味,雖然此菜源與內蒙,但是隨著在陝北的落地生根加進去了許多陝北獨特的風味,其主要有粉條、瘦肉、土豆、蔬菜等組成,味道鮮美,回味無窮。

    END
風味蕎麵餄餎
  1. 1

    由精製蕎麥製作成粉條狀,與陝北羊腥湯相配食用,味道鮮美可口,在陝北,民間有“蕎麵餄餎羊腥湯,死死活活相跟上”之說。此外,蕎麥有減脂降壓的功效。延安的吳旗縣和志丹縣盛產蕎麥,兩地的蕎麵餄餎味道最佳,一年四季皆可食用。

    END
油酥餅
  1. 1

    油酥餅用精白麵粉、菜油和適量的鹼、椒、鹽等製作原料。經制酥、和麵、制餅、煎烤等工序。制酥時,油、面比例為一比三,將油燒熟後倒入適量麵粉反覆搓揉,攪拌成面絮,再加溫水揉成麵糰,拉成長條,塗以清油,揪成一兩重的小麵糰,在其上再抹油並逐個搓成三寸左右的長條狀;制餅時將以上長條壓扁擀薄,加進油酥和椒鹽,再一手扯麵,一手卷面,扯成約二寸寬,一丈二尺長薄片,邊扯邊卷,層疊不斷,最後捲成螺旋狀;煎烤時,將卷好的小圓餅排在鍋內,火力均勻。三分鐘後,提開鏊鍋上層,將圓餅淋油換位再烤,直至火色均勻,兩面焦黃即可。

    END
洋芋擦擦
  1. 1

    洋芋擦擦取洋芋若干,用擦子擦成寸長的薄片兒,拌入花椒、蔥絲、姜粉、鹽未等,同麵粉攪勻,上鍋蒸熟。食用時,盛入大碗,調入蒜泥、辣面、醬、醋和蔥熗清油,酥綿可口,久吃不厭。

    END
戶縣米麵涼皮
  1. 1

    戶縣米麵涼皮又稱秦鎮大米麵皮子,因發源於戶縣的秦渡鎮,故名。用上等的大米麵蒸制而成,大鍘刀切好,配以黃澄澄的豆芽,綠瑩瑩的菠菜,覆上紅豔豔的油潑辣子和特製的香醋即成。

    END
漢中板鴨
  1. 1

    鮮活麻鴨為原料烤制而成,色澤黃亮,美味可口。

    END
戶縣擺湯麵
  1. 1

    擺湯麵乃戶縣傳統名吃,獲中華名小吃譽稱,與一般面吃法不同,一碗上好的臊子湯,湯中配有黃花、木耳、油豆腐丁、西紅柿、蒜苗、韭菜、蔥花、肉丁(用醬油、醋、鹽、大料、蔥姜、肥瘦肉盤好的臊子肉)。

    END
歲歲面
  1. 1

    唐代以來,多於生日食湯餅,即所謂長命面。世代傳襲,成為習俗。至今婚、喪、嫁、娶、壽,每以該面待客。成品薄而細長,筋韌光滑,湯多油大,酸辣醇香。

    END
西安石子饃
  1. 1

    石子饃是頗受群眾喜愛的傳統食品,又名古鏊餅。由於它歷史悠久,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化石”。石子饃的原料是麵粉、鹼面、精鹽、熟豬油、鮮花椒葉等,經和麵、加工石子,製坯焙焙幾道工序製作而成,其特點為酥鬆荃香,易於消化,攜帶方便,利於儲存。

    END
漿水面
  1. 1

    漢中市城南關的麼兒拐的漿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別具一格,相傳該名是由漢高祖劉邦與臣相蕭何在此吃麵時所起.它一直是漢中人民喜愛的麵食,漿水菜的菜以芥菜為佳,白菜,芹菜也可.製作時,將菜洗淨,在沸水中煮燙至蔫,取出放入瓦盆罐中,加入麵湯,一至二日待菜色變為金黃即可,再用食油,精鹽,加蒜苗炒熟,配以蒜花,薑末,花椒粉等佐料調好的豆腐丁,燴入炒熟的漿水菜作為潲子.漿水面條要用人工擀制,使之葉寬,條長,片薄.將煮熟的麵條入碗,調上漿水菜的潲子,澆上辣椒紅油,漿水面即成.它看上去紅白黃相間,入口酸辣清香,回味無窮,並具有開胃之功效,是漢中的名小吃.

    END
漢中臘汁肉
  1. 1

    漢中臘汁肉所用中草藥及香料為:甘松,山奈,蓽撥,良姜,砂仁,白蔻,細辛,白芷,肉桂,丁香,另加大茴香、小茴香、草果。這幾種藥料混雜在一起,製成藥料包,即可用來熬製臘汁,它除了能提供特殊香味外,還有健胃消食,潤肺理氣,散寒祛風,鎮痛化滯,通竅開胃等功效。

    END
風味抿節
  1. 1

    所用雜麵系由豌豆和麥子磨合而成,調水和成軟麵糰,放在密佈篩孔的抿節床上,用手掌抿壓而下,形似,很短,只有寸長。抿節營養豐富,清淡可口,易於消化吸收。

    END
風味羊雜碎
  1. 1

    由羊的頭、蹄、血、肝、心、腸、肚、肺等燴制而成,有很好的滋補效果

    END
商州餈粑
  1. 1

    餈粑,本來是南方人用一種江米(糯米)做成的食品,但是我們陝西商州人的餈粑不是用江米做成的,而是用洋芋做成,是鎮巴柞水一帶人們夏秋季節的主食之一,本地人叫此種飯為“調和飯”。據說可以與關中的米麵相媲美。山裡人習慣了他們的洋芋糊湯飯,而一旦來了客人便以“硬餈粑”來招待客人,從而餈粑亦成為陝南乃至陝西的一道名貴風味小吃

    END
酸菜炒米
  1. 酸菜炒米是西安得一個特色美食,其實是炒飯,炒米是當地人的統一叫法。米飯可以與肉絲、蔬菜、雞蛋等搭配,但最常見也是最招牌的是用酸菜肉絲炒制,即為俗稱的“酸菜炒米”。炒米混合了酸菜的酸、油的香,吃起來酸酸辣辣,香而不膩,米飯不粘連,口感清爽。配上涮牛肚、烤肉、酸梅湯、雞蛋湯等一起吃,更有一番風味。

    END
注意事項
  • 小吃很多都藏在民間,尤其是正宗地方小吃。
  • 更多小吃等待大家去挖掘。

津門吃貨團


陝西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省份,西安是省會,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陝西有很多美食,現在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羊肉泡饃

作為西安的標誌,菜餚是眾所周知的,每個人都喜歡牛肉和羊肉。先熬製香飄四溢的牛羊湯,再把饃掰小塊,大小是適合你的飲食方式,小到大豆的大小。然後我們談論的方式吃,你可以,真正的專業人士是一些食物,因為它是泡沫的味道,它真的是一種享受。

陝西涼皮

涼皮也是陝西的一種小食品,主要由秦鎮、岐山、漢中三種果肉組成,其中以岐山、岐山果肉最為流行,果肉等做法冷,冷麵條先加工成糊狀,然後蒸,但首先將岐山果肉和果肉加工成糊狀,蒸汽。

臊子面

“鮮、酸、辣、的新特點是臊子面的特點,即使是湯,最好吃麵條,不適合喝湯。這是一個向每個人解釋麵條,多喝水的功能!”煮,也就是說“火”,煮湯前先把水放在碗裡,湯鍋正在燒著,是高溫比較暖和。

第四名:肉夾饃

全國有肉,但陝西的肉是最正宗的,有很多品種,在南方的南方有肉,有肉夾、雞夾和不雅肉,還有剪刀,西邊有各種夾肉。一口饃一口肉滿嘴香,對於愛好美食的人來說是最幸福和回味無窮的。

第五名:Biangbiang面

Biangbiang面在陝西很有名,又稱麵條褲。陝西八怪作為盤面的盤面,扁豆蹲著,不吃,也就是說吃飯時不說話;扁豆麵“形容扁豆麵寬而長,通常串成兩個,或者兩個,等等小食客,一個面就夠吃飯了。

第六名:餄餎面

模具有許多孔,其中的紙漿被壓縮成糊狀,然後在一個帶圓柱形塞子的平底鍋中烘焙。”北方和慶陽通常由白色區域、白色和粗糙的麵條組成,特別是以渭南的形式,通常為藍色,臨潼日曲為蕎麥麵和薄的、棕色的糊狀物。這有點困難,但很好。

鍋盔,是一種漿糊,也就是說就像一個鍋蓋。然而,不同地區的名稱各不相同,這取決於陝西的大小、它的做法和它的蓋子,這是一頓好飯。

油酥餅,潤滑無油、結構良好、芳香、色澤黃黃、脆而不碎,是陝西油餅的一個特點,別忘了嘗一嘗。





小y鑑品


說起陝西的小吃,咋首先把陝西根據氣候和生活區域依然劃分為三個板塊:

首先說說陝北地區,延安和榆林兩地風俗習慣一樣,血濃於水,都比較喜歡吃羊肉,冬季羊肉是餐桌和招待客人並不可少的食物,當然經典的還有油旋、黑粉,碗託、滷煮驢板腸、麻辣肝花、千層油餅,拼三鮮、羊雜碎、果餡,幹爐(烙),剁莽面,火燒,甘泉的豆腐乾、煎餅,豬灌腸,攤摸摸等。

其次說說關中地區:西安、渭南、咸陽、寶雞等地面食比較發達,什麼油潑面、臊子面…以外還有,牛羊肉泡饃、臘汁肉夾饃、秦鎮米皮、Biangbiang面、肉丸糊辣湯臊子面、甑糕、小炒泡饃等。

最後說一下陝南地區:漢中、商洛、安康等地,漿水面,菜豆腐,粉皮子,豆瓣魚,米糕饃,麻辣雞,豆腐餃子,蒸雪糕,核桃饃,臘肉、魔芋豆腐、漢中的大米皮分為熱涼兩種、麻辣雞、牛肉乾、炕炕饃 ……





品味延安


陝西作為十三朝古都,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幾千年來形成了特有的三秦文化,陝西也是全國主要的旅遊大省,每年來自國內外的大批遊客都來到這裡,吸引遊客的不僅僅有兵馬俑和大唐不夜城還有陝西美食,隨著旅遊業的大力發展,相應程度帶動了全國各地飲食行業的不斷髮展,尤其近五年來,餐飲行業正逐步成為主流力量,開始帶動旅遊行業的邁進。人們的思維開始發生轉變,因為小吃而選擇一座城市旅遊已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事情,去一座城市散心遊玩,更多的時間花費在尋找當地小吃美食上。這也許就是小吃的魅力。

一、肉夾饃

肉夾饃是陝西著名小吃,饃外觀焦黃,條紋清晰,內部呈層狀,餅體發脹,皮酥裡嫩,火功到家,食用時溫度以燙手為佳,且老潼關肉夾饃是熱饃夾涼肉,餅酥肉香,爽而不膩。

二、涼皮涼皮為陝西特色小吃之一,又稱陝西涼皮。涼皮分為米麵皮和麵皮兩大類,米麵皮實為米皮。現有西府寶雞擀麵皮、漢中米皮、秦鎮米皮等流派。

三、羊肉泡饃羊肉泡饃簡稱羊肉泡、泡饃。古稱'羊羹',西北美饌,尤以陝西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饃盛名,它烹製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食後回味無窮。

四、肉丸胡辣湯其特點是湯味濃郁、湯色靚麗、湯汁粘稠,香辣可口,十分適合配合其它早點進餐。目前,已經發展成為河南及河南周邊省份都喜愛和知曉的小吃之一。

五、岐山臊子面在西安吃過岐山哨子面的地方有很多,味道不錯,面是半透明的,非常筋道!

六、麻辣燙麻辣燙就是一個好選擇,麻辣燙來源於長江之濱,最後的時間,是舟工和纖婦發明了麻辣燙的吃法。麻辣燙自四川宜主到三峽內的巫山,這一帶因為水流緩慢,他們在推纖之缺,在江邊丟上幾塊石頭,收起瓦罐,舀幾瓢江水,生上柴火,在罐里加進料,蔬菜,蔬菜就因地制宜,放些家常菜,放入辣椒、花椒等調料,涮燙食之,味道美的不成行,既可充飢,又可驅熱、祛乾製造方便的煮食風俗便在江邊緣襲,這就是麻辣燙的起源。

七、biangbiang面Biángbiáng面是陝西關中特色傳統風味麵食,因為製作過程中有biang、biang的聲音而得名,特指關中麥子磨成的麵粉,通常手工拉成長寬厚的麵條。由上等麵粉精製而成,用醬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調入麵湯,撈入麵條,淋上燒熱的植物油即成。

八、蒸碗

蒸碗是中國大部分地區的一種做法,現在在中國部分地區融合了當地的特色的標誌。蒸碗的構成主要有蒸肉、蒸雞、蒸魚、蒸肉丸等多種花樣。蒸碗一般都是先將各色菜餚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蒸熟即可食用,部分因蒸制時間長,湯汁收幹,也可帶碗存放。一般講究肥而不膩和入口即化兩種。蒸碗擁有非常多的品類的做法,成品也是南轅北轍,並不具有總體的代表性,應以當地特色為準,代表的有臨清蒸碗、陽穀蒸碗、濟南蒸碗、北京蒸碗、曲阜蒸碗、太原蒸碗等,各具特色,並不一致

九、葫蘆頭

葫蘆頭是陝西西安特有的漢族傳統風味小吃。以味醇湯濃、饃筋肉嫩、肥而不膩聞名於國內外。其烹製工藝精細,合理使用多種調。最重要的是處理腸肚、熬湯、泡饃三道程序,其中原料腸肚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達到去汙、去腥、去膩的要求,做出美味的葫蘆頭。葫蘆頭,即豬大腸與小腸連接處的肥腸,因其熟後收縮狀似葫蘆頭,故名。葫蘆頭泡饃即以此段肥腸與掰碎的飥飥饃加其他輔料、調料用滾沸的肉湯泡(澆泡)製成。

十、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吃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餚。在中國許多地區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除了北方將餃子作為節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一定的場合中食用餃子。無論怎樣,為除掉一年的晦氣也要在除夕吃一頓"餃子"。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陝西從來不缺旅遊的人,無論任何時候,有美食的地方,就有人流量,小吃讓這座城市更顯親切與溫馨,更吸引越來越多的人紛紛來到西安,小吃成為各個城市的一道靚麗風景線,獨顯其別樣的魅力與風采。

在西安廚魂餐飲培訓中心學習的任何一項技術都有正宗的配方,技術製作、工藝流程、原料配有克數,都有明確規定,對時間、溫度都有精確的時間控制,技術毫不保留,能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學會,學會後配置大料不需要來我們這買任何料,在您當地就能配料,保證學員回家就能幹。口味獨特、生意火爆。開小吃店是農民、下崗職工、待業青年、畢業生創業致富的好門路。學習技術關鍵是口味,口味好,才能生意好。我們對每一個學員都會認真支持、建立檔案,在經營中遇到的問題隨時解決,終身免費技術升級,讓您在同行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用戶53357917142


陝西地處中國內陸腹地,縱跨三個氣候帶,自然形成了陝北、關中、陝南三大區域。陝西的物種是豐富而樸素的。勤勞質樸的陝西人享受著自然的饋贈,用智慧創造出獨具特色的陝西美食。

“肉夾饃”的叫法是古漢語的倒裝句式,其意為“肉夾於饃中”。陝西人性急,直爽,省去'於'字,便有了“中國漢堡包”的肉夾饃。肉夾饃,實際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臘汁肉,白吉饃。臘汁肉與白吉饃合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饃香肉酥,回味無窮。上好的臘汁肉要用陳年老湯,再加上師傅嫻熟的火攻技藝,烹製成的肉往往濃郁醇香,入口即化。那色澤,那氣味,那肉質,那味道,怎一個“美”字了得。

肉夾饃是在西北地區民間廣受歡迎的一種小吃,以陝西地區的“臘汁肉夾饃”(豬肉)和寧夏地區的“羊肉肉夾饃”為主。臘汁肉夾饃是陝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寧夏的肉夾饃為羊肉菜餡。每個攤前擺有爐子,和西北其他地方的饃沒有區別。但是新出鍋的羊肉味道比凍牛肉餅可要好多了,加入羊肉和菜,分量很大,極力推薦品嚐

岐山哨子面(辣),又名臊子面,是陝西關中地區的一種傳統特色麵食。尤以岐山臊子面歷史悠久,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它的特點是: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柔韌兼而有之,是民間傳統的麵食佳品。製作時用大肉‘臊子’加豆腐,黃花,木耳,海帶及鮮味的底菜,漂 菜,烹湯澆面而成。

相傳岐山哨子面就起源於周朝,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正宗的岐山哨子面都是手擀麵,用大刀切細。煮出來口感筋道,看上去很光亮,幾乎是半透明的。此外,哨子講究五色俱全,黑木耳,黃雞蛋,綠韭菜,白豆腐以及用紅辣椒翻炒的肉丁,各種顏色一應俱全。細長筋道的麵條澆上鮮香酸辣的哨子湯,那味道怎一個“贊”字了得。

陝西風味美饌,尤以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饃盛名。它烹製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食後回味無窮。因它暖胃耐飢,素為西安和西北地區各族人民所喜愛,外賓來陝也爭先品嚐,以飽口福。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用以招待國際友人,也深受好評。牛羊肉泡饃已成為陝西名食的“總代表”。要問牛羊肉泡饃有多好吃,簡單地看看歷史記載就明白了: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惟羊羹”的讚美詩句。明崇禎年間,西安開設了專營牛羊肉泡饃的“天賜樓”。清末庚子之役,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逃居西安,曾慕名來此品嚐,倍加讚揚。1936年,國民黨將領楊虎城將軍在西安用牛羊肉泡饃宴請蔣介石。1947年,國民黨競選國大代表時,曾用牛羊肉泡饃拉選票。當時報紙標題有:“君欲競選國大代,請客先吃羊肉泡”。

好的牛羊肉泡饃,關鍵在於“煮”。煮得好,便肉爛湯濃,肥而不膩,香氣四溢,食後回味無窮。與肉合烹的“飥飥饃”,酥脆幹香,食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隨意掰出各種大小的饃瓣。吃牛羊肉泡饃時,陝西人也常常調入糖蒜,或香萊、辣子醬、芝麻油之類的佐料。吃後飲“高湯”一碗,異香滿口,頓覺神清氣爽,精神倍增。

麵皮是從唐代冷淘面演變而來。具有筋斗、柔軟、涼香、酸辣可口、四季皆宜之特點,是西北較有民族風味的食品之一。其麵皮選料精良,工藝嚴謹,調味講究,以“白、薄、光、軟、筋、香”而聞名,涼爽可口。如今是關中西府的重要名吃。其實陝西涼皮跟麵條一樣,只是一個總稱。具體看,麵皮有很多種,因材料不同,涼皮分成麵皮、米皮、黑米皮、魔芋皮、醋粉皮等等。在製作方法上,涼皮也五花八門,比如蒸麵皮、擀麵皮、烙麵皮等。在眾多涼皮種,最被認可的是“麵筋涼皮”的筋道,“漢中米皮”的香軟,“麻醬涼皮”的“香”和岐山擀麵皮的“筋道與香辣”。一碗涼皮,拌上簡單的菜絲,油香的辣椒刺激著人們的視覺和味覺......涼皮,是炎炎夏日裡難以抵擋的美味。

鍋盔(英文:guokwei),又叫鍋魁、鍋盔饃、幹饃,是陝西關中地區城鄉居民喜食的傳統風味麵食小吃。鍋盔源於外婆給外孫賀彌月贈送禮品,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食品。鍋盔整體呈圓形,直徑尺許,厚1寸,重5斤。料取麥面精粉,壓稈和麵,淺鍋慢火烘烤。外表斑黃,切口砂白,酥活適口,能久放,便攜帶。省外人編成的順口溜“陝西十大怪”中,有一怪為“烙饃像鍋蓋”,指的就是鍋盔。關中較為著名的有乾州鍋盔、長武縣鍋盔、岐山縣鍋盔,鳳翔縣鍋盔。陝西八大怪,烙饃像鍋蓋”。這如鍋蓋一般大的饃,就是陝西著名的鍋盔。

鍋盔的種類有很多,可製成椒鹽鍋盔、蔥香鍋盔、五香鍋盔、香椒葉鍋盔、鹹甜鍋盔、夾酥鍋盔、油酥鍋盔等等。鍋盔最大的特點是要用油和麵,用文火炕制。這樣製成的鍋盔中空、外酥、裡起層,邊厚,吸汁不漏湯。

馳名中外的“德懋恭水晶餅”。水晶餅小巧玲瓏,皮酥餡足,滋潤適口,層次分明,油多吃而不膩,糖重入口滲甜,且以其濃郁的玫瑰和橘餅清香使人見即想食。水晶餅面色金黃,四周雪白,素有“金底銀幫鼓鼓腔,紅色印章蓋中央”的讚譽,被稱為“秦點之首”。

水晶餅源於宋代下刲縣。當時在關中一帶聲譽很高,曾與燕窩、銀耳、金華火腿齊名。   

元代已遠銷京、津各大城市至清代末年,經渭南同義棧張採風技師改進精製,產品以“金面銀幫,起皮飛酥,涼舌滲齒,清香爽口”而名聲大振。當時,以桐木盒和硬紙盒精心包裝,作為饋贈親友的上等禮品。清光緒年末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避難到西安,曾在廣濟街口聞香停車,品嚐了德懋恭生產的水晶餅並大加讚賞,逐將其欽點為“貢品”,這之後德懋恭更是錦上添花,名價倍增。130年來,德懋恭人依據“德、懋、恭”三個字的語意去做人、經商,使德懋恭的名氣越來越大,德懋恭水晶餅信譽越來越高。 因此水晶餅以西安德懋恭生產的最為正宗有名。

麻食呈棗核形狀,中間是空心的,製作好後,主輔料相融,筋韌爽滑,鄉土氣息濃郁。   麻食是一種面製品,先用大拇指把面搓捲成核形中間空心的面卷,再和炒菜一塊燴制而成。它的主輔料相融,筋韌爽滑,鄉土氣息濃郁。製作麻食十分簡便,對配料沒有嚴 格要求,可精可粗,可葷可素,普通家庭常以此調劑飲食花樣。

石子饃是陝西關中地區流行的風味食品。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製成的,故而得名,又稱砂子饃、餑餑、幹饃。由於它歷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饃歷史非常悠久,石子饃具有明顯的石器時代“石烹”遺風。

據傳:“神農時,驚訝食谷,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於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這就說明,石子饃是由遠古的“燔黍”演變而來的,經過了一個長久流傳,不斷改進的過程。 唐代叫做“石鏊餅”,並曾以此餅向皇帝進貢。到了清代,石子饃傳入金陵,稱為“天然餅”。石子饃是用燒熱的石子作為炊具烙燙而製成的饃。它油酥鹹香,經久耐放,因此很受人們的喜愛,就連就外賓吃後也大加讚賞

肉丸糊辣湯是西安回民清真小吃。西安人最受歡迎的早餐之一。   肉丸胡辣湯源自西安,可以是蔬菜牛肉丸子湯,或者說是牛肉丸燴菜,但是區別於外地的是湯要勾芡。湯裡有渾圓的牛肉丸子,切成塊狀的土豆,蓮花白,胡籮卜,菜花、芹菜等。先用牛羊骨熬湯,下牛肉丸,燴菜,最後勾芡而成。說起容易,但是要做到菜不煮爛,適合可口可是有功夫的。吃前澆一勺店家精心熬製的紅豔豔的辣椒油,吃罷舌尖發麻(花椒惹得禍),微微冒汗,渾身舒坦。 肉丸糊辣湯另有一個雅緻的名字叫八珍湯,叫八珍自然誇張,不過這也說明糊辣湯“內容”很多。據說胡辣湯最早來自河南。河南糊辣湯西安也有,主要成分

有面筋、海帶絲、粉絲、千張絲、花生米、香菜、薑末、榨菜、胡椒粉等,根據節令和地域的不同,還會有牛(羊)肉、黃豆、木耳、黃花菜、菠菜、蘿蔔條、蔥花等。

春發生葫蘆頭

  陝西省西安市著名風味小吃。葫蘆頭源於宋代市食的“煎白腸”。1929年以秒年何樂義經營的豬大腸最馳名。因豬大腸脂厚形似葫蘆,故名“葫蘆頭”。現已由大腸發展到包括海味類的眾多品種。   將豬大腸、豬肚用鹽、醋分別翻轉、搓揉去油膩和腥味,清水漂洗至腸、肚色白髮亮,無腥臊味為止,再在熱鍋上焙烤,在距大腸30釐米處切斷,即為葫盧頭,放人清水鍋中煮4 小時後加精鹽,10分鐘後撈出腸、肚放篩內景晾乾待用。 肉湯由豬骨、豬方肉、調料包(花椒、八角、桂皮、草果)熬成。取肉湯2份和清水1份旺火燒開,將掰成的白果大的託託饃放在碗中,再將大腸、熟肚各3片,熟肉、雞肉各2片(魷魚、海參2片)整齊地排放在饃塊上,用鍋內滾開的湯澆3-4次,使碗內饃塊浸透湯汁,然後放人料酒、調料水(花椒、八角、桂皮熬成)、味精、香菜末和蒜苗絲,澆上熟豬油,最後再澆上滾開湯汁,配以精蒜、泡菜、辣子醬即成。

  湯味醇,鮮香適口。是一種高飽和脂肪酸、高膽固醇、高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如加入海味,可增加蛋白質的含量。

水盆羊肉是由商周時代的“羊臐”演變而來。秦漢時稱為“羊肉臐”,唐宋時又叫“山煮羊”。《山家清供》一書中,記述了煮羊肉湯的技巧,指出:羊作臠,置砂鍋內,除蔥椒外有一秘法,只用捶真杏仁數枚,活水煮之,至骨亦糜爛。 陝西人食用水盆羊肉時,多配用白吉饃或鍋盔同吃,佐以鮮大蒜、辣醬或糖蒜,可以把饃泡入湯中一碗連吃帶喝,也可以吃一口饃喝口湯,陝西澄城縣的水盆羊肉是用一種月牙餅搭配吃的,把肥瘦相間的羊肉片夾在剛打出來的月牙餅中,加些新鮮青椒丁,就著羊肉湯。   水盆羊肉吃起來特別豪邁,師傅夥計穿梭在大鍋和大桌之間,食客埋頭於大碗中和大饃之中,凸顯出濃郁的西北風。   西安有名的水盆羊肉:老金家水盆羊肉。西安市北院門內216號;老白家水盆羊肉,碑林區北廣濟街口百盛旁邊;振興路里雷記澄城水盆羊肉,正宗澄城風味。   

水盆羊肉主要以渭北地區的尤為出名,最有名的屬於蒲城縣。其次有渭南市,澄城縣,三原縣等。

土豆,是飯桌上一種再熟悉不過的食物。陝西人把土豆叫洋芋,對吃洋芋也十分有創意,其中最出名的當屬陝北的洋芋擦擦。洋芋擦擦遵循著西北菜少油不少鹽的風格,色澤金黃的土豆泛著淡淡的油光,吃起來既有薯條的口感和嚼頭,又有肉末紅椒的鮮香。在陝北,人們對“洋芋擦擦”的青睞,絕對超過了“肯德基”、“麥當勞”,特別是對那些年輕的女孩們,“洋芋擦擦”幾乎成了她們每天必須光顧的美食。

羊雜碎,由羊的頭、蹄、血、肝、心、腸、肚等混合燴制而成,故又名“羊雜燴”。羊雜碎,貴在羊雜碎雜、碎。不雜不碎,吃起來就沒滋味。羊雜碎集羊內臟於一鍋,形色繁多,肉質各異,味道酸辣兼宜,無腥不膩,湯鮮味美,入口生津,營養豐富,在氣候偏冷的北方食用可御冷逐寒,食著往往半碗才下肚,便遍體生熱,一碗吃完,則熱汗淋漓。既經濟實惠,又食用方便。

龍鬚酥據傳已流傳民間二千年,因一直為皇帝御用點心,民間百姓遂稱其為“皇帝點心”,直至清雍正年間,龍鬚酥才得有此名。相傳,一日雍正皇帝設滿漢全席,宴請文武百官。當御廚現場製作該酥時,雍正皇帝見其手法嫻熟,似游龍舞鳳,手中糖絲雪白、纖細、祥龍之須,遂龍顏大悅,賞賜眾嬪妃臣子,並特封此糖為“龍鬚酥”,自此,龍鬚酥的美名遍傳大江南北。

正宗龍鬚酥為陝西西安特產,因看起來如西安羊肉泡饃中的超細的粉絲,外觀潔白綿密、細如龍鬚,故而得名,後來傳往新疆,杭州,安徽等省市以至現在全國各地都有龍鬚酥的出現。龍鬚酥色澤乳白,細絲萬縷、層次清晰,營養豐富,口感酥鬆綿甜,香酥可口,入口化渣。

漿水魚魚(陝西小吃)   

漿水魚魚曰魚,其實並不似魚,酷如蝌蚪。外地人多不知做法,秦人有戲謔者誇口為手工一一捏製,遂使外人歎為觀止。   秦人老少皆能作,依涼水加白礬將豆粉搓成硬團,後以涼水和成粉糊,使其有韌性。鍋水開沸,粉糊徐徐倒入,攪,粉糊熟透,壓火,以木勺著底再攪,鍋離火,取漏勺,盛之下漏涼水盆內;“魚”,則生動也。   漏勺先為葫蘆瓢作,火筷烙漏眼;後為瓦制;現多為鋁製品。   漏雨可涼吃,滑、軟,進口待咬時卻順喉而下,有活吞之美感。易飽,亦易飢。暑天有愣小子坐下吃兩碗,打嘈松褲帶,吸一支菸,站起來又能吃兩碗,遂暑熱盡去,液下津津生風。   

冬吃則講究炒粉,平底鍋燒熱,淋少許清油,將蔥花稍炒後,倒粉魚炒,加糖色、調料,以瓷碗捂住,一二分鐘後,色黃香噴即成。賣主見婦人牽小孩路過,大聲吆喝,小孩便受誘不走,婦人多邊喂小孩,邊斥責小孩嘴饞,卻總 要喂小孩兩勺,便倒一勺入自己口中。

楊凌蘸水面   

面白薄筋光、油汪蒜辣香、湯麵分盆裝、越嚼口越香。楊凌蘸水面的面和湯是分開的,吃的時候從大面盆裡夾出寬厚且長的麵條拉到碗裡的湯中,然後夾著麵條一口一口地咬著吃。

西安黃桂柿子餅  

黃桂柿子餅,也叫水晶柿子餅,是一種用柿子和麵製成的風味食品。西安黃桂柿子餅,是用臨潼縣產的“火晶柿子”為原料製作成的。這種柿子的特點是:果皮、果肉橙紅色或鮮紅色,果實小,果粉多,無核,肉質緻密,多汁,品質極好。

粉湯羊血為普通老百姓所喜愛,仍舊保留濃厚的民間食品風格。陝西人喜養羊,喜食羊,也善治羊。

周秦漢唐以來就有此傳統。羊周身是寶,幾乎沒有哪個部位不可以作為美味佳餚的。羊油用來做炒麵,喝油茶,是西安人一大愛好。羊血更為許多人所鍾愛。 粉湯羊血,據說源於西安市南院門一個擺羊血攤的王金堂,在20世紀初對粗放式羊血吃法的改進。所以,到了21世紀人們仍說,最好的粉湯羊血是西安王記家的。但這個王記店早已不復存在。50年代時,這家店還生意興隆。記得那時的王記店,只小小一間門面,幾張簡陋的桌子,爐灶就設在店門口,顧客們坐好後,對操作過程看得一清二楚。這粉湯羊血原是要泡饃吃的,顧客先自己將饃用手掰作銅錢般大小的塊,再由服務員送至掌勺師傅手中。   

這一西安風味小吃的特點,據《陝西傳統風味小吃》一書描寫為:“麻、辣、鹹、香、光、嫩。羊血鮮嫩,入口光滑,調料多樣,辣香撲鼻,助人食慾,有利消化。”

葫蘆雞,是西安的傳統名菜。其選料是西安城南三爻村的“倭倭雞”,這種雞飼養一年,淨重1000克左右,肉質鮮嫩。製作時經過清煮、籠蒸、油炸三道工序,成品以皮酥肉嫩、香爛味醇而著稱,被譽為“長安第一味。

西安城牆內的西北方向有一個地方名叫教場門,顧名思義,大概是當年八旗兵、綠營兵操演武功的地方。“門”沒有看到過,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教場門”三個字出現在西安人的口中,常常是後面還掛著另兩個字“餄餎”。   

餄餎,因多用蕎麥麵製成,比較固定的叫法是蕎麵餄餎。據有人考證說此食物在元代已經有了,根據是元人王楨著的《農書·蕎麥》節中有“北方山後,諸郡多種,磨而為面或作湯餅,渭之河漏。”“河漏”、“餄餎”,兩者在讀音上無論按普通話還是陝西腔都很相近,也許後者是前者的轉音吧。

瓊鍋糖是東府有名的民間地方特產,尤以古頻陽縣鳳凰城(今渭南市富平縣流曲鎮)生產的成糖馳名中外,富平流曲鎮的瓊鍋糖據今已有數百年的製作歷史。瓊鍋糖選用該古鎮的優質井水與上等精細小米蒸餾,與大麥芽漿攪拌發酵淋汁,用鐵鍋熬成糊狀 '灶糖' 取出冷卻,再在蒸汽加熱中反覆擰條拉扯,使糖色由黃變白如瓊,然後與炒熟的白芝麻,再配花生仁、核桃仁、冰糖、白砂糖、果脯、陳皮等分層置於瓷缸內熱燜,最後混壓成餅、刀切成條、即成香味醇濃的風味物品瓊鍋糖。因其香酥脆甜、口嚼味美、佐料考究,歷來為民間傳統的消食潤肺、健脾補腎之保健珍品,由於該糖忌熱怕潮,只宜冷天小批量生產,故成為傳統的年節、冬令稀有天然綠色食補佳品和饋贈親朋好友的上乘禮物。亦是中外遊客選購品嚐的地方風味特產之一。

臘肉,又叫燻肉,是陝南秦巴山區一帶的地產特產。而鎮巴縣的臘肉更是.其中的精品。“鎮巴臘肉”之所以名揚陝南,其獨特的醃製工序、選料考究、保存方式、烹飪技術等造就了今天的鎮巴臘肉。

  鎮巴臘肉利用自然風吹乾其水份,肉色鮮豔,香味醇正,不哈喉,無煙燻味,在加工過程中保持了原汁水份,食用時無粗糙感,不上火。備受消費者的喜愛。這種無汙染天然的臘肉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微量元素,成為饋贈親友的佳品。在鎮巴的大小餐館內,臘肉成為菜中之精品,五花肉、菜板肉,豬肘子均是臘肉中的上等菜餚。鎮巴臘肉的吃法多樣,煮熟以後可直接吃,肥肉不膩,瘦肉味美;可加入其它菜燉著吃,湯汁更是盡顯其它燉菜無法比擬的味道;也可煮熟以後炒著吃,色彩比鮮肉更具魅力,口感

和煮的味兒又有差別。

  鎮巴臘肉易於保存。一個夏天結束後,臘肉肉質不變質,在農戶家裡,一年四季都可以嚐到臘肉,這得益於保存方式,有的置於火籠上,有的掛於通風處

西鳳酒是我國最古老的歷史名酒之一,它始於殷商,盛於唐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

  鳳翔古稱雍,為周秦發祥之地,有歷代酒鄉之稱。這裡文化積澱十分豐厚。仰韶文化遺址有二十餘處,龍山文化遺址更多,秦公大墓轟動世界,雍城遺址和蘇東坡任職時興建的東湖園林等名勝古蹟馳名全國。  《史記.秦本紀》上記述的秦穆公,賜酒為盜馬“野人”解毒;《酒譜》記載的秦晉韓原大戰秦穆公獲勝後投酒於河以勞師的典故發生在這裡。可見,當時的雍地不但有釀酒業,而且出現了古老的佳釀。

這裡自古以來盛產美酒,唯以柳林鎮所釀造的酒為上乘。至今,民間仍流傳著“東湖柳、西鳳酒”的佳話,唐貞觀年間,西鳳酒就有“開壇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榮譽。到明代,鳳翔境內“燒坊遍地,滿城飄香”,釀酒業大振,地境路人常“知味停車,聞香下馬”以品嚐西鳳酒為樂事。

  清末,西鳳酒打向海外,屢獲大獎,盛名大振。

乾縣豆腐腦黃豆製品。色白潔淨,鮮嫩柔軟,翻而不散,摺而不斷,攪而不碎,加之調料講究,味香可口。

乾縣豆腐腦採用顆圓子飽的黃豆用水浸泡、磨成豆漿,濾出漿水燒開,加入適量油根或石膏,使豆漿凝結成半固體,即成細白鮮嫩的豆腐腦。吃時用巴掌大的薄銅淺勺子舀入小花碗中,調上精鹽、蒜泥、五香陳醋、醬油、油潑辣子。碗裡紅白相映,翻而不碎、攪而不散;味濃辣香,鮮嫩可口,誘人食慾。吃一

口豆腐腦,咬一口乾州鍋盔,雙味俱佳,更有獨特的享受。

乾縣豆腐腦以劉甲子製作的最出名。他製作的豆腐腦採用天然水,黃豆一粒粒挑撿,漿用小石磨磨成,這樣製作出的豆腐腦鮮白光亮,筋而柔軟,調味後溢香可口。當年陳毅來乾縣視察工作時,就是用他製作的豆腐腦招待的。如今乾縣城鄉各地隨處可見豆腐腦攤子,豆腐腦已成為乾縣普遍流行的民間小吃。

特點:色白潔淨,鮮嫩柔軟,筋骨釀活,味濃辣香。雖系半固體則動而不散,翻而不碎,淺勺輕舀於碗中一片如雙摺,則摺而不斷。

製作方法:將大豆過篩揀淨,用水浸泡(夏季兩個小時,冬季八個小時),泡透後磨成細漿,加水過濾,燒開豆漿,加入適量石膏使豆漿凝結成半固體,即謂豆腐腦。據說製作方法各地大體相同,但由於乾縣水質的緣故,就更為獨特。縣北的窖水,縣西的泉水為最佳。現在多用天然水或自來水。

在西安的特色小吃中,最稱的上一絕的莫屬'餃子宴'的得名,它主要是由這種千姿百態的餃子組成的宴賓筵席, 故稱之為 '西安餃子宴'.尤為中外旅客所稱道的是,上百種餃子,配以不同的餡,捏成不同的形狀,玲瓏剔透,或蒸或煮,好吃好看,每一款都有一個雅緻的名稱和傳說,真是讓人眼花繚亂,讚不絕口。'西安餃子宴'分為'百花宴'、'牡丹宴'、'龍鳳宴'、'宮廷宴'、'八珍宴'等5個高、中、低檔次、由180餘種色彩造型、香味俱佳的餃子分別組成,可謂'一餃一格、百餃百味'。

因外形縷縷金絲盤繞,層層塔樓相疊而得名。味鬆軟綿潤、層多絲細、油而不膩。 主要原料:上等麵粉、豬板油。     

簡要介紹:金線油塔是陝西風味小吃,因外形縷縷金絲盤繞,層層塔樓相疊而得名。該小吃首創於唐代。選用麵粉、豬板油等原料,將烙制改為蒸制而成

  其特點是:鬆軟綿潤、層多絲細、油而不膩、狀如金線。( 西安)   唐時金線油塔屬於蒸餅,亦稱“油塌”,為唐丞相段文昌家裡一位女廚所擅長,後流傳民間。經過廚師們精心改進的金線油塔在製作時,除加適量豬板油和調料外,更講究調面、切絲和盤形。

泡泡油糕是三原縣很有名氣的傳統小吃,其淵源可上溯至唐代韋巨源的燒尾宴名點 “見風消”油潔餅。餡是用白糖、黃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開水、大油燙熟的富強粉。包好放到花生油鍋裡炸,等面上一起泡,就撈出來,吃起來味道酥甜可口。 麵粉燙熟,加入輔料,入油鍋炸制而成。色澤乳白,綿軟甜香,糕面蓬鬆起泡,入口即消。

吳起豌豆麵,豌豆和小麥混合加工而成麵粉,加入少許沙蒿面合成面塊,停放半小時後、擀成麵皮,其薄如紙,切作長絲,食時下鍋煎煮,加上肉湯(雞絲湯最好)或蛋湯,或西紅柿湯等,味道清香,營養豐富。

醪糟也叫酒釀、酒娘、酒糟、米酒、甜酒、甜米酒、糯米酒、江米酒、伏汁酒,是由糯米或者大米經過酵母發酵而製成的一種風味食品,其產熱量高,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B族維生素、礦物質等,這些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成分。醪糟裡含有少量的酒精,而酒精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消化及增進食慾的功能。 環狀,炸熟後,金黃似銅錢,在延安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徵。黃米磨面、細籮,用軟米熬成滾米湯燙麵,置熱炕發酵。面發後,攤製成一個個中間有孔的小圓餅,入油鍋炸至紅褐色即可。油饃饃一般常見於逢年過節或款待親朋好友時,特別是婚慶筵席中。盛在碟中,每碟十個,每個0.5元。食用時佐以粉湯,味道盛佳。油饃饃色澤金黃、細膩柔軟,經久而不變色不變質。( 延安)

甑糕就是以“甑”蒸“糕”。甄是一種古人常用的炊器,如今只有在陝西還留有它的傳承。現在做甑糕,用的就是那種叫做甄的器具。一鍋甑糕,至少需要七八個小時,才能將糯米、紅棗和芸豆的“香”與“甜”全部滲入其中。甄糕做好後,上層的棗子早已變成棗泥,其中點綴著軟綿綿的芸豆。鏟一刀下去,既有米的白,也有棗的紅,紅白交映卻又不分明。夾上一塊,急吹兩下,熱乎乎的送進嘴裡,頓覺黏軟香甜、棗香撲鼻。

陝西花饃

對於陝西人來說,除了麵條,另一種最親切的主食就是饃了。像麵條一樣,饃也可以衍變出各種花樣,比如其中最神奇的當屬陝西花饃陝西花饃又稱禮饃、面花,盛行於關中和陝北。她既是一種普通的吃食,又是一種文化和藝術。婦女們用最普通的剪刀、木梳,製作出花鳥魚蟲、蝴蝶、蔬菜、水果等萬物生靈。

每年的清明時節,是槐花盛開的日子。那時,槐樹林裡洋溢著清香,流露著淡淡的甘甜之味。很多陝西人都有這樣的記憶:在自家的院子裡,大人們手握長幹打槐花枝,孩子撿落在地上的槐花。中午,媽媽把槐花用開水燙燙,捏去水分,再拌入麵粉和鹽放到蒸屜裡蒸。做好後,每人盛一碗,澆些調好的汁兒。每吃一口,都是滿嘴的清香,那味道真是鮮美極了

西府地區的農家飯。攪團要好,72攪。做攪團不難,只是很費勁,一手端面粉,一手拿擀麵杖,把麵粉均勻地倒入開水鍋裡,同時不停地攪拌,攪至沒有乾麵粉為至,然後注入一定量的開水,用擀麵杖劃成一團一團的,待燒開冒泡時,用力攪拌,直至均勻無小顆粒。第二次注入開水加熱,待熟後,最後一次攪勻,一鍋攪團就做成了。醋水好,攪團香,吃攪團做醋水也挺講究的,醋水要有香油、辣椒、蒜泥、姜沫、芝麻等。

  攪團,在60-70年代可以說是農家的救命飯。那時,農民的口糧標準低、粗糧多。農家幾乎每頓飯不離攪團。原因是攪團含水量大,少量的麵粉可以做出大體積的食物,用以充飢;攪團是用高梁面、玉米麵做的,與醋水一塊吃,掩蓋了粗糧的缺陷,口感好,又增強食慾。

陝西省傳統名菜,源於唐代,屬唐代宮廷佳餚。用雞翅膀和多種調味品製成。因貴妃楊玉環喜食此味,故而得名。當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楊玉環,有豐腴之美,在飲食上也極為講究,酷愛美味,最愛吃雞翅膀。御廚按其旨意,反覆研究琢磨,選用鮮嫩的雞翅膀,配以多種調味品,採用唐代常用的能保持原汁原味的蒸制方法烹製而成。   基本製作工藝是:將雞翅膀洗淨、置盆中,加入料酒、醬油醃漬半小時後,下 入八成熱菜籽油禍中,體呈金黃色,撈出瀝油。再將煮熟的雞蛋人 炒鍋炸呈虎皮色撈出歷油。將雞蛋放人碗中間,雞翅膀整齊地排放 在雞蛋周圍,加入雞湯、蔥、姜、精鹽、醬油、八角、桂皮、丁香、花椒、草果、味精,上籠用中火蒸爛取出,去湯汁,揀去調料,扣入盤中。 將原汁湯燒佛。加入溫澱粉,淋入熟雞油,調入味精,澆入盤中即成。   其風味特點是:色澤金紅,口感筋柔,軟滑爽嫩,濃醇宜人,回味悠長,是一種高蛋白質、低脂肪的佳餚。( 西安)

富平太后餅,歷史悠久,起源於西漢文帝(公元前180年至前157年)時期。相傳,文帝劉恆建都長安(今西安),他的外祖母靈文侯夫人,建園於當時的懷德縣(今陝西省富平縣華朱鄉懷陽城),在那裡居住。文帝的母親薄太后經常由長安來此省母,隨行御廚將烤餅技藝傳授給當地村民。從此,漢宮烤餅,落戶民間,故取名“太后餅”。兩千多年來,這一烤餅技藝世代相傳,延續至今,成為地方風味名食。

鹹湯面是耀州特有的傳統小吃,經濟實惠,食用方便,人們喜作早餐。

鹹湯面,鹹辣出頭,筋韌爽口。碗內生薑黃、蔥韭綠、油辣紅、豆腐白,色鮮而合諧,食後餘香盈口,周身微汗,使人食慾大振,頓覺輕爽。清早食用一碗,日久能暖胃活血,有食療之功效。

耀州鹹湯面歷史悠久,婦孺皆知。現在耀州國營、集體、個體鹹湯麵館僅城關地區就發展到30多家。

西街飲食公司的麵館,經常顧客盈門。

涼粉是陝北特色風味小吃之一,用綠豆粉面製作的叫“綠豆涼粉”,用扁豆粉面製作的叫“扁豆涼粉”,由洋芋澱粉製作的叫“洋芋涼粉”,由蕎麥糝子製作的叫“蕎麵涼粉”。其中尤以子長縣的綠豆涼粉為上乘,色澤嫩綠鮮亮,而且有清熱解毒,消暑止渴的功效。涼粉有冷熱兩種吃法,盛夏時節冷食最佳。用多種調料調製後清爽可口,酸辣香味具全。

彬縣地方風味麵食。彬縣扯麵相傳興於元代。1229年,元太宗窩闊臺即位。蒙古兵由甘肅東進,佔領邠州。所任邠州達魯花赤懼怕邠人反抗,嚴禁民間使用鐵器,菜刀也在所禁之列。老百姓不能使用菜刀切面,便撕扯麵片吃。邠州城南大街一楊姓婦女,幾經摸索,竟扯出了細如線絲的麵條,味道勝過刀切面條。於是家家仿效,扯麵隨之風行。現在,彬縣扯麵花樣較多,不僅有細如線絲的扯麵,還有韭葉扯麵,棍棍扯麵、寬片扯麵、片片扯麵等。彬縣面色、香、味俱佳,外觀油光黃亮,出鍋香氣撲鼻,入口光筋爽利,十分誘人食慾,不失為大眾化的地方風味麵食。

豆黃糕是以豌豆和新鮮柿餅為原料加工而成,以其涼爽甘甜、沁人肺腹的風味特點而聞名三秦。做法是將柿餅去蒂,切成5分寬,3分厚的條狀,在大碗內平鋪一層,再分別澆上3層厚約3釐米的豌豆糊,待涼透後用刀切成小塊即可食用。特點:以涼爽甘甜、沁人肺腹的特點而聞名三秦,春季時食用更佳。

彬縣地方風味特色肉食品。陳家醬汁肘子是陳家醬肉坊的代表名吃。研製人陳健民1979年入伍後,在部隊從事炊事工作期間取得國家二級廚師職稱。1993年退伍後,即成立彬縣陳家醬肉坊。在博取從長的基礎上,借鑑北京“天福號”醬肘的傳統作法,結合當地飲食文化和傳統口味進行改良,創出了陳家醬汁肘子的獨特製作方法。陳家醬汁肘子精選上等新鮮生豬肘,加入料酒,佐以大香、小香、桂皮、丁香、黃酒、鮮姜、醬油等十多味調料,採用獨特的加工方法精製而成。其特點是色澤鮮亮,嫩爛爽口,香味四溢,自上市以來,即受到當地群眾和消費者的好評,已成為當地一種名吃。

製作方法是:1、將生豬肘洗淨去骨,放入鍋內用旺火急煮40分鐘,攪拌去浮沫,撈出洗淨後待用。2、將肘子放進老湯鍋內,醬油、大香、小香、桂皮、花椒、丁香等佐料,用急火燒開,改用微火悶煮3小時,出鍋即為成品。2003年4月,在“中國烹飪王國遊·西安咸陽美食旅遊周”活動中,獲“西安咸陽旅遊名品”稱號。

相傳,油酥餅是由唐代的千層烙餅,經歷代廚師不斷精心改進而成。特點是層次分明,脆而不碎,油而不膩。

油酥餅用精白麵粉、菜油和適量的鹼、椒、鹽等製作原料。經制酥、和麵、制餅、煎烤等工序。制酥時,油、面比例為一比三,將油燒熟後倒入適量麵粉反覆搓揉,攪拌成面絮,再加溫水揉成麵糰,拉成長條,塗以清油,揪成一兩重的小麵糰,在其上再抹油並逐個搓成三寸左右的長條狀;制餅時將以上長條壓扁擀薄,加進油酥和椒鹽,再一手扯麵,一手卷面,扯成約二寸寬,一丈二尺長薄片,邊扯邊卷,層疊不斷,最後捲成螺旋狀;煎烤時,將卷好的小圓餅排在鍋內,火力均勻。三分鐘後,提開鏊鍋上層,將圓餅淋油換位再烤,直至火色均勻,兩面焦黃即可。

特點:經制酥、和麵、制餅、煎烤而成。色澤金黃、層次鮮明、脆而不碎、油而不膩、香酥適口。

梆梆面源於何年何月,哪個朝代,說法不一,但名稱的由來民間有兩種傳說:一說當年劉邦封王漢中,到漢中時已近黃昏,倉促間廚師缺少廚具,使用士兵矛杆擀麵,“砰砰梆梆”一陣熱鬧,做成麵條,丞相蕭何趣命為“梆梆面”。一說舊時更夫打更,飢寒一夜,“梆梆”聲打到五更天時,可得到一碗麵條充飢,廚師可憐更夫辛苦,在麵條里加以辣、蔥、姜等,為其暖胃驅寒,因故得名。

正宗的梆梆面,條寬,極薄,既筋且光,以胡椒、姜、蔥、醋為主做成湯料,濃而不膩,加上雞絲或切碎的蛋餅、香菜等點綴,吃起來很光滑、柔軟,有筋性,風味特別,直誘人垂涎。

  陝西大荔傳統名菜。為明朝弘治年間同州(今大荔縣)城裡廚師李玉山創制。基本製作工藝是:將帶腳爪 豬前肘刮洗乾淨,肘頭朝外,肘把(肘爪)朝裡,肘皮朝下放在砧板 上,用刀在正中由肘頭向肘把沿著腿骨將皮刨開,剔去腳骨兩邊的 肉(三面離肉),底部骨與肉相連,使骨頭露出,然後將兩節腿骨由 中間用刀背砸斷,人湯鍋煮至七成熟撈出,輾幹,趁熱用紅醬油塗 抹肉皮。取蒸盆,底放八角、桂皮等調料,再把財把的骸骨用手掰 斷,不傷外皮,將肘皮朝下裝人蒸盆,整成圖形,撒入精鹽,用消過 毒的淨紗布蓋在肉上,再將甜麵醬、蔥、紅豆腐乳、紅著油、白醬油、姜、蒜等在紗布上抹開,上籠蒸熟蒸爛取出,揭去紗布,扣入盤中, 揀去八角,上桌時另帶蔥段和甜麵醬小碟。   其風味特點是:肘肉酥爛不膩,肘皮膠粘,香醇味美。是一道富含蛋白質、鈣質的菜餚。( 西安)

黃桂稠酒

將米制成酒,是一種最古老的轉化藝術。在蒸餾酒發明以前,我們的老祖宗們一直喝的是一種米酒,也就是今天的“稠酒”。“稠酒”始於商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在 唐代,長安市已普遍售賣,時稱“玉浮樑”,未濾水的原汁稱“撇醅”。傳說中“貴妃醉酒”、“李白斗酒”中的“玉漿”正是黃桂稠酒的

原汁——“撇醅”。

黃桂稠酒色白如玉,汁稠似乳、濃郁醇香,喝起來綿甜爽口。稠酒的酒精含量很低,所以弱婦幼和不

善飲酒者,均可大碗來喝。過去,黃桂稠酒多為家傳,一代一代手工製做,數量不大,但風味卻保留了下來。如今,每到金風拂暑,西安城中居民都競相到稠酒店沽酒。民間有詩曰:“秋風吹渭水,稠酒滿長安。”

油潑辣子(辣)

人們都知道四川人和湖南人喜歡吃辣,其實陝西人對辣椒也情有獨鍾。不過陝西人不吃幹辣面,而喜歡油潑辣子。做油潑辣子,要用原汁的菜籽油燙出來的味道才是最好的。油溫的控制很講究,高了,辣子面會焦,燙出來的味道就會發苦;低了,就沒有辣子的香味,而是生油味。做油潑辣子,油溫要控制在八九成熱,邊倒邊攪,這時候獨特的香味會四處漂浮,滿街都能聞見。剛出鍋的熱饃饃,夾上剛潑好的油潑辣子,纂在手上吃,那味道火辣辣,香噴噴,味道真是美極了。不知不覺,三四個油潑辣子夾饃已經進肚,吃完再喝兩口溫開水,不用吃別的,就非常滿足了。所以,陝西八大怪中,有“油潑辣子一道菜”的說法。

棗沫糊,又叫棗肉沫糊,是陝西關中一帶著名風味小吃,最出名的要數“同州棗沫糊”。著名的同

州棗沫糊,源於唐代,是以當地“三大寶”之一的“馬牙棗”為主料製作的,這種棗形大,皮薄,肉厚,質嫩,汁多味甜。用大棗製成的沫糊,色紅味甜,滑潤可口,回味無窮。

一口涼皮,一口肉夾饃,一口棗沫糊,這是陝西小吃中最經典的美味搭配。

美食不僅僅是美味的吃食,她凝結著人們最質樸的智慧,亦是一種歷史的積澱。純樸的陝西人,用簡單的食材,用古老的器具,在廚房裡發揮著無窮無盡的想象力,創造出品類繁多的各色美食。對於外地人,這種智慧帶給他們味覺的享受和新鮮的體驗。對於陝西人,這豐富的美味是小小的幸福,而對於外地遊子,美食承載著他們對家鄉的眷戀。

其實,陝西的美食用三言兩語是不可能說完的。除了涼皮、肉夾饃、岐山哨子面、甄糕、牛羊肉泡饃等經典美食,陝西各地都有自己的與眾不同。

莜麵魚魚

灌湯包子

韭菜盒子

炒涼粉


透世穿塵能洞天


陝西媽媽必做的十種美食,最後一種絕對是你最想吃到的

再有一個多月就過年了,在外求學的學子都會像小鳥一樣,飛到久別的家鄉,回到自己爸爸媽媽身邊,盡情的享受父母的愛。每當這個時候,陝西媽媽,尤其是農村媽媽都會變戲法的為孩子做各種各樣好吃的。

攪團是陝西特色美食之一,陝西人特別是關中地區的人非常喜愛吃攪團。在60-70年代,攪團可以說是農家的“救命飯”。現在攪團也成為一種稀罕,每當寒暑假莘莘學子歸來,陝西媽媽第一位要做的就是攪團或攪團魚魚。

小時候,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都要吃爆米花和棋子豆。母親做的棋子是我最喜歡的,每次拿到學校,都會被同學一搶而光。這同樣是每年寒暑假都會吃到的美食。麵皮是陝西地方特色美食,分為擀麵皮、蒸麵皮、烙麵皮等等,其中岐山擀麵皮是最有名氣的。每次家裡來了客人或家人從外地歸來,陝西人都會做麵皮給客人或久別故鄉回家的親人來吃。

電視劇《白鹿原》中,仙草做的一碗油潑面簡直絕了,滾燙的菜籽油澆在褲帶面上的蔥花和辣椒上,這就是舌尖上的白鹿原啊!每年寒暑假放假,媽媽都會做上一碗地道的陝西油潑面,讓我來過過面癮。拾地軟已經是好多年前的記憶了,記得小時候每當雨過天晴,便會和小夥伴們一起去野地裡拾地軟。地軟一般只有雨天過後才會有,一見太陽,它就變幹了。拾回來的地軟摘洗乾淨後,包餃子吃,特別美味,至今讓人難以忘記。

暑假回家,媽媽親手為您做上一碗正宗陝西蒜醮面片,給您的腸子洗洗澡 。將煮熟的麵條撈入涼水中,然後就可以開始享用了,夾一片面醮上準備好的蒜汁料(將蒜砸成蒜泥,加入適量辣椒粉、花椒粉和鹽,澆上熱油)吃,簡直聊咋咧!。媽媽親自做的手撕油蔥餅。兒時的味道,吃了多少年,仍然覺得吃不夠。放假回家的孩子又有口福啦!

韭菜味甘、辛,性溫,具健胃、提神、止汗固澀、補腎助陽、固精等功效。韭菜含多種維生素和粗纖維,營養價值較高,同時又能增進胃腸蠕動,治療便秘。小時候,媽媽經常做韭菜雞蛋餃子,特別是每次放假回家,媽媽都會親手為我包上這種餃子,那叫一個香。麻食是地道的關中家常美食,在寶雞地區十分流行,一般家庭幾乎每週都要吃1-2次。手工麻食口味筋道,湯味濃郁,麻食裡面的面料基本相同,可搭配的菜料卻是五花八門,甭管是什麼,只要你喜歡,都可燴進去一起吃,有時還可以解決剩菜問題,就憑這一點,麻食幾乎成了“百搭”美食,也成為在外遊子記憶中的媽媽的味道。
臊子面是陝西有名的地方特色小吃之一,品種多達數十餘種,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為特色,其中以陝西岐山臊子面享譽最盛。臊子面在關中地區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逢年過節、孩子滿月、老人過壽、迎接親朋等重要場合都離不開,當然陝西在外求學的孩子最念念不忘的經典美食也是這碗臊子面。

以上是小編精心挑選的,是小編在學生時代,寒暑假回家,媽媽必做的一些美食。雖然簡單,但卻濃縮了厚厚的母愛。當然各地都有不同的美食,每個人心中也都有獨特的媽媽的味道,那麼如果您有興趣,請您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如果您喜歡“小廚大劉”的作品,就點關注或收藏吧。我會為您持續帶來好吃、好看又營養的健康美食製作。您的支持一直是我前進的最大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