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皇帝巡遊是裝樣子?有人提出至今看似都合理的建議,為何不被採納

1898年,學者型官員、後來中國拼音體系的奠基人王照上書朝廷,建議發奮革新的小皇帝光緒輕車簡從巡幸國內外。這個建議幾乎直接引發了後來的政治變動,因而從那之後,無論清朝末年的皇帝,還是民國的總統,都對輕車簡從巡遊的提議置若罔聞。

皇帝巡遊是裝樣子?有人提出至今看似都合理的建議,為何不被採納

其實從更早時候起,皇帝們數次下江南,乃至後來的大總統到各地視察,都是在裝模作樣。他們視普通人為敵人,刻意防範。慢慢地,就連普通縣官出行,都學會了高舉“迴避”的牌子,如果有人膽敢硬闖,無論是刺客還是告狀的貧苦百姓,首先都會被高度戒備的侍衛們抓住暴打。這種政治弊病已延續數百年,百姓們積久成習,見怪不怪;而時刻處在這種氛圍中的皇帝、總統乃至普通官員,又能從這種所謂親民巡視中得到什麼深入細緻的考察體驗呢?

正是考慮到以往帝王巡遊的弊端,王照才建議光緒改變在國內政治活動中的一些做法,既不能深居宮中,不明真相,聽從那些太監佞臣的擺佈,也不能過度憑藉特殊手段,單純依靠“微服私訪”來解決問題,應該參照歐洲各國成熟的政治經驗,君主巡遊各地,想方設法拉近與民眾間的距離,讓百姓真正成為朝廷的靠山。

皇帝巡遊是裝樣子?有人提出至今看似都合理的建議,為何不被採納

假如光緒採納這個建議,那麼在巡視各地時,他就不能完全聽從地方官安排。比如預先命令皇帝所經過的城市村鎮必須修葺完美,以壯觀瞻。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所有巡幸都無法達到預想的目的,民間疾苦、老百姓的真實想法都會被那些地方官事先過濾掉,無法上達,君民之間的隔膜依然如故。

畢竟,歷朝歷代的各級官吏都會與朝廷鬥心眼兒,都會想方設法迎合皇上、投其所好。這是人性的弱點。從古至今,有哪個皇上真能夠坦誠地面對批評,真能夠聽進去批評?因此,既然最高統治者想通過巡遊獲取民間的真實信息,就應該專門下旨,明確規定御駕途經的地區,一律不準修飾隱匿,必須將轄區中的真相如實呈現,“則興敗之機既著,得失之故可思”。如此,朝廷才能根據收集到的真實情況制定切實的政策,變法之後,也才能保證政策不會出現大的失誤,並切合實際的社會需要。

皇帝巡遊是裝樣子?有人提出至今看似都合理的建議,為何不被採納

可惜,王照這個現在看上去仍然很理性的建議,並沒有被接受。不論在晚清,還是在民國,官員們最害怕的就是君民一體、領袖與民眾一體,從而推動社會前進。因為在一個理想的、合理的社會結構中,受到壓制、乃至容易受到傷害的並不是平民,而是官僚階層,這顯然是幾千年來習慣於肉食者地位的官僚們不能接受的。

領導人輕車簡從巡遊都市鄉村,這是中國政治的細節,看似無關大局,實際卻影響不小。而最合理的政治就是這些細節累積起來的,官員們身體力行,一票一票贏來的。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馬 勇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