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仁者無敵?漢文帝身體力行告訴你:不


仁者無敵?漢文帝身體力行告訴你:不


國人喜歡說“仁”。所謂“仁”,把林林總總的解釋彙集在一起。大概就是這樣的:孔子說:“仁者愛人”,仁,就是要愛別人。對別人困難感同身受,對別人的快樂真心祝福,儘自己所能幫助別人,與人方便。有時一個小小的善舉,就是對一個身處窮厄、進退維谷的人的莫大幫助。點亮一顆愛心,就能照亮一片黑暗;傳遞一顆愛心,就能溫暖一路旅程。孟子說:“仁者無敵於天下”,一個人能夠達到仁的境界,天下沒有任何困難能夠難得住他。做人做事,抱著一顆仁愛之心,體貼別人的難處,關心別人的痛苦,不但能獲得較好的人際關係,更為以後進一步的發展積累下深厚的資源與福澤。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仁者無敵?漢文帝身體力行告訴你:不

孔子像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歷史上的“仁”。

引子:兩件事情

戰國初年,樂羊擔任魏國將軍,率兵攻打中山國。中山國把樂羊的兒子吊在城樓上,向樂羊發出警告:如繼續攻打,就要殺掉你的兒子。樂羊看到後,並不為所動,進攻得更加猛烈。中山國就烹殺樂羊的兒子,並把肉湯送給他。樂羊竟然當著使者的面,若無其事地喝下一碗。中山國見樂羊如此剛猛殘忍,都不敢與他作戰,所以敗退了。中山國攻下以後,魏文侯獎賞樂羊的功勞,但認為他的做法太不近人情,因此懷疑他的野心,不敢再加以重用。

孟孫射到一隻小鹿,交給秦巴西帶回去。母鹿看到小鹿被捉,一直跟著秦巴西哀鳴不止。秦巴西聽後非常難過,不忍鹿母失子,就把小鹿放掉。孟孫大怒,就把秦巴西給放逐了。過了一年,孟孫卻把秦巴西召回,讓其擔任太子太傅。手下之人不解,就問孟孫:“秦巴西是有罪之人,現在您卻讓他擔任太子太傅,是什麼原因呢?”孟孫說:“一隻小鹿都不忍心讓它母子分離,他能忍心不管我的孩子嗎?”

有人說,樂羊有大功卻被懷疑其用心,秦巴西有罪反而更受重用,這是有仁心與沒有仁心的差別。但我並不這樣認為。

仁者無敵?漢文帝身體力行告訴你:不

可愛的小鹿


邏輯:要有可比性

我們比計事情,要在同一邏輯之內去比較。

比如,我們要說誰更“仁”,就得拿不同的人在同一個能表現“仁”的行為上的不同表現來比較。

上面的兩個故事,一個場景是要表現樂羊的攻城決心、對國君的忠心;一個場景是要表現秦巴西對生命不忍心傷害的仁心。根本沒有可比性!

戰場,不是一個表現仁的地方,打獵場,不是一個表現勇猛的地方。

如果硬是要把秦巴西的行為來對比樂羊,說樂羊沒有仁心,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用樂羊的行為去說明秦巴西對主人不忠呢?

何況,“仁”是一個沒有標準的概念!

“仁”是孔子提出來的,他的弟子樊遲問他“什麼是仁?”,問了三次,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樣。樊遲再問下去,孔子就解釋了一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聽完以後,樊遲更摸不著頭腦了,接下去兩千年多年,很多人也摸不著頭腦了。

孔子大概的意思就是:仁,就是要愛人,愛人就是要引導他們“去枉就直”。我這能說這是大概的意思,因為確切的意思,就是孔子自己也說不清楚。

孔子說:“敢憎恨那些揭發別人陰私的人,才是正直無私的人。”

而管子卻說:“敢憎恨那些隱瞞別人惡行的人,才是有仁愛之心的人。”

請問孔子跟管子,誰更有“仁”呢?

所以,用一個說不清楚沒法確定的概念去評價兩個不可比的事物,我覺得完全沒有意義。可是,歷史偏偏就喜歡這樣進行沒有意義的比較。

我的觀點就是:宣揚一種美德的時候,不要用對比的方式,說“自己好”不必用“別人差”來襯托。

仁者無敵?漢文帝身體力行告訴你:不

管仲輔助齊桓公


榜樣:仁君是這樣的

漢文帝劉恆(前203年—前157年)開創的“文景之治”,是我國封建歷史上第一個治世,漢文帝因此作為一位明君而名垂千古。實際上,漢文帝能有這樣的作為,是因為他是一位真正的“仁”君。

劉恆即位後,首先就廢除了秦朝遺留下的連坐之法。他還將農民的賦稅由十五稅一減輕為三十稅一。他體恤孤老,下詔讓地方長官每月從府庫裡撥出錢糧布帛按時加以撫卹。

秦朝時有一種慣例:國內如果發生了重大災害,皇帝就會在大臣中尋找一個替罪羊加以懲治。漢文帝認為即使災禍由民怨引起,那也是皇帝的德行不夠所導致,果斷地取消了這一慣例。

漢文帝剛剛即位時,國內局勢還很不穩定。割據嶺南一帶的南越王趙佗趁機稱帝,欲與漢朝分庭抗禮。面對趙佗的公然挑釁,漢文帝非常理智,他不願再起干戈使得生靈塗炭。他不但沒有迫害趙佗留在中原的親族,反而派人修繕趙佗的祖墳,安撫其兄弟親屬,賜予高官厚祿。然後再客客氣氣地修書一封,講明大義,派遣使者陸賈前往南越撫慰趙佗。趙佗被漢文帝大度仁慈所懾服,馬上取消帝號,甘願俯首稱臣。

齊地的名醫淳于意犯了罪,依法應該被處以肉刑。淳于意的小女兒緹縈上書,認為肉刑太過殘酷,一旦施行了肉刑,犯人再想改過自新也不行了。漢文帝見信後,立即廢除了肉刑,改用笞刑代替。

漢文帝對任何人都很仁慈,哪怕自己的兄弟謀反,他也很少大加誅戮。淮南王劉長橫行不法,甚至犯上,漢文帝念及兄弟之情,多次寬宥。濟北王劉興居趁文帝赴太原征討匈奴之時造反,兵敗自殺後,漢文帝赦免了與其有牽連的人。

漢文帝非常體恤百姓,克己安民。他在位二十三年,衣食住行都很簡樸,很少添置新衣服。他自己的蚊帳很樸素,連個裝飾的花紋都沒有。他所寵愛的慎夫人,衣著非常簡樸,裙子都不拖到地面。

有一次,文帝想建造一座露臺。召來工匠計算了一下,估計要花費上百兩黃金。漢文帝說:“一百兩黃金就是十戶小康人家的全部家產啊。我當皇帝沒有什麼功德,常常為此而感到羞愧,哪裡還敢再建造露臺呢?”說完,立即下令禁止。

漢文帝的陵墓霸陵修建的很簡樸,順著山勢的走向,減少工程量。陪葬都用瓦器,不用金銀銅等貴金屬。王莽失敗後,赤眉軍攻入長安,幾乎挖掘了漢朝所有皇帝的陵墓,唯獨漢文帝的霸陵安然無羨。除了文帝的陵墓沒有珍寶、缺乏挖掘價值外,恐怕百姓感激其恩惠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史書評價文帝:“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安寧,家給人足,後世鮮能及之。”這是很中肯的。

仁者無敵?漢文帝身體力行告訴你:不

漢文帝侍奉病母圖


結論:仁者有敵

漢文帝劉恆是一個仁君。但因此也造就了一批貪官汙吏。部將貪汙受賄,漢文帝發現後一般不加以嚴厲懲治,反而賜予錢財以愧其心。

這些人要是能有羞愧之心,也不會去貪汙受賄了!

歷史上在討論治國之道時,總是認為仁義、賞罰是治國的總綱,是基本國策。然而,如果仁義、賞罰的方法使用不當,反而於國於民有害。

仁愛這種政治主張,本來是要普遍地、一視同仁地愛全國的民眾,可是在實行的過程中卻會生出偏心來,鼓勵了某些人的私慾。這就是仁愛的流弊。

漢文帝對貪汙受賄者不處罰反而賜錢,這不是鼓勵那些有想貪汙卻有心無膽的人去行動嗎?

所以說,“仁者無敵”是錯誤的。“仁”的敵人,就是那些不講“仁”但卻利用講“仁”的人的壞蛋。你“仁”得越厲害,壞蛋就越多。

所以,講“仁“,必須看場合,看對象。如果讓樂毅在戰場上講”仁“,估計到現在還沒有把中山國打下來。

不過,本文並非非仁“之說,最後還是要宣揚一下“仁”的真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若行恩惠,人自相親。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義讓,必無所爭也。仁者,人之所親,恤孤念寡,周急濟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與同憂;我之快樂,與人同樂,是側隱之心。若知慈惠、側隱之道,必不肯妨誤人之生理,各遂藝業、營生、成家、富國之道。

⬇︎⬇︎歡迎加入圈子,獲取更多創作技巧與靈感⬇︎⬇︎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仁者無敵?漢文帝身體力行告訴你: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