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唐中後期為何不實行府兵制去打擊節度使?

叫大聖粑粑


很高興回答,唐朝中後期不是不實行府兵制去打擊節度使,而是自唐玄宗時期,府兵制體系和生存土壤就已經土崩瓦解,並被唐玄宗下令廢除府兵制,取而代之的就是募兵制和節度使制。所以唐中後期根本無法實行府兵制去打擊節度使。具體分析如下:

1、府兵制消亡 募兵制崛起

唐朝建立之後,沿用了之前的府兵制度。府兵們有自己的耕地,不需要向朝廷繳納賦稅。戰爭爆發以後,府兵們集結出徵。在戰爭結束以後,還能得到朝廷的賞賜。因此,府兵的生活普遍高於普通農民。唐朝初期的戰爭,距離都比較近,而是時間短、規模小,府兵們的耕地還能繼續耕種,而是一年有一半的時間能夠和家人團聚。但是隨著唐朝疆域的擴大,開始面對吐蕃、突厥、契丹等一系列強悍的對手。戰爭的時間延長,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動輒就是10萬人以上的大戰。由於對手很強,唐朝需要在邊境上駐紮大量的軍隊。久而久之,府兵制度撐不住了。由於長期駐紮邊境,府兵們的耕地荒蕪,與家人團聚的時間很少。隨著府兵的大量傷亡,府兵的人數越來越少。

在武則天時期,府兵制度已經出現了崩潰的跡象,因此,朝廷同時出了好幾種兵役制度。到了唐玄宗時期,府兵制已經基本上名存實亡。當時,北方的回紇、西邊的吐蕃,都會唐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戰役的規模非常大。依靠一支軍隊,根本就無力迎戰,朝廷派往邊境的將領可能並不瞭解實際情況。因此,在唐玄宗統治的後期,先後冊封了10位節度使,被稱為天寶十節度。與此同時,唐玄宗無奈的廢除了府兵制,募兵制正式取代了府兵制。這些節度使就像10位戰區司令,在自己的管轄區內招募官兵,所以說,官兵們對節度使的認同感更強。節度使制度建立之後,確實幫助唐朝中央解決了很多煩惱。唐朝的軍隊逐步形成了邊塞系和中央系,唐朝中央控制的軍隊,戰鬥力逐步墮落。

2、節度使逐步尾大不掉,唐朝中央無可奈何

起初,節度使只有軍事指揮權。但募兵制出現以後,為了方便節度使,朝廷逐步下放了財政使用權、人事任免權和賦稅徵收權。在節度使的管轄區,逐步形成了半割據的王國。由於各種權力都在節度使的手裡,朝廷根本就沒機會插手,這就形成了藩鎮。由於周邊的政權也很強悍,出現了一個大將兼任好幾個戰區節度使的情況,例如安祿山,兼任三鎮節度使,能夠指揮20多萬軍隊。唐朝的邊塞軍總計只有40多萬,安祿山自己就佔了一半以上,這是他發動叛亂的最大資本。在8世紀中期,安祿山發動了叛亂。由於中央軍團已經喪失了戰鬥力,唐朝依靠其他節度使的力量,用了8年時間才平定了叛亂。

雖然安史之亂被最終平定,但並不徹底,而是形成了一個良性腫瘤。安祿山是北方地區的節度使,唐朝依靠西部地區的節度使平定了叛亂。雖然其他的節度使沒有叛亂,但如果朝廷想動撤銷節度使的心思,那藩鎮肯定不答應。因此在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皇帝們一直採用安撫的態度,削弱一兩個節度使。如果有節度使發生叛亂,其他的節度使還會出兵鎮壓。面對藩鎮勢力尾大不掉的局面,唐朝皇帝們也沒有什麼辦法。其實唐朝後期的皇帝中,並不缺乏英明的君主,例如唐憲宗,李商隱稱讚說“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軒與羲。”但是即便是英明聖武的唐憲宗,也沒有能解決藩鎮問題。

總結,唐朝中後期的統治者必然知道府兵制的優勢及戰鬥力。然而唐中後期,均田制難以維繫,戶口大量流失,府兵兵員嚴重不足;其次,專門的禁衛軍逐漸壯大,替代府兵承擔宿衛京師的職責,府兵逐漸淪為權貴的僕役,往日的榮耀逐漸喪失;再次,邊境形勢日益惡化,外出征戰越來越頻繁,鎮戍時間越來越長,府兵怨聲載道。至此府兵制賴以生存的土壤以消失殆盡。所以從軍事和經濟兩方面來看根本無法重新實行府兵制去打擊各藩鎮節度使。

以上是@公子靈均個人觀點,希望大家喜歡,歡迎下方留言共同探討,更期待你的關注、點贊,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