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有德和無德,順遂自然,無需執著

文化是傳承的美感,是知識的積累,古往今來,有文化者有大學問者可謂數不勝數,但是能夠稱之為聖賢的卻少之又少,鳳毛麟角而已。其中原因非常簡單,能稱之為聖賢的不但要有大學問更要有大德行。道德修行是人生最重要的最深奧的一堂課,何為德,先賢老子對德的闡述可謂深入,其《道德經》就是專門闡述道與德的,老子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有德和無德,順遂自然,無需執著

有德無德:

有德和無德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有德和無德界限在哪裡,老子的闡釋可謂精闢,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就是說真正有高尚品德的人,不會去執著的刻意的去追求和粉飾,讓別人去誇讚自己有品德,也就是說不會做面子工程不會刻意追求不會注重表面形式。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無德是有德的對立面,那些喜歡沽名釣譽的人,刻意追求“德”的人,注重形式的人,他們反而會成為無德的人,品德低下的人。

沽名釣譽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在影視劇作品中也有不少,比如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當中的慕容復,沽名釣譽最終落得一無所有的境地,還有像《雍正王朝》當中的八皇子,號稱八賢王,但實際上卻是個沽名釣譽的陰險偽君子,這兩個人是比較典型的看似有大德行實際上卻無德的人。

有德和無德,順遂自然,無需執著

道家講究道法自然,追求形式的本質是自己內心缺乏追求,追求形式上的品德說明內心缺乏對高尚品德的追求,因此才想要去粉飾,只有這樣才能獲得。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個有錢的人根本不用去可以的告訴別人自己有錢,像比爾蓋茨,他不用說什麼,世界上的人就都知道他是很有錢的。或者一個長得醜的人,即便他們有精緻的妝容,用了很多手段讓自己看上去很漂亮,可是這卻並不能改變他們醜的本質,他們的思想,他們的基因他們天生的一切是不可能全部跟著被改變的外表而完全改變的。

有德和無德,順遂自然,無需執著

道家講究的無聲無名,順遂自然正是這個道理,一切都是自己發自內心出自本能而做的,沒有任何的強制和形式上的考慮,這就是老子所強調的“上德”。

規矩:

有規矩才成方圓,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都必然有規矩的束縛,也就是說我們在很多時候都在被強制的規範,都不得不去做一些規矩之內的事情,這些事情就包括一些會讓別人覺得我們品德高尚的事情,這就是形式上的品德,如果按照老子的說法,世上很多人就都成了無德之人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人生展現高尚品德的行為在很多時候都是不會被規定和強制的,比如不隨手扔垃圾,比如扶老人,比如見義勇為等等,都是沒有強制需要我們發自內心去做的具有高尚品德事情,所以不管是有規矩的約束還是沒有規矩的自如,只要我們自己內心是情願的,那就是“有德”的表現。

有德和無德,順遂自然,無需執著

品德與知識:

一個人是否有高尚品德和只是並沒有直接關係,知識在很多時候所起到的作用是告訴我們怎麼樣成為一個有高尚品德的人,但是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和內心。但丁說:“一個知識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一個道德不健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在哲學家和思想家嚴重,道德的高度和重要性是明顯高於知識的。在任何一個時代,道德和知識的關係都應該是如此,一個道德高尚的學問者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