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雲南居住情懷——“一顆印”

建築是一種實體藝術,從它誕生之時起,就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不斷演變,成為承載人類文明信息的一種重要載體。特別是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築,更是我們瞭解和研究當地歷史及民俗民風的形成、自然環境的變遷、生產力水平、經濟發展狀況等重要信息的實物證據。因此,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會把一些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建築物永久保存下來,作為與先人對話的橋樑,從中去體會領略先輩的智慧和追求。昆明地區的“一顆印”式民居建築,可以看作一種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文化遺產。

雲南居住情懷——“一顆印”

昆明“一顆印”式民居大多分佈於漢族和白族聚居的壩區較大的自然村落,山區苗族聚居的村落則很少發現,這是通過調查昆明周邊近百棟老建築而發現的一個規律。一顆印,作為昆明民居重要的建築形式,可見其存在的合理性絕不是由某一個原因形成的,而是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過程,一直延續的。

雲南居住情懷——“一顆印”

目前我們發現的“一顆印”式建築基本上多是清代遺留下來的,民國時期的居其次,新中國成立後就基本不按此建房了,可能再過20年,想要找典型的昆明“一顆印”式民居建築,就只能通過圖片、博物館展覽了。

雲南居住情懷——“一顆印”

一顆印式民居是由漢、彝先民共同創造,最早在昆明地區流行起來的“特色品牌”,一顆印式民居的基本規則為“三間兩耳倒八尺”。平面近乎正方形,正房三間兩層,較高一些,兩廂為耳房,耳房就矮一些,這樣就組成四合院,中間為一小天井,門廊又稱倒座,進深為八尺,所以叫“倒八尺”,整體方形如印章,故稱“一顆印”式。

雲南居住情懷——“一顆印”

在一顆印中,正房三間的底層中央一間多作客堂,為接待客人用,左右為主人臥室,耳房底層為廚房和豬、馬牲畜欄圈,樓上正房中間為祭祀祖宗的祖堂或者是誦經供佛的佛堂,其餘房間供住人和儲存農作物等。

雲南居住情懷——“一顆印”

曾經昆明大街小巷都能見到的“一顆印”,已經早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或許在城郊、鄉下才能更多地見到這最具有昆明味道的民居建築。而在市區,昆明老街則是鳳毛麟角的幾個還能見到“一顆印”的地方。

雲南居住情懷——“一顆印”

說到“一顆印”式民居建築,因其建築院落平面整個呈近乎方形佈置,如中國傳統之印章,故而冠以其文化意義,用較能表現中國文化傳承的印章名稱形象的命名。在對沙朗桃園村的“一顆印”式民居建築進行調查時,其村民均稱其祖輩是南京柳樹灣高石坎人,是明時隨沐英到雲南的。

雲南居住情懷——“一顆印”

昆明地區的“一顆印”式民居建築“三間四耳倒八尺”的格局,基本上符合北方庭院式建築的形式。其縱向佈局,左右廂房對稱,正房與前面的“倒八尺”前後呼應,正房與廂房高低錯落,整個廊形成內部串聯,組成了一個封閉的獨立空間。這種建築的佈局方式,很適合古代社會昆明漢族居民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各種生活要求。

再有“一顆印”式民居建築平面佈局基本呈方形,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崇“方”的思想觀,所以說昆明地區“一顆印”式民居建築,是內地漢族南遷後將中原的傳統建築文化傳播到滇池地區,並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結合起來,而建造的具有昆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築。

漢族的這種“一顆印”式民居建築,在時光的長河中,漸漸還影響到了生活在周邊少數民族的建築文化,如生活在昆明沙朗等地白族所建的民居建築。

談到昆明“一顆印”式民居建築的形成年代,有眾多的說法,一是唐宋時期,昆明從唐人(內地漢人)到昆明開始,即有了“一顆印”式民居建築。二是元代來的軍民所建。三是明朝初年,傅友德、藍玉、沐英帶兵征服

雲南時期,其中有一批從北方來的隨軍工匠,為明軍所建的房屋就是“一顆印”式建築。四是清初吳三桂進軍雲南,帶來了大批的工匠開始建造“一顆印”式建築。

帶著種種疑問,通過對昆明周邊現存的“一顆印”式民居建築進行調查,我們認為,“一顆印”式民居建築應該是從明代開始,在漢民族的四合院建築基礎上開始演變,一直到清代早期,才逐漸形成了“三間四耳倒八尺”的基本格局和形制,而後成為一種建築模式,即昆明地區“一顆印”式民居建築的形成始於明,成熟定型於清早期。

一顆印裡的天井

通過對昆明地區“一顆印”式民居建築的調查發現,天井作為建築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受重視程度,往往跟建築的科學合理佈局緊密相連,其建築形制可以觀天井而知。也就是說,只要知道天井的大小,反過來就可以計算出建築的平面佈局模式了。天井通常是方形的,四周有圍合建築物,但昆明地區“一顆印”式民居建築的天井多為縱向長方形,並不是方方正正的,這和建築結構構成有很大關係。

雲南居住情懷——“一顆印”

雲南居住情懷——“一顆印”

雲南居住情懷——“一顆印”

一顆印裡的瓦當

昆明地區“一顆印”式民居建築的瓦當圖案多為花草紋,幾何紋,動物紋、漢字紋、回紋等。瓦當是屋面上覆蓋瓦縫的筒瓦其最下面一塊圓形的端頭裝飾,也稱“勾頭”。據考古調查資料顯示,瓦當早在西周晚期就出現了,到秦漢時已很常見。到隋唐時期,其紋飾圖案已較為豐富。明清時,瓦當藝術繼承了前人的多數圖案,但也隨著時代的發展演變了許多新的圖案,作為各地建築中瓦當圖案又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雲南居住情懷——“一顆印”

雲南居住情懷——“一顆印”

雲南居住情懷——“一顆印”

近現代名人與一顆印

抗戰時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所國內知名高校南遷昆明。成立了聞名世界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0年,為躲避日機轟炸,聞一多和華羅庚兩家人先後在大普吉陳家營楊家宅院內居住,這是一排聯排式典型的“一顆印”式民居建築,三院主人為親弟兄,昆明周邊常見聯體式“一顆印”式建築,有雙聯式、三聯式兩種。

雲南居住情懷——“一顆印”

雙聯式“一顆印”式民居建築

雲南居住情懷——“一顆印”

三聯式“一顆印”式民居建築

司家營位於龍頭街,抗戰時期,居住著許多西南聯大師生,聞一多一家於1941年10月初經陳夢家介紹,從谷堆村搬到司家營村一所才建好的一院“一顆印”式民居建築內居住,房東姓司。二樓正房為聞一多辦公室,因條件艱苦,聞一多用裁縫的大案板做書桌,後牆的書架上,堆滿了從大普吉清華圖書館運來的書籍,其家人住二樓右側廂房,朱自清住二樓左側廂房,聞一多先生則一直住到抗日戰爭勝利。

可以說,昆明的“一顆印”式建築中,居住過眾多的普通百姓,同時也居住過我國最傑出的科學家、著名教授、文化名人等社會名流,許多研究成果就是在這普通而奇特的建築中完成的,從這點來說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文化現象。

雲南居住情懷——“一顆印”

“一顆印”無論是在山區、平壩、城鎮、村寨都宜修建。可單幢,也可聯幢,可豪華,也能簡樸,千百年來是雲南地區最普遍、最溫馨的平民住宅,隨著城市的改擴建,一顆印式的昆明古民居建築,已經越來越少……


建築知識堂,致力於建築知識科普。《老建築的故事》,《今日建築欣賞》,《師人長技》,《世界各國標誌性建築》等系列在陸續展開中,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