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道朗鎮扶貧大棚化“危”為“機”

□ 本報記者 姜言明 曹儒峰

本報通訊員 閆 超 宋 鵬

“老伴兒有肝炎、糖尿病,無法工作,家裡僅靠我的收入維持生活。這幾天果蔬大棚復工,家裡每天就有了60元的收入,心理負擔輕了很多。”2月26日,泰安市岱嶽區道朗鎮朱家窪村村南頭的溫室大棚,貧困戶韓芳英一大早就騎著電動車趕來,接受完體溫檢測和酒精消毒之後,她就迫不及待地“上陣”採摘大棚果蔬。

2018年和2019年,道朗鎮整合扶貧產業項目資金195萬元,建設了10座冬暖式和一座2000多平方米的溫室大棚,承包給樂惠農業進行經營。“我們和樂惠農業聯手合作,兩年已經收益了承包費19.5萬元,用於幫扶全鎮10個村貧困人口。”岱嶽區道朗鎮黨政辦副主任耿林勇說。

樂惠農業在道朗鎮朱家窪村、北張村建設了集種植、養殖、採摘於一體的農業綜合園區。樂惠農業落地之前,兩個村莊都是省級貧困村。如今,通過扶貧產業帶動,兩個村莊紛紛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易產難銷!往年大棚裡的草莓、西紅柿到了正月初二就應該採摘了。今年11個大棚的果蔬到了正月初七還沒有采摘,看著馬上爛地裡的果蔬,我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回憶起春節的那段時間,樂惠農業董事長朱樂說。

消息傳到了鎮上。正月初七上午,道朗鎮農辦張連軍和樂惠農業王保穩聯繫讓他抓緊上報單位信息辦理特別通行證。“我上午申報的材料,下午就收到了3個‘戰疫情、保暢通’通行證。有了這個通行證我們一路綠燈,解決了物流大難題。”王保穩說。

2月26日凌晨4點,朱家窪村的“果蔬保衛戰”早早拉開序幕。路燈下,一大批新鮮果蔬經計重、分裝後等待物流車輛到來,直接配送到市民家中。“今天375單,不帶團購的。”負責分揀的任海平嗓門很高。據他介紹,從正月初十至今每天都在500單以上,最高一天接了1000多單,20多人天天鉚足了勁幹活。“訂單不能再增加了,忙不過來。”

樂惠農業之前主要以採摘、研學為主,公司的“豬豬農場”每到假期遊人如織。面對疫情,他們不得不轉型“線上”平臺,走訂單式銷售。他們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和微店,主打果蔬套餐。“隨著客戶和銷量的不斷增加,我們也在不斷豐富產品。我們自己生產的土雞蛋、草莓醬和採摘的野菜已經上線。近期還和海鮮、豬肉、麵粉廠家聯合上線,門類齊全。”朱樂說。

線上銷售興旺、運輸一路綠燈,既要防控疫情,又要保障民生,誰來幹活成了難題。原老書記朱明棒當起了聯絡員,和村裡對接後,提前聯繫好採摘人員,每天一大早帶著人員統一上工。朱家窪村扶貧聯絡人、會計馬玉厚盯上靠上,叮囑人員戴好口罩、不要聚集。

問題迎刃而解,樂惠農業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如今,樂惠農業線上銷售客服由三人增加到六人,配送車輛由三輛增加到五輛,將萬餘訂單配送到家。通過和順豐、申通合作,新鮮果蔬已經源源不斷髮往濟南、青島、淄博等地。樂惠農業還成為當地果蔬“集散地”,其他扶貧大棚難銷售的果蔬也被樂惠農業收購,統一配送到百姓餐桌。

“現在一個月的利潤比去年三個月都高。下一步,我們將重點轉型線上配送,從地頭直接到餐桌,讓市民吃上新鮮、實惠的果蔬。”朱樂愁雲綻放,露出了笑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