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朱棣保留南京六部時,肯定沒想到會成為政治鬥爭失敗者的養老之地

導語: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應天(南京)的都城地位並沒有被取消,依然是明朝在南方的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每部設一名尚書,兩名侍郎;還有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是一套完整的班子。

北京所在為順天府,南京所在為應天府,合稱二京府。南京六部衙門行文時要署名“南京某部”字樣。

朱棣保留南京六部時,肯定沒想到會成為政治鬥爭失敗者的養老之地

《大明風華》中的明成祖朱棣

南京六部職能

朱棣保留應天都城地位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這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定都城,也是朱家興盛之地,朱棣對這裡有感情;

二,南、北兩京,是一種很有創造性的政治構思,以北京控制北地,以南京控制南地,則大明南北皆安;

三、給後世子孫留條後路。

毫無疑問,第二點才是最主要的。為了達成此目的,南京各部門必須有保障運行的制度,其職能從一開始就規定得清清楚楚,其後雖然略有更改,大方向是沒變過的。

朱棣保留南京六部時,肯定沒想到會成為政治鬥爭失敗者的養老之地

《大明風華》劇照

1、南京戶部,負責徵收南直隸以及浙江、江西、湖廣諸省的稅糧(這幾個地方所交稅糧幾乎佔了明朝的一半),同時還負責漕運、全國鹽引勘合(驗對鹽引符契)及全國黃冊的收藏和管理(存於今南京玄武湖),南京戶部侍郎因此經常兼任全國總理糧儲;

2、南京兵部,負責南京地區的守備,南京地區的49個衛,都隸屬南京兵部尚書指揮。南京兵部尚書一般掛“參贊機務”銜,會同鎮守太監和南京守備勳臣共同管理南京的全部事務;

3、南京吏部,負責南京地區官員六年一度的京察考功,北京吏部不得干涉;

4、南京刑部,負責南京諸司、公侯伯府、京衛所的刑名;

朱棣保留南京六部時,肯定沒想到會成為政治鬥爭失敗者的養老之地

鄭和是首位南京守備太監

5、南京工部,負責南京及附近各省的工程事務。此外,也負責部分南方的稅收(明朝工部、兵部都有收稅權,並非戶部獨有)。另外,南京戶部刷印鹽引勘合的銅版要由南京工部負責鑄造;

6、南京禮部,負責南京大型禮儀祭祀活動,因為皇帝很少過來,所以這個部門是最為清閒的。

通過以上內容不難看出,南京戶部和兵部是最有權力的,吏部次之,刑部和工部差不多,禮部則是湊數的。

但朱棣肯定不會想到,理論上應該和北京相關機構平等的南京各部,最終淪為了政治鬥爭失敗者的養老之地。

朱棣保留南京六部時,肯定沒想到會成為政治鬥爭失敗者的養老之地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

明朝政治鬥爭一大特色:很少對政敵趕盡殺絕,失敗者趕往南京

大明官場的政治鬥爭,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人頭打成豬腦。但是,雖然鬥爭過程非常激烈,其結果相比其它朝代顯得比較柔和。如果不是有私人仇恨,通常不會對政敵趕盡殺絕,逐出政治中心就算了事。

大家都有個底線,政治歸政治,生活歸生活。如果某位官員犯了國法,那麼按法執行;如果只是在政治鬥爭失敗,那麼了結或阻止其政治生涯就行,通常不會傷人性命或涉及到他的家族。

給別人留有餘地,同時也是給自己留有餘地。不把人逼到絕路,也就不會為自己及家族招來深仇大恨。匹夫之勇,有時也能釀成大禍。

何況,世事無常,風水輪流轉,誰知道哪一天自己也會成為失敗者呢?維持一種“對事不對人,不過分打擊報復”的政治氛圍,對大家都是有利的。畢竟誰也不敢保證自己是常勝將軍。

朱棣保留南京六部時,肯定沒想到會成為政治鬥爭失敗者的養老之地

違反這種隱性規則的人,將受到官員及掌權太監們的一致排擠。這裡舉個例子。

幫助明英宗朱祁鎮復辟登基的“奪門功臣”徐有貞,後來並沒有和石亨、曹吉祥等人同流合汙,而是和李賢一起對抗石、曹二人,在他們的誣陷下,最終被貶為庶民,流徙金齒(在今雲南)。

石、曹垮臺後,朱祁鎮想起徐有貞,說:“徐有貞何大罪?為石亨輩所陷耳。”令他免罪歸家,朱見深登基之後,恢復了他的官員身份,但仍賦閒在家。

此時徐有貞只有五十多歲,正是政治家的黃金年齡。他也一直想起復出仕,但想盡了辦法,朝中也無人為他說話。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對待于謙的方式超出了文官們的心理底線。

貶官?可以;降為庶民?可以;但害人性命就太過了,違反了默認的遊戲規則。大家都不願意這樣一個人重新回到朝堂。

徐有貞對於謙的狠辣,終結了他自己的政治命途。

朱棣保留南京六部時,肯定沒想到會成為政治鬥爭失敗者的養老之地

《大明風華》劇照

總之,有明一朝,政治鬥爭失敗者的下場,通常是趕往南京養老,這是一種比較體面的退場方式。朱棣保留南京的中央機構時,定然想不到還有這種作用。

可惜崇禎帝太倔強,沒有提前退到南京,否則明朝歷史又是另一番模樣。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