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元日》和《除夜雪》都描寫的什麼習俗?你怎麼看?

寶貝快樂479


首先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春節飲屠蘇酒,寫桃符的習俗。

其次,我們品詩一定要結合詩人寫詩的背景來看。雖然這兩首詩都是寫春節,但兩位詩人所處的背景卻截然不同。下面具體分析。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此詩作於作者剛擔任宰相推行自己新政的時候。

1067年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見家家忙著準備過春節,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所以,總體上來看,這首詩給人一種志在必得,指點江山的豪邁氣象,營造的是一種人生得意的喜悅氛圍,如果不結合背景讀,你很難進入到作者的內心世界。

除夜雪

陸游

北風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

燈前小草寫桃符。

這首詩翻譯一下就是,四更天初至時,北風帶來一場大雪;這上天賜給我們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來,兆示著來年的豐收。

盛了半盞屠蘇酒的酒杯還沒來得及舉起慶賀新年,我便就著燈光用小草趕寫著迎春的桃符。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

終陸游一生,都未能看到南宋朝廷收復失地,所以,陸游有生之年,一直憂國憂民,因此,他很難有大的快樂,最大的快樂無非就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國家不統一,就像一塊石頭壓在心頭。所以哪怕是在除夕之夜這種值得高興的日子,他也只是獲得了一種微小的快樂,這是悲痛壓抑下的“忙裡偷閒”式的小樂,從他描寫的很細微的一件事——燈前小草寫桃符就能看出。

此詩以小樂寫大哀,愁上加愁,讓人難以自制。

綜上,在我看來,兩首詩的不同就是前者得意,後者失意,前者樂,後者哀。


羊無夷


這兩首詩都是寫春節的,所提到的習俗都與春節有關。

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是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絕句。元日,指的是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詩中“爆竹聲中一歲除”也就是說,在春節,百姓有點爆竹的習俗。伴隨著聲聲爆竹,舊的一年過去了,迎來新的一年。春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一直沿用到現在,變成了春節放鞭炮。“春風送暖入屠蘇”一句提到了飲用屠蘇酒的習俗。屠蘇酒是用屠蘇草浸泡的藥酒,到了大年初一,每家每戶老老少少都會飲用屠蘇酒,用來驅邪避瘟疫。“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提到了掛桃符的習俗。古代百姓在正月初一這一天,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掛在自己家門邊,用來辟邪。這個習俗也沿用了下來,即今天的春聯。

除夜雪·陸游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除夜雪》是陸游的一首七言律詩,“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是說在除夕之夜降了一場大雪,“半盞屠蘇猶未舉”一句同樣提到了百姓飲用屠蘇酒的習俗。“燈前小草寫桃符”一句寫詩人在燈下趕寫桃符,也就是春節掛桃符的習俗。

王安石為北宋詩人,陸游為南宋詩人,王安石生年比陸游早100年左右,二人詩作所提習俗並無差別。


太陽加冰


描寫的是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過春節的時候放鞭炮,喝屠蘇酒,貼桃符的習俗,用來驅邪避害。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除雪夜》

  陸游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屠蘇是指古代的一種酒,每逢農曆正月初一時飲用。據說還是華佗配製的一種藥酒,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的功效。

這兩首詩描繪的是古代市井人家過年的景象,告訴我們,在一千多年前,中國人已經在熱熱鬧鬧過春節了。

春節不僅僅是傳統佳節,更是每個人心中的佳節。春節是一種團聚,春節是一種希望。一年到頭,正是辭舊迎新的時候。過去一年失意與厄運都已過去,新的一年還有無數的機遇與挑戰,光明就在眼前!讓我們用雙手鑄造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