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餐飲、外賣抱團“抗疫”:“非接觸式經濟”被推向臺前 外賣平臺深耕供給端意識濃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 陶力,洛賽 上海報道

餐飲、外賣抱團“抗疫”:“非接觸式經濟”被推向臺前 外賣平臺深耕供給端意識濃

美團對3.3萬家餐飲商戶訪問後發現,2月初處於營業狀態的外賣商戶中,有53.6%的商戶外賣收入佔到營業收入一半以上,甚至有近43%的商戶外賣收入佔營業收入比重超70%,外賣成為餐飲商家維持營收、減小損耗的重要抓手。

【科技“戰疫”:平臺經濟的力量之十】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堂食類餐飲商戶無奈按下暫停鍵,它們轉向申請開通外賣止損。外賣平臺則給了一些商家絕地求生的機會,也給了消費者安全保障,“三個小時上線外賣申報流程”“無接觸”配送與“智能取餐”紛紛駕到。

事實上,這場疫情給線下商戶和外賣平臺一次深度思考的機會。越來越多的商戶認識到數字化、線上化對於餐飲運營效率和坪效的作用。當然,外賣平臺也發現了來自商戶、消費者的需求,找到了未來的發力點。

假如沒有外賣,生活將會怎樣?當新冠肺炎疫情來臨,這個問題無疑是殘酷的。

26歲的Shawn(化名)去年下半年才從美國來到上海工作,中國的外賣服務之方便,曾經令他歎為觀止。依靠外賣,宅男也可以過上“飯來張口”的生活。但是,因為疫情防控的需要小區實行封閉管理後,一些商家也減少了業務,他已經連續吃了20多天的方便食品。

一邊是巨量用戶的剛需,一邊是復工仍存困難,餐飲行業的自救迫在眉睫。以川菜連鎖品牌上海磁盛天毛血旺為例,該公司在上海共有8家門店,已經有6家恢復營業狀態,但目前只能做外賣配送。其創始人黃遠球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透露,通過外賣的方式來經營,可以保持公司不會虧損。

為了維持正常運轉,美團、餓了麼等外賣平臺都在春節期間開啟了“無接觸配送”,美團旗下的快驢進貨平臺針對商家推出了進貨的“無接觸”,還針對用戶端推出了智能取餐櫃。外賣平臺給了一些商家絕地求生的機會,也讓消費者有了安全保障,這也是行業求變的契機。如何與商家共生?將是外賣平臺的一次大考。

餐飲業的“開源”抓手

“我們連3個月都扛不過去。”不久前西貝創始人賈國龍的這句話,撕開了餐飲行業的自救大幕。

餐飲行業是具有萬億潛力的市場。據中國烹飪協會測算,2019年全國餐飲業收入達到46721億元,其中15.5%來自春節這一傳統消費旺季。然而,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類聚餐、婚宴、年夜飯等大量取消,一些餐飲門店停止營業,其中,僅年夜飯退訂的訂單就達訂單總量的94%左右。

在市場無法正常運轉的時期,行業除了得到政策扶持外,還需通過與互聯網平臺合作,維持基本的運轉,平臺也亟須應對疫情提供“戰時”服務。

“目前,餐品類需求短期受到疫情的影響,但是非餐品類的增長幅度非常快。另外,此次疫情會大大加速線下餐飲線上化、數字化。最近有很多原來只做堂食但沒有外賣的餐廳都在美團上線,未來線上的供給將會越來越豐富。” 美團高級副總裁兼到家事業群總裁王莆中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透露,平臺短期也會有損失,但我們更在意如何持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通過無接觸的配送,也是直接為“抗疫”做貢獻。

在門店無法直接抵達消費者的情況下,很多商戶轉向了多種經營模式的搭配,將外賣納入到銷售渠道中,美團對3.3萬家餐飲商戶訪問後發現,2月初處於營業狀態的外賣商戶中,有53.6%的商戶外賣收入佔到營業收入一半以上,甚至有近43%的商戶外賣收入佔營業收入比重超70%,外賣成為餐飲商家維持營收、減小損耗的重要抓手。

“為了幫助商家恢復經營,目前申請開通外賣的商家,基本上三個小時就可以走完流程上線。而在過去,最快也得一天多。”美團外賣發展部運營總監薛冰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情況也在慢慢好轉,訂單量已經開始回升。比較明顯的節點是2月8日開始,一批企業開始復工,需求也慢慢上來了。

另據餓了麼數據顯示,截至2月18日,已有近10萬家門店新上線外賣功能。

深度佈局供應鏈

防疫要求“少出門、少接觸”,使得人們的購物重點轉移至外賣平臺。這裡的外賣並不是狹義的餐飲外賣,而是包括肉蛋、蔬菜、調料等食品及日用品的外送到家。

這種變化也讓外賣平臺看到了深度佈局供應鏈的新商機。王莆中透露,美團閃購在春節期間爆發性增長,米麵糧油、調味品、生鮮果蔬、休閒食品等品類的商品銷售額較去年同比增長400%。情人節期間,鮮花銷售額一週更是增長了58倍。“便利店社會生鮮、菜市場代運營、連鎖藥房、散店等多種模式商家入駐,通過數字化拓展營銷渠道,也是商家的需求。”

當餐飲業遇到“黑天鵝”時,從材料供給到抵達消費者的鏈條需要全線打通,第三方供應鏈平臺在此時作用顯著。“去年開始,我們提出了供給側數字化,希望從餐廳的選址、線下裝修、堂食比例、菜品設計到硬件設備鋪設,都能給商家一些方案和建議。因為之前很多餐廳是圍繞堂食來設計的,餐廳內動線設計不適合外賣出餐。我們會給一些改造的建議,更加適合外賣的服務。”薛冰透露。

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到了數字化、線上化對於餐飲運營效率和坪效的作用。發力外賣,幾乎是所有餐廳無奈之下的“開源”選擇。但是,外賣餐食和正常堂食對於食材的需求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外賣更傾向於單品,品類也不如堂食廣泛。此外,從便利性上看,餐飲企業也不再囤積大量生鮮類食材,而是按需進貨。

在2019年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美團點評CEO王興曾表示:“中國城市人口有8.6億,按每人每天三頓飯計算,每天需要吃25億頓飯,行業中兩家公司合起來的滲透率只有2%,市場潛力還很大。而且,隨著城鎮化進程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在家做飯的比例將會下降。”

目前,除了國家和地方出臺的減免稅收等扶持政策外,餓了麼、美團也分別推出了積極的減免、補貼等措施來扶持餐飲企業。新冠肺炎過後,餐飲行業將面臨一段恢復期,同時也需要時間適應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這其中包括對效率和食品安全更高的要求。

“無接觸”配送與“智能取餐”

對於外賣平臺和餐飲企業來說,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嚴苛的考試,倒逼整個行業進化。

薛冰透露,不少主打門店的餐飲企業都開始拓展銷售渠道,例如大眾點評的黑珍珠餐廳,還有部分五星級酒店,都開始嘗試通過外賣來拓展渠道。“有些客戶可能出於短期過渡考慮,但我相信他們體會到了外賣帶來的營收之後,還是會持續利用好平臺。”

而“無接觸”配送的上線,則打開了行業智能化大門。近日,美團無人送貨車出現在北京市順義區的小區中,這也是美團首次在公開道路進行實際訂單配送。這輛體型和mini汽車一般大的黃色無人車代替了外送小哥。

據瞭解,配送範圍內的居民在美團買菜下單後,美團智能配送調度系統會把訂單指派給無人配送車,無人車在美團買菜站點取貨後,自動行駛到目的地社區的無接觸配送點,與取貨人交接打開餐箱取出物品,全流程隔絕人與人的接觸。

根據美團買菜披露的信息,疫情之下美團站點的分揀、打包人員及騎手都較為緊缺,僅北京順義2個站點就要服務周邊86個社區近10萬用戶。在訂單量集中增長的情況下,無人車送貨無疑能分解一部分壓力。加上目前正在推廣的智能取餐櫃,智能化服務正在推動外賣行業升級。

2月12日,美團外賣發佈的《無接觸配送報告》顯示,美團外賣的整體訂單量中,有80%以上採用“無接觸配送的方式”。當下,“放門外把手”“放門口”等已經是消費者的新需求。

而另一項值得注意的措施——“美團智能取餐櫃”,已經於1月30日率先在武漢、北京兩地試運營,進一步降低疫情嚴重地區的感染風險。據薛冰介紹,智能取餐櫃與美團外賣平臺的後臺數據是打通的,能夠提升整個平臺的運行效率。“比如以前外賣員到了餐廳取餐,需要等待,現在他能確切知道自己要等多久,可以踩著時間點去取餐,減少等餐時間的浪費。”

薛冰預計,智能取餐櫃將從3月份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慢慢鋪開,首先在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逐步落地。

新冠肺炎疫情對於一些企業來說有危也有機。“餐飲行業核心在於性價比、滿意度、復購率,這是客人對產品認可度的體現。”黃遠球近一步解釋了餐廳的生存之道,未來食材採購的線上化、定製化都會改變現在的供應鏈模式。

做了二十多年餐飲的黃遠球走過了很多艱難時刻,也體會過財源廣進的快感,談及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他看得比較坦然:“疫情衝擊的不是產品,也不是市場,它真正衝擊的是人的內心世界。我們需要求新求變,依託互聯網平臺和工具,互惠互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