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險資又要捲土重來?保險巨頭接連出手 開年不到倆月四度舉牌


險資又要捲土重來?保險巨頭接連出手 開年不到倆月四度舉牌


繼去年12月舉牌上海臨港後,資本市場又現太保壽險掃貨之風。近日,中國太保旗下太保壽險公告稱,公司已於2月19日完成對錦江資本(2006.HK)的舉牌。


科技金融在線注意到,這是今年以來保險公司第四次宣佈的舉牌。據中保協網站信息,自年初至今,太平人壽、華泰資管、中國人壽、太保壽險四家險資紛紛出擊上市公司。


相較於去年前兩個月內1次舉牌記錄,今年不足倆月資本市場卻已經有四次舉牌,這著實凸顯了險資加速舉牌的節奏。


太保壽險舉牌錦江資本


2月25日,太保壽險在中保協網站發佈公告稱,其受託管理人太保資管通過受託管理的QDII賬戶直接在香港市場買入29.2萬股錦江資本的股份,持股比例觸及舉牌線。


舉牌完成後,太保壽險持有錦江資本的股份由6949.4萬股增至6978.6萬股,佔後者香港流通股比例約為5.015%。以舉牌完成日(2月19日)錦江資本收盤價和港元兌人民幣匯率0.9為基準,太保壽險持有錦江資本股票的賬面餘額約為人民幣0.89億元,佔太保壽險2019年四季度總資產的比例約為0.007%。


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12月31日,太保壽險權益類資產賬面餘額約為人民幣1971.39億元,舉牌後,餘額約為人民幣1972.28億元,佔其2019年四季度末總資產的比例約為16.27%。


太保壽險介紹,本次交易是通過二級市場交易方式進行的,資金來源為保險責任準備金。


來看看本次被舉牌對象錦江資本,該公司是中國領先的酒店集團,主要從事酒店營運、管理與特許經營、餐廳營運、客運物流和旅行社等業務。在全球範圍內擁有或管理的酒店超過6700家,客房總數超過68萬間,分佈於全球60多個國家,覆蓋高、中、低端全系列品牌酒店。


2006年12月,錦江資本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成為中國內地首家登陸香港資本市場的純中國酒店概念。目前,錦江資本控股錦江酒店(600754.SH)、錦江投資(600650.SH)、錦江旅遊(900929)3家上市公司。


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錦江資本實現銷售收入約人民幣99.53億元,較2018年同期增加約2.0%;營業利潤約人民幣16.66億元,較2018年同期增加約26.1%;股東應占利潤約人民幣5.02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約9.8%。


太保壽險在舉牌公告中表示,根據《中國保監會關於加強和改進保險資金運用比例監管的通知》(保監發[2014]13號)的相關規定,公司將本次投資納入股票投資管理。受託管理人太保資管會密切關注企業的經營狀況及市場後續反應,不排除在後期繼續追加投資的可能。


事實上,太保壽險在資本市場的舉牌動作不僅如此。兩個月前,太保壽險還曾斥巨資舉牌了一家上海國資委控制的A股上市公司。


中保協網站顯示,2019年12月,太保壽險耗資約27億元認購上海臨港1.12億股,佔後者非公開發行完成後股權比例的5.33%,觸發舉牌線。


險資掀起新一輪舉牌之風


時間再次聚焦到2020年,除了太保人壽舉牌上市公司錦江資本外,太平人壽、華泰資管、中國人壽也早已在資本市場開啟了舉牌動作。


1月3日,太平人壽發佈公告,於2019年12月16日與大悅城簽署了《大悅城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認購協議》,以19.07億元認購大悅城非公開發行的2.83億股股份,佔大悅城定增後總股本的6.61%。


十天之後,華泰資管也在中保協官網網披露了關於舉牌國創高新股票的有關信息。根據公告,1月9日,華泰資管發行並管理的“華泰資產-創贏系列專項產品(第1期)”賬戶通過協議轉讓方式,以2.79273億元從轉讓方國創高科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處,受讓國創高新公開發行的7330萬股非限售流通股股份,持股比例為7.9993%,從而進行舉牌。


2月24日,中國人壽宣佈舉牌農業銀行H股收官。據中國人壽發佈的舉牌公告顯示,2月17日-19日,中國人壽連續增持農業銀行620萬股、3000萬股、4500萬股,合計8120萬股。截至2月19日,中國人壽持有農業銀行H股15.37億股,佔比5.0018%,正式完成舉牌。


值得關注的是,在加快增持舉牌節奏同時,險資總資產中的權益類投資佔比也明顯提升。


據科技金融在線統計,截至舉牌完成當日:太平人壽權益類資產佔2019前三季度末總資產比例為14.99%;中國人壽權益類資產佔2019前三季度末總資產比例達到18.09%;太保人壽的權益資產佔2019年四季度末總資產比例為16.27%。


近期,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牽頭組織的百位險資大佬調查顯示,在被問及“未來一個季度,您最看好哪類大類資產”時,權益類資產成為多數受訪者看好的資產類別。


而在今年一月初,銀保監會正式發佈的《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曾明確提出,要有效發揮保險等產品的直接融資功能,培育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改善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


有分析認為,《意見》的出臺無疑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以保險巨頭為首的保險資金理性舉牌風,還將持續颳起。


尾聲


一直以來,險資舉牌潮都備受業內關注,並一度成為資本市場的亮麗風景。


時間回溯到2016年,A股市場險資舉牌接連不斷、高潮迭起。從寶能系旗下的前海人壽不斷舉牌萬科A和南玻A,到恆大系旗下的恆大人壽異軍突起掀起舉牌大戰,再到安邦人壽一週內兩度舉牌中國建築等等,險資舉牌成為當時令人矚目的現象和資本市場高頻詞彙。


有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險資在A股舉牌投資佈局了120餘家上市公司。在此背景下,兇猛的險資舉牌風暴也引發了市場質疑和監管層高度重視,一系列監管舉措隨之啟動。

對於險資頻頻舉牌行為,時任證監會主席劉士餘還曾脫稿痛批個別險資的野蠻收購,“你用來路不當的錢從事槓桿收購,行為上從門口的陌生人變成野蠻人,最後變成了行業的強盜。”


受到監管之後,險資舉牌隨後出現降溫。2017年至2019年,險資舉牌更趨平穩,年舉牌數量均維持在10起左右。“野蠻人”這一詞彙也逐漸消失,而“價值發現”、“長期投資”、“財務投資”卻成為時下險資舉牌的新標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