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成縣:一個貧困戶在抗“疫”路上的蛻變

見聞 | 成縣:一個貧困戶在抗“疫”路上的蛻變


“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謝黨、感謝政府這些年對我的照顧,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好人。這次你們一直沒日沒夜地在疫情防控監測點上值班,真是辛苦啊!我給你們捐了兩箱方便麵,別嫌少,這是我的一點心意,請你們一定收下!”

2月10日晚,在成縣鐔河鄉鐔河村韋壩社檢測點上收到了來自本村村民李領會捐贈的兩箱方便麵。對於普通家庭而言,兩箱方便麵幾乎不值一提,但對於這個剛剛走向脫貧之路的家庭而言卻顯得非常難能可貴,用他的話說,多少年來都是別人給他送東西,今天他也要給別人送一回。

疫情發生後,一個熟悉憨實的背影每天早晚都會定時送來熱水,為堅守“疫”線守護者默默主動送“溫暖”,此人正是李領會。

見聞 | 成縣:一個貧困戶在抗“疫”路上的蛻變


家住成縣鐔河鄉韋壩社李領會一家,曾是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妻子畢雪紅因先天因素導致肢體三級殘疾、言語也受到一定的障礙。

兩年前的一天,畢雪紅在家燒開水時,因肢體活動不便,一壺滾燙的開水直接倒在自己胸前,疼痛難忍的她,竟然倒在正在流出的開水壺上,接著她就失去了知覺。生命攸關時刻,遠近親鄰、鄉村幹部、駐村幫扶單位成縣司法局等都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為李領會家捐款捐物,奔走問醫,就此昏迷的畢雪紅竟然睡了一年多後,能夠走出家門做簡單運動。

之後的幾年裡,鐔河鄉、村兩級幹部及幫扶單位再次細化措施,精準施策,繼續落實幫扶措施,優化幫扶力量,尤其在脫貧產業、“扶貧先扶志”等幫扶措施上下足了功夫。李領會本人也憑藉不服輸的韌勁兒,先後選擇就近務工與產業脫貧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努力改變著家庭的命運。

見聞 | 成縣:一個貧困戶在抗“疫”路上的蛻變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領會趕在脫貧前終於搬進了幫扶修建後的三間鋼筋混凝土平房裡,家裡也養起了10多箱縣上配發的土蜂,接著還完成了標準的衛生廁所,種植了中藥材桔梗和柴胡等,整個家庭面貌煥然一新。

各項指標均達到了穩定脫貧的標準的李領會一家,最後順利摘掉了‘貧窮的帽子’,比村上給他制定的脫貧計劃也整整提前了一個年頭。

見聞 | 成縣:一個貧困戶在抗“疫”路上的蛻變


如今,李領會在村上的一個合作社長期務工,妻子的燙傷也基本痊癒、即將走進中學教室的兩個女兒已漸漸成人。年初村上推行發展訂單農業,李領會積極響應,還申報了2畝辣椒和1畝萬壽菊。有了一個幸福家庭,也有了一份穩定收入,李領會的日子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面對筆者採訪,李領會說:“我能有今天,全得益於精準扶貧的好政策!全靠大家的鼎力相助,現在國家有難了,大家都在一線報名參加抗擊疫情,我不能忘本,兩箱方便麵雖然太少,但我的心意是真的。給執勤點上供熱水,我就想實心實意的報答一下大家對我的恩情……以後,只要村上需要我的地方,我一定竭盡全力、無償服務!”

見聞 | 成縣:一個貧困戶在抗“疫”路上的蛻變


在這次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多少人選擇了逆向而行,去和死神相對;多少人默默奉獻,疫情防控一線堅守;也有多少個像李領會這樣的貧困戶家庭在默默主動做著回饋社會的感恩之舉。家住鐔河鄉半山村的退伍軍人周小永,母親年前因病花費了高額醫療費用,最後還癱坐在了輪椅,在家庭已是負債累累的情況下,卻和父親主動輪番堅守著“村門”,期間在經濟非常吃緊的情況下,還主動為執勤點上捐贈了200元現金。

見聞 | 成縣:一個貧困戶在抗“疫”路上的蛻變


眼下,像李領會一樣知道感恩社會的貧困戶還有很多很多,他們在抗“疫”線上的一舉一動,深深感動著周圍所有的人,他們這種常懷感恩之心,常行感恩之事的貧困戶,也激勵了所有黨員幹部和志願者們抗擊疫情的決心和信心。從李領會身上,真正彰顯了一位貧困戶在“疫”路上迅速蛻變過程。

(通訊員:田興文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