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魚塘有1.5米以上淤泥,面積1.5畝養殖什麼最合適?

用戶9189910488851


說到魚塘,鄉居小菜有一定的感觸,老家那裡魚塘多,都是農戶私人的,有大有小,最大一般就1畝這樣,面積1.5畝的魚塘若是專門的養殖水塘,算是有點小,若是一般的農戶平時養些魚,是足夠了;那魚塘淤泥比較多,深度有1.5米以上的淤泥,池塘面積1.5畝這樣,養殖什麼最合適?就鄉居小菜在農村所見的,若是長期養殖,還是先把淤泥清一清再養些平時常見的淡水魚比較好。

一、幾種淡水魚混養

在農村農戶養魚一般養的是淡水魚,而且一般是同時養幾種,而不只是養一種,這也是利用魚的一些特性,讓養的魚生長得好,又沒浪費魚塘空間。

像一般會同時養鯉魚、草魚、青魚、鯪魚、鯿魚、鯽魚、鰱魚、鱅魚這幾種中的兩種甚至四五種食性不同的魚;這些魚中有些是生活在中上水層的,有些是生活在中下水層的,食性也不太一樣,有些是肉食性的,吃浮游動物、小魚蝦等等,而有些是素食性的,吃水草、藻類等植物,混合養幾種,讓它們共處、生長。

當然了,要養殖哪種最好是先了解下市場,哪種魚比較好賣!像文文家鄉,養草魚、鰱魚、青魚、鯪魚比較常見。

這裡還要說的一點就是,有些淡水魚會吃其他的淡水魚小魚甚至魚卵,吃得挺猛的,如黑魚、羅非魚,那就不要混養了;而若是不混養,這類魚本身適應環境能力強,可以在塘裡種植些不需要什麼特別管理的水生植物,如蓮藕,多一份收入。

二、養殖前先清魚塘淤泥

魚塘1.5米以上的淤泥,確實是挺厚的,淤泥裡有不少的腐殖質,也有其他不太利於魚生長的物質,要先清一清塘底淤泥,不留那麼厚,必要時曬曬魚塘或者撒生石灰消毒。


鄉居小菜


魚塘有1.5米深的淤泥,面積大概1.5畝,大家覺得養殖些什麼最合適?

首先魚塘裡有1.5米深的淤泥,我建議大家及時的清理。淤泥時間一長就會變黑,進而引起魚塘底質的腐敗,最後可能導致水體缺氧,大量的魚蝦因氧氣供應不足而死亡。


面積1.5畝的魚塘,最適合養殖些什麼?

對於淡水魚的養殖來說,我覺得四大家魚混養是當下最好的養殖模式。鰱魚、鱅魚、草魚和青魚。首先鰱魚生活在水體的最上層,主要食用一些浮游植物和藻類;鱅魚生活在水體的中上層,主要食用一些浮游動物;草魚生活在水體的中下層,主要食用一些水草等植物;最後青魚則生活在水體的最底層,主要食用一些軟體動物和小魚小蝦等。四大家魚的混養可以非常合理的利用魚塘的垂直空間,不浪費一點點的資源,所以目前四大家魚的混養相對來說是比較不錯的魚塘養殖模式。


除了四大家魚的混養模式,帶有淤泥的魚塘也非常適合養殖黑魚。黑魚很多時候就喜歡這樣的環境,淤泥多水草多的那種。我們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養殖黑魚的同時,我們可以在魚塘裡適當的放一些鯽魚。鯽魚本身具有很好的瘦塘作用,如果魚塘裡的淤泥過多,水體過肥的話可能不利於黑魚的生長,由此鯽魚的作用就顯露出來了。至於在其它方面,它們二者互不影響,屬於共棲的關係。


職業農民的故事


1.池塘條件

養殖黃顙魚的池塘面積要求不嚴,可大可小,但水深應保持在1.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宜過厚,以泥沙質底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魚種下池前用生石灰進行消塘消毒,每畝池塘用生石灰75--90公斤,以徹底清除野雜魚類和殺滅病原生物。

2.池塘主養

池塘主養黃顙魚,魚種規格以10--15釐米、體重15--35克左右為佳,每畝放2500--5000尾左右,並配養鰱、鱅魚各100尾,用以調控水質。餌料日投餵量,全價配合飼料按魚體重的1%--4%左右、小雜魚蝦按體重10%左右投餵。人工配合飼料可參照下述配方進行配製:魚粉30%--40%,菜餅10%--35%,豆餅20--30%,次粉15%--18%,米皮糠10%--15%,誘食促長添加劑2%--5%。由於黃顙魚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因此,對飼料的蛋白質含量和質量要求較高,否則影響黃顙魚的正常生長。對已經馴食的人繁種苗可直接投餵人工飼料,對天然種苗還須經馴食1周左右才能正常攝食工作飼料。馴食方法:先用魚糜沿池邊潑撒,1--2天后,待魚種開始前來攝食,再逐步添加人工餌料攪入魚糜中定點投於水邊,最後轉為全部人工飼料進行定點、定時、定量投餵。

3.混養

黃顙魚套養在其它養魚池中,可以利用池內的一些野雜魚蝦,不必為黃顙魚另行投餵飼料,每畝放50--100尾規格在35克左右的魚種,可獲得10--15公斤商品黃顙魚。套養黃顙魚種的放養規格不宜過小,池中不宜再配養其它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如大口鯰、烏鱧等。

4.水質管理

黃顙魚耐低氧較常規魚差,喜清潔水,因此,養殖黃顙魚的池塘水透明度應保持在35--40釐米,放養密度高的池塘應設增氧機防止缺氧浮頭。定期加註新水。黃顙魚池水不宜鹼性過強,用於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過20克/立方米。

5.魚病防治

黃顙魚的抗病能力強,養殖中一般無大病。但在飼養中受季節、氣溫、水質、投料及魚體表無鱗的特點和養池中的細菌、寄生蟲等影響,也會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蟲生於魚體鰓絲及內臟各部位引發疾患,需在平時養殖中注意觀察,針對異常情況提前預防。

池塘主養

塘口條件。凡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灌方便的土池、水泥池均可,面積2-15畝,水深1.5-2m為宜。

苗種放養。一般在每年的3-4月份放養,放養前池塘應清淤消毒,消毒後3天,加註水0.8-1m,然後施入有機肥。毒性完全消失後,畝放養10g左右的冬片魚種8000-10000尾,另搭配15-20cm的花白鰱魚種150尾調節水質。當年繁育的2—3cm的苗種畝投放10000-15000尾,另在黃顙魚長到約7cm時搭養5-10cm的花白鰱魚種200尾。當年魚種也可養成100-150g的商品魚。

餌料投放。魚種放養前用3-5%的食鹽水浸浴10-5min,用黃顙魚專用的人工配合餌料或新鮮小雜魚餵養,也可投餵小魚蝦、螺蚌肉、畜禽加工廠下腳料、魚粉等動物性飼料,或可投豆餅、花生餅、麩皮、豆渣等植物性飼料,每日早、晚各投一次,上午1/3,下午2/3。

日常管理。注意保持水質清新,溶氧充足。7-9月份10天左右換加水10-5cm,保持透明度35cm左右。日常管理還應加強防病,定期(一般一個月)對池水進行消毒。正常養殖情況下,池塘每畝可產100g左右的商品魚200-300kg。黃顙魚池塘主養應特別注意的是,最好投放人工繁育的苗種,如投放天然苗,生長速度慢,規格不整齊,成活率低。

人工繁殖

  親魚來源可在野外收集,也可用人工養殖的。要求選擇體質健壯,體形肥滿的1冬齡以上的成魚進行培育。黃顙魚以底棲為主,怕光且捕食能力不強,單養一般效果不佳。多以與鰱鱅混養為好。混養池要求水質優良,排灌方便,水面1~3畝,以沙壤土稍有淤泥為好。黃顙魚放養密度一般為每畝300~500尾。

黃顙魚主要食物為:螺螄、小魚、小蝦、水生昆蟲及其幼蟲、水生植物的根、莖、葉,也攝食人工飼料。要保證黃顙魚親魚有充足的食物,必須保持水質清新,並有一定的肥度,以利底棲生物的生長繁殖,可在池中放養小型魚類。如?條、麥穗魚、鯽魚等作飼料生物。經過人工養殖的黃顙魚後代對人工飼料的適應性較強,人工飼料的配方要注意蛋白質的含量,一般不應低於38%,因為黃顙魚是偏肉食性魚類。

池塘選擇。黃顙魚親魚對培育池雖無嚴格的要求,但為了有利於親魚的生長、發育和飼養管理,在選擇親魚培育池時,應儘量選擇注排水方便、交通便利、池底平坦、硬底質、保水的池塘;親魚池要選樣在靠近催產池、環境安靜的地方。親魚培育池的面積一般為15-2畝,具體大小可依據苗種生產規模來定,培育池水深保持在2.2米左右。因為黃顙魚親魚的個體較小,所以培育池的面積不宜過大。培育池面積過大,往往因催產不及時而造成黃顙魚親魚的流產。培育池必須清塘1次,清除池塘中的野雜魚,殺死敵害生物和病原體,改良池塘的水質。如果是老塘,則要清除池塘底部的淤泥。作為黃顙魚親魚的培育池,不論是新開挖的池塘還是老塘,在親魚下池前都要進行池塘消毒。

合理放養。黃顙魚親魚培育採用主養的方式。親魚的放養密度要適度,同時還應根據放養池塘面積的大小做適當調整。放養密度過高,黃顙魚隨著體重的增加,在培育的後期會增大水體的負載量,進而影響到親魚的性腺發育;另外,黃顙魚具有集群搶食的特點,放養密度過高,某些黃顙魚會因此進食困難而影響其正常的生長髮育。相反,放養密度過低,池塘的利用效率不高,直接影響到經濟效益。因此,每畝池塘一般放養2000-2500尾,同時可以在每畝池塘中放養10-13cm的花、白鰱魚種200-300尾,利用花、白鰱攝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以達到控制水質的目的。

親魚培育管理。親魚池要有專人負責、精心管理。做到經常巡塘,定時加註新水增加溶氧,防止滲漏,保持一定水位,以提高水體溫度。當連續天晴、水溫在6℃以上時,要投餵適量的精飼料,供魚類直接攝食,以增強體質減少掉膘。在黃顙魚親魚的整個培育過程中,必須加強池水的水質管理,使水質保持清新無汙染,池水溶氧控制在4.0mg/升以上。

病害管理。在防治親魚魚病時,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冬季黃顙魚親魚容易得水黴、小瓜蟲等魚病,應注意在牽捕親魚時動作要輕快,避免傷害魚的皮膚、鱗片;不要把受機械損傷較重的魚,作為來年親魚使用。

人工催產

黃顙魚為分批產卵型,產卵期較長,長江沿岸為5月上7月中旬。因為水溫和日照的關係,南北相應縮短延長。黃顙魚性成熟年齡為1冬齡,體長在13釐米~18釐米之間。同齡魚一般雄魚大於雌魚。雌、雄鑑別可根據其外生殖孔的不同。雌魚有生殖孔和泌尿孔,雄魚只有一個洩殖孔,為乳突狀。在繁殖季節,雌魚腹部膨大柔軟,生殖孔紅腫外突,用手輕壓腹部有流動感,雄魚生殖孔突出,微紅而膨大。

黃顙魚的人工繁殖可採用2種方法。

人工催產自然受精:即將親魚催產後按1:1的雌雄比例放於設有魚巢的產卵池中,讓其自然受精。產卵池一般為1~2米的水泥池,魚巢可用35目的乙綸網片,因為黃顙魚喜暗厭光,可在產卵池中用石頭和瓦片搭1~2處穴道。

人工授精:即將親魚催產後,放回暫養池,等到效應時間,先將雄魚殺死,取出蜂窩狀精巢剪碎,再將雌魚的卵擠出,進行人工授精。這種方法受精率高,發育整齊,但雄魚腹壁較厚、精巢較小。精液不易擠出,必須剖腹取精巢,操作麻煩且耗費亦大。催產藥物以鯉魚腦垂體(PG)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效果較好。一般劑量為雌魚親魚體重在80~100克內,每尾魚注射500國際單位HCG或者注射1毫克PG。雄魚減半。

孵化

黃顙魚卵呈黃色具粘性,自然受精的卵一般牢固地粘在魚巢上,產卵後可取出置於流水或靜水充氧池中孵化。人工受精的卵可直接均勻地灑在網片上,卵化同上。也可用滑石粉進行脫粘,在孵化器或環道中孵化。一般在水溫23~27℃,受精卵經62~63小時出膜,出膜後7~8天,卵黃囊消失。水溫和溶氧對黃顙魚孵化影響很大,孵化的最佳溫度是22~28℃。在此範圍內,溫度越高,發育越快。胚胎髮育過程中,耗氧量驟然增加,孵化用水的含氧量一般每升水不應低於4~5毫克,此外,還要求水質清新。劍水蚤、小蝦、小魚、小蝌蚪等敵害生物對受精卵的危害很大,孵化用水一定要經過過濾處理。孵化過程中還要注意預防水黴的發生。


lcg農村大哥


很高興來回答你的問題,如果真的在魚塘底部存在這麼深的淤泥,那麼建議你不要飼養魚類和蝦。

1.這麼深的淤泥會有很多的細菌,真菌,病毒,和各種寄生蟲,包括蚊蟲的卵等,他們會攻擊飼養的魚類和水產類,它們會在魚塘底部的淤泥下生存,即使你潑灑了殺菌和殺蟲的水產養殖的藥物也是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

2.這麼深的淤泥魚塘以後對於你的打撈也是一個問題,即使魚大了,你如何去打撈呢,人根本無法進入魚塘的水裡,所以打撈也是問題。

3.魚塘淤泥這麼深一定要出示警示牌,或者用圍欄進行隔離。

4.如果打算養水生植物,比如荷花,蘆葦等。很適合。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城鄉兄弟


養殖黃顙魚的池塘面積要求不嚴,可大可小,但水深應保持在1.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宜過厚,以泥沙質底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魚種下池前用生石灰進行消塘消毒,每畝池塘用生石灰75--90公斤,以徹底清除野雜魚類和殺滅病原生物。

2.池塘主養

池塘主養黃顙魚,魚種規格以10--15釐米、體重15--35克左右為佳,每畝放2500--5000尾左右,並配養鰱、鱅魚各100尾,用以調控水質。餌料日投餵量,全價配合飼料按魚體重的1%--4%左右、小雜魚蝦按體重10%左右投餵。人工配合飼料可參照下述配方進行配製:魚粉30%--40%,菜餅10%--35%,豆餅20--30%,次粉15%--18%,米皮糠10%--15%,誘食促長添加劑2%--5%。由於黃顙魚是以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因此,對飼料的蛋白質含量和質量要求較高,否則影響黃顙魚的正常生長。對已經馴食的人繁種苗可直接投餵人工飼料,對天然種苗還須經馴食1周左右才能正常攝食工作飼料。馴食方法:先用魚糜沿池邊潑撒,1--2天后,待魚種開始前來攝食,再逐步添加人工餌料攪入魚糜中定點投於水邊,最後轉為全部人工飼料進行定點、定時、定量投餵。

3.混養

黃顙魚套養在其它養魚池中,可以利用池內的一些野雜魚蝦,不必為黃顙魚另行投餵飼料,每畝放50--100尾規格在35克左右的魚種,可獲得10--15公斤商品黃顙魚。套養黃顙魚種的放養規格不宜過小,池中不宜再配養其它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如大口鯰、烏鱧等。

4.水質管理

黃顙魚耐低氧較常規魚差,喜清潔水,因此,養殖黃顙魚的池塘水透明度應保持在35--40釐米,放養密度高的池塘應設增氧機防止缺氧浮頭。定期加註新水。黃顙魚池水不宜鹼性過強,用於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過20克/立方米。

5.魚病防治

黃顙魚的抗病能力強,養殖中一般無大病。但在飼養中受季節、氣溫、水質、投料及魚體表無鱗的特點和養池中的細菌、寄生蟲等影響,也會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蟲生於魚體鰓絲及內臟各部位引發疾患,需在平時養殖中注意觀察,針對異常情況提前預防。

池塘主養

塘口條件。凡水源充足,水質良好,排灌方便的土池、水泥池均可,面積2-15畝,水深1.5-2m為宜。

苗種放養。一般在每年的3-4月份放養,放養前池塘應清淤消毒,消毒後3天,加註水0.8-1m,然後施入有機肥。毒性完全消失後,畝放養10g左右的冬片魚種8000-10000尾,另搭配15-20cm的花白鰱魚種150尾調節水質。當年繁育的2—3cm的苗種畝投放10000-15000尾,另在黃顙魚長到約7cm時搭養5-10cm的花白鰱魚種200尾。當年魚種也可養成100-150g的商品魚。

餌料投放。魚種放養前用3-5%的食鹽水浸浴10-5min,用黃顙魚專用的人工配合餌料或新鮮小雜魚餵養,也可投餵小魚蝦、螺蚌肉、畜禽加工廠下腳料、魚粉等動物性飼料,或可投豆餅、花生餅、麩皮、豆渣等植物性飼料,每日早、晚各投一次,上午1/3,下午2/3。

日常管理。注意保持水質清新,溶氧充足。7-9月份10天左右換加水10-5cm,保持透明度35cm左右。日常管理還應加強防病,定期(一般一個月)對池水進行消毒。正常養殖情況下,池塘每畝可產100g左右的商品魚200-300kg。黃顙魚池塘主養應特別注意的是,最好投放人工繁育的苗種,如投放天然苗,生長速度慢,規格不整齊,成活率低。

人工繁殖

  親魚來源可在野外收集,也可用人工養殖的。要求選擇體質健壯,體形肥滿的1冬齡以上的成魚進行培育。黃顙魚以底棲為主,怕光且捕食能力不強,單養一般效果不佳。多以與鰱鱅混養為好。混養池要求水質優良,排灌方便,水面1~3畝,以沙壤土稍有淤泥為好。黃顙魚放養密度一般為每畝300~500尾。

黃顙魚主要食物為:螺螄、小魚、小蝦、水生昆蟲及其幼蟲、水生植物的根、莖、葉,也攝食人工飼料。要保證黃顙魚親魚有充足的食物,必須保持水質清新,並有一定的肥度,以利底棲生物的生長繁殖,可在池中放養小型魚類。如?條、麥穗魚、鯽魚等作飼料生物。經過人工養殖的黃顙魚後代對人工飼料的適應性較強,人工飼料的配方要注意蛋白質的含量,一般不應低於38%,因為黃顙魚是偏肉食性魚類。

池塘選擇。黃顙魚親魚對培育池雖無嚴格的要求,但為了有利於親魚的生長、發育和飼養管理,在選擇親魚培育池時,應儘量選擇注排水方便、交通便利、池底平坦、硬底質、保水的池塘;親魚池要選樣在靠近催產池、環境安靜的地方。親魚培育池的面積一般為15-2畝,具體大小可依據苗種生產規模來定,培育池水深保持在2.2米左右。因為黃顙魚親魚的個體較小,所以培育池的面積不宜過大。培育池面積過大,往往因催產不及時而造成黃顙魚親魚的流產。培育池必須清塘1次,清除池塘中的野雜魚,殺死敵害生物和病原體,改良池塘的水質。如果是老塘,則要清除池塘底部的淤泥。作為黃顙魚親魚的培育池,不論是新開挖的池塘還是老塘,在親魚下池前都要進行池塘消毒


濱州市大學


如果池塘有1.5米厚的淤泥,就會產生很多腐殖質,水質容易變壞。最好就是種上蓮藕,水裡養殖耐氧魚類。譬如黃鱔、泥鰍、黑魚、甲魚等。


映山紅176451965


都一米五深了,只能養泥鰍和黃鱔了,另外可以種蓮藕,產量很高的


天時好好


泥鰍或黃鱔但不能混養,魚塘周邊種些果樹,林下養雞,慢慢發展,果樹見意能深加工的那種,歡迎交流……


一元嚐鮮DIY點滴積累


養什麼都不合適,淤泥太深,池塘又小,花錢清淤泥又不划算。


漁農阿李


養泥鰍和黃鱔最美,還好管理也不易死。鯰魚也可以養,它對水質要求不高只要沒毒就死不了,塘水的要定時消毒以免死亡。養鯽魚,鯉魚,草魚,可以垂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