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會有人類“大戰”人工智能的那天嗎?

丁大悲


先說結論:有可能,但是隻要不出現特別變態的有錢人和科學狂人,可能性不大。

作為一個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者,現在的人工智能,說白了都是按照預定的規則做著機械的運動,和生物智能差別很大。

舉個例子,一般情況下,都會給智能算法一個可行解空間和一定的算法規則,這兩個是機器智能無論如何也突破不了的。這兩個都突破不了,何來拜託人類的控制?當然,學術上也有一些無規則,無限制的智能算法,但是這類算法能解決的問題有限,學習效率低!



熾陽藍天


人工智能在計算機上實現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採用編程技術,使系統呈現智能的效果,而不考慮所用的方法是否與人或動物機體所用的方法相同,這種方法叫工程學方法。另一種方法是,不僅要看效果,還要求實現方法以和人類和生物機體所用的方法相同或相似。遺傳算法和人工神經網絡屬於後一類型,遺傳算法模擬人類和生物的遺傳進化機制,人工神經網絡則是模擬人類和動物大腦中神經細胞的活動方式。

關健點在第二種算法及遺傳算法和人工神經網絡。我們可以試想一下,人類為了更簡潔,更省事,更高效率的生產,是否會把更多的更多的更多的權限授予人工智能機器,當機器人具有自我學習能力,自我修改程序。以目前記憶芯片的記憶能力相比較人類的記憶能力,你認為你能勝過機器嗎?以人類的血肉之軀比較機器人的鋼鐵身軀,還有人認為你能勝過機器嗎?

總而言之,人類"大戰"人工智能在未來很有可能會發生。



1314球球那些事


從兩個方面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人工智能,範圍大概可以分單項特殊功能人工智能,比如機械臂,櫃員機,VR,阿爾法狗,自動化生產線等,只可以實現單一的智能化,超出它的設計範圍,人工智能就歇菜了。

另一種,可以與人實時溝通的,其實它背後需要聯網與雲計算,只是計算的時間比較短,類似於變魔術,手速夠快,人的肉眼察覺不到,如果看似更接近人類的大腦樣子,需要海量的數據。如果人工智能需要自主產生思維,下達指令,必須要有通道,這個通道目前還沒有統一吧,例如通信總線不一致,LAN、WLAN、CAN、ISI、PCI等,然後還有通信協議也不一樣,在局域網中,通信協議也是比較多的,但常見的主要有三種,分別是TCP/IP、NETBEUI和IPX/SPX三種協議,而且需要了解的是,每種協議的應用環境也是不同的。對於工業通信協議來說,種類也是比較多的,常見的主要有四種,分別是modbus.RS-232、RS-485、HART四種協議,除此之外還有MPI、串口通信、PROFIBUS、工業以太網等協議。

通信協議有三要素,分別是語法、語義和時序。其中語法就是如何通信、語義就是通信內容,而時序就是定時規則,也就是何時通信,對於這一點還是需要了解的。

資料拓展:通信協議是指雙方實體完成通信或服務所必須遵循的規則和約定,通過通信信道和設備互連起來的多個不同地理位置的數據通信系統,要使其能協同工作實現信息交換和資源共享。

它們之間必須具有共同的語言,交流什麼、怎樣交流及何時交流,都必須遵循某種互相都能接受的規則,這個規則就是通信協議。

綜上所述,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大戰,目前來看,只僅存於科幻電影片和科幻小說裡。



鴿友藍藍大瓦灰


首先,人工智能是不可能建立在現代計算機基礎上的。因為現代計算機的一切都是需要人給出模式的。它不可能有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關於人腦和人工智能,著名的歌德爾定理就一直在被運用到這一領域。計算機到現在有了極大的發展,但是基本原理還是馮·諾依曼提出來的,只是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了。從根本上說,計算機的程序,就是一種基於2進制數字運算的命題演算系統。其中給出的公理是有限的,規則是可計算,而判定出命題的真偽時,輸出結果,停機並轉向下一個命題的處理。這就符合了哥德爾第一不完備定理的條件。可如該定理所說,這樣的系統必然是不完備的,也就是說至少有一個命題不能通過這樣的“程序”被判明真偽,系統在處理這樣的命題時,就無法“停機”,用俗話說就是被“卡”住了,永遠不能繞過(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就是計算圓周率,永遠計算不出結果)。無論你怎樣擴充公理集,只要是有限的,這個現象就始終存在。而無限的公理集對於計算機來說,就意味著無限大的存儲空間,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有些數學家,如彭羅斯就認為,這表明了計算機是有致命缺陷的,而人類的“直覺”不受該定理的限制,所以計算機永遠不可能具有人腦的能力,人工智能期望中的真正具有智慧的“電腦”,只不過是如“皇帝的新衣”那樣的“皇帝的新腦”。關於這個問題的詳細情況,可閱讀彭羅斯的《皇帝新腦》。

為什麼人腦與電腦有這樣的根本差別呢,彭羅斯認為可能是量子力學不確定性和複雜非線形系統的混沌作用共同造成的。但也有的數學家並不這樣認為,他們指出,人腦就基本意義和工作原理來說,與人工智能原理的“圖靈機”無根本差別,電腦也存在上述兩種作用,這就說明人腦也要受到哥德爾定理的限制。兩者間的差別,可用包含非確定性的計算系統說明,就是所謂的“模糊”處理。人腦正是這樣的包含了非確定性的自然形成的神經網絡系統,它之所以看上去具有電腦不具備的“直覺”,正是這種系統的“模糊”處理能力和效率極高的表現。而傳統的圖靈機則是確定性的串行處理系統,雖然也可以模擬這樣的“模糊”處理,但是效率太低下了。而正在研究中的量子計算機和計算機神經網絡系統才真正有希望解決這樣的問題,達到人腦的能力。

對於電腦是“真腦”還是“皇帝的新腦”,還存在很大的爭議,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很多都是現在世界上的頂尖科學家研究的尖端課題。各方面研究都表明,人腦在“運算”時,的確與電腦的基本原理是一樣的,只不過電腦是用電子元件的“開、閉”和電信號的傳遞體現,人腦則表現為神經原的“衝動、抑制”和化學信號(當然也包括電信號)的傳遞。這與哥德爾定理的條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而認識過程中的“思維是客觀實在的近似反映,語言是思維的近似表達”這點,正是受哥德爾定理限制的結果。就拿語言(指形式上的)來說,完全可以轉化為有限公理和一定規則下的符號邏輯系統,也就是一種符合定理條件的形式公理系統。該定理恰恰說明,這樣的系統中不完備,存在不能用該系統證實的命題,對於這個系統來說,就是語言對思維的表達不完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也與我們經常感覺到的“辭不達意”是相吻合的,任何形式上的語言都不能完全準確的表達我們的思想。還有另一個事實也說明這點,就是翻譯。文對文的形式語言翻譯雖然不難,可是如實地表達原來語言中的準確蘊義就非常難了,甚至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能證明人類的思維也可以轉化為這樣的形式公理系統,那人腦也一定受哥德爾定理的限制。

人工智能和人腦的問題我們先說到這裡。接下去說一下人類毀滅和被什麼替代的問題。如果人類在未進化到一定程度前就被毀滅,那這一話題就無實質意義了。那麼我們就說下人類進化後應該是被什麼所替代的問題。我個人觀點是,人類如果能順利進化,那之後肯定是擺脫包括肉體的所有有形載體的束縛以另一種能量形式存在於宇宙中的更高智慧體。而人工智能無法避免的需要某種有形載體才能存在。因此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想法太過狹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