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甲午戰爭日軍死亡多少人?

奇葩歷史大觀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段非常灰暗的時期,這就是清朝末年到新中國成立前這中間近百年的一個特殊歷史時期。在這個期間,我們曾經遭受了不止一個國家的侵略,給我們造成的傷害最大,最深遠的莫過於日本。

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是非常先進的,唐宋時期,日本便認識到了當時中國的強大,無論是在文化制度上,還是在科技發展上,中國所取得成就都是令人矚目的,因此,當時的日本便派了學者前往中國,並希望通過虛心的學習,以便讓日本得以強大。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國太驕傲了,我國選擇了閉關鎖國,固步自封,導致近現代的發展被外國狠甩十幾條街。

其實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清軍還是蠻有信心去打敗小日本的,因為在中國的古代時期,日本就是以中國為學習的對象,即使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之後,其實力確實是有所變強,但對於大清王朝來說,應該還是有些差距,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嘛,另一方面,當時清朝的軍隊人數也遠比日本的多,總之,當時的大清可謂是信心十足,可結局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了。

在這場戰爭中,我軍陣亡四萬人,還阻止不了日軍前進的步伐。更讓人感到難堪的是,日軍死了1.2萬人,其中死於我軍手中的沒一千餘人,其他的幾乎都死於水土不服。這些數據無一不在打臉中國人,也讓一些中國人自此怕了日軍,覺得他們是不可戰勝的神話。這使後來中日戰爭中,許多中國人當了漢奸也有所關聯。日本人個個那麼矮,土地也小,可是這麼點人卻還吊打我國。

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慘敗的結果讓西方列強大吃一驚。他們沒有想到清政府已經腐敗到了如此地步。而從這場戰爭中,西方列強也嗅到了獵物的氣息。清政府的國力已經到了被日本打敗的地步,那麼他們也可以將自己的魔爪伸向清政府了。於是他們便開始侵略清朝,而清政府的軟弱應對,更激起了他們野心的膨脹。清政府一味地想要通過割地賠款來將事情以大化小,卻不知,這樣更讓那些西方列強認為清朝好侵略。

日本正是從清政府割地賠款的政策中撈到了油水,此戰使得日本得到了相當於幾十年財政收入的賠款,從此以後,這個蕞爾小國走上了發展之路,並一步一步壯大起來。

而清政府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剝削中,導致中國的國力越來越弱。於是,更多的國家踏入我國的土地,貪婪地奪取我國的土地、資源、寶貝、勞動力等等。當時大清的統治者非但沒有奮發圖強,發展國家,奮起反抗,反而為了自身的利益,出賣自己的國家,當列強的傀儡皇帝,令人氣憤。






餘歡說歷史


據有關資料統計,中日甲午海戰,中國陸海軍傷亡官兵約35000人,日本陸海軍傷亡官兵18542人   而中國軍隊傷亡人員半數為死亡,所以中國軍隊死亡人數為約17500人。 而日本軍隊也死亡了13619人,只比中國軍隊少約5000人,日本軍隊打得並不好,中國軍隊也非不堪一擊。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之前,清政府是非常有信心打敗日本鬼子的,日本鬼子在這之前一直也都是我國的手下敗將,而且日本也深知我國以前的強大,雖然清政府已經沒落,可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方面還是非常的忌憚清政府,所以這次大戰日本政府也是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幾乎派上了全部的兵力,出動了24萬人。

而清政府也急需要一場大戰來揚眉吐氣,所以即使看不上小日本,清政府這次也是出動了63萬兵力,光從兵力上來看,清政府是佔據著很大的優勢的,可是這場戰爭的結果卻讓清政府臉上無光,給我國丟了大面子。在這次的戰爭中,清軍陣亡了4萬多人,即便這樣都沒能夠阻擋住小日本進攻的步伐,而日本鬼子卻只是死了1萬多人,在這一萬多人中還有很多是死於水土不服,所以清軍給日本鬼子造成的傷害幾乎微乎其微。

就是因為這一戰讓日本鬼子變得囂張無比,他們摸清了清政府的底細,在後來的索賠中,日本也是獅子大開口,而且他們還策劃了更大的陰謀,發動了侵華戰爭,在中國的土地上製造了無數的血案,可笑的是清政府的最後一位統治者溥儀還當了日本鬼子的傀儡,這段歷史說起來就讓讓人感到和氣憤。


陽高快樂


在這場戰爭當中,日本軍隊的損失是多少呢?日本統計清軍參戰20萬人,傷亡3.5萬人。日本軍隊參戰軍人17萬,軍夫15.4萬,死亡13488人,負傷3876人。另外民夫死亡7000人,日軍合計死亡2萬人,戰傷3876人。

日軍認為其大部分死亡都是病死,真正的戰鬥傷亡為戰死1132人,負傷3879人,合計傷亡5008人。因此在復活的檔案當中認為,若不是清廷懦弱,甲午戰爭,日本根本無法完勝。

在甲午戰爭當中,日軍7個師團參戰,連同軍夫已經死亡2萬人,而清軍才損失了3.5萬,這種交換比實際上清軍具有一定的優勢。另外,清軍還有60萬軍隊沒有參戰,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也不得不承認:“國內海陸軍備殆已空虛,而去年來繼續長期戰鬥之我軍隊人員,軍需固已告缺乏。”

為此在清廷決定簽署馬關條約的時候,清軍將領一致表示反對。清軍將領山海關外諸軍司令劉坤義說:“倭奴遠道來寇,主客之形,彼勞我逸,日軍懸師遠鬥,何能久留?”,其實就是要和日軍打消耗戰,持久戰,畢竟清朝陸軍主力基本都在,損失很小。

前線將領宋慶,依克唐阿等人也都要去繼續作戰,表示不出三年,日軍必定死傷殆盡。山東前線的最高軍政長官李秉衡三次上奏摺說日本財力已盡,希望繼續打下去,十八個巡撫有十個都反對停戰。

日本的情報,清朝還擁有61.2萬軍隊,裝備著1700門大炮,23萬支洋槍,4萬支火繩槍和抬槍,5.6萬匹戰馬。如果繼續按,清軍傷亡3.5萬,日軍和軍夫死2萬,這個比例損失下去,日本是撐不住的。在甲午戰爭最後階段,日本靠訛詐,讓脆弱的清廷割地賠款結束了戰爭。

實際上在簽署馬關條約的時候,經過幾個月激戰,日軍7個師團就只佔領了遼寧的四分之一,山東省的一個威海衛周邊,還有1個澎湖列島,實際控制區域非常小,沒有佔領任何一個省會,清朝陸軍主力基本保持完整。



御前帶刀侍衛


甲午戰爭因為清軍戰鬥力低下,日軍在戰鬥中死亡的人數並不多,不過死於疾病的人數不少。

在洋務運動之中,清政府購買了很多西式武器裝備清軍,還引進設備建立了不少兵工廠自己生產武器。不過因為清軍除了換裝武器之外並沒有真正好好學習西方軍事知識,僅僅是一支裝備了近代武器的舊式軍隊而已,戰鬥力有限。因此在甲午戰爭爆發以後,面對日軍的攻勢清軍不僅一敗塗地,而且給日軍造成的損失也是微乎其微。

在整個甲午戰爭中,日軍損失最大的一次戰鬥是平壤之戰,共有190被擊斃,504人受傷。在此後的歷次戰鬥中,日軍的單次戰鬥死亡人數沒有超過100,甚至有相當數量的戰鬥是零陣亡。因此在甲午戰爭期間,日軍直接死於戰鬥的人並不多,只有1132人,此外還有285人因為傷勢過重而死亡,兩者合計1417人,可以說損失微乎其微。

實際上對於日軍來說最大的麻煩其實來自於各種疾病。根據日本官方統計,在甲午戰爭中(不含臺灣作戰)日本因為各種疾病而死亡的多達13216人(因為統計口徑不一,這個數字在不同資料上有所差異)。

在這些病死的日軍中,最多的是死於霍亂,有5211人之多,接下去死亡人數比較多的有各類消化道疾病、腳氣病、痢疾、傷寒、腦膜炎等。

而在此後的臺灣作戰中,日軍又有4642人因為腦膜炎等各種疾病死亡,像近衛師團長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就是死於腦膜炎。此外還有大約7千被軍隊徵用的民夫死於各類疾病。

所以如果算上病死數,日軍在甲午戰爭中的損失還是蠻大的。


不沉的經遠


您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甲午戰爭,清朝慘敗,賠償日本2.3億兩白銀,還被迫割讓了臺灣。

在這場戰爭當中,日本軍隊的損失是多少呢?日本統計清軍參戰20萬人,傷亡3.5萬人。日本軍隊參戰軍人17萬,軍夫15.4萬,死亡13488人,負傷3876人。另外民夫死亡7000人,日軍合計死亡2萬人,戰傷3876人。

日軍認為其大部分死亡都是病死,真正的戰鬥傷亡為戰死1132人,負傷3879人,合計傷亡5008人。因此在復活的檔案當中認為,若不是清廷懦弱,甲午戰爭,日本根本無法完勝。

在甲午戰爭當中,日軍7個師團參戰,連同軍夫已經死亡2萬人,而清軍才損失了3.5萬,這種交換比實際上清軍具有一定的優勢。另外,清軍還有60萬軍隊沒有參戰,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也不得不承認:“國內海陸軍備殆已空虛,而去年來繼續長期戰鬥之我軍隊人員,軍需固已告缺乏。”

為此在清廷決定簽署馬關條約的時候,清軍將領一致表示反對。清軍將領山海關外諸軍司令劉坤義說:“倭奴遠道來寇,主客之形,彼勞我逸,日軍懸師遠鬥,何能久留?”,其實就是要和日軍打消耗戰,持久戰,畢竟清朝陸軍主力基本都在,損失很小。

前線將領宋慶,依克唐阿等人也都要去繼續作戰,表示不出三年,日軍必定死傷殆盡。山東前線的最高軍政長官李秉衡三次上奏摺說日本財力已盡,希望繼續打下去,十八個巡撫有十個都反對停戰。

日本的情報,清朝還擁有61.2萬軍隊,裝備著1700門大炮,23萬支洋槍,4萬支火繩槍和抬槍,5.6萬匹戰馬。如果繼續按,清軍傷亡3.5萬,日軍和軍夫死2萬,這個比例損失下去,日本是撐不住的。在甲午戰爭最後階段,日本靠訛詐,讓脆弱的清廷割地賠款結束了戰爭。

實際上在簽署馬關條約的時候,經過幾個月激戰,日軍7個師團就只佔領了遼寧的四分之一,山東省的一個威海衛周邊,還有1個澎湖列島,實際控制區域非常小,沒有佔領任何一個省會,清朝陸軍主力基本保持完整。





WestSlope


在這場戰爭中,日本損失也不少,日本參戰的軍隊達到了17萬,死亡達到了13,488人,然而日本人只承認有1000多人在戰爭中死亡,其餘1萬多人是因為各種疾病死亡的。實際上也是這樣的,日軍中大部分的死亡是因為生病而死的,真正的戰死人數只有1132人。在甲午戰爭中,日本軍隊參加的人數雖然不少,但是相對於清軍20萬人來說並不佔優勢。並且清軍還有大部分軍隊並沒有參戰。

如果清朝軍隊能夠集中力量和日軍作戰的話,那麼勝負還未得可知。山海關的劉坤義就直接就說,日軍是遠道而來的,而清軍則是以逸待勞的,如果和日本打持久戰的話,那麼日本人必定會失敗。不光如此,前線的將領宋慶也認為如果和日軍打仗三年,那麼日本人必定死傷慘重,再打下去日本人的財力就會完全枯竭。而日本人自己的情報也顯示清軍還有60萬軍隊,1700門大炮,23萬隻洋槍沒有投入作戰,而這個時候秦軍不過陣亡3.5萬人。

元氣並沒有損失,如果繼續戰鬥下去,日本人必敗。可惜歷史沒有假設,日本人還是靠著訛詐獲得了戰爭的勝利,並且讓清政府賠償了2.3億兩白銀。


武經總要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甲午戰爭日軍死亡數:1132人陣亡,11894人病死,被清軍處死間諜若干。
受傷人數:3758人。


藉此問題順便梳理一下中日甲午戰爭的概況吧。甲午戰爭始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至8月1日大清對日本宣戰和日本明治天皇發佈宣戰詔書,1895年4月17日以簽署《馬關條約》而告結束。戰爭持續近9個月,依據戰場轉換及雙方作戰態勢變化,大致分為三階段。

小林清親在1894年8月繪畫的豐島海戰浮世繪


第一階段:豐島海戰、成歡之戰、平壤之戰和黃海海戰

第一階段,從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戰爭分陸戰與海戰雙向進行,陸戰主要是在朝鮮半島上的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黃海海戰是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海軍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又執行李鴻章避戰保船的命令,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陸面戰鬥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大同江南岸戰場、玄武門外戰場、城西南戰場。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9,500餘人,日軍也有16,000多人,雙方戰力相差甚遠。日軍第九混成旅團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鎮總兵馬玉崑奮勇抗擊,日軍無功而返。



山地元治率日軍攻打旅順圖


第二階段:九連城之戰和旅順口之戰

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戰場位於遼東半島,以陸戰為主。10月25日,日軍在鴨綠江上搭浮橋搶渡成功,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被迫撤出陣地。日軍攻陷虎山。山縣有朋即將第一軍司令部移於虎山。鴨綠江防線決戰剛要打響前光緒帝拿問平壤之戰逃跑主將衛汝貴。聖旨到,造成清軍全軍崩潰。26日,日軍佔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同日日軍在莊河花園口登陸,11月9日,攻佔金州,10日陷大連灣,至此清軍在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11月21日旅順陷落,日軍執行旅順大屠殺,對城內進行4天3夜的搶劫、屠殺和強姦,造成旅順2萬名平民死亡。李鴻章曾經提出“若水師至力不能支時,不如出海拼戰,即戰不勝,或能留鐵艦等退往煙臺。”但是受到丁汝昌的堅決反對,從而使得北洋水師繼續困守在港內。旅順口的防禦工事,經營10餘年,耗費白銀數千萬兩,駐守兵力達14700人,日軍僅用不到一天時間,付出426人的傷亡,就拿下這座重兵把守的要塞,清軍則付出3600多人的傷亡。


威海衛陷落丁汝昌獻降圖(實為北洋水師管帶薩鎮冰獻降)


第三階段:威海衛海戰、五復海城、牛莊之戰和田莊臺決戰

第三階段,從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12月24日,鎮遠退入威海衛時觸礁,經搶修才不至下沉,但已不可再出深海作戰,管帶林泰曾引咎自盡。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軍共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鬚島登陸。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岸炮臺。營官周家恩陣亡,炮臺被日軍攻佔。2月3日日軍攻陷威海衛城,劉公島成為孤島,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9日,日軍少將大寺安純被大炮擊斃,是日軍在甲午戰爭中軍銜最高的陣亡者。10日,定遠號彈藥告罄,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沉,隨後劉步蟾生吞鴉片自殺。12日,丁汝昌自殺。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在英國籍海軍軍事顧問建議下,由最年輕管帶、日後民國第一任海軍總長薩鎮冰向伊東中將獻降,濟遠,廣丙,鎮中,鎮東等10艦為日軍所俘。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隨後薩鎮冰駕駛康濟艦並載著丁汝昌等六人靈柩離開劉公島。北線日軍與清軍滿洲部隊主力進行的戰役有五復海城,與湘軍、淮軍、毅軍進行的戰役有牛莊之戰。日軍佯攻遼陽,光緒帝中計,親自下令圍攻海城的清軍主力救援遼陽,結果日軍迅速調動進攻清軍交通樞紐牛莊,圍殲孤立在牛莊湘軍主力。最終雙方主力爆發田莊臺決戰,宋慶在清軍主力被圍殲前下令撤退。清廷被迫議和。


歷史的影像


你好,我是阿卿聊歷史,很高興為你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先來看一下當時的格局。

當時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正想對外積極侵略擴張。

而此時的清朝,雖然進行了洋務運動,但是其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上阿諛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隊節節敗退,被迫向清朝求救。日本也趁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清軍總兵力63萬,日軍24萬。看起來清軍佔了上風,但由於日本畜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再加上雙方武器裝備相差太遠。這場戰爭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軍慘敗而宣告結束。甲午戰爭清軍死亡3.15萬人,日軍死亡1.33萬人。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為你有所幫助。


阿卿聊歷史


1894年,清朝光緒年間,一場戰爭爆發,直接改變了兩國未來的命運——那就是甲午戰爭。

對於那個時代的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場殘酷的戰鬥。幾乎沒人能想象,一個彈丸之地,不僅打敗了統治了許久的清帝國,還殲滅了北洋海軍全軍,北洋海軍被稱為遠東第一海軍。

我們以前的學生,日本,後來居上,率先進入資本主義國家的行列。為了掠奪資源和財富,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的老師中國身上。1894年,日本發動了計劃已久的1894年戰爭。在人口和兵力數倍於敵人的情況下,有絕對優勢的清軍,出其不意地被打敗。

清朝政府簽署的《馬關條約》將帝國推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不僅臺灣被割讓,港口被迫開放,3億賠償金庫也被徹底清空,還被迫接受了高利貸。

這場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共派出63萬人參戰,傷亡3.15萬人;日本派出24萬多人,傷亡13000餘人。

單看這些數字,我們可能感覺不到任何差距。請注意,當我們對傷者和死者總數進行細分時,會驚訝地發現,兩國實際死亡人數之間存在巨大差距。

這場戰役有關於日軍死亡人數的詳細記錄。直接戰爭死亡1132人,因病死亡11894人,重傷285人,非戰鬥性傷亡177人,陸軍死亡13487人。

不難發現,這裡有1萬多人是因病死亡的,沒錯日軍在進攻前趕上大面積傳染病爆發,許多人在途中死亡。如果沒有傳染病,日軍的死亡人數將進一步減少。

我們只能得知清軍在陸戰和海戰中大概死亡24000人左右。其中陸軍佔大頭,一共死亡23000人左右,這部分人數也是最難以統計的,因為其中還有清軍不戰而逃。

而海軍一共死亡1400人左右,戰艦全軍覆沒,比起日本海軍的死亡人數足足多了十幾倍,讓人痛心唏噓不已。

我們可以知道,清軍在海陸戰爭中犧牲了約2.4萬人。其中,陸軍佔多數,共造成2.3萬人死亡。而另外大約1400人死於海軍,軍艦被徹底摧毀。與日本海軍相比,死亡人數是日本海軍的10倍多,這讓人很難過。

看到死亡人數的巨大比例,西方國家看到了中國的懦弱。後來,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瓜分了這一鉅額財富。清朝願意花錢取悅他們,以求穩定。日本在這場運動中得到了大量的補償,一定層面上使得日本的後期發展突飛猛進。


LongTime常錟


清王朝倒是的軍隊實力並不弱,至少在裝備對比上,清軍比日本高出幾個等級。傷亡比例是1:3.4,日軍在甲午戰爭中總共傷亡人數1.2萬人,清軍死亡人數達到4萬,在戰艦損傷上,日本僅失去一艘巡航艦,而清軍北洋軍隊全軍覆沒,“保船避戰”下很多優良的軍艦被擊沉在港口。但是出戰人數呢?日本舉全國之力集結軍隊42萬來犯,而清政府卻有68萬參戰將士。不得不說這實力差距太大。

從以上數字都可以看出,日本軍隊在打清政府的臉,號稱強大的清軍,卻抵不住倭寇的進攻,實在是丟臉!不過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必定的,首先清政府在政治上過於迂腐。臣子沒有相應權力,當日軍來犯,皇帝下命令後清軍已然錯失了最佳戰機。其次北洋軍隊在洋務運動後雖然不斷更新軍隊設備,卻沒有真正的參戰演習,面對來犯的日軍措手不及。最後北洋軍隊在後期少有更新軍隊裝備,炮彈雖然射程遠,但是射速慢,幾乎打不中快速輕便的日本軍艦。而且許多炮彈因為年老陳舊早已不具備殺傷力。在最後關頭李鴻章下達“迎敵”命令,發現我方失利嚴重,不得不採取“保船避戰”,為甲午戰爭失敗留下最後一塊遮羞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