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你如何評價當代中國的藝術圈?

手機用戶6201987576


現在正是轉型期,從學習西方,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轉型,國家的強大和復興,需要文化的強大和復興。


看山館


藝術圈太大,說點美術圈吧。

去年去看的全國美展中國畫展。去之前,準備的水壺,麵包,充電寶打算準備來個持久戰……可是……9點進的展館,中午回家吃的午飯,我還一張不落的看完了。能讓人駐足的作品太少了,一聲嘆息吧!


何時是河東


你好,我是秋山,很高興回答樓主的問題。

我對當代藝術圈及藝術家瞭解甚少,所以發此淺薄之見,也僅從個人眼光出發。在這個物慾橫流,經濟高度繁榮的時代,有人感嘆:地球已經變小成為“地球村”了,因為兩次世界大戰西方人用他們的炮彈炸開了世界各國之間的一些隔膜,加上科技的高速發展,促使信息更加廣泛和迅速。還有的人看到了人類的生存空間在擴大,從陸地到海里再到太空,甚至到別的星球。這是整個時代在我心目中的大體面貌。此屬贅言。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它是隨著時代而發展的一種用來表現藝術家的情感及思想,反映社會現實,時代氣息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從這句話,我們可以說:有什麼樣的時代,什麼樣的社會,什麼樣的生活,就會孕育出什麼樣的藝術家,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藝術品。

那麼我們從當代的時代特徵,社會形態等諸方面來看當代的藝術圈及藝術家可能會更清晰一些。從當代的藝術品及藝術市場的一些現象出發,我把當代藝術簡單地分為三種:一.民族本位藝術,二.雜交藝術,三.虛無注義藝術。

何謂民族本位藝術,就是具有本民族的傳統基因,以傳統文化為基石,以民族特色為形式的藝術。我們這裡所說的傳統,不僅僅指過去的歷史,而且包括這個新時代中能代表本民族的一些文化及特徵。因為歷史是發展的,我們的時代在時間的急流中也將很快成為歷史。那麼民族本位藝術家就必須是以本民族的傳統為底蘊,並且把握了他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新時代中的主流及特徵,以次作為自己藝術創作思路的指導思想,用自己的藝術語言來宣揚本民族的文化精神的藝術家。這類藝術家在中國近代很多而且不乏大家,如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啟功等書畫家,現代的如楊麗萍等舞蹈家。這些人不但繼承了傳統,而且還發展了傳統。他們的作品更使他們本民族的文化內涵得以在世人面前大放異彩。

所謂“雜交藝術”,是指兩個或多個民族文化交織在一起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在同一類的藝術裡把不同民族的技法,風格,審美理念等相互揉和在一起創作出來的藝術。這類藝術家自“五四”運動以來不斷地湧現出來。如徐悲鴻,劉海粟等曾經留洋回來的畫家,還包括受他們影響過的一大部分現代畫家。他們主張中西合璧,在中國畫中融入西方繪畫的一些因素,如光感,空間等。但我個人認為他們的這種嘗試,不是很成功的,因為中西各民族的思想不盡相同,或可說是各異,審美情趣也不同。就中國畫說是講究意境,一旦摻入西方講究科學的繪畫因子,就會讓中國畫的意境很難達到一種空靈境界。不過適當吸取他民族藝術的因子,只要把握好度,應該對本民族藝術的發展還是很有幫助的。這一類型的藝術除繪畫外,在其他藝術如音樂,舞蹈等方面也有所體現。

“虛無”主義藝術,說穿了,那就是沒有內涵的貌似藝術的藝術,也就是不是藝術的藝術,或可用現代一些藝術家提出的“非藝術”來命名之。這類藝術家在中國當代比較多。這可能是由於中國近代這段屈辱的歷史造成的。他們之所以虛無,是因為他們否定了自己原有的文化基因,而去追求自己所不容易參透的外來文化。所以就像一個把自己的氣球扔掉而去抓肥皂泡的人,等他抓到了肥皂泡,這個光彩絢麗的肥皂泡就立即消失,此時他就什麼也沒有了,即變成虛無的了。為什麼說這是歷史導致的呢,因為中國在近代100多年裡,在西方人先進的堅船利炮下飽受折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嚴重的侵略和打擊。因而導致了一大批中國人喪失了民族文化尊嚴,產生了一種民族自卑感,所以他們才會以為自己祖宗留下來的很實在的“氣球”已經落後到不堪要的地步了,西方人的光彩照人的肥皂泡才是先進的。就這樣,他們越是追求先進,否定落後,就放棄了越多的氣球,去抓越多的肥皂泡,也就越虛無。

這就是我對當代藝術圈及藝術的淺薄見解,我希望,我吶喊,我祈求我們這代中國的年輕人,祖國未來的佼子們,不要再受肥皂泡的迷惑了,迴歸到我大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本位上來吧~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夠對博主有所幫助!


序風居士


網絡曾經非常流行一句話:小丑在殿堂,大師在流浪,這句話多少反映了當代藝術界的一些現狀。

藝術本來極為高雅,但在當代中國藝術屆卻似乎越來越墮落,最後幾乎淪落為和娛樂一樣的名利圈。比如代表國家最高級別的書協就被許多人詬病,本來應該是這個國家書法最好的人組成的一個機構,現在卻變成了名利圈、變成了某些人斂財的工具:只要有錢,哪怕你寫的東西是鬼畫符,一樣可以進入,掛上“書法家”的銜頭,而一些有些地位有些錢但水平有限的人莫不削尖腦袋往裡面鑽,用孔方兄開路,搖身一變成為官方認可的所謂“書法家”,甚至在名片上也要打上“*的**書協會員”,沐猴而冠,實在是貽笑大方。

至於美術界、文學界等等,也幾乎是同樣的下場,三千年文化大國,淪落到如此地步,誠可嘆也!


小林探花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沉澱出來經典的非常多,所以知識體系比較龐雜,每一個領域都有其獨特的魅力,但需要花費時間去學習,在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還有多少人能靜下心來去學習。藝術圈也是如此,搞藝術的為了適應大眾市場而降低標準,買家也缺少自身的認知,才導致了惡性循環。但隨著經濟的有序發展,相信會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中國文化藝術,因為它是一個國家的根。








清韻堂369


不能複試的東西才叫藝術品!能學!能複試東西叫複試品。







瀟何與劉幫譚正勇


任何事物的存在與發展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藝術來源於生活且高於生活,正因為如此,在藝術領域有一定成就的人就成為藝術家,人們對藝術家的尊崇就代表著對藝術的欣賞與學習。

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步發展,科技的不斷創新,藝術的發展就表現的尤為繁榮,藝術家在各個藝術門類便大量地湧現,這樣就形成了藝術圈,藝術圈可以理解是為了藝術向著更高、更精、更深的路子發展而服務藝術的圈子,可實際又是怎樣呢?

就目前我個人對藝術圈的認知來說,我不認為這個圈子是藝術界至高無上的表現,其中已參雜了各種成分,不排除名利與金錢的味道,有些人不懂裝懂,故弄玄虛,竟然也在圈內混,不僅沒有責任,更失去了基本道德。就拿書法界來說,有在行、草、隸、篆、楷等各個方面專長的書法家,有些的確是大家,但有些人卻不下真功夫學習而是想著走近道甚至走邪路,以醜為耀,更有人為了謀取私利甚至詆譭攻擊他人,這樣的人都能進入藝術圈,可謂是顛覆了人們對藝術圈的認知。再如音樂舞蹈方面,如新人的選拔節目,臺上幾個藝術家評委竟然可以不用專業專長來評定,而是憑自己當時的心情來定奪自己認可的專業人才,這些做法簡直就是對藝術的褻瀆,因此,藝術圈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個怪圈。


思想者67028468


如何評價當代中國的藝術圈?

我只能是用二個字來評價:呵呵!

我喜歡通俗的說,藝術圈應該是藝術和圈。

先說藝術:藝術應該是為大眾服務,讓大眾產生愉悅的心情,美好的嚮往,是比較純的東西,是和大眾一起一條心,是一個整體!

再說圈,藝術圈應該是一些藝術同好為藝術更精更美好而成為的圈子,目的是讓藝術更高,藝術更美,更多為大眾服務!

藝術圈應該的標準是藝術,更多的標準是為了藝術更好!

再來說現在的藝術圈,其實只能說金錢圈!一切圍繞金錢利益服務,鑽研藝術的人有幾個,提高藝術的人有沒有,藝術的標準不是藝術而是錢,為錢服務為錢煩惱為錢愁!為了錢不要藝術也罷,更可怕的是丟棄了社會責任,摒棄了傳統道德,甚至違背了良心法律,為大眾沒有傳播正能量,沒有做好好的榜樣,談何藝術,談何藝術圈?


美潤美幻


藝術這個名詞比較廣,就那書法行業來說,主流是好的,有一大批藝術造詣者,有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但也存不少問題,忽視傳統知識的學習,醜字當道,有拜金主義橫行,有錢就可以出書出名,嚴重賤踏書法行業,甚至違紀違法,讓人痛心啊!


翰墨情緣41222057


這個問題因為價值取向差異,會有不同看法。今天的藝術圈可以說包括民間和精英階層的藝術創作,是在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競相發展、快速成長的自由生長階段。由於有快速經濟發展為依託,藝術圈也跟著時代的步伐奔跑起來。舞臺藝術中一部分進入了影視得到快速發展。一部分重新整合形成新的團隊走向商演市場。音樂美術在名人效應的帶領下,都在分市場的一杯羹,由於市場變化快,人們從製作到商業運作到人們的欣賞,都在發生向快餐文化發展的方向努力,各種閃亮的頭銜都有,從大師、教授、專家,從國內到亞太地區再到世界,層出不窮。從某種程度講適應了當代的發展需求,另一方面人們反思的時間少了,專業做功的時間少了,頭銜比作品重要了,市場熱了盲從的多了,攝心的作品少了,及時行樂的多了,使人深刻反思的少了,過去以藝術工作作為安身立命的是少數,今天學藝術為了立命安身的人太多了。歷史上真正的好作品畢竟是少數,所有的現象都是給真正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作品留出機會、空白。其中以文學藝術作品最有分量,這個領域相對更純粹。全民作為欣賞者對藝術作品提出了要求,迴歸藝術的初心,能耐人品味,能慰籍心靈,能引起共鳴,體現匠人精神,立足當下對世道人心起到引領作用的大情懷的作品。有些好作品是要經過足夠時間的檢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