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如何快速入門金融經濟學,看懂財經新聞?

經濟學分為宏觀和微觀。宏觀的特點大處下手,微觀是小處分析,我們看到的財經新聞通常以宏觀為主。


宏觀方面,我的講述主要從GDP出發講;微觀方面,主要從房價開始講,力求通俗易懂,這也是我寫公眾號文章的原則:讓投資變得更簡單!把知識門檻儘可能降低,讓大家儘可能都看懂。

宏觀政策的出發點和目標:經濟穩定增長,社會總福祉提高。經濟穩定增長的衡量指標GDP增長和增速。社會總福祉的衡量指標物價、消費和就業,這三者密切相關,大體目標就是,讓大家都有工作,願意花錢,同時物價水平穩定

一旦其中任何一項發生異常波動,或者預期將發生比較大的波動,那都是政策出臺臨近時期,也就是我們看到的財經新聞,或者一些機構政策預測。

GDP:國民生產總值

GDP就好比一塊蛋糕,只有不斷做大之後,大家才有的分,這是中國過去幾十年發展的核心邏輯之一。至於這個過程中誰分得多,誰分得少,那就各憑“本事”。(打引號的意思,你們都懂)

總的來說,不管現在大家怎麼抱怨房價高,工資低,但總比幾十年前生活水平提高,至少你現在拿起智能手機跟遠方的親人通話,視頻還是比較方便。

GDP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

如何快速入門金融經濟學,看懂財經新聞?

投資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既能擴大原材料需求,又能提供就業,帶來居民收入,帶動消費,從而進一步帶動需求擴大,形成正向循環。所以,一旦經濟有些風吹草動的時候,投資就是主要備選政策之一。

投資主要分為基建、辦廠(製造業)、住房。三項都可以通過政府財政和貨幣政策的調整而調節,可操作空間比較大。這也是我們常看到財經新聞中的“印錢”之一。

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宏觀經濟中的錢,錢=貨幣+信用=購買力。其中信用才是重點,也可稱為“未來的錢”。比如你買一套500萬的房,首付100萬,貸款400萬,這400萬就是未來的錢,你的月供。

開發商拿到房款之後,除了取出部分現金用於企業日常開支,很大一部分以銀行存款方式存在,也就是這一部分錢很大一部分依然還在銀行體系中,銀行留出一部分(存款準備金,目前13%),剩餘的又可以進行放貸操作,繼續循環,這個過程就是

信用創造,也就是我們說的“印錢”

所以,我們在財經新聞中看到“印錢”的字眼要清楚,印錢的不是別人,而是貸款的你、企業和借錢的政府,央行只不過通過各種方式調節和刺激而已。

央行的工具


央行,也稱央媽。央媽的主要任務,就是用工具箱管好錢。工具箱裡有「數量型工具」和「價格型工具」。

數量型工具主要是保證流動性。流通性的重要性,我在講股票市場為什麼不能輕易暫停交易中說過,這裡就不多說,總體操作就是一個邏輯:市場和經濟活動流動性不足的時候,央行就通過各種方式注入流動性,反之則收緊流動性。具體工具如下:

如何快速入門金融經濟學,看懂財經新聞?

總的來說,就看一點,錢流到哪裡去了?流向市場就是釋放流動性,流向央行,就是收緊流動性。我們常常看到的“放水”,就是錢流向市場,也就是釋放流動性的過程。


價格型工具的作用就是資產的價格,影響財務成本和收入預期。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年期存款利率由現在的1.5%提高的10%,你是不是很願意把錢存銀行?這也是為什麼近幾年很多人投資不靠譜的P2P的原因。(有關P2P投資先挖個坑,以後再講)

如何快速入門金融經濟學,看懂財經新聞?

總的來說,經濟生活中的各類主體和我們普通人類似,都因為商品(資產)的價格變動而選擇是否買賣,這就是央行通過價格型工具調整背後的簡單邏輯。

出口很容易理解,就是既能把生產的商品賣到國外賺外匯,又能帶動本國人民的就業,增加居民收入。

影響出口的重要因素包括國際經濟環境、匯率、關稅等。國際經濟環境好,對於商品需求高,這樣的話出口自然就好,反之亦然。


匯率和關稅的影響都是從影響商品最終銷售價格而影響需求。例如,出口價格為10元人民幣的商品在不同匯率和關稅具體影響如下:

如何快速入門金融經濟學,看懂財經新聞?

關稅、匯率對出口的影響在於產品售價在別國的競爭力,競爭力強,賣的好,國內出口型企業就會有不錯的盈利,相關就業、從業人員收入都有保障。

同理,來看一下進口,進口也是受匯率和關稅的影響,進口影響的是他國商品在本國的競爭力,相當於他國商品和本國類似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從而影響相關從業人員。

我們開頭講過,社會政策的總目標之一是提高社會總福祉,所以考慮進口對本國相關產業負面影響的同時,還要考慮對本國消費者的收益,也是拉動經濟增長中消費。所以,進出口政策是一個總體上的權衡。

消費


最後來說消費,消費於個人而言是提高生活水平,於經濟而言是增長核心驅動力之一。所以從政府的角度來說,肯定是支持和鼓勵消費的

。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1649億元,比上年增長8.0%。相當於人均消費3萬元左右。(不包括住房消費)

另外,在宏觀經濟中還經常看到三個指數:PMI、PPI、CPI分別是採購經理人指數、生產者物價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其目的都類似,就是通過監測市場經濟下價格指數變化,從而制定相應的財政和貨幣政策。

比如,PMI到50(榮枯線)以下,是不是要考慮出臺一些刺激性政策?CPI>3%,大家手裡的錢都在貶值,是不是要加息保值?或者CPI/PPI上漲過快時,是不是要出臺一些政策抑制經濟過快增長。(經濟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可能來不及解決,比如房價問題、貧富差距等)

下一篇將從房地產這個單一市場出發,來聊一下如何從微觀看懂財經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