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2020:人工智能+金融風控領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給風控領域也帶來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據Forrester 諮詢公司一項調查顯示,全球380位企業首席高管的調查中,42%的高管都將欺詐列為對商業成功和客戶滿意度的首要威脅。從欺詐現狀來看,國內外企業都面臨著巨大的欺詐風險。這個趨勢還在不斷增長,數字金融欺詐手法多樣、隱蔽,同時覆蓋面廣,從傳統業務到金融理財,賬戶盜用到經濟損失。除此之外,還信用數據缺失、風控盲點等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業界。

Gartner2018年度CIO(首席信息官)調查顯示,部署了人工智能的企業比例已從2018年的4%增長到了2019年的14%,幾乎翻了四倍。據億歐智庫《金融科技公司服務銀行業報告》預測:2020年金融科技規模將達到245億元,其中智能風控75.9億元,佔比31%。風控能力是衡量一個企業能否健康發展的標尺,而智能風控考驗的是技術儲備和人員能力的儲備,所以企業要能夠更好地融合不同平臺技術、實現經驗互補,完善算法模型,從而提升識別精準度、降低人工成本,打好金融安全持久戰,共同構建和諧金融生態。

但目前,智能風控主要最主要的面臨的挑戰主要包括數據的全面性、真實性及數據挖掘效率等。智能風控目前還是比較依賴大數據還有專家規則,只有在正確數據基礎之上才能正結論,當數據量很大時,數據真實性及是否數據被汙染,無法進行有效鑑別。

2019年9月份開始,監管機構針對大數據風控行業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合規檢查,數家大數據公司被協助調查甚至直接被查封。這個階段,所有金融機構,都面臨一個數據戰略的選擇:如何有效利用合規數據,避免違規陷阱。2020年,對所有金融機構而言,都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除了數據層面,從數據的挖掘效率層面來說,人工智能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不斷創新,傳統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語音圖像識別、知識圖譜是現階段人工智能的五大核心技術,很多場景落地併產生價值,需要數據+多種技術的結合,也包括與傳統專家規則的結合。其中,知識圖譜與自然語言處理,是2019到2020年的熱點落地技術,這兩項技術也是相互交融的關係,構建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的必要條件,兩者最終目的都是往讓機器能夠更好的認知這個世界,朝著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去發展。

2020:人工智能+金融風控領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圖:人工智能與大數據、雲計算的關係

知識圖譜,則是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基石。從感知到認知的跨越過程中,構建大規模高質量知識圖譜是一個重要環節,當人工智能可以通過更結構化的表示理解人類知識,並進行互聯,才有可能讓機器真正實現推理、聯想等認知功能。

細分到智能風控市場,在金融領域,簡單來說,可以在“四大類領域,三階段”體現不同的價值。四大類領域具體包括:信用卡信貸類,零售金融類,公司金融類,監管科技類;三階段,可以分為貸前、貸中、貸後三個具體階段,每個階段都涉及大量的模型與場景。

2020:人工智能+金融風控領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圖:人工智能知識圖譜應用在公司金融、零售金融、信用信貸領域的主要場景模型

2020:人工智能+金融風控領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圖:人工智能知識圖譜應用在監管合規領域的主要場景模型

在傳統風控環節中,信息不對稱、成本高、時效性差、效率低等問題,使得難以滿足業務的快速增長引發的信貸增長。而風控引入人工智能技術,使得貸前審核、貸中監控和貸後管理、監管合規等環節,都能提高金融科技產品質量及服務效率。

智能風控能不僅能有效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安全性,降低風控成本,還能促進風險管理差異化和業務人性化,在金融科技業中有著重要作用。所以近年來無論是傳統金融機構、消費金融機構還是互聯網金融公司,都在加緊智能化系統建設或者對外合作,實現智能化風控。

未來,智能風控要不僅在信貸、反欺詐、異常交易檢測等領域發揮作用,充分發揮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綜合技術優勢,為金融行業欺詐風險的分析和預警監測提供支持,同時也要不斷優化數據挖掘採集效率及人工智能算法,同時要實現對各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數據的標準化,以實現更多的價值場景的快速落地。

從監管層面,監管機構鼓勵金融服務業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創新,但隨著監管機構加強風險、合規和安全方面的監管,金融服務業需要通過更有效的手段來滿足監管要求。

劍橋理論宇宙學中心研究主任史蒂芬·霍金教授在世時,曾經說過“無論你是科學家、企業家還是將軍,所有人都應該捫心自問,現在可以做些什麼,才能提升未來人工智能趨利避害的可能性。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對話。”

智能化會對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衝擊,尤其是在智能革命的初期。因此,在智能時代開始的時候,我們需要未雨綢繆,力爭做控制世界的2%人,而不是被智能化浪潮淘汰。

2020年的重大疫情,對我們所有人,同時也是一次迎接重大的變革與挑戰的機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更好的為我們服務,這是我們一起努力的方向。


  • “地方金融監管”除非特別註明,本公眾號所載內容來源於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公開渠道,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