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力学家郑哲敏的归国之路

郑哲敏院士是我国著名应用力学专家,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2013年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毫不犹豫的选择回国参加建设工作。

一、酝酿:参与留美科协的活动

郑哲敏,祖籍浙江鄞县,1924年10月2日生于山东济南。

1947年在清华大学毕业后,郑哲敏留校担任助教,次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

1949年6月,郑哲敏拿到硕士学位,随即开始准备博士学位的课程和论文题目。在紧张的学业当中,他无时无刻不牵挂国内的形势及亲人。

在1949年9月22日写给妹妹的信中,他写道:"北方的情形如何?二妹如何?学校中如何?上海方面四妹和五妹过得怎样?异常挂念,望能详细告知。……(我)生活方面甚为安适,想到国内你们现在的困难情形,实感到我应十二万分努力的必要。"

此信发出后不久,新中国即宣告成立。一方面考虑到国家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了回国助父亲一臂之力,郑哲敏开始着手筹划回国事宜。

在1949年底写给父亲郑章斐的信中,他写道:

我觉得现在所学的东西都太理论,回国教书适合,入工厂则感实际经验缺乏。另一方面我觉得国内现在急需的是实作的工程师,就这方面讲,我的训练很不够,这是我很觉得不满的。教书的人国内固然也需要,然而究不如工程师的需要大……

在回国之前能够尽可能获得一些工厂工作的实际经验,成为郑哲敏筹划回国路线过程中念兹在兹的一件事情,对他此后的工作生涯也造成了深远影响。

当时留美同学之间的聚会很常见,其中很多是由留美科协组织的。留美科协组织成立于1949年1月,协会成立的目标是争取更多的留美学生回国,为发展新中国的科学技术而努力。郑哲敏也参与了一些留美科协组织的活动。

力学家郑哲敏的归国之路

1952年,郑哲敏(左一)留美期间与冯元桢(右一)等朋友合影


留美科协的活动加上自身对祖国、对家人的牵挂,共同坚定了郑哲敏的归国意愿。

在1951年写给家里的信中,他明确表达了自己归国的想法:

学业结束后,我计划到东部一行,然后返国,在现在国内各方面需要人的时候,早些回国参加建设工作是我的责任。

虽然志向已定,但归国之路却荆棘遍布。

力学家郑哲敏的归国之路

1951年2月17日,郑哲敏写给父亲的家书(封皮)


二 斗争:为回国所经历的挫折与努力

朝鲜战争爆发后,包括留美科协在内的多个进步学生组织被列为非法团体,无法进行公开活动。

1950年9月19日,留美科协发出解散通告,最后发出号召:"我们愿在此重申本会之期望作为结束,希望各同学早日学成归国。不久的将来,我们在祖国再见!"

郑哲敏初到美国的学生签证有效期只有一年,所以从1949年起每年都需要申请签证。自1950年起,申请签证时移民局就开始找麻烦,"譬如于申请签证时,问讯常达三四小时之久。不但问及对于国内政局的看法,有没有看过关于共产主义的书籍,并且问到愿不愿意为美国服兵役。问询开始时要宣誓不说假话,否则受法律处分。问询的经过由书记员或录音机记下。"

郑哲敏开展学业期间最后一次签证的有效期是1951年6月期满,在4月份他就开始申请下一年度的签证,但一直到7月也没有得到答复。

力学家郑哲敏的归国之路

1954年,郑哲敏(左)与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合影(钱学森摄)


1951年7月,郑哲敏在钱学森先生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业,并开始着手准备回国,但当时的形势却使得他不敢轻举妄动,在9月的一封家书中他详细剖析了当时的局面和他的忧虑:

我于回到学校后关于返国的情形,听到了下列两件事件:在CIT去年做过事的一位已经毕业的同学,和另一位去年自东部来CIT做过事的一位纽约大学的中国同学,今暑因为计划返国,现在被美国政府命令在美国留下,不许离境。这两位同学在此地并没有做过任何与美国国防有关的事。这桩事件的发生可见完全是因为美国政府有意留难要回国的中国技术人员。

另外有一对盛氏夫妇去年也曾在CIT生物系做事,今年暑假回国时却并无受到困难。

由于这两件事情的发生,我不知道是在能走之列还是不能走之列,因此不敢冒然向移民局表示要即刻走的意思,以免受到与前两位同学一样的处置(给他们的命令禁止他们离境或企图离境)。……现在移民局还没有回信,依我看移民局最可能的有三种反应:(1)叫我即刻就走;(2)给我工作许可证,但不正面表示我是否是在能走之列;(3)不给任何答复。三种可能中以后二者最大。……

但移民局却迟迟不予任何答复,一直拖到1952年6月才做出令郑哲敏始料未及的反应。

移民局先是来信称他的签证已被拒绝,并要求他次日去移民局报到。郑哲敏一到那里,对方就出示了一封拘捕信,说他非法居留,把他送到拘留所监禁,后来交了1000元保释金才得以获释。

放出后,郑哲敏就请律师要求自动离境。虽然请求得到了批准,但移民局又表示:考虑到美国利益,我们虽然同意你自动离境,但不允许你离境,也不允许有离境企图,只有在我们指定说可以走时才能走,否则要受罚款和监禁的处分。

好在学校对郑哲敏不错,以助教待遇收留他做了两年教学、研究工作。

力学家郑哲敏的归国之路

1952年,郑哲敏(右三)着博士学位服装参加毕业典礼


和郑哲敏一样被禁止离境的中国留学生还有很多,他们和新中国政府一直都在努力争取回国的权利。留学生们通过联名分别向社会贤达、美国总统、联合国秘书长发公开信等方式努力表达回国意愿。

但真正对事态的进展起到决定性影响的,还是中美政府间的谈判。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中美双方就朝鲜战争战俘问题展开谈判。谈判中,中方要求美方允许尚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回国。

郑哲敏的离境限制也是此时得以取消的,得到通知当天他就给家里写信报喜,并开始着手办理回国事宜。

力学家郑哲敏的归国之路

1954年9月17日,美国移民和归化局洛杉矶分局给郑哲敏的监视离境文书


三、归途:绕道欧洲的得与失

1954年7月23日,郑哲敏在得到离境许可后写信给家里表达自己想要绕道欧洲回国的想法:

今天移民局来通知已经将不准我离境的命令取消了,此后可随时离美。我的意见是先到瑞士,原因是到那里去出境的限制较宽,行李书籍的携带比较方面方便。另一方面,我想,假如大人同意的话,可以在瑞士钟表厂里学习一年半载,在技术与工具方面观察一下,使得以后可以替大人担任点技术上的工作。

由此可见,郑哲敏还是不改初衷,想要在回国之前尽可能多地学习一些实践经验,能更好地为国内服务。

1954年9月22日,郑哲敏乘机离开洛杉矶前往纽约,25日乘船前往法国,7日后抵达。10月12日,郑哲敏前往瑞士。去瑞士之前他已联系好一家钟表厂,想要在那里实习一段时间。

10月13日到达瑞士后,郑哲敏从表厂的迎接人员那里得知瑞士政府对钟表技术的外传有诸多限制,而且也感觉"在瑞士逗留过久……不是上策,国内各方面都需要人,能回国的似应提早回国"……

一个月的实习期过后,郑哲敏感觉"所得甚少","所做者仅限装拆,这是我以前就知道的,设计方面工厂不肯教授,所以再留下去并无意义,今决定尽早成行归国"。

1955年1月22日,郑哲敏由法国马赛出发,于2月中旬抵达香港,航程大约一个月。抵港后停留了几天,他便启程前往大陆。

力学家郑哲敏的归国之路

1955年2月,郑哲敏(中)回国途经香港在王光熀先生家中留影


他的行程一直受到家人和政府的关注,妹妹企肃曾写信给家里,让父亲催他尽快回国。

当郑哲敏回到上海后,妹妹又来信催他尽快到北京报到:

二哥终于回来了,不过我想赶紧走到工作岗位上来也是很必要的……另外还有一意见就是切忌亲友之间的宴请,别使他的社会关系搞得太复杂了,这样会在某些方面带给他不方便的地方。

企肃的来信只是比较委婉地提出了社会关系的问题,哥哥郑维敏则更直接地提出了批评:

从企肃那里知道哲敏大概在这几天就可到上海了,甚慰。以前我曾写信,希望家里转告他不要在瑞士实习也不要在香港停留,以便早日回国参加工作。但是现在呢?在瑞士及香港把社会关系搞得很复杂,这都是不十分好的。

以后希望把过去的社会关系尽量断绝来往,哲敏到上海后,也不要造成更复杂的社会关系,家里在这方面应该注意点,不然会妨碍弟妹们的工作的。

由此可以看出,郑哲敏绕道欧洲,在技术上所获无几。对此,他晚年的时候回忆起来也感觉"我在欧洲走了那一趟是犯了大忌。如果不走那一趟,我后来的工作性质都会不一样",但不管怎么说,"丰富的人生经历也未尝不是一种财富"。

历尽曲折归国之后,郑哲敏努力投身于国家建设事业。

1954年9月他启程前夕,导师钱学森先生给他饯行,曾嘱咐他"只要是国家需要的都可以做而且应该做"[6]。回国后的几十年经历里,他从未辜负这一嘱托。


参考文献

[1] 熊卫民,张志会.加州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郑哲敏院士访谈录[J].科学文化评论,2012,9(06):101-117.

[2] 全国政协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建国初期留学生归国纪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3] 侯祥麟,罗沛霖,师昌绪,等(口述).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访谈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4] 刘九如,唐静著. 行有则 知无涯 罗沛霖传[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5] (美)张纯如著.蚕丝 钱学森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6] 郑成良,编著. 民族之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杨延霞(博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讲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