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我們為什麼會見死不救?

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村頭到村尾,家家戶戶都認識。我們小時候上學,父母從來不會接送,但是我們村上從來沒有過,因為父母沒有接送孩子,而導致孩子丟失或者被拐賣的事情發生。

我們村上的居民住得並不擁擠,每家每戶至少也隔了二三十米,遠的可能隔了四五百米。我們講話都比較大聲,因為離得比較

我們為什麼會見死不救?

遠,所以一定要大聲,對方才聽得清嘛。我們村裡的人,見面了肯定要打招呼的,常見的問候語就是:你吃了嗎?到哪兒去啊?從哪兒回來的啊?如果沒有打招呼,那這兩個人肯定是之前結下樑子了。村裡每家每戶離得遠,但是大家很熟絡,也很熱情,要是遇到紅白喜事了,基本上是一個村子都跟著忙活,主人家也會認真招待,所以我們農村嫁娶辦的流水席,有時候要吃上一個星期,才能把需要招待的鄉親們招待完。

現在我搬到了城市,住進了商品房,我搬到現在的房子裡已經快三年了,但是對門的鄰居姓誰名誰,我根本不知道。可能見過幾面,偶爾寒暄一下,再無其他。現在的城市裡很擁擠,住的房子是挨著的,停得車位是挨著的,在外吃飯是挨著的,在市中心就算是走個路,也是緊緊挨著的,但是大家的心理距離很遠。這一點,跟農村正好相反,農村地廣人稀,但是大家很熟絡、很熱情,別人家遇到什麼事情,都會主動去幫忙。而城市,大家空間距離很近,但是心理距離很遠。

城市的這種冷漠,在人多密集的場所會表現得更加嚴重。

之前有新聞講到,一個女工下夜班回家,在路上由於心臟驟停,倒在路旁。這個時候正值早上上班高峰期,周圍有一圈圍觀的人,但是無一人施救,最終,這位女工因為錯過了最佳的救治時間,而沒能醒過來。這種新聞,我們經常看到,如果發生在我們村上,有一人路過時,無論是誰,甚至是有些過結的人,都一定會大聲呼救。在城市,我們竟然看到了另外完全不同的現象,好像人們都沒有了感情,異常冷漠。

為什麼來來往往的人多,反而人們更不願意去幫助別人,這就是旁觀者效應。這些也無關道德和個人素質,每個人的利他行為在這個時候都會受到抑制。

旁觀者效應指的是在緊急情況下,如果有旁觀者在場,不僅不會增加個體的利他行為,反而會抑制個體的利他行為,導致集體坐視不管的冷漠現象。

心理學家達利和拉坦對旁觀者效應進行了量化研究,發現人越多,越容易造成旁觀者效應。

我們每個人對周圍發生的事情都有一定的看法,並且會採取相應的措施。但是當有其他人在場時,我們在行動上會更加地小心,會認真評估自己的行為,以免做出尷尬難堪的事情,成為別人的笑柄。

在上述女工的事件中,圍觀的群眾形成了一個群體,這個群體無形中產生了群規和壓力,我們每個人傾向於和別人保持一致的態度。就像我們在微信的工作群裡,經常看到大家會發一樣的回覆:“收到”、“加油”等,看起來是很傻的行為,但是在這樣在微信群裡,我們的回覆跟他人不一樣時,反而有更大的心理壓力。所以在緊急情況下,圍觀群眾在周圍沒有人採取行動的時候,個體也會迫於群體的壓力而不作為。除非,這個時候有人站出來說:我們一起來棒棒她吧!然後你就會發現整個群體的利他行為全部會被點燃。

多數的忽略也是造成旁觀者效應的一個原因。大家都站在旁邊圍觀,你剛剛加入進來,看不明白,不知道前因後果,但是大家都很鎮定,那你也會傾向於認為可能情況沒有那麼嚴重,就會逐漸地平靜下來,而不採取措施。

在緊急情況下,如果我們真的見死不救,我們會心懷愧疚的,這是人的本能。但是當圍觀的人比較多的時候,這種應該伸出援手的責任感,就會被擴散。人越多,分攤到個體身上的責任就越小。

在工作中也是一樣,領導佈置一份工作,如果是廣告而知,沒有一個負責人,那這個工作就會不了了之,就算有人做了,質量和進度都會很差。

旁觀者效應不僅是因為個體受到群體的壓力,還有在緊急情況下,個體對真實情況不瞭解,因而不會採取相應措施。那旁觀者效應,在生活和工作中該如何去應用呢?

如果我們是求助者,我們遇到緊急情況,需要別人的幫助時,首先觀察一下週圍的人,認準一個看起來靠譜的人,一把抱住他的大腿,告訴他,你需要他的幫助。對於這個人來講,你只求助了他一個人,他的責任就很重大了,他一定會想方設法地幫你。

在工作上,如果你是領導,或者是一項工作的負責人,在佈置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抓個責任人。千萬別說“誰有空做個模板給我們”這樣的話,因為這樣的結果是大家都不做。

旁觀者效應由於個體在群體中,受到群體壓力以及責任擴散的原因,利他行為受到抑制。為了避免出現旁觀者效應,我們自己在求助的時候,要抓住一個責任人,在佈置工作的時候,也要抓住一個責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