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部分公共場所要重新開放了?有序開放、風險可控應是一條底線

近日,多地景區和戶外公園陸續宣佈開放,居家隔離後迫切出門的人們蜂擁而至,導致不少地方出現人流聚集現象。2月23日,北京香山重現“人山人海”;同日,超5000人湧向杭州西湖斷橋;2月24日,江西萍鄉武功山因遊客爆滿發佈緊急通告;一些城市的網紅奶茶店復工後排起了百米長隊……在疫情尚未解除情況下類似情景著實令人憂心。

儘管新增病例為零省份不斷增加、部分省份下調應急響應級別釋放出疫情向好信號,目前仍不是放鬆警惕的時候。如果盲目樂觀,無異於透支昨日的努力,拿明日的安全冒險。但是,在中低風險地區,逐步復工復產、保持社會正常運轉也是迫切要求,一些與民生日常需求密切相關的公共場所重新開放在所難免,一刀切關閉不利於疫情防控大局。如何解決疫情防控與公共場所開放的矛盾?精準施策,保持風險可控,把握好有序開放的“序”至關重要。

如何做到有序開放,風險可控?部分行業復工復產的經驗可供借鑑:

避免人流聚集扎堆,可推廣預約型服務。杭州民政局恢復婚姻登記辦理實行預約制,且須出示健康綠碼;廣州市開門營業的理髮店也引入預約機制,固定時間內限制店內人數……對於恢復開放的景區、公園、餐飲店鋪,實施預約服務,在技術上具有可行性,也需要營業主體進行制度上的配合,有效分流人群,做好防控把關。

特殊時期,線下食品應鼓勵線上經營。為配合居家隔離,重慶推出火鍋外賣服務,消費者線上下單,宅家也可享用線下食品,對於開業後門前排隊的線下餐館、食品店具有借鑑意義。日前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也表示,鼓勵線下食品企業發展線上經營,在疫情尚未解除的當下,既有利於推動線下食品企業復產,也不失為避免人流扎堆聚集的良策。

在“無接觸配送”以外,推廣“無接觸理念”。洛陽龍門石窟景區恢復開放後採取無接觸式服務,實施電子驗票與刷臉入園方式,以及部分復工單位無接觸打卡,辦公室內限單人辦公……少一些接觸,少一些風險,復工復產必須有序進行,疫情向好之際切不可輕心大意。

我們必須看到,儘管中國控制疫情取得階段性成效,但包括日本、韓國、意大利、美國在內的國外多地確診病例還在攀升,疫情“倒灌”風險真實存在。人們對病毒的認識仍不全面,戰勝疫情尚需時日。當前,繼續做好防護仍十分必要,還遠遠沒到集體出門“撒歡”的時候。對於一些逐漸開放的公共場所,保持有序、風險可控的要求是必須堅持的底線,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寧可繼續關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