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什麼一些60、70、80年代的人喜歡聽經典老歌?

粵鄉韻


60、70、80後為什麼喜歡聽經典老歌?因為那個時代的歌曲,大陸方面的歌曲積極向上,港臺歌曲寓意分明,曲調朗朗上口,不看字幕就能聽清歌詞,不像現在的歌離了字幕你都不知道唱的是啥。那個時代的歌曲能把中華文化的精髓溶入到歌詞中,聽後要麼使人振奮,要麼使人回味悠長,這就是經典永流傳的原因。


古爾班通古特的梭梭


啊!我也喜歡呀!98後!民歌,紅歌,軍歌,還有一些美聲歌曲!雖然我周圍有很多人都說我不適合這個年代!但我開心呀!為啥每個人都要一樣嘞!當然我也喜歡流行歌曲!還好吧!吳碧霞,迪裡拜爾,宋團等等都是我比喜歡的歌唱家!還有一些老一輩歌唱家的經典名曲!


東鴚閣


為什麼一些60,70,80後都喜歡聽老歌?

我是六零後,談一下個人看法,那個時代出生的人現在已60,50,40歲的年齡,音樂作品與時代同步,出的作品都是弘揚正氣,正能量,高質量的作品,以歌唱祖國,歌唱人民,歌唱英雄為主,沒有靡靡之音,口水歌之說。

當時的歌曲,包括電影插曲,詞曲作者深入生活,體驗生活,以民族音樂為主,創作出了很多經典之作,《東方紅》,《唱支山歌給黨聽》,《南泥灣》,《北京的金山上》,《瀏陽河》……電影插曲《英雄讚歌》,《映山紅》,《主席的話兒記心上》,《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老一輩的作曲家劉熾,付庚辰,雷振邦……老一輩的歌唱家郭蘭英,王昆,於淑珍……包括詞作者,每首作品都凝聚著他們的心血,。

民族音樂受到西方音樂的衝擊,雖說給音樂增添了多種元素,使歌曲更加動聽,也不乏粗製濫造的作品,歌詞的比喻過於誇張,除了愛,還是愛,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和老歌相比,就顯示出了它的缺點,這就是喜歡老歌的原因。


63年行水laoduan


主要是現在的歌太難聽了!

受港臺文化的影響,我國文藝界的底線早就掉了一地,加上無恥的媒體為了自己賺錢,黑著良心拼了命地鼓吹,整整四十年,毒害了我國兩、三代本來是清清白白的青少年!實際上,港臺哪有多少好作品,能有幾個真正德藝雙馨的藝人啊?可是在媒體人的鼓吹下,凡是港臺藝人都是明星,什麼天王帝后,什麼能說出口的說什麼!最無恥的是“後”,他們根本就不懂“後”是什麼意思,我想問:如果某某女人是“後”,那她的“帝”或“王”是誰?可是他們就能這樣厚顏無恥地叫了40年!至於歌詞,什麼“老婆老婆我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太陽出來我爬山坡,爬到了山頂我想唱歌”等等不堪入耳的爛詞,居然還挺火的!還有那些爛電視劇,淫歌豔舞,整個文化藝術意識被那些以交流港臺文化為名的人渣弄得烏煙瘴氣,奄奄一息!

你說,我們40、50、60、70後怎麼會不愛老歌?只有老歌,才能給我們帶來美好的心情,只有回憶,才能讓我們過上幾天舒心的生活!


老王頭4743


經典老歌顧名思義就是經過時間的沉澱和人們的篩選,精簡流傳下來的歌曲,這些歌曲曲風優美、耳熟能詳、歌詞表達的寓意豐滿、內涵豐富,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特徵或者一個故事的述說,流傳範圍廣,能最大限度的滿足人們精神和心裡的需求。



這些經典歌曲的傳唱人及曲目有老歌唱家郭蘭英的《我的祖國》、李光羲的《祝酒歌》、郭頌的《烏蘇裡船歌》、楊洪基的《滾滾長江東逝水》、劉秉義的《我為祖國獻石油》、馬玉濤的《馬兒啊你慢些走》、胡松華的《讚歌》、德德瑪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於淑珍的《泉水叮咚響》、關牧村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關貴敏的《草原晨曲》《浪花裡飛出歡樂的歌》等。



中生代實力歌手有劉歡《我和你》《從頭再來》、毛阿敏《思念》《歷史的天空》、閻維文《小白楊》《母親》、韓紅《天路》《天亮了》、羅大佑《童年》《光陰的故事》《滾滾紅塵》、崔健《一無所有》、鄧麗君《小城故事》《北國之春》、鄭緒嵐《牧羊曲》、沈小岑《請到天涯海角來》等。



那麼為什麼一些60、70、80年代的人喜歡聽經典老歌?

<strong>

這個和歲月有關,和成長有關,和經歷有關,特別是中年以後,需要的是情懷、是留戀、是追憶、是思念,更多的是感念曾經的過往、是逝去的流金歲月。


人生在世,需要物質、精神、心裡幾個層面去填充,在解決了溫飽這個最基本的物質需求的基礎之上,精神和心裡需求就顯得極為重要。聽幾首老歌,把自己喚回到曾經的歲月當中,細數曾經的過往,少年的、青春的畫面不斷地在腦中閃現,心中裝滿了回憶和留戀,那種感覺是多麼的美好或憂傷。



所以聽經典老歌的人大多數是有了一把年紀的人,以50、60、70、80年代的人為多,他們經歷了歲月的洗禮,體察了人間百態,在時代車輪的裹挾下,曾經的求生、尋夢、掙扎、幻想已赴於平靜,更多的是心裡療傷和精神撫慰。


我是壹拾壹說,給你提供一些有趣的、有用的文字,喜歡就轉發、收藏、評論、點贊,謝謝!


壹拾壹說


3,改開以後的歌曲中大多犯了創新過程沒繼承、吸收外國沒過濾的錯誤。歌詞酸腐低俗、不乏流氓言詞,反映內容單一而脫離生活實際,大多數是愛戀念想涉性染黃、低級下流婚外亂俗的言辭。脫離了歌詞源於廣大人民群眾,併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宗旨。不好理解、不好記,難應用。其作用是渙散人心,雜亂無章。

4,改開以後的歌曲作品旋律除少部分外,大多是仿照西方的民族多,有旋沒律,有些其實是說、不是唱,有的旋律聽起來很刺耳,幾首歌聽完,人感覺是一種精神摧殘。當然也有好作品,比如:巜走進新時代》、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劇主題歌曲、還有《長征》電視劇等反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電視劇主題歌曲都是非常好的特等作品,人民群眾非常愛唱愛聽。

總體而言,60、70、80後的人還是喜歡八十年代以前的歌曲!


春滿故鄉


《枉凝眉》——87版《紅樓夢》

這部最經典的《紅樓夢》竟然也有30年了呢。紅樓一夢,人世蒼茫,可堪回首?

生命中遇到讓我們心動的人,往往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交集,缺一個,便是心事終虛化。

《枉凝眉》旋律一出,便覺惆悵萬分。

一個是閬苑仙葩

一個是美玉無瑕

若說沒奇緣

今生偏又遇著他

若說有奇緣

如何心事終虛化

《女兒情》——86版央視《西遊記》插曲

世間好物萬萬千,唯有情動最纏綿。最愛這一首《女兒情》,纏綿悱惻,柔情繾倦,心都要化了。

說什麼王權富貴,說什麼戒律清規

只願天長地久,與我意中人兒緊相隨

《鐵血丹心》——83版TVB《射鵰英雄傳》

真當是一部萬人空巷的電視劇。

天蒼蒼野茫茫,應知愛意似是流水

萬般變幻,斬不斷理還亂

身經百劫也在心間,恩義兩難斷

《倩女幽魂》——87版電影《倩女幽魂》

這一部,成就了哥哥——張國榮。還有美得連我都要被掰彎的王祖賢。

人生路,美夢似路長

路里風霜,風霜撲面幹

紅塵裡,美夢有幾多方向

找痴痴夢幻中心愛,路隨人茫茫

《滾滾紅塵》——90年電影《滾滾紅塵》主題曲

喜歡張愛玲,喜歡三毛,喜歡張曼玉,喜歡林青霞,所以,喜歡這部電影。

起初不經意的你,和年少不經世的我

紅塵中的情緣,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語的膠著

想是人世間的錯,或前世流傳的因果

終生的所有,也不惜獲取剎那陰陽的交流

《滄海一聲笑》——90年版電影《笑傲江湖》插曲

金庸小說中最愛的便是《笑傲江湖》。這部電影真當不喜,尤其是許冠傑,我覺得他並不適合演我的衝哥。好吧,這首《滄海一聲笑》是我最喜歡的版本,就原諒他吧。

滄海一聲笑 滔滔兩岸潮浮沉隨浪只記今朝蒼天笑 紛紛世上潮誰負誰勝出天知曉江山笑 煙雨遙濤浪淘盡 紅塵俗世記多嬌清風笑 竟惹寂寥豪情還剩了 一襟晚照蒼生笑 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追夢人》——91版臺灣電視劇《雪山飛狐》主題曲

這首歌,有種“前生今世”之感,很愛。

讓青春嬌豔的花朵綻開了深藏的紅顏飛去飛來的滿天的飛絮是幻想你的笑臉秋來春去紅塵中誰在宿命裡安排冰雪不語寒夜的你那難隱藏的光采

《牧羊曲》——82年電影《少林寺》插曲

莫道女兒嬌 無暇有奇巧 冬去春來十六載 黃花正年少

《問情》——91年電視劇《戲說乾隆》主題曲

那時候的趙雅芝,太美。那時候的秋官,太帥。不過,他現在70幾了,還是很有型。不得不感嘆港人的保養功夫。

山川載不動太多悲哀歲月經不起太長的等待

《摘下滿天星》|《摘星》——93年《大時代》和電影《畫皮》

初中時候《大時代》太流行。那時候最要好的朋友迷戀秋官,喜歡了二十年,各個劇組追隨他,也是很長情了。我那時候喜歡溫兆倫。溫兆倫三十幾歲的時候真是帥啊。

漫漫長路遠

冷冷幽夢清

雪裡一片清靜

可笑我在獨行

要找天邊的星

《天地情緣》——2000年電視劇《天地情緣》主題曲

在我的世界 愛你疼你憐你天地情緣總是悲像流星閃爍在天邊你不再屬於我的世界

《青蛙公主》——電視劇《第三類法庭》插曲

高中時候,一個六月份的夜自修,一個帥帥的打籃球棒棒的男生,輕輕地唱給我聽過,羞怯地告訴我就是那個清澈的片塵未染的公主。他也曾寫笨拙的情書給我。也曾心動過。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這一首《青蛙公主》,和那個夜晚,永遠記在心中。

一彎清溪一張俏面背棄世外笑得最自然純情如白雪愛你片塵未染

《笑紅塵》——93年電影《東方不敗2—風雲再起》主題曲

歌詞和曲調還有演唱者陳淑樺,簡直是絕配。

紅塵多可笑痴情最無聊目空一切也好此生未了心卻已無所擾只想換得半世逍遙

《新鴛鴦蝴蝶夢》——93版電視劇《包青天》片尾曲

又一部萬人空巷的電視劇。

昨日象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今日亂我心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明朝清風四飄流

《流光飛舞 》——93年電影《青蛇》主題曲

愛李碧華,愛張曼玉,愛王祖賢,愛陳淑樺,愛極了這句歌詞“跟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

然而人世有太多束縛,真能如此灑脫任性?再深的喜歡,也只能深深地深深地埋在心底,不為人知。

留人間多少愛迎浮生千重變跟有情人 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

——END——


靖歌閣娛記


有時候我會想,為什麼人的年齡越大越喜歡聽老歌呢。是因為年齡大了對新生的事物有著本能的抗拒嗎?也許有這麼一方面的原因,但不全是。打開音響,裡面循環的播放著王菲的歌曲,思緒隨著王菲空靈的歌聲彷彿完全置身在另一個空曠、寂寥、又霧濛濛世界之中。

我一直認為王菲的聲音裡面透著一種寒冷,孤寂,高傲。聽她的音樂有時會讓人渾身忍不住的顫抖,靈魂忍不住的顫慄。我們卻如同痴迷了一般的享受著王菲歌聲帶給我們快感。

王菲的歌聲對於我們來說,也著實算的上老歌了。但就是她的歌聲,曲調、歌詞讓我們不忍把她拋棄在歷史的河流中,也不捨得丟掉她。在網易雲音樂下面的評論中,有這麼一條讓我印象深刻“王菲就是一個妖精,八面玲瓏那種妖精”。雖然他的點評很犀利,但是我覺得王菲更像是一個仙子,高處不勝寒的仙子。一個人在清冷的廣寒宮,在桂花樹下獨自翩翩起舞,清冷的歌聲從月宮中傳來“一百年前你不是你,我不是我。一百年後,沒有你也沒有我”

仔細回味一下每一句歌詞,大概就能知道為什麼我們年齡越大越喜歡聽這種具有年代感的歌曲了。不僅是聲音、更是歌詞。簡單的歌詞裡面卻有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動。就像少年不懂“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的意義,但人到中年,或是即將步入晚年。你便會發現,我翻過了那麼多山,越過了一個又一個山丘,可是我周圍為什麼空無一人呢。

這些老歌裡面夾雜了太多的複雜的東西,我時常覺得聽歌就是在聽自己的心事。每個人都會對歌曲有著自己的理解,不同的歌,在你20歲和30歲時會分別聽到不同的含義。因為這些歌曲也會隨著你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生活經驗的豐富被漸漸賦予更多的內涵,以至於有這樣的感覺,年少不懂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

聽一曲老歌和品一壺老酒一般,但又有一些不同。一壺老酒你可以約上三五個老友,一起把酒言歡,共同回憶那再也回不去的時光。但是老歌需要一個人待在房間,戴上耳機慢慢欣賞,慢慢品讀。像一首小詩,像一本書,需要你慢慢地讀,一遍一遍的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也許動情處你會泣不成聲,也許高興處你會隨著音樂自己哼唱起來。

也許有故事的人才會喜歡聽老歌吧。


喬一喬999


不是60 70 80喜歡聽老歌曲,我們90也喜歡聽金典好聽的,以前的歌曲是一代人的記憶,可能很多人都追的香港老歌曲吧,那一輩人唱的歌曲不像現在的口水歌,火了就不會火了,以前是唱歌的和演電影的,都是很認真的唱歌,歌曲的旋律和風格,還是傷感的歌曲和歡快的歌曲,都會比我們內地的歌曲好聽一些,更有味道吧,直到現在我的歌單裡面,全部是一些金典老歌曲,你們是不是也很喜歡,如果喜歡小編,就給小編一個贊,謝謝拉,愛你們喲





短髮音樂


是因為60.70.80後年紀都不小了,在我們眼中的老歌,是陪伴她們一生的歌。她們聽的不是歌,聽的是情懷。等我們到老了也會喜歡聽老歌,喜歡懷舊,總會認為新歌不如老歌好聽。老歌確實有自己的魅力,旋律朗朗上口,歌詞也都是生活中的感悟,唱出了大多數人的心理。中國人喜愛聽歌的口味普遍偏向於溫和的旋律,有把情感娓娓道來的感覺。

他們聽的歌曲都曾給他們帶來過感動,曾在無數場合聽到過,或許在失意的時候 ,或許在求婚的時候,或許在戀愛的時候。歌曲一旦被賦予情感,那就很難再放下了。那些老歌不僅他們喜歡聽,我們也喜歡聽,初聽不懂其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聽著那些老歌,彷彿穿越時空回到了當時的年代,經典永遠不會過時,時尚和流行是個圈,多少年兜兜轉轉又回到原點。當我們老了,再也找不回童年,找不到以前學習過的學校和躲貓貓的地方,記憶也大不如前,能帶給我們回憶和觸動的大概就是以前的老歌了。

所以,我們總有一天也會和他們一樣,不再去接受新歌,總認為以前的歌好聽,或許是先入為主的觀念,又或許是摻雜感情的因素。雖然我們年輕,但也依然愛聽beyond、劉德華、張學友、譚詠麟、張國榮他們的歌,這些老歌不再是60、70、80的專屬,也同樣吸引著我們,經典永遠無法複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