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寶寶骨密度低是因為缺鈣嗎?

手機用戶96448511870


孩子的骨密度低是正常的,首先你應該高興才對。這也不是孩子缺鈣的表現。

如果有人告訴你孩子的骨密度不低,甚至是正數的,那麼家長反而要擔心了。

因為孩子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骨骼在增粗和生長的過程中,必然會導致骨密度偏低。如果孩子的骨密度是正常的,那就說明孩子停止發育了,這才是糟糕的事情。

所謂骨密度,就是單位內骨骼的礦物質密度。這個單位,一般以克/每立方厘米來表示。骨密度的檢查人群,主要是年齡65以上的老年人,是用來檢查骨質疏鬆的常見檢查方法。因此,骨密度檢查一般不用於兒童。


50歲以下的男性,骨密度開始下降;另外女性的絕經年齡平均為49.5歲,在雌激素大量減少的情況下絕經的女性也容易出現骨質疏鬆。所以這個人群通常會檢查骨密度。

當然了,現在有些小醫院與幼兒園合作給孩子們做骨密度檢查,這種方式比較要不得。這種事情估計很多家長遇到過,其中就包括我。一般我都直接予以拒絕,因為這種針對兒童的骨密度檢查早就被衛計委叫停了。

如何觀察孩子是否缺鈣呢?

對於奶量不足的孩子,對於經常偏食挑食以及不吃肉類包括魚肉的孩子,平時比較安靜缺少運動的孩子,睡眠質量不好或者每晚上床睡覺比較遲的孩子,那麼就有可能會缺鈣。


補鈣的主要途徑包括:

1、牛奶、豆類、肉類、魚蝦、海產品(海帶紫菜)、芝麻醬等等。

2、其次是運動,運動能刺激孩子骨骼的發育;

3、睡眠不足和每晚睡覺遲的孩子,因為每晚9點~11點以及凌晨階段是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期;

4、還有維生素D補充不足,很少到戶外運動或者曬太陽少的孩子,也容易缺鈣;

5、腸胃功能不好,經常拉肚子有胃腸炎的孩子,胃酸分泌少的孩子,由於對鈣的吸收不好也容易缺鈣。

總之:孩子檢查骨密度偏低,通常這就表示孩子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說明孩子還有成長的空間。如果骨密度正常了,反而說明孩子要停止發育了,這才比較糟糕。另外再說一遍:骨密度檢查不適合兒童。


爸爸不講理


對於骨密度這項檢查,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困惑:我已經很注意給孩子補鈣了,為什麼骨密度值還偏低呢?有哪些辦法能提高兒童骨密度呢?

檢查結果顯示骨密度偏低也不要著急,這是因為兒童骨骼此時正處於不斷地拉長、增粗的過程。所以,檢查結果會出現骨密度低的情況。這種低並不意味著孩子骨骼有異常的情況,媽媽們要正確看待。

哪些人群需要做骨密度測定?

中華醫學會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分會在2017年制定的原發性骨質疏鬆症診療指南中指出了骨密度測量的臨床指徵,包括:

  • 65歲以上女性、70歲以上男性;

  • 有一個或多個骨質疏鬆危險因素的65歲以下女性和70歲以下男性;

  • 脆性骨折史或脆性骨折家族史的成年人;

  • 各種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的男女成年人;

  • X線片已有骨質疏鬆改變者;

  • 有影響骨代謝疾病或使用影響骨代謝藥物史;

  • 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骨質疏鬆症風險一分鐘測試題回答結果陽性者(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發布的骨質疏鬆測試題);

  • 亞洲人骨質疏鬆自我篩查結果≤-1者。

這個臨床指徵闡述非常專業化,但是並沒有提及兒童。


什麼情況下,孩子需要測定骨密度?

  • 長期全身性使用糖皮質激素者;

  • 慢性炎性疾病(如全身型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炎症性腸病);

  • 原發或繼發性性腺機能減退;

  • 長時間活動能力受限者;

  • 成骨不全症;

  • 青少年型特發性骨質疏鬆;

  • 複發性低創傷骨折;

  • X線明顯骨量減少。


兒科醫生鮑秀蘭


骨密度全稱是骨骼礦物質密度,可以判斷骨骼強度,其中骨骼礦物質裡面主要是鈣元素,也還有其它礦物質,因為人體的99%的鈣都在骨骼這些地方,所以經常用它來判斷一個人是否缺鈣。

不過,光測骨密度來判斷寶寶是否缺鈣,是不靠譜的!

雖然有一些監測數據指出中國很多地區都存在一定比例的嬰幼兒骨密度“異常”的情況,但這個異常,並不能指向缺鈣。

目前國際、國內還沒有寶寶骨密度的正常參考值範圍,有些測試結果可能會以成人的骨密度來作參考,寶寶的骨密度本來就低,這樣一比較就更低了,缺鈣是分分鐘的事,要知道寶寶在發育過程中,骨骼會不斷壯大和拉伸,到了將近30歲左右,骨密度才會達到峰值,所以測試骨密度並不靠譜。

最重要的是,現在測試骨密度的儀器很多,比如雙能X射線骨密度儀、超聲骨密度儀,單光子類的骨密度儀等,不同醫院、機構測出來的結果很可能不同,那你相信誰?

而且,測量的部分也不同,有可能是手臂、大腿等等地方,缺乏一個標準,測出來的骨密度準確性難講。不同的標準,會帶來結果判讀上的巨大誤差。

另外,單純測血鈣其實也是很“片面”的。人體中除了約99%的鈣分佈在骨骼和牙齒這些地方,剩下的1%就在血液、細胞間隙等。

血液中的鈣雖然少,但是對應維持神經、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關鍵,所以血鈣和骨骼中的鈣存在著一個平衡機制,當血液中的鈣含量降低時,身體就會從骨骼釋放一部分鈣進入血液,以維持血鈣在一個正常的範圍。

從這個角度來講,血鈣並不是一個敏感的指標,因為存在鈣平衡機制,一個缺鈣的寶寶,它的血鈣指標依然可能正常。

實際上,大部分寶寶缺鈣可能都是因為維生素D攝入不足所引起,因為維生素D是身體吸收鈣時的“搬運工”,如果沒有這個“搬運工”,缺鈣的事就顯而易見。也有少部分寶寶是因為鈣攝入量不足引起的。

嬰幼兒及兒童期缺鈣引起的,主要是佝僂病。骨鹼性磷酸酶是目前診斷寶寶早期佝僂病的特異性指標,佝僂病是慢性病,如果初期能夠判斷的話,寶寶將免受日後得病的痛苦。

所以,要判斷寶寶是否缺鈣,要綜合維生素D和鈣攝入量、血鈣、血磷、骨鹼性磷酸酶等幾個生化指標,甚至要拍骨頭的X片,而不是單純地測骨密度、血鈣就能了事。

更多母嬰知識及母嬰產品評測,歡迎關注“寶寶評測”(id:baobaopingce)查看。6年商品對比檢測經驗,不投機取巧,用科學理性的笨方法提供靠譜的消費建議。

寶寶評測


骨密度全稱是骨骼礦物質密度,是骨骼強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因為骨骼礦物質的主要成分是鈣,所以骨密度就成了評估骨鈣含量的重要客觀指標。

骨密度低表示骨骼內鈣質沉積不夠,但對不同年齡人的意義不同,對中老年人來說骨密度偏低說明缺鈣,對兒童而言骨密度偏低並不代表缺鈣。孩子的骨骼在不斷拉長生長,鈣才能不斷往骨骼內沉積,換而言之,骨密度偏低代表孩子正處於快速生長期。

孩子的生長過程雖然是連續的,但並不是勻速的,每個孩子的生長過程都會一段時間快一段時間慢,在不同階段檢測骨密度結果自然會不同。

骨密度檢測雖然具有快速、無損傷等優點,但是目前缺少兒童方面的參考數值,所以這種檢測對於兒童來說沒有什麼參考意義。骨密度檢測不是嬰幼兒檢查的常規項目,更不是嬰幼兒額外補充鈣劑的指徵。

不同年齡階段孩子參考以下吃,可以基本滿足鈣的需要量

0-6月齡寶寶如何滿足鈣需要量:母乳餵養的寶寶,每天若能保證700ml左右的母乳量,配合補充維生素D,就能滿足本階段的鈣需要量;配方奶餵養的寶寶,每天若能保證700ml以上的配方奶量,配合補充維生素D,就能滿足本階段的鈣需要量。

7-12月齡寶寶如何滿足鈣需要量:奶類依然是本階段的主要營養來源,每天若能保證600ml的母乳(或者配方奶),配合補充維生素D,並且及時合理輔食添加,就能滿足本階段的鈣需要量。

1-3歲寶寶如何滿足鈣需要量:每天若能保證2杯250ml鮮奶或者2杯175ml酸奶(或者1杯250ml鮮奶+1杯175ml酸),必要時候配合補充維生素D,並且搭配均衡豐富飲食,就能滿足本階段的鈣需要量。

4-8歲孩子如何滿足鈣需要量:每天仍需保證2杯250ml鮮奶或者2杯175ml酸奶(或者1杯250ml鮮奶+1杯175ml酸奶),加上均衡健康飲食和充足有氧運動,就能滿足本階段的鈣需要量。


兒科醫生蝦米媽咪


這麼分析,太過片面了。

首先明確一點,骨密度檢查不宜人人都查!

一般來講,骨密度檢查適用於中老年人多一些。

而對於兒童、尤其是嬰幼兒,非必要情況下不應以此來作為常規檢查項目。一般那些出牙緩慢,明顯顯示出生長過緩的孩子,在經醫生判斷後才有必要去查。

試想一下,給孩子進行這項檢測的目的是什麼呢?怕他缺鈣、缺維生素D,長得慢?估計很多家長會給出肯定回答。其實,健康寶寶的成長,重點是營養均衡,帶寶寶多多運動鍛煉出強健的體魄才是。

有一種說法已經越來越普及:骨密度測試的相關指標,主要針對成年人,而並未把孩子當成主要目標人群。

骨密度低說明這些,有針對性補充營養,即可!

1、缺鈣或缺D:鈣99%都存在於骨骼和牙齒,而維生素D主要作用於鈣在體內的運輸和吸收過程中,缺乏維生素D是會影響鈣的吸收效率。維生素D營養往往從日常飲食和日照來源都不能得到很好的獲取;母乳媽媽要重視鈣的攝入,以增加母乳鈣含量;小嬰兒以奶製品為主食,而添加輔食之後的寶寶,也要保證每日500-600ml的奶製品攝入,如果奶量不足,可以適當進行補鈣。

2、缺鋅:如鋅缺乏,鹼性磷酸酶含量降低,會影響鈣的吸收和運輸,使骨鈣沉積困難,造成骨密度的下降。

3、缺維生素A:中國寶寶的維生素A缺乏尤其是邊緣性缺乏非常普遍,維生素A缺乏會直接影響寶寶的身高增長和發育,而且還會影響鈣質吸收及牙釉質的發育,寶寶出牙遲緩、更易齲齒等。可以通過直接檢測血清視黃醇的量來進行評估。

4、缺維生素C:骨膠原合成減少,骨礦化無法完成。如果寶寶不吃水果,維生素C的來源比較少,嚴重的維生素C缺乏也會對骨密度造成影響。

5、缺維生素K:如果骨密度下降,伴有凝血功能異常,或者長期服用抗生素,或有肝膽疾病,就要考慮這個因素了。

遼瀋名醫頭條號,500醫生在線健康智庫!


遼瀋名醫


題主您好,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首先,微量元素檢查盒骨密度檢查現在已經被叫停。因為檢查結果並沒有公認的權威性,也沒有可靠的正常值範圍。

近幾年,補鈣、補微量元素的廣告絡繹不絕,也是很多家長盲目跟風檢查的原因之一。

維生素D 是寶寶最需要補充的,它是幫助寶寶促進鈣的吸收,沒有它,補再多的鈣也是徒勞。從寶寶出生15天起,每天就要給母乳餵養的寶寶提供400IU的維生素D補充劑。對於人工餵養或混合餵養的寶寶,可以參考配方奶包裝盒上的營養值,根據寶寶每天喝的奶量,計算攝入的維生素D是否達到400IU,如果沒有達到,需要額外補充差額的量

我可以很自豪的說,我家寶寶沒有額外補充任何營養劑,培養良好的一日三餐飲食習慣,她的生長髮育都很好,每次體檢發育情況都在中上。


暖暖媽媽育兒說


骨密度代表骨骼內鈣質沉著的程度,一般來說,骨密度低的話可能存在有骨質疏鬆等情況的,如果成人骨密度低,那麼代表缺鈣,需要補鈣。那孩子的骨密度低也代表缺鈣嗎?

其實兒童骨密度低並不代表缺鈣。兒童骨密度低主要是因為兒童長得比較快,骨頭在生長過程中必然有空隙,這樣鈣質才能被吸收進骨骼。而且孩子在生長和拉長過程中鈣質還沒有沉著進去,所以檢查的時候會出現骨密度低的情況,會出現輕度、中度甚至重度偏低,只有這樣才有更多的鈣質沉著進去。所以,快速生長期的兒童出現骨密度低,只是孩子出現的一種生理現象,並不是需要補鈣的指徵。孩子的骨密度低不屬於疾病的問題,反而是孩子生長旺盛的標誌。

在臨床上,判斷兒童是不是缺鈣,是不能通過骨密度來判斷的。可以去醫院拍個腕部X光,看腕部鈣化情況,還可以去醫院做一下微量元素化驗檢查看看是不是與血鈣降低的情況。另外,如果兒童有枕禿、肋骨外翻、o型、x型腿等情況的話,也需要考慮是存在缺鈣等情況的。孩子缺鈣的時候可以適當給孩子補充些含鈣量比較高的食物,如牛奶,羊奶,母乳,肉末,蛋黃,魚肉,豆類,紫菜,菜花等,同時也可給孩子補充些水果,如蘋果,橘子等。平時可以多帶著孩子去戶外曬一曬太陽,有助於維生素D轉化幫助鈣元素的吸收。


家庭醫生名醫在線


首先須清楚--骨密度檢查對嬰兒骨骼發育無價值,更不能以此判斷是否缺鈣。骨骼生長過程中,需鈣質沉著,離不開維生素D參與。母乳中維生素D不足,所以純母乳餵養兒每天需服400國際單位(10微克)維生素D3。若攝入配方粉達每天600-700毫升,可不用單獨補維生素D。補充時間與餵養方式有關。


brenda_x


寶寶骨密度低並不能說明是缺鈣,相反說明寶寶長的好,因為骨密度低證明寶寶處於生長高峰期,有長高的潛力。寶寶在生長髮育期,骨密度低是正常的。母乳餵養的寶寶,建議每日補充400IU的維生素D。


骨密度低不代表缺鈣

骨密度指的是骨骼礦物質的密度,代表骨骼強度的重要指標。通常是用儀器對骨骼礦物質含量進行測定,通過檢測數據來判斷骨骼的生長髮育狀況以及骨骼生理、疾病等。


骨密度低正常代表骨內鈣質沉著的狀況。骨密度低說明骨內鈣質沉著不夠。而且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骨密度檢測結果相同意義卻大不同。


中老年人骨密度低:說明中老年人缺鈣,提示應增加鈣質的攝入。
生長髮育期的孩子骨密度低:並不表示缺鈣,孩子處於發育期,骨骼生長髮育快,儲存的鈣都用來促進骨骼生長,骨密度就會變低。

骨骼和鈣的關係

骨骼的生長原理是才能夠骨骼的兩端往外拉著長,生長點在兩端。骨頭不斷的拉長,鈣質不斷的沉著上去,骨密度低,才有空間讓鈣進去,鈣滿的時候,骨頭再次拉長,此時骨密度又低了,鈣質再次沉著。如果骨頭不拉長,鈣質就無法進入骨頭,可能骨密度檢測是不缺鈣了,但是也意味著孩子的骨頭不再長了。因此骨密度低,證明孩子長的比較快。這麼來說,骨密度低,意味著孩子在快速成長的信號,是一個好的表現,而不是缺鈣的特徵。

骨密度檢測不是孩子檢查的常規項。寶寶發育正常,檢測骨密度意義也不大。如果孩子不是疾病導致。正常是不建議家長帶孩子去做骨密度的檢測。


考古學家~蘇娟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王興國營養師特訓班學員、營養科普原創作者)


營養海賊團


其實檢測骨密度這件事不是一個媽媽帶娃做過,有不少媽媽都想著寶寶被查出骨密度偏低怎麼補鈣。

骨密度是骨質量的一個重要標誌,反映骨質疏鬆程度,密度概念大家都明白,簡單來說,就是單位骨骼“面積”內,骨礦物質的含量。

低了就說明體內鈣含量沒到平均值,對於整日怕娃缺鈣的媽媽來說,這聽上去簡直是判斷娃缺不缺鈣的黃金標準,畢竟醫學檢查結果是騙不了人滴!

而事實的檢測結果,大部分孩子測出來的骨密度值都是偏低的。

因為目前骨密度的檢測標準只是針對成人的,是根據成人的骨頭大小、身材體態計算的,國際上沒有針對嬰幼兒的骨密度標準值。

寶寶的骨頭尚未長成、身材也很矮小,另外長身體期間骨骼基本上都處於鈣化不全的狀態,骨頭中的礦物質含量也比成年人低,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檢測結果。

所以,即便做了,檢測結果也不能作為判斷娃缺不缺鈣的唯一標準。

對中老年人群,骨密度偏低提示應增加鈣質攝入;但對於嬰幼兒,骨密度偏低反而意味著寶寶處於快速生長階段,身體還需要吸收更多的鈣質沉著進去。

但是需要鈣≠需要補鈣。

身體發育需要鈣只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它不是病,不需要補鈣治療,補鈣過多也會增加腎臟等器官的負擔。

如果寶寶的身高體重正常,食量、睡眠也正常,沒有佝僂病的表現,是不需要額外補鈣的。真正不能缺得,是每天補充400IU的維生素D+每天充足的奶量攝入(0-6個月800ml以上;6-12個月大約600毫升;1-2歲400-500毫升)+營養均衡的膳食(高鈣食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