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何有人說中國導演很少碰明朝戲?

江暮雲


這種判斷不是很正確,明代的電影電視劇其實不少。之所以有這種觀念,可能是因為相比清代而言,明代影視劇的數量相對少一些。但實際上相比其他朝代年代,電視劇的數量並不少。清宮戲比較多,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離現在的時間比較近,資料很完整,道具相對來說也比較好準備,所以拍攝的時候難度就比較小。第二,清代的建築有不少都保存到了現在,因此選景的時候相對而言成本就很低,不需要專門搭建。第三,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形成了多部清宮戲熱播的現象。比如,戲說乾隆,宰相劉羅鍋,還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等。這種熱播刺激了,影視行業對於同時期題材的投入,因此形成了清宮劇在古裝劇當中一枝獨秀的現象。

其實,中國的古裝電視劇,有三個時間段的影視劇作品是非常少的。一個是西周和西周以前的歷史。這主要是因為資料實在太少,可以說數量極其少。封神演義雖然是以商周交替為歷史背景,但實際上並不能被視為歷史劇。另外一個時段是從東漢一直到南北朝。其中的三國時期算是一個另類,因為有三國演義這部名著的加持,所以相對來說,有一定數量的影視作品,進行藝術化表現。但實際上專門反映東漢整個王朝歷史的電視劇就很少,反映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劇也非常少。現在有少部分,以這一時期為背景的電視劇,但嚴格意義上來看,不算是歷史劇。最後一個階段就是元代。元代的歷史不長,整個政權存續的時間不足200年。實際統一中國的時間,也不過90多年。但是在這個階段發生了很多重要事件,對於中國此後的歷史影響深遠。不過由於資料缺乏,加上涉及到敏感的民族關係問題,所以對於這一時期的歷史劇,也非常少見。金庸的武俠作品,射鵰三部曲,與這一時段密切相關,但本質上屬武俠小說,拍出來也只能稱為武俠劇,而不是歷史劇。

至於導演和影視劇製作的關係,就目前的行業情況來看,導演沒有能力決定題材選擇,這是製片人的權力。也就是說,投資方才能決定題材的選擇。對於絕大部分導演來說,不存在因為個人喜好或者能力問題,而刻意迴避明代題材的可能性。至於製片方的選擇,則主要基於市場考慮。文化性因素的影響力是非常小的。


用戶4325101516


現如今打開電視播放的古裝劇大部分都是清宮戲,很多時候讓大眾認為我國古代人都是梳著辮子的清朝人。而大部分導演基本上不去碰觸明朝的戲,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適應消費群體

無論拍電視劇也好,或者排電影也罷,最主要的是這部劇有商業價值,也就是說要能夠賺到錢。

現如今在守在電視機旁的大部分都是我國的女性同胞,對於她們來說最喜歡看的就是後宮爭鬥,帝王、妃嬪、宮女、宦官之間無休止的勾心鬥角。

對於這種情況來說,明朝顯然不適合,自從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下令後宮不得干政。但凡後宮妃嬪都是選自民間普通百姓家庭,自然也就杜絕了後宮干政的可能,沒有了宮鬥這一噱頭,也就意味著失去了很多女性的觀看電視劇的慾望。



第二、清朝距離當代比較近

明朝的歷史資料和傳說相對太少,因此廣大百姓對明朝的歷史也就非常不瞭解。

反觀清朝滅亡距今僅僅百餘年,流傳下來的正史、野史、傳說故事都比較多。人們獵奇的話題更多;諸如多爾袞與孝莊、順治是否出家、乾隆到底是誰的兒子等等,給清宮戲留下了大量的創作空間。



第三、明朝歷史矛盾問題

縱觀整個明朝歷史,大部分時間都在漢蒙、漢滿之間的矛盾。這一話題過於敏感,如果分寸掌握不好,很可能都不會過審。

清朝的歷史主要矛盾變成了中國和外國列強的矛盾,這個情況就非常容易掌控,只要涉及到打倒列強,激發民眾愛國熱情的情節,都會過審。



第四、導演水平問題

明朝不同於清朝,他是一個文官統治達到頂峰的時代,主要的權力鬥爭都是圍繞著皇帝、文官集團、太監之間展開的。

這些事情既涉及到國家政治又涉及到利益集團爭鬥,過於紛繁複雜。很多導演編劇雖然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但是距離完整的搬上銀幕還有一定距離。



當然最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文化部門有大量的滿族人,在近代成立文化部門時,因為比較熟悉清朝歷史的緣故,所以很早就進入了文化部門。


我是越關


大部分編輯做的工作,其實都是“改編”,也就是以一個故事模型為藍本,加上觀眾朋友們愛看的因素,也就成了一個劇。

這時候,藍本素材就變得尤其重要。如果我們把文獻的背景放在明朝,可以編劇的戲就有:

三國、水滸、三言二拍……這些戲。有足夠的資料讓我們各種編。

說白了,明朝戲從編輯的角度說,更好的辦法是改寫各種小說。比如東西南北遊記這類的。這些材料是現成的,加點自己的私貨,就是個不錯的作品了。

如果真的要寫朝廷中的事情,就得翻明史了。這玩意工作量太大,本身入門門檻高,加上觀眾朋友也未必真喜歡看。畢竟我們嘴上說深刻,但都看電視劇了,也就不那麼高雅了。

但清宮戲不是。

現在世界上所有的清宮戲,都來源於幾本特別重要的文獻:《清朝野史大觀》、《我眼中的慈禧》等文獻。

這些東西都是編的,比如乾隆是私生子啊,呂四娘刺殺雍正啊……這些東西,清朝野史大觀裡都有。而且這套書出版之後特別火,甚至以清朝為歷史背景的武俠小說,也大段借鑑了這套書裡的各種元素。

編起來是不是容易好多呀!

說真的,《清朝野史大觀》真的是一把雙刃劍。對一個沒野心,只想圈錢的編劇來說,他只需要找到相關素材,拍個戲賺錢就好了;

對有野心的編劇來說,清宮戲拍來拍去,《清朝野史大觀》這本書的東西也繞不過去。

那索性就不拍了。

一個有野心的編劇,如果想寫朝堂上的各種爭鬥,必然會翻各種史料。所以我們看到,大秦帝國、大明1566這些劇,基本上出來了就是精品。畢竟編劇只能從史料裡挖掘靈感啊!自然就顯得非常真實。

所以,想看著玩,就看清宮戲;但是想看電視劇的時候深刻點,其他朝代的電視劇,或許相當不錯。


酒騎風


其實也還有一些明朝的大劇的,如豆瓣評分高達9.6分的《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不僅製作精良,而且演員演技高超,有過著名演員陳寶國,黃志忠,倪大紅等。而這樣一部大劇,卻在最合適的時刻退出市場。

殊不知,這部劇早在2007年就已經拍攝完成,他已經拖了將近十年才進入大眾的眼球中。這部劇是很難得的關於明朝歷史的電視劇。平時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大多都是清廷宮鬥劇,像最近很火的《廷禧攻略》、《如懿傳》。

這些劇基本都是關於乾隆,雍正,康熙康乾盛世時期的後宮爭鬥大劇。好像除了《大明王朝1566》,我們就很難再看到有關明朝歷史的。那這到底會是什麼原因呢?

一、利益

對於拍電視劇的導演來說,一部電視劇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商業價值,也就是它能夠掙得錢。那麼要得到經濟價值,就必須要有非常高的收視率,而要有非常高的收視率,就必須要有許多的人來看。

而我們都知道,如今守在電視機旁邊的大部分都是女性同胞。而通過分析女性同胞的心裡,就清楚她們大部分都喜歡看一些宮廷爭鬥劇。特別是在這些帝王、妃嬪、宮女、宦官之間無窮無盡的勾心鬥角。

而明朝歷史基本上都是大事件和戰爭,這些雞毛蒜皮的後宮小事,根本沒辦法搬上銀幕。所以對於大多數的導演來說,更願意去拍清朝的一些秘史,而不願拍攝明朝那些事兒了。

二、拍攝的難度

明朝的歷史卻不像其他歷史那樣,明朝歷史的權力鬥爭,都是圍繞著皇帝,文官集團和太監之間展開的。明朝歷史的權力鬥爭是非常之複雜,而且裡面的所蘊含的計謀與策略都非常深奧。

如果導演和編劇的水平不夠的話,很有可能在拍攝過程中扭曲原來的歷史。沒有將歷史真實性和智慧拍攝出來,這樣對於導演來說會帶來很大的輿論壓力。

所以如果想要拍攝明朝歷史電視劇的話,對於導演和編劇來說都是非常大的挑戰,於是許多導演都放棄了明朝電視劇的拍攝,畢竟明哲保身。

三、作品審核

在我國電視劇文化中心的審核是非常嚴格的,特別是關於一些民族和政治性敏感的話題類的電視劇,審核都是非常嚴格的。而我們都知道,明朝是介於元朝和清朝之間的朝代。元朝是由少數民族蒙古人所建立的,而清朝是由滿族人統治的。

所以在整個明朝歷史中,最主要的矛盾都是在漢蒙和漢滿之間。而這些話題就對民族關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話題過於敏感。如果拍攝的角度和分寸掌握不好,就很有可能影響民族關係,不利於我們多民族文化的團結。


而相比之下,清朝主要矛盾就是在和西方列強之間,所以只要踩住打倒列強這一點就能激發民眾的強烈愛國心,得來很好的收視率。

四、缺乏創造空間

明朝至今已過三四百多年了,關於明朝的一些傳說和具體的歷史我們大多數民眾知道的都太少,而且對其的興趣程度也不是很高。但是相比之下的清朝,滅亡還僅僅只有百餘年,有許多皇帝和妃子的故事在民間的流傳還非常之廣泛,甚至是家喻戶曉。

而且清朝的秘史還有一種神秘感,有許多很有意思的話題,而在這些話題就為電視創作留下了許多空間。而且還會引發人們的閱讀興趣。像《還珠格格》就是關於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留下的風情萬種。


其實明朝歷史上,還是有許多事件值得搬上銀幕,像鄭和下西洋,王陽明的故事。這些歷史事件基本上也具有非常大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導演在拍攝電視劇時,不應該只注重電視劇所創造的經濟價值。

作為一個影視劇人,他們更應該去挖取朝代中,那些具有正能量和體現當今社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來為當今社會弘揚正氣和發揚傳統文化,這才是中國電視劇應該發展的方向。


史之策


其實不是這樣子的,與明朝相關的歷史劇和電影等其實一直都有不少(當然數量絕對比不上辮子劇),像前不久的《明妃傳》等也還是拍得不錯的,戲服道具都做得很用心。尤其是近期的《江山紀》更是值得期待。


至於,大家之所以會產生題中的錯覺,其實是受近幾年大熱的宮鬥劇影響罷了。

現在,我們之所以會感覺到近年來滿大街都是辮子戲,主要是因為宮鬥題材的劇目更容易獲得收視率。

要知道,觀看電視劇的主要人群是什麼人,是女性群體。要讓她們去看那種打打殺殺,政治鬥爭,抒發家國情懷的電視劇,是很不現實的。她們更喜歡看的是談情說愛的,勾心鬥角的,充滿帥哥美女的劇。

因此,對於古裝劇,女性天然的選擇宮鬥和奇幻愛情類的。所以,清宮劇毫無疑問就成了絕佳的投資項目。

一來,清朝離我們這個時代更近,保留下來的歷史資料和野史小說相當的多。圍繞清朝各位皇帝的風流雅事眾多,為宮鬥劇提供了大量的題材。尤其是乾隆這位超長待機的享受型皇帝,留下的題材,更是足夠養活半數清宮劇。

二來,這類劇也更容易通過審批。

因此,比起那些深刻的正史劇,這些沒啥營養的宮鬥劇反而更適合市場環境。隨著《步步驚心》,《甄嬛傳》等劇目的火爆,現在又陸續上線《延禧攻略》,《如懿傳》等清宮劇也相聚粉墨登場……

不過,物極必反,如此多辮子戲的佔屏,確實讓人感到不適。尤其是現在的劇投入大了,服裝道具都很講究,演員的妝容都極為極致,使得清宮劇的更加美輪美奐。

但卻違背了歷史現實,過度美化了清朝形象,原本醜陋不堪的辮子形象,反而成了屏幕上的俊男美女,實在夠尷尬的……


這些歷史要讀


看到有人在為廣電局辯白,但說來說去也沒說出個所以然來,又有人在說什麼因為觀眾對滿清皇帝耳熟能詳,大家愛看。 其實都不對,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是觀眾喜歡看什麼,電視導演就會拍什麼,還是電視導演拍什麼,觀眾就看什麼? 很顯然,是他們拍什麼,我們就看什麼。有人說觀眾對乾隆,康熙,雍正之類的十分喜愛,而對萬曆,嘉靖,正德,永樂根本不熟悉,也不喜歡。那就大錯特錯了,要不是那勞甚子的《戲說乾隆》我能知道乾隆是什麼鬼?要不是那《雍正王朝》我能知道誰是阿其那,塞思黑?


其實還是在於,他們想我們看。 就拿《大英雄鄭成功》來說,估計大部分人都沒看過,是沒有嗎?不是。是老百姓不喜歡嗎?不是。那為什麼我們看不到呢?不見看不到,甚至連這部劇包含“血淹沒人間,安得太平美滿”的主題曲愣是給改了“願煙火人間,安的太平美滿”這樣狗屁不通的歌詞塞給了《康熙帝國》了,大家清楚了麼?…所以大家自然就看不到明朝戲了,現在能看到的明朝大戲《大明王朝1566》是反腐倡廉的,評價還是有史最高。別的就相當少了。


所以說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都說辮子戲的始祖是港臺傳來的,這話也不假,筆者的年齡小的時候看的就是《戲說乾隆》和《宰相劉羅鍋》先有誰也不想考證了,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不經意間,辮子戲已經佔據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每逢暑期必有的還珠格格,隔三差五回播的小說改編的祖孫三部曲,還有無數的《少年康熙》《康熙帝國》《康熙和小寶》《康熙微服私訪記第N季》……就差再搞個《幼兒康熙》出來弄個康熙大合集以及類似的多個劇目,又有現在流行的一女穿越到大清朝賣萌邀寵,一群龍子鳳孫們為她打的頭破血流的這種搞笑片,四處晃著的油光水滑的大辮子和“奴才遵命”的口號太多太多了。 造成的影響就是,就連我那四歲的小侄子都會說“嗻,奴才遵旨”還非要留個辮子當阿哥。搞得我只能對他說“乖,阿哥那可是流著高貴的血的人當的,咱們可當不了,咱們最多就是說嗻奴才遵旨就行了。”



言為笑言,但我們真該想想,不管有那些說法,這樣下去,我們的後代,我們的子孫鐵定就認為,皇帝就是姓愛新覺羅,中國自古就是留辮子的了。 這樣不好。真不好。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奇聞異事,野史趣談多之又多,我贊同清時的歷史也是中國史的一部分,但中國的歷史不是清朝的歷史,應該百家齊放,讓人們對每段歷史都有了解,都去明白那時候發生了什麼才對,否則的話,讓人們都以為中國的歷史都是清朝的歷史,這樣好嗎? 如果這樣的話,要說他們沒有目地,我是不信的。 其實清宮戲也好,民間傳說也好,製作不可謂不精良,陣容不可說不強大,劇情也不可說不引人注目,但我們真的是審辮疲勞了。所以我們說,你們要真沒那個意思,就給我們看點別的吧,就算是為了下一代也行啊。


關河南望


這個結論是顯而易見的,其實不止是明朝,相較於清朝電視劇,其他朝代電視劇總體均較少。縱觀歷史類電視劇,其實各個朝代的歷史正劇都比較少,但是隨著近年來清宮戲的大量上映,關於清朝的電視劇卻是比較多,但不能說很少碰明朝戲,漢、晉、唐、宋、元等朝代的歷史劇同樣很少。

歷史正劇總量較少,清宮戲近年數量較多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正劇,相較於數千年的古代史,歷史正劇的總量總體偏少是事實。我印象中比較偏向歷史正劇的僅有《東周列國》系列、《臥薪嚐膽》、《大秦帝國》系列、《秦始皇》、《楚漢傳奇》、《漢武大帝》、《貞觀之治》、《貞觀長歌》、《武則天》、《唐明皇》、《朱元璋》、《大明王朝1566》、《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走向共和》等。

將這些電視劇按朝代來分,每個朝代不過幾部,而國祚300餘年的兩宋更是一部都沒有(《大宋傳奇趙匡胤》屬於傳奇劇)。相較於數千年的歷史來說,這個數量確實有些太少,且大多數都是上世紀的產物。

而清朝電視劇數量偏多也是事實,尤其是近些年,清宮戲的產量的確很大。從早期的《戲說乾隆》、《還珠格格》、《慈禧西行》等,到前些年的《大清後宮之還君明珠》、《步步驚心》、《宮鎖心玉》、《甄嬛傳》、《宮鎖珠簾》、《金枝欲孽》等,再到近期比較火的《延禧攻略》、《如懿傳》等等。

僅從數量上講,清朝的電視劇總量和其他朝代加起來的數量差不多。那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為何清宮戲這麼多,而其他朝代電視劇數量那麼少

我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由以下幾點原因造成的。

1、清朝年代較近。我想這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由於清朝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因此不論是歷史文獻還是民間傳聞整體較多,改編難度較小。而其他朝代由於年代較遠,這導致其他朝代的故事改編難度極大。

2、清朝小說較多。這是造成近年來清宮戲較多的一個主要原因,近些年小說改編電視劇的數量急劇增多,而清朝小說在歷史類小說中不僅數量多、且熱度高。這種現象我想應該有第一點原因的影響,作為小說作者,考證距離較遠的朝代畢竟難度較大。

3、歷史正劇過於小眾。這同樣是事實,不論是正史類文學作品、還是電視劇,總體來說過於小眾,這點其實在“悟空問答”也能體現出來,歷史頻道的流量顯然無法與其他熱門頻道相提並論。在如今以收視率為核心的電視劇行業,拍攝小眾電視劇顯然不是個好的選擇,除非不以盈利為目的。

4、觀眾群體變化。很顯然,近些年的電視劇觀眾群體越來越年輕化和女性化,因此側重於愛情和宮斗的電視劇收視率要普遍高於正史類電視劇。而電視劇的製作方無疑要考慮到受眾的喜好,於是便造成了大量清宮戲的出現。

近些年,古裝電視劇可以說是走向了兩個極端,清朝和先秦時期的電視劇數量顯然要比其他朝代多很多,像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唐朝、五代十國、兩宋、元朝都成為了冷門,而不僅僅是明朝。


香茗史館


原因很多,重要的原因有幾點:1:滿清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遺留歷史文獻也比較全面,歷史跨度離我們這個時代最近

2:近二十年左右一些清史專家對於滿清的吹捧,什麼這個千古一帝,那個十全老人,像二月河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等等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對公眾影響也特別大

3:漢人民族被滿清斷章取義的以儒家糟粕統治二百多年,骨子裡依然很喜歡那種滿清特有的封建的奴才思想在作祟,幻想自己也能成為封建老爺,如果不是五四運動的激進文化改造,恐怕還要嚴重

4:明史是滿人寫的,貶低程度可想而知,漢族的朱元璋從要飯的成為大明開國太祖,永樂成祖,明朝這二帝,難道就真不如清史專家吹捧的康雍乾,明成祖的開明,文治武功,對於華夏的貢獻就真的稱不得千古一帝嗎?

5:現在沒有人真正的去從客觀的角度研究明史,基本都採用滿清遺留的明代文獻做參考,滿人通過文字獄留下的還能是些什麼?

6:小結:滿清一朝,滿人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分子(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為什麼滿清不說量滿清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由此可見一搬),滿漢大防,禁止滿漢通婚,剃髮易服,文字獄,愚民統治勝過歷朝歷代,完全是在開歷史倒車,最終導致中華民族亡國滅種,絕對不應對其任何一個帝王進行美化,歌頌。


俠客1840


明朝戲之所以很少有導演碰,原因其實特別簡單,就是因為不願意拍

詳細闡釋的話,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市場原因



目前的電視劇市場,主流受眾就是女性。而女性同胞的喜好與男士不同,男士喜歡權謀、商戰之類,而女性則更專注於後宮的爾虞我詐。皇帝與後宮眾嬪妃之間的愛恨情仇,眾嬪妃之間的勾心鬥角,無一不牽動著眾多女性內心深處的熊熊八卦之火。

而明朝歷史與清朝有太多的不同,清朝後宮之間的爭鬥遠比明朝精彩,因為歷史上的明朝,皇帝再無能,對後宮則擁有絕對的控制力,後宮也沒有能力干政,受寵達歷史巔峰的萬貴妃終其一生都未能跨出那一步!因為拍不了宮鬥戲,所以很少有團隊會拍明朝題材,因為不能很好迎合市場潮流!

為投資回報考慮,他們不願意拍!


第二:難度問題



明朝適合拍影視劇的人物和題材其實特別多,但是拍起來難度很高。因為明朝與清朝不同,明朝各利益集團之間的爭鬥格局宏大,而且非常複雜。這樣的情節如果要搬上屏幕,難度不是一般的高,光改編劇情就夠編劇團隊喝一壺的!

稍有不慎,就會拍糊。而同樣的精力,少說可以拍出好幾倍戲份的辮子戲,那麼,吃力不討好的事,自然做的人就會很少。

為創作難度考慮,他們不願意拍!


第三:審核原因


比如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北京保衛戰”,就特別適合拍成蕩氣迴腸的大片。而且國內有這個能力的導演還有好幾位!但是這個劇情衝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內部矛盾,能不能通過審核也是個問題。

明朝的戰爭不是漢蒙矛盾就是漢滿矛盾,這個分寸很難把握!

為審核難通過考慮,他們不願意拍!



但是還是有高手能把明朝這種高難度題材拍的蕩氣迴腸,比如說張黎的《大明王朝1566》,所以歸根到底還是能力問題!



電影基本法


明朝戲應該不算少吧,最近幾年我自己就看了幾個很不錯的。電視劇如《大明王朝1566》,電影有《大明劫》《繡春刀1》《繡春刀2》。這些都是上層之作,雖然比起清宮戲數量少,但質量碾壓,我就分別談談吧。

1、《大明王朝1566》

朝廷財政虧空,南北方都有憂患。最高御前會議確定化解財政危機的方法,通過改稻為桑提高絲綢出口對沖危機。這個任務落到了浙江上,而皇帝、嚴嵩、裕王以及江浙地方官都有自己的私貨,從一開始就是你中有我,顯然沒人希望慢慢來。


(君王也有私心)

代價就是各種事件,各種人免職,卻依然沒法解決問題。最為諷刺的是,首富只是個空皮囊,真正的收入到了皇帝、嚴閣老、江浙地方官那裡。而他們又是推動改稻為桑的人。

沒有人關心百姓,除了級別學歷低的海瑞,也只有他去捅破了天。

2、《大明劫》

開封的被圍,只會面、水來回加的崇禎皇帝把在監獄裡的孫傳庭放出來,讓他帶兵救援。除了獄的孫傳庭回了家,然後上任先統一事權。

(孫傳庭之問)

慢慢的,他發現最大的敵人不是闖軍、不是瘟疫,而是系統內部的蛀蟲。提出了孫傳庭之問。

3、《繡春刀1》

說:你假傳聖旨?

答:我找到你們的時候,你們就是死人了。螻蟻一般的你們。

這個系統就是這麼殘酷,沒什麼道理可言。趙靖忠要借他們的手殺魏忠賢以保障自己安穩。皇帝要魏忠賢的錢解決遼東危機。

(繡春刀)

而壓在這下面的是錦衣衛的三個基層軍官,沒什麼選擇,卻被捲入旋渦,這就是宿命。

4、《繡春刀2》

要想不這麼死,就得換個活法。

薩爾滸之戰,西路軍幾萬精銳就像割草一般的沒了。陸文昭、沈煉僥倖活下來,都在錦衣衛當差。幕後的信王一步步把自己的人賣出去,自己獲得了最高權力。

到最後,北齋明白了,陸文昭師兄妹也明白了,沈煉也明白了,魏公公也明白了。不過意義都不大了。在歷史進程中,過客的意義過了就沒有了。

(繡春刀2)

明朝的歷史劇不算多,質量高的這幾年主要是這幾部。相信在未來應該有更多。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