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作為農村教育工作者依照農村環境來看,“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真心還適用嗎?你怎麼看?

Lengyu


君山就是一名農村教育工作者,也一直信奉一個觀點:

一個老師在教育學生上,可以找到更好、更適合與自己的方法。即使不能夠教育好學生吧,起碼也能夠運用這些方法,可以讓自己能夠做到轉化大部分人的同時,也能夠明哲保身。

所以,我來回答你的這個問題,我認為還是比較合適的。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最早出自教育家陳鶴琴之口。原本指的是一個老師的教育理想,就是,一個老師應該把教育好學生作為自己的終身追求。

但是,後來這句話被很多人歪解了,變成了對於一個老師教育無能的指責。尤其現在一些領導特別喜歡這句話,每每開會,一提到老師,一遇到問題,就會用這句話來鞭策老師。

大部分老師現在對於這幾句話,估計已經是恨多愛少吧。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理解這句話呢?這句話說的是事實麼?對於現在的學生還適用麼?

對於這些問題,我有如下看法:

1、話是對的,但是指代的對象,我們在理解上狹隘了。

這世界上,確實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因為每個孩子剛剛降生到這個世界上,就如白紙一般,上面要有什麼樣的色彩,那是我們後天又老師加上去的。

但是,我們要注意了,這個老師,就一定指的是學校裡的老師麼?當然不是。這個老師,包括家長、包括孩子身邊的朋友、然後再是我們學校的老師。前兩者對於孩子的影響,說真的,遠大於學校的老師。

所以,一個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是這麼多“老師”綜合的產物。但是,我們卻要求學校的老師,來單方面完成孩子教育轉化的任務,這顯然本身就是錯誤的。

2、對於“好”的標準,我們現在在理解上也有偏差。

什麼叫好?我們現在理解的好是,考試100分、平時乖一點兒、不給你惹事。這是你從應試教育的角度在評價這個孩子。但是,我們有沒有反思過,用一套標準去評判所有的學生,這真的合理麼?

這就好比大象與猴子。你讓大象和猴子比爬樹,大象自然是要輸的。但如果兩者比游泳呢?

很多孩子,他可能根本就不適合讀書,本身生性就好動,你卻強制他坐在教室裡、強制他好好學習,還把這些內容作為“教好他”的標準,那麼,這個世界上,自然就會有教不好的學生。

但如果反過來想呢?讓愛體育的孩子玩體育、讓勞動積極的孩子在勞動中獲得鼓勵、讓活潑好動的孩子去唱歌跳舞。各類人才都按各自的特長去發展,真正因材施教,又怎麼會有教不好的學生呢?

所以,這句話是對的。但是,我們的教育理念其實不對。

3、農村的孩子,也並非無可救藥,但是,一個老師要花在其身上的代價,有時太大,就怕老師花不起。

現在的農村,單親家庭、留守家庭、重組家庭很多。這些家庭的孩子,很難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愛,缺乏家庭教育的支撐,這是他們普遍處於的一種狀況。

所以,老師在教育這樣的孩子時,我的觀點是:不是不能挽救,但是代價太大,一個老師,我怕你花不起。

比如有一個女生。父母離異後,又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那麼這個學生在父母雙方看來,就都是多餘的。常年處在外婆家。到了初中,這個女生經常自CAN、離家出走、甚至是翻牆逃課。後來,她告訴我,她為什麼要這樣。她說,爸媽都不來看她。她想他們了,他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夠見到他們的面。即使被他們罵幾句,她也覺得幸福。後來,這個孩子休學了。

這樣的孩子。其實我們老師非常清楚,只要給她一個完整的家,她就可能獲救了。但是,請問屏幕前的老師,你真能偉大到給她一個家麼?

而且,這樣的學生,在農村並不是個例。我們救的了一個,但終歸還會有一群。即使我們再偉大,在農村,終歸還會存在教不好的孩子。這就是客觀事實。

結束語:

以上,就是君山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總結一下:

我認為,理論上,“世上確實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但也僅僅存在於理論上。因為這個能教好這個學生的老師,除了在校老師以外,還包括父母、包括他們的朋友;同時,我們的教育評價方式,也限制了我們教好所有的學生。另外,在農村,老師要教育好一個學生,顯然花費的代價將更高。

以上回答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你好,我是君山,一線教師,愛談一點教育,如果你也喜歡,歡迎關注我,君山期待與你進行交流!


君山老師


不贊同。

我以前沒當過老師以前,覺得天下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等我當了老師後,發現,學生與學生之間差異真的天壤之別。

我記得,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一些知識點,簡單點一下,他就能明白,而有些孩子,不管我用哪種方法教,就是教不會。

我自認,已經很和善,很有耐心,儘量站在孩子立場去考慮問題,可能還是我方法不到位吧。

不過,我一般不會以此就認定,這個孩子就是這樣或者那樣。這樣對孩子不公平,雖然有時候我心急,但仍舊相信,孩子有他自己的時間。

只是,我再也不輕易說,孩子教不好都是老師鍋,知道了當老師的不易與無奈。


初中家長必修課


這句話我個人覺得是錯誤的,因為老師都是盡心的教你,但是你不願意學,就比如我以前的老師我不去上學她都來我家好好的跟我說但是我辜負了她我去了又走了,現在在外面幾年想了想當時老師對我真的挺好我學習不好天天打架被叫家長,她都沒放棄過我只是我辜負了她。現在我特別想跟她說句對不起!楊老師!


大佬館點


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這句話是適用的,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根本不適用,畢竟這是以人為本的社會,每個人的經歷、閱歷、能力、資歷、資質、身份、背景都是不同的,所以誰也不敢保證誰的方法或方式就能教好一個學生。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這句話我是認可的,不管孩子如何頑皮,如果老師能找到那個契合點,還是可以教好孩子的,但好與壞,教會與教不會的定義什麼?標準是什麼?很多人給出的標準都是利己性的,也是不尊重客觀事實的。

如果把這句話反過來說“老師教的都不錯,但孩子就是不認真學”,很多人認為這是老師的責任,但真的是老師的責任麼?現在的老師,以及相關的規定,老師能左右孩子言行的權利是越來越小,老師能做到的也僅僅是把知識按照既定的程序傳授給孩子,當孩子用心學習時,遇到不解之處再諮詢老師。

也就是說,再好的老師也得遇到有上進心的學生才能教好他。而那些不上進或者乾脆沒有把學習當回事的學生,哪怕老師再優秀也是白搭。

很多人會說,還是老師水平不行,如果老師水平高,再貪玩的孩子也能教好他。那麼問題來了,老師雖然有很多種,但我們所謂的老師只是負責在學校傳授其知識,而沒有義務去對學生生活上、成長上、三關上進行糾正,而能在這些方面作為孩子老師的,只有父母,也就是說很多明明是家長的義務,卻強加給了老師。

師者,答疑解惑也。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就是能指點我們、幫助我們成長的都可以稱之為老師。那麼負責文化知識教育的是老師,那麼給孩子做啟蒙教育、教導孩子人生哲理的家長算不算老師呢?身邊的朋友、同事、上司、下屬又都算不算老師呢?而學校的老師只是負責了孩子在某一方面、某一階段的啟蒙,那麼其他方面的教育又有誰來負責,或者說誰能保證教好他們呢?

所以,老師與學生之間教好、教不好是雙方面的事,並不是單純的靠一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取得成就的。這完全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而且很多家長本身的教育方式就有問題,自己都管不住自己的孩子(想管有一百種方法,不相管有1000萬個藉口),卻把這種期許嫁接給了老師。

孩子出了問題就賴老師,孩子學習不好就賴老師,孩子不聽話也賴老師,但真的是老師的錯麼?自己親生的孩子,什麼德行,我想作為家長比誰都清楚。

所以,如果老師不盡心教學生,或者本身的教學方法、方式有問題,那麼這句話就適用。但如果老師盡心了,也因材施教了,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努力幫助了那些想要上進、努力學習的孩子們,如果還是學不好,那就要找找孩子本身的問題了,比如家庭環境不好,家長三觀不正,經濟條件不允許,孩子不喜歡學習等等。這都是潛在的問題所在,根本不是現在意義上的老師能解決的。


新農志


不管在農村,還是在城市,提出這句看似正確無比口號的第一個人,一定是個對兒童心理與成長,對學生教育一無所知的混蛋。

理由如下所述:

一個孩子,能不能教好,不完全取決於老師。

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到進入小學開始啟蒙學習,中間至少有六七年的時間。如果拋開幼兒園時間,至少也會有三四年時間是不跟老師在一起的。

也就是說,三四年的時間裡,尤其是在性格、習慣、品德、表達、接受能力等等各方面綜合素養的養成方面,教師是長臂管轄不到的。準確的說,小學入學之前的六七年裡,家庭教育水裡高低,直接決定了入學之後老師教的好不好。

這個時期孩子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入學以後能不能被老師教好。

顯然,提出這一論斷的人,對於兒童期間孩子的心理和成長環境,父母綜合素質高低等決定性因素一無所知。

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這樣的例子。入學之前,各方面教育的好孩子,入學之後很快適應,無論哪個老師教,都會得心應手。也有個別孩子,無論誰教,就是一頭霧水。神仙老師也沒有辦法。

舉個極端例子:找個狼孩、豬孩、猴孩,讓那個提出這個口號的教師來叫叫看?保準讓他半天就抱頭鼠竄,溜之大吉。

提這種漂亮口號的人,大多都是機會主義者,是為了讓領導喜歡高興而做的即興表演。如果你認真了,就會把你累死。

在我們國家,總體教育水平很低。受本科以上教育的人僅佔總人口的5%。這也就意味著大多數家長,不一定怎麼會從小塑造和教育孩子。準確的說,入學前的小孩子,綜合素質層次不齊,差異很大。就是有一部分孩子,無論如何引導教育,就是不開竅。

別說教師教不好,父母教不好,誰都沒法把這個孩子教好。

這樣的小惡魔一樣的孩子,中外都有,不鮮見。


三月森林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一說出自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雖不知陳老先生是在什麼特定條件和環境下說出此語,但近年來圍繞此語的爭論一直不斷。    

現在的教育教學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學生是有情感的人,不是裝知識的容器,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當今的學生處在經濟社會,競爭時代,他們面對的是挑戰,如果沒有真才實學,怎麼適應社會呢?我感覺現在的學生也在鑽教育的空子,拿著法律當作他們的保護傘,來遮掩他們的缺點錯誤,不能正視自己,不能關注社會,不能吃苦,貪圖享受,好逸惡勞,手不能提籃,肩不能擔擔,他們在溫室中成長。 

 

  首先,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作為教育工作者,對超出自己能力和責任範圍的事往往無能為力,只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可能地做好自己的事,履好自己的職。一句“沒有……只有……”把所有的教育責任全推給老師,顯然違背教育規律。  

其次,同一個班的學生,接受的教育信息應該是一樣的,但這些信息經過學生自己的詮釋和處理,變成他們各自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後,結果就不大相同,得到的情感體驗也不盡相同,原因何在?除接受能力、智力水平的客觀差異外,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內因,是學生自己,老師的教化只有通過學生的內化才能發揮作用。而“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過分強調了外因的影響,忽視了內因的決定性作用;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視學生為等待雕塑的作品,只需外部雕琢就能成為藝術品。不能不說這是對教育對象、教育環境的理想化。

  

任何一個學生,他的心智、能力都是動態的,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發展,而且是錯綜複雜的,甚至是無法預知的; 任何一個老師,他的能力,他的教育技巧,他認識和理解學生的能力,他的預知能力,他的判斷能力,他本身的知識,都是有限的,而不是無所不能,可以說教育學生本身就是一個探索和學習的過程;所以作為一個老師,你就無法確定某個學生到底是不是已經無藥可救,即使你用盡你所知道的所有方法都教不好的學生,並不代表已別無他法。你搬不動的石頭,別人未必搬不動;現在搬不動的石頭,將來也不是一定搬不動。愛因斯坦三、四歲了還不大會說話,他父母甚至以為他是傻子;愛迪生小學時也被老師認為古怪,最後被逐出校園。結果他們都成了偉大的人。 

總之,個人認為教學的結果不是有某個因素造成的,而是綜合因素的影響。在農村的教育環境與城市的教育環境有一定的差異,但作為教育者應該盡力而為。人們常說教師這個職業就是良心活,做到問心無愧就好。


101個王老師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是我們領導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但我個人很不喜歡這句話!

孩子成績的好壞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孩子,家長和老師這三個方面。但“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對老師的作用強調的過於重了,似乎是在說:瞧,孩子考得差是因為老師教的差!

同一個老師同一個班級,可以教出滿分學生,同樣他的班級也可能出現不及格的孩子。作為老師,是不是可以說:師傅引進門,學藝在個人?

成績的好壞需要多方配合,學生學習習慣好,專注度高,領悟能力強,又喜歡上課的老師,願意配合老師的教學安排。任課老師師德好,平易近人,專業知識強,講課深入淺出,學生容易聽懂!這種情況下,學生學不好就奇怪了!

但遇到油鹽不進的學生,任憑老師說什麼,做什麼,他就是不願意學,這種情況下就是請來所謂的名師也難見成效。

叫醒一個睡著的人很容易,但是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很難。對於一個想學的孩子,無論基礎怎麼樣,老師慢慢教,他們總會進步的!但對於一個已經鐵了心放棄學習的孩子,這就有些難辦了!


涼夏和暖冬


你好,我是贊同這句話的。具體到農村環境來說,其實也應該是有教無類的,孩子們對學習的渴望是相通的。這是第一點,所以老師您的用心肯定會有成果,只是多少的問題,教育的成功,不僅是分數的高低而且關鍵事育人,這一點,可能目前看不出來,也不做評議,但是會影響孩子的一輩子,很有意義;二,農村目前來說,好些家庭好一些或者父母在外的,有能力自己帶的孩子都出來讀書了。留守的大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這即是憂心其實也是好事,為啥呢,憂心是擔心家庭沒人管,好事是孩子少了,老師單獨對小孩的教學時間多了,只要孩子向學,也是能出成績的。三,農村教育的難點是對孩子缺乏關愛,這方面既有父母關愛的缺失,也有老師的混日子。所以對孩子多些關心,關愛,會有回報的。最後,用“教育是根植於愛的”這句話向所有農村中小學老師致敬。相信緣於愛,根植於愛,必然會讓孩子們感受到愛!他們會給我們應有的回應的!!!


不得了6881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陳鶴琴老師說的話沒毛病,僅僅只是強教師的責任感而已。有毛病的是把這句話曲解推廣的人,愣是把它當做噎人和抬槓的論據,可氣又可笑。

意思是指學生的成績差歸結於老師的教育出現了問題,是因為老師的教育無方而使學生得不到好教育方式,學生沒錯,那就是老師教育的方法不當,是這兩句話的本意。

其實,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教育學生應做到“因材施材”、“適材適用”。但現在到了別人的嘴裡都變了,學生不成材是老師沒教好、員工不會做是幹部沒帶好,這是何等的荒唐。 每學生個性不同,雖然教育內容一樣,如何才能使學生一起共同成長?十個手指還有長短,何況是一個班四、五十個學生!要想全部達到教育標準要求是多難!

另外,老師有教育方法的優劣,會教的老師有較好的方法去開導學生,但如果硬將學生沒學懂就怪老師,那是強人所難!

學業有難易、術業有專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員!“因材施教”才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用戶可愛小蘋果


這個問題首先給我們設置了一個產生的條件“依照農村環境來看”,那麼我們首先比較一下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具體有哪些差距。

1、成長環境。城市裡的孩子從小就接觸到各式各樣的課外教育,農村孩子放學後就得幫助家裡幹農活,從他們接觸事物的廣度和寬度上是有巨大差別的。成長環境勢必造成的就是他們的性格特點,農村孩子多數內向,更多的來自於自己的不自信。

2、視角眼界。城市裡的孩子接觸新事物的機會是很多的,舉個例子,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共享單車是從農村開始普及,才是城市。我們常說“見多識廣”,很多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對於事物的領悟和認知上能差出兩個年齡以上。

3、師資水平。農村老師本身更多的也是農村出身,所以使得本身他們在教育教學中就會受到一些侷限,勢必也會影響他所教的學生。而且現在水平更高的老師,基本上都會被挖到城市裡更好的學校裡去。

所以再回答你的問題,在這種條件下,學習不好的全部原因只是由師資造成的嗎?顯然會有所偏頗。一個孩子的成才是綜合因素共同的影響,老師很重要,但是孩子也很重要。

目前只有考上大學,才能真正實現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共享一片藍天”,但是考學的道路上,農村孩子只有比城市學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別無他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