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90年代進城農民工們:為國家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發財者寥寥無幾


【從城裡歸來的年輕人】大家都知道,我國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正式對外開放。這一偉大政策對我國的發展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座座城市迅速得以發展,國家面貌日新月異,但我們不能一批又一批進城農民工對城市發展的貢獻,正是這些勤勞肯幹的農民工們造就了今天的中國。資料顯示,從80年代就已經有農民工陸續進城工作,到90年代大量農民工開始進城。

【從城裡歸來的年輕女孩】這是一組反映90年的城市農民工的真實情況。為了改善家庭經濟情況,這些農民工遠離家鄉故土,從事最辛苦的工作。專家表示,“中國改革開放創造出人類命運史上絕無僅有的跨越式發展道路,中國農民工則闖出了一條世界農業勞動力轉移史上的超常規發展道路。”

【工廠女職工在吃飯】與男農民工主要從事建築業不同,女農民工主要在工廠流水線上工作,這是一種重複性勞動,很多女孩也在工廠流水線上度過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歲月。毫無疑問,這些年輕女孩為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工地上的農民工】有人說,農民工,既是個稱呼,更是段厚重的歷史。改革開放40年間,他們用雙手和汗水,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創造了一個個奇蹟。然而,90年代的農民工從事的行業非常有限,很多人只能從事體力勞動,以至於收入很少,因此很多人根本無法通過打工來實現發家致富。

【製造玩具的車間】40多年來,農民工們全程見證了祖國的每一步發展。有人說,“他們從我們身邊匆匆掠過,城市的霓虹燈像天上的繁星,映著他們疲憊的身影,他們在每個城市裡小心翼翼地生活,血汗錢從不捨得多花一分,心裡永遠裝著遠方的家。”

【農民工準備乘坐火車回家】對於當時的農民工來說,綠皮火車永遠是第一選擇,尤其是工作城市距離家鄉很遠的地方。由於沒有網上購買,很多火車票只能通過火車站售票處或者代售點來購買,結果很多農民工為了買到一張返鄉火車票,不惜徹夜排隊。當時購票難的情況,與如今似乎並沒有多大的差別。


【集體宿舍】舉個例子,就知道當時農民工的收入情況。深圳作為中國最先開放的地區,90年代時深圳農民工主要來自四川、江西、湖南、廣西、貴州等南方地。一名名叫陳剛的40歲農民工,由於沒有技術只能在工地上挖基礎,1994年他第一個月的工資是390元錢。

【閱讀家書】在電話還是稀罕物的時代,書信成為農民工與家人聯繫的唯一方式。中國人講究安土重遷,如果不是農村生活實在是艱難,這些年輕女孩根本不可能出現在城市的工廠裡。然而,迫切想改變自身命運的女孩們,毅然選擇了去沿海城市去打拼。

【年輕的髮廊妹】農民工進城也是國家政策影響的結果,1984年,我國首次出現了農民賣糧難的問題,這意味著農業生產的收益下降。而之前在農村推行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得大量農民不再僅僅圍著土地轉。同時,城市急需大量勞動力,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又一批農民工進城了。


【農民工在看年輕人唱卡拉OK】“進廠”是90年代一個非常時髦的字眼,尤其是對那些剛剛走出農村的打工者而言。“包吃包住”這樣的宣傳字眼,更使廣東等沿海省份的城市彙集了大量來自全國各地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