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不吃“快餐”、只爭first in class的康乃德

不吃“快餐”、只爭first in class的康乃德

將患者的切身需求作為自己奮鬥目標是每一個醫藥人涉足該領域的初衷,往大了說,大部分醫藥人都有一顆普世心。在康乃德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潘武賓看來,專注、技術、創新、創始團隊的和睦,是創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佐證潘武賓這套方法論的,就包含其近八年所取得的成績。2012年,潘武賓、鄭偉兩位30餘年的老朋友聯合創辦了康乃德生物醫藥有限公司。這家看似初創年輕企業,在隨後幾年內分別完成天使輪、A輪及B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達8000萬美元,近期又有新的融資動態。

目前,康乃德推出了多款自身免疫病和炎症領域的原研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這些藥是真正的原研藥,而非稍微改變原研藥的化學結構而得到的“高仿”原研藥——Me too藥。截止發稿,康乃德已有兩款藥物正在進行著不同時期的臨床研究。

在自身免疫領域浸淫多年,只爭first in class

“要想在一個領域有所建樹,有競爭力,必須做自己熟悉且市場前景大的領域。”

鄭偉表示道。

2012年成立的康乃德,是潘武賓的第二次創業,但是鄭偉首次自主創業。潘武賓曾以聯合創始人的身份參與創建了“Crown Bioscience, Inc.(中美冠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並先後任中國區總裁、中美冠科COO和執行副總裁。而鄭偉在美國也是先後服務過三家自身免疫和炎症相關的納斯達克上市企業。

潘武賓對此這樣闡述到:“我們都在自身免疫病和炎症領域幹了二十多年了。”雖然都是醫藥領域的項目,但在業務側重點上卻略有差異,現在的康乃德是一家臨床階段醫藥研發公司,致力於開發治療自身免疫疾病和炎症的免疫調節劑新藥。

康乃德是自帶自身免疫病和炎症的基因,這使其有先天的優勢,這也是在創新藥“寒冬”就敢萌生出康乃德要做創新藥的想法,按照潘武賓的話來說:“我們要做first in class,而不是Me too。”可見何其自信。

2011年,中國創新藥開始從‘寒冬’慢慢‘回春’。”鄭偉補充說,“2011年前是創新藥的‘冬天’,大家都沒意識道‘春天就要到了’,以為‘冬天’之後還是‘冬天’,就連當時的一些資本都在說不投創新藥。”鄭偉補充到:“國產創新藥研發從2011年逐漸步入春天,國內逐漸利好的創新藥市場大環境,讓一些沒有及時轉型的企業錯失良機,好在康乃德不在其中,踏國產新藥研發的春風穩步發展。”

從政策方面來說,2009年5月,國家正式啟動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工作,其中大半資金用於鼓勵企業新藥項目研發。“其實,現在中國醫藥市場正處於從仿製藥到創新藥的起飛階段,醫藥工業轉型與國家提出的供給側改革轉型是契合的。”易凱資本董事總經理張驍表示。但萬事開頭難,起初很多人還是持“觀望”態度。如今,近100個品種獲得新藥證書,獲批新藥數量是專項實施前的5倍左右,充分說明了在政策層面對創新藥的持續、堅定的支持。

據智研諮詢發佈的報告,2010-2017年,在我國獲得全球首批的NME(新分子實體)/BLA(新生物製品)藥物就達到18個。2018年,國家藥監局通過優先審批,前所未有地批准了包括10個國產新藥在內的48款全新藥物快速上市。國內創新藥的利好是“質”與“量”雙管齊下。

乘著政策及大環境利好的快車,在康乃德成立的第三年也就是2015年,康乃德基於T細胞免疫調節自主研發出了第一個新藥發現平臺,該平臺技術也成功獲得了專利。依託這一平臺,康乃德做出了其CBP-307、CBP-201等核心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成立至今康乃德員工人數不超過五十人,卻撐起公司近4億元的估值,這除了得益於康乃德“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的經營理外,還與其鄭偉、潘武賓、Mike A、Lei Sun、Stuart J. Swiedler等技術管理層密不可分。

兩款新藥三種適應症步入臨床,搶灘百億美元的自身免疫病市場

康乃德目前的產品管線主要包括三款候選藥物,包括CBP-307、CBP-201和CBP-174。其中,CBP-307的臨床數量與進展最為領先。

不吃“快餐”、只争first in class的康乃德

CBP-307是康乃德正在開發一個高度差異化的小分子S1P1和S1P5口服調節劑,主要用於治療包括多發性硬化症、炎症性腸病、牛皮癬、類風關等自身免疫疾病。目前已經在澳大利亞和中國完成臨床I期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評估了其耐受性、藥代學和藥效學試驗,不僅如此,作為1.1類新藥CBP-307已經進入Ⅱ期臨床試驗。

2019年1月,康乃德對外公佈了其第二大產品——CBP-201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針對在中重度特異性皮炎患者中的1b臨床研究數據。數據表明,CBP-201與國際公認的溼疹標準生物療法Dupliumab的臨床數據相比,CBP-201在治療4周後展現出療效遠比標準規定的16周要好,且其安全性也得到了肯定。預計在2020年第一季度,在包括美國及歐洲數十個臨床試驗中心入組超過200名患者,進行CBP-201治療中重度特異性皮炎的2b全球臨床研究。

CBP-201的潛在市場巨大,不少國際巨頭也紛紛涉足CBP-201的相關適應症領域。2019年12月7日,強生對外宣佈,其以7.5億美元買下Xbiotech研發的IL-1α抗體Bermekimab在皮膚科適應症的全球權益。需要注意的是,當時Bermekimab僅有臨床Ⅰ期數據,根據協議,強生將負責正在進行的特應性皮炎(溼疹,AD)和化膿性汗腺炎(HS)二期臨床研究。

不僅如此,賽諾菲也曾在2019年業績報告中指出,其產品管線中的腫瘤和免疫炎症領域的藥品在2019年貢獻了雙位數的增長。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莫過於治皮炎的Dupixent,上市僅3年累計銷售額就突破了20億歐元,賽諾菲直言Dupixent的銷售峰值有望突破100億歐元。

除此之外,康乃德旗下還有另外三款產品CBP-174、CBP-233、CBP-312及CBP-201的部分適應症研究還處於臨床前階段。其中,用於治療鼻炎、皮炎的口服化藥CBP-174是康乃德產品線中為數不多從國外引進的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康乃德在知識產權方面也可圈可點。康乃德十分注重產品的合法權益,其管線內自主研發的產品幾乎都有全球知識產權,以保障康乃德每個候選藥物在全球發展和商業化的合法權益。甚至是從國外引進的CBP-174,康乃德都有該藥的全球獨家專利授權。也正是這種超前的知識產權意識,使康乃德踐行著其“掌握住核心價值,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的經營理念,同時成就了康乃德靈活地獨立發展以及其價值最大化。

不難發現,目前康乃德已進入臨床的藥物都可治療多個自身免疫病的適應症。有報道指出,自身免疫病市場是除腫瘤市場外,規模最大、增長速度最快。預計2020年,全球自身免疫疾病市場規模將達到4200多億,中國預計2023年潛在市場規模達377億,複合增長率高達23%。鄭偉也表示,目前全球範圍內一個自身免疫病的適應症的市場規模就高達50億美元。

然而,看似美好的自身免疫病和炎症領域,在藍海下還潛藏著很多挑戰,例如,國內自身免疫病用藥的市場教育至今尚未做好。張驍對億歐大健康表示,自身免疫病確實有很大的市場,但在中國,大家在自身免疫病用藥方面的態度大多是不太積極的,對於類似輕度慢性過敏性皮炎這種不致命的自身免疫病,更多的人並不會首選用藥。

由此可見,康乃德雖然處在高速發展且前景可觀的領域,但還得考慮實際情況。在成功研發好的產品的同時,康乃德還需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進一步完善市場教育。不過對此,康乃德似乎也是信心十足,除了在自身免疫病和炎症佈局的這些藥外,潘武賓對億歐大健康表示,可能還會涉足罕見病領域,並且依舊會做first in class而不是Me too類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