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豬油是一碗熱量滿滿的鄉愁

讓人記憶深刻的美食從來都是質樸且沒有技術含量的。

小時候,那碗豬油下的麵條是至美之味,清湯,漂著蔥花,閃著油光,湯未進嘴,香氣已經抵達腦仁,別有一番勾魂的力量。

豬油的點石成金之力,源於那個年代物資的稀缺。

“花臉巴兒,偷油渣兒,婆婆逮到打嘴巴兒”“月亮光光,豬油香香……”此類童謠,流傳於江南,是中年大叔和大姐的兒時記憶。

那時,一碗豬油飯、一碗油渣面,就是令人銷魂的人間珍饈。人們買豬肉時,並不介意肥肉多於瘦肉,因為肥肉可以拿來熬油。

猪油是一碗热量满满的乡愁

炒菜的時候,用一塊豆腐大小的肥肉,就著熱鍋往鍋上抹一圈,留下豬油漬,能蹭上一些肉味,就已是一盤用心小炒了。抹完將豬油放在灶頭上的一隻小碗裡,等下次做菜的時候再用,直到那一小塊肥肉磨得精光,油漬淨盡。

豬油滋潤了人們的胃,承載了一代人的記憶,那是一碗熱量滿滿的鄉愁。童年時,姥姥在鐵鍋裡用豬油蒸糯米飯,底下墊一層荷葉,等待著豬油糯米飯蒸好的時候,我的口水已經流了一地。我還會給切片的饅頭抹上豬油,放在爐子上烤,再在上面撒點鹽和辣椒麵,這是我至今都惦念的零食。

豬油渣是人間罕見的美味。母親熬豬油的時候,我們姐弟倆就像小狗般守在鍋邊,看著白花花的肥肉慢慢擠出身上所有的油分,再凋零成一小團黃褐色的豬油渣。

拈起一粒放進嘴裡,咬碎油渣後,深藏在裡面的豬油在嘴巴里濺出,油順著喉嚨滑下去,乾涸已久的腸胃頃刻間被歡快地滋潤了,彷彿要把心都融化掉。

後來讀到作家尤今寫的一段令人直拍大腿的描述:“極端的脆,輕輕一咬,咔嚓一聲,天崩地裂,小小一團豬油像噴泉一樣,猛地激射而出,芬芳四溢,那種達於極致的酥香,使腦細胞也大大地受到了震盪,驚歎之餘,魂魄悠悠出竅。”

猪油是一碗热量满满的乡愁

一個豬油罐,成為全家人心裡的藏寶罐。在姥姥家,無論日子好過不好過,到了年關,家家戶戶都要殺一頭豬。臘肉、醃豬頭什麼的,早則元宵節遲則清明節必定會告罄。唯獨那罐豬油,還是封得好好的,至少要吃上半年。

那個年歲的人,臉色大多是菜色或發黃,我們家個個白裡透紅。母親回憶起來,驕傲地把原因歸結為自己會持家,豬油功勞大。

家裡那個薑黃色的罈子,烏禿禿的,敦實耐用,其貌不揚但卻是家族記憶的圖騰。每逢家裡炒青菜、炒南瓜、炒茄子、煎豆腐,或者下麵條,用鍋鏟把罐子裡的豬油剷出,放進高溫的鐵鍋裡,只聽“哧啦”一聲,隨著鐵鍋裡騰出一股油煙,生津之感襲來。

要說有一種家畜,不挑環境不挑食物,易養活又繁殖快,還特別長膘,在物質匱乏的古代能提供巨量的脂肪,那就是豬了。房前屋後壘個圈或者搞個吊腳樓,樓上住人樓下飼養又便利,除了擁有一望無際大草原資源的地區,這種物種誰不愛它呢?

而豬油,在中華烹調史中的應用源遠流長,《周禮·天官冢宰第一》中記載:“凡用禽獻: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犢麛,膳膏腥;冬行鮮羽,膳膏羶。”

“膏腥”,指的就是豬油。可以這樣說,從原始社會將野豬馴服為家豬開始,漫長的中華民族飲食文化史就是一部豬油食用史。

貴州遵義對豬油的愛是挑剔的。當地把豬油分四種,一種是用肥肉煉豬油;一種是花油,纏繞在豬腸上,白白的,像新織好的毛衣線條;一種是板油,從豬肚子處剝下,成塊的像彈好的棉花團,豬肚子上的板油,出油多;最稀少的是豬胃附近的油,當地人認為最養人,有給孕婦吃的習俗,遵義人很早就知道,用豬油來煎雞蛋,是雞蛋最“死得其所”的方式。

潮汕地區是一個極度熱愛豬油的地方,也熱衷於豬的各種部位。汕頭名菜豬肉苦瓜煲,就是將苦瓜切大長塊,與切菱形厚片的五花肉在豬骨濃湯中加蒜瓣同燜,至苦瓜耙軟,蒸透的苦瓜色相黯淡,五花肉看起來慘白。

看起來並不能激發人的食慾,其實苦瓜飽吸了豬肉濃汁,有了豬油賦予的香味,五花肉的味道也沒有被苦瓜篡改,兩種食材都以原始面目示人,如同卸妝後令人驚豔的素顏。

豬油在汕頭菜裡的極致表現是在甜品中的運用。芋泥白果、羔燒茨芋,都是傳統高膽固醇甜品的代表作。羔燒是下豬油、白糖一起燒的方式,聽起來頗為油膩,但吃起來卻是膩中帶著結實的香,越吃越上癮。

羔燒茨芋中的茨是番薯,芋自然是芋頭,將番薯與芋頭切塊,置於白糖加水熬成的糖油與豬油中熬至熟透,一白一黃,也叫羔燒雙色。

做芋泥白果是要花費時間和精力的,芋頭要蒸熟之後碾成泥,還要碾得細緻,再加入白糖與事先加熱的豬油一起不停翻炒,直至三者完全融為一體。白果也是如此,與芋泥分開羔燒,上桌時再放在一起。下功夫的吃食,吃起來自然會特別一些,芋泥糯實,白果軟韌,分明都有些油膩,但撲面而來的香味卻讓人慾罷不能。

汕頭的豬油糖是迄今為止我見到的唯一用豬油做原料的糖果。豬油糖是潮汕地區的一種零食,撕開豬油糖白色的包裝,扔進嘴裡,潤滑爽口,柔軟中帶有豬油的芳香,滿口的甜蜜併兼之油膩粘牙。豬油糖30年前一兩毛錢一顆,現在論斤賣。

猪油是一碗热量满满的乡愁

淮揚菜裡有道幾近失傳的民國蟹餚,是用豬油蒸,是食蟹方式中碩果僅存的以豬油烹製的。民國時期由世界書局印行的菜譜《美味烹調秘訣·食譜大全》中,明確記載了豬油蒸蟹的做法,其實操作起來很是簡單,大致為:喂活蟹喝白酒,開蓋抹上固體狀的豬油,合上蓋後,以薑片打底蒸之。它的味道比平常蒸蟹更出色,豬油經熟溶解,“打通”了蟹的全身“經脈”,破殼而食倍覺肥美。

在眾多食用油中,豬油的香味和滑潤感是其他素油無法替代的。

豬油爆炒青菜,不僅菜的口感綿軟,還有鮮肉的餘香。要是炒制馬蘭頭、薺菜、艾菜等野菜,更應用豬油提鮮。如果用豬油渣來炒,則境界又有提升。

小時候家鄉地標式建築“四大樓”以早點著稱,瘦肉和肥肉切丁製成的醬肉大包,以及將油渣與青菜混合製成餡做出的大包子,至今我尚未遇到能與之媲美的包子。

每年中秋節一過,就到了稻穀歸倉的時候,這又是鄉下人一年辛苦的開頭,秋收了,又開始冬忙。也只有接下來殺年豬的時候,等到冒著熱氣的豬肉下鍋,鄉下人才可以坐下來,就著蒜苗炒肥肉、豬血湯喝上幾頓大酒。

剛殺的年豬,肚子被氣筒吹得滾脹,用大鐵鉤掛著,屠夫用鋒利的殺豬刀,對著白花花的豬肚子“譁”的一聲劃開,一股熱氣騰出來,屠夫總喜歡伸出手掌去摸豬肚子裡白花花的豬油, 等待著這樣的驚喜:“哇,這膘真厚 !”

殘忍的喜悅背後,支撐了許許多多幼小心靈的幸福感。膘厚,豬油就多,小孩們吃到的豬油渣就多。這在以前,也是鄉村衡量一戶人家殷實與否的標誌之一。豬油從豬肚子裡割出來,放入陶罐裡,用鹽攪勻,撒上乾花椒,用蓋子密封好。

半個月過去,豬油就成了臘豬油,再用鐵鍋熬出的純豬油,是豬油臻品。到下個秋至時,還能拿出來用之的,是要被廣為稱讚的,一讚會持家,二贊你家年豬養得好,這都是耐聽的讚賞。而家裡的主婦,在村裡當年的口碑,如同美國高中畢業舞會的王后。

猪油是一碗热量满满的乡愁

我一直都相信,食物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東西,它撫慰心靈,給人勇氣。現在的我,離鄉千里,在他鄉經營著“新故鄉”,也如母親般有著煉豬油、存豬油的習慣。

完成小時候許下的願望“長大了天天吃豬油渣”已然不費力,每次煉豬油,這樣的味道總是飛過長江,穿過隧道,牽引著我匆匆不停的歸途。

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有那樣一種味覺能牽引著回首美好往事一點也不心虛,即便那是高脂高熱的豬油,又算得了什麼呢?

- END -

作者 | 程磊

內容來源 | 《吃和遠方》

排版 | 西湖醋魚

北京烤鴨代言人大董,

劉愷威、張亮、龔琳娜傾情推薦,

特約2019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視覺總監

錢若斐擔綱插畫配圖;

《三聯生活週刊》主筆程磊老師作品。

我們心心念唸的,除了那口好吃的,

更是一些人和一些回憶。

猪油是一碗热量满满的乡愁

《吃和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