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郭嘉不死便無三國,他到底有多恐怖?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您好,這裡是史料小王爺,這個問題我來答!

在網上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句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次又來了一個“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這樣的花,雖然他很厲害,但還不至於恐怖到這種地步!

郭嘉字奉孝,潁川郡陽翟縣人,曾在曹操手下任司空軍祭酒,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之一。郭嘉在《三國志》的記載中可以說是算無遺策, 幾乎沒有失手的時候 ,曹操也極力稱讚他 “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當郭嘉吹遇上郭嘉黑,一度是場場爆滿的大戲,那麼郭嘉到底有多牛?


1、不事袁紹而投曹操

郭嘉曾經是北方霸主袁紹的部下謀士,但郭嘉任職一段時間後,卻發現袁紹不堪大用,棄之而去。後來經過荀彧的推薦,終於成為了曹操的謀士!

2、為曹操陳述“十勝十敗”

當曹操決定迎戰袁紹的時候,曹操的內心是不自信的,畢竟當時的袁紹兵多將廣,實力雄厚,比曹操強大太多!這個時候的郭嘉出來獻出“十勝十敗”論,論述曹操有十個方面勝於袁紹,即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雖然這話帶著濃烈的馬屁味,但也確實大大增強了曹操集團的自信心!當曹操打敗袁紹的時候,內心高興不已的曹操自然認為郭嘉說的確實有道理!


3、準確預見孫策之死

這一點最能體現郭嘉的神機妙算,異於常人之處!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正在相持不下的關鍵時刻,後方傳來消息,說江東孫策準備出兵渡江,北上襲擊許都。這一消息傳來,曹軍人心惶惶,生怕老巢真的被孫策端了,曹操也猶疑不決要不要退兵。 但郭嘉卻斷言: “(孫)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果然,孫策尚未渡江,就被許貢門客刺殺身亡。

曹操又得到了最直接的好處,而這全歸功於郭嘉的謀斷,於是乎曹操便更加信任郭嘉!

為什麼郭嘉會這麼牛,以至於曹操在他死後都不停地誇讚他?其實,除了郭嘉本身的才能之高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夠迎接上意,因此,他提出的計策和建議總是符合曹操的意圖,不僅如此,他提出的建議都讓曹操切切實實的得到了好處。既能讓領導高興,又可以讓領導得到好處的部下,有誰會不喜歡嗎?可惜他英年早逝,只留下曹操一人獨自心傷自嘆!


史料小王爺


姓郭名嘉,字奉孝。

潁川陽翟人,生於東漢170年。

一開始,我在袁紹手下做事,沒錯,就是那個來頭不凡,家世顯赫,四世三公的袁紹。

當時袁紹勢大,也有些志氣,為了實現拯救漢室,並建功封侯的理想,於是我加入了袁紹的陣營。

可後來接觸久了,我才知道,袁紹志大才疏,有謀反的實力和野心,但沒有成大事的胸襟和智慧,我心灰意冷,遂而離袁閒居。

離開袁紹以後,我在家看書,喝酒,種地,這樣的日子,我過了整整六年。

直到建安元年,我的好友荀彧將我推薦給了曹操。

就是那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很多人都說他是奸臣,禍亂梟雄,可是這只是偏見而已。

漢室之亡,起源於黃巾和十常侍,後又有豬隊友,何進和袁紹的蠢操作,致使董卓入關,而使漢室徹底成為掛名傀儡。

那一日,我見了曹操,我們二人雖是初見,卻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短短的一個時辰多,我們卻相談甚歡,相見恨晚!

從此,我成了曹操的“軍祭酒”,我和曹操工作時,是君和臣,閒賦時,是朋和友。

當時,各路諸侯割據一方,都想逐鹿天下,取漢室而帶之,我隨著曹操東征西討,為他出謀劃策,我們一起破了很多對手。

建安二年,曹操討伐張繡失敗,而被袁紹致信羞辱,他擔心自己不能和袁紹抗衡,於是我說了“十勝十敗”的說法,而振奮了我軍將士的士氣,同時我也成五大謀士之首。

曹操有五大謀士,除我之外的四人是:

程昱,

荀攸,

荀彧,

賈詡。

建安三年,劉備被呂布打敗,而依附於曹操,當時程昱就建議他殺掉劉備,免得將來養虎為患,後來他問我意見。

我說:“主公舉劍起義,為百姓除暴,以誠信招攬天下英雄,雖然小有成效,但仍未成功,而劉備前期蠱惑人心,得了些英雄之名,現在殺他不妥,不過主公可以將他軟禁起來,待以後時機成熟,在使計除掉他,這樣也好收關張二人的心。”

隨後幾年,我和主公相得益彰,一路連徵連勝。

可是建安十二年,袁紹袁熙逃進烏桓,我和主公率輕騎追殺,可是回程路途惡劣,加之連日急行軍,我水土不服,染病不起。

這一日,我感覺自己大限已到,我叫人去把主公請來,訴說最後的君臣之義,亦是朋友之情!

隨著賬外的一聲驚雷,我的頭俞發的沉重,我提起最後一口氣,說道:“奉孝此生,得遇主公,已了無遺憾,若有來世,願再遇主公…………”

這就是我和主公曹操的全部故事!

(完)





姓葉名知秋


答:《三國志·武帝紀》:(建安)三年春正月,公還許,初置軍師祭酒。

實際上是曹操為首席幕僚所設的職位。曹操初見郭嘉,格外欣賞,特闢此位,禮遇超過前任戲志才。體現曹操對郭嘉的特別欣賞以及信賴。

《三國志·郭嘉傳》: 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為司空軍師祭酒。在曹操為司空時,歷兩任,郭嘉,董昭。二人任職先後有明顯的順序。

軍師祭酒,理曹掾屬。理曹即是軍中的司法機關。

郭嘉沒那麼重要!達不到恐怖😱的程度。軍師不是郭嘉!是荀攸。

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荀攸成為曹操的軍師。荀攸被稱為曹操的“謀主”,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術和軍事策略。荀攸行事周密低調,計謀百出,深受曹操稱讚。

我把這些擺出來,是讓大家看看,郭嘉只是指導性意見和建議,不是具體打仗的指揮中心,荀攸才是軍事天才!曹操征討割據勢力,荀攸是具體操作者。勝利與否看荀攸,不看郭嘉!!!

當然我不是說郭嘉就不重要,郭嘉只是戰略方針的制定方面有所建樹,同樣荀彧、戲志才、董昭、程煜、劉曄、滿寵、毛玠、辛毗等等等等也完全可以勝任。

郭嘉沒那麼恐怖😱!他不死,地球🌍照樣轉動,太陽照樣升起!他死了地球也沒停!


中行偃1


通過以前看的書總結下:郭嘉是個標準的謀士,只負責出主意,誰來幹,幹不幹的成,和我關係不大!所以大家不用神化郭嘉。

另外郭嘉從來沒有自己獨立帶過軍隊,他參與的戰鬥,實際指揮人都是曹操。

擊破呂布——

徵呂布,三戰破之,布退固守。時士卒疲倦,太祖欲引軍還,嘉說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擊破劉備——

太祖欲速徵劉備,議者懼軍出,袁紹擊其後,進不得戰而退失所據。語在武紀。太祖疑,以問嘉。嘉勸太祖曰:“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備新起,眾心未附,急擊之必敗。此存亡之機,不可失也。”太祖曰:“善。”遂東征備。備敗奔紹,紹果不出。

南征劉表坐觀袁紹二子鬥——

諸將欲乘勝遂攻之,嘉曰:“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徵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

擊破烏丸——

至易,嘉言曰:“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盧龍塞,直指單于庭。虜卒聞太祖至,惶怖合戰。大破之,斬蹋頓及名王已下。

把曹操的軍事能力強行說成是郭嘉的,跟前去年江X燕強行獲建築師獎本質相同😂


夕陽吸夏


郭嘉不死便無三國?誰誰說的???置諸葛亮、周瑜於何地??

郭嘉確實是一代人傑,謀略過人,但也不能算是三國第一謀臣,畢竟有諸葛亮在呢。所以,郭嘉不死便無三國的說法,並不成立。

如果題主要問郭嘉有多厲害,倒是可以談談。

十勝十敗

官渡之戰時,曹操和袁紹對陣。袁紹出身“四世三公”,身邊謀士又多,而且兵強馬壯,曹操當時對能否戰勝袁紹,心裡沒譜。

郭嘉向曹操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曹操必勝,袁紹必敗,讓曹操不必憂心。

紹雖兵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
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
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
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
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
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
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
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
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

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

果然被郭嘉算準了,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

算準孫策之死

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在如何制霸江東時,面對孫策這個不穩定因素,有些憂慮。郭嘉認為孫策不足為患,很可能被刺客謀殺。

孫策轉鬥千里,盡有江東,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將渡江北襲許。眾聞皆懼,嘉料之曰:“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

後來,孫策果然在打獵時,被刺客所害。

曹操嘆息

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打得大敗,損失慘重。

曹操在撤退的路上,曾嘆息,“如果郭奉孝在,我一定不會是這個下場。”

後太祖徵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非常看重郭嘉的才能,可惜郭嘉死得太早了。


袁衛宇


郭嘉身世等等就不說了,有興趣的可翻閱三國志,就說說其人。確實足智多謀,也確實恐怖。但是大家要考慮的一點是,他的公主是誰,那可是曹孟德啊!你換個主公,也未必就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論地位,其實郭嘉不如荀彧。但是郭嘉和曹孟德,我估計是非常對脾氣的。雖是君臣,也為知己。其實郭嘉的恐怖一多半是曹操給的,我覺得是不謀而合,或者說是郭嘉能看出曹操的心思,至於有多恐怖,沒有三國,我覺得是沒那麼大的能量,至少在政治方面,我覺得就臣子而言,沒法和魯肅,荀彧,孔明等相提並論。


小徐愛學習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俺本著聽老人言,不吃虧的原則,這幾天捧著一本三國瞅。畢竟老人家都說了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嗎?俺已經快老頭子了,乘著小娃娃們還叫俺叔叔的時候,回味一下三國。

這不剛瞅到郭嘉走了,回頭咱就刷到了這題目,巧了!這不答都不行啊!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說了:“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這話是不是有點高了?”

您這說的,這話還真不高,咋說呢?決定有無三國最關鍵的一個點是赤壁之戰。當年曹操如果能在這場戰役中一舉擊敗孫劉聯軍,那麼咱大華夏的地頭上,將會少一部精彩紛呈的三國時代。

最後一統天下的必然是曹操,這一準沒跑。

江南那塊也沒啥捯飭的,少則一年,多則三年,這地也就平了,這天下穩穩的就是曹操的天下。

可結果呢?這一戰大敗,三國成型,長江南岸這塊為孫劉提供了壯大的土壤,曹操對他們也奈何不得。

那麼郭嘉這人能不能幫子曹操一舉擊敗孫劉聯軍呢?

畢竟歷史不能假設,咱只能從一些過去的細節當中去分析分析。

分析

郭嘉這人謀略當然是有的,但他有一項能力卻比謀略更加的厲害,那就是揣摩人心的能力。

話說曹操的謀士那叫個多,卻只有一個郭嘉和曹操成為了朋友。

當年曹操出行,如果郭嘉隨同,那麼二人必定同車,吃頓飯,一個大勺擱那鼎裡邊舀食吃,一個席子倆人一起坐,小心眼的曹操壓根就不嫌棄。

您換個人上去,曹操不拿大腳丫子踹你,都會拿白眼皮字瞅你,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您以為這只是說說而已?

郭嘉擱曹操這裡就能做到這一步,偏愛那就自不必說了。

咱說人無完人,郭嘉這人不拘常理,而曹操這人乾點啥事那叫個嚴格,擱現在那叫紀律嚴密。

所以郭嘉這人時常就有人告他,太過不檢點,當年有一位紀檢官員,叫陳群的為這事大張旗鼓的跑曹操那裡告了他一狀。

而曹操作為典範把陳群這頓誇,誇完之後,郭嘉啥事沒有該幹嘛幹嘛,一點影響都沒有。

所以從這裡,咱就不難發現曹操對郭嘉的信任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一旦遇到曹操發火十匹馬都拉不回來的局面,你讓郭嘉試試,這逆耳的話估計就能聽進去。

那麼大傢伙說郭嘉不死,再無三國,這一點很重要。

那麼他的謀略如何呢?

咱剛剛不是說了嗎?郭嘉這人揣摩人心的能力比謀略更勝一籌。

咱說幾件事,大傢伙聽聽,就能明白!

當年郭嘉其實最先投靠的是袁紹,畢竟當年袁紹那舞臺是最大的。可郭嘉到了那,也就是十幾天的功夫,就給袁紹下了斷語:“這人喜歡謀劃這很好,但沒有一點決斷之能,拯救國家於危難,建立稱王稱霸的大業,這種事擱他身上,就一個字難!”

回頭郭嘉就走了,這時間點上郭嘉才二十一歲。

事後證明郭嘉說的話都應驗了。

而郭嘉這一走,擱家裡邊一呆就是六年

這不後來曹操的一個重要謀士戲志才去世了,曹操連個出謀劃策的人都沒有了,這就寫信給荀彧,讓他給自己再弄一個謀士。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這事為嘛要找荀彧?”

這您就不知道了吧,戲志才就是荀彧舉薦的,事實證明荀彧的眼光沒有錯,所以曹操回頭又找人家去了。

那麼經過荀彧的舉薦,曹操和郭嘉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倆人一交談,您還別說,郭嘉的路子挺合曹操的口味,兩人一度表示相見恨晚啊!

郭嘉找到了明主,曹操找到了好謀士,得咧,從此之後倆人算是綁到了一輛戰車上了。郭嘉做了曹操的軍事祭酒。

後來曹操打張繡,結果被人家張繡打了個稀里嘩啦,袁紹得到了信,特意給曹操去了一封信。

瞅瞅你那德性,連個張繡都打不了,還爭霸天下,要點臉好不啦。

嘚不嘚,嘚不嘚,這頓數落。

把個曹操氣的夠嗆,有心提兵要弄袁紹,但一想自己的體量和袁紹的體量,這就打算忍個肚疼,算了。

結果郭嘉就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說明袁紹十個必敗的理由,以及曹操十個必勝的理由。

這頓氣打的,一下子就把曹操的信心鼓舞了起來,而且曹操一幫子將士聽了也覺太有道理,一傢伙就擰成一股繩子,要弄死袁紹。

後來,咱劉皇叔到處溜達,也沒個根據地,加上又被呂布給整趴下了,這沒地可去了,這不就跑到曹操這裡做客。

瞅著劉皇叔,當時就有謀士提議要把劉皇叔給整死,郭嘉就提議這劉皇叔瞅著挺狼狽,但人家的英雄有名啊,他在窮途末路的時候找你,你一傢伙把人家乾死了,這就是殺賢士的惡名,所有人都會質疑你,將士和智者都會遠你而去。

事實確實如此,可後來郭嘉又提了一個更加險惡的主意,說這劉皇叔雖然現在落魄,但他有萬人敵的關羽和張飛輔佐,現在已經得了人心,那麼相信用不了多久就會居人之上了,不如直接軟禁起來算了。

結果後面的意見曹操沒搭理。

說道這裡,大傢伙就知道了郭嘉瞅人那可真的是很準啊!當時曹操真要是把劉皇叔給軟禁了,打這起就沒啥三國了。

後來,曹操提大兵去和呂布掰手腕,大傢伙都知道呂布這人勇到是勇,但沒智,一傢伙就把呂布給逼到了下邳。

咱說呂布不愧是勇猛,曹操擱這裡一呆就是大半年,愣是沒有拿下下邳。曹操瞅著士兵都打疲了,這就有心想要退了。

可郭嘉卻瞅出了機會:“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敗亡就在眼前了”

郭嘉又給曹操打氣,讓他下大力氣再弄一次,於是曹操又按照郭嘉的想法,一邊攻城,一邊可就開始決堤準備水淹下邳。沒跑,呂布直接就被擒殺了。

這不後來,劉皇叔呆在曹操這裡,瞅著郭嘉的樣子,感覺這不是個善茬,就等著郭嘉不在曹操的身邊,跑到曹操眼跟前要趁著袁術投靠袁紹的時機,要去攔截。

曹操一聽用別人的手,去辦自己的事,這挺好的。

結果放跑了劉皇叔,回頭劉皇叔就把下邳給拿下,和曹操對著幹。

這事讓曹操面對郭嘉的時候,弄了個大紅臉。

再後來,曹操被袁紹和劉皇叔夾在當中間。曹操就有心先把這連腳跟子都沒有站穩的劉皇叔消滅在徐州,但他又怕袁紹趁自己不再,弄了自己的許都。

這弄了個左右為難,於是他又去諮詢郭嘉。

“這還用問!當然是直接弄劉皇叔,這人腳跟子都沒站穩當,滅他容易,三兩下的功夫。那袁紹壓根就是個優柔寡斷的人,您這弄劉皇叔的時候,他一準猶豫,當他想明白了,咱早就把劉皇叔滅的啥也不剩了。”

得咧,曹操得到了這麼一個保證,直接提兵就去幹劉皇叔,這傢伙把劉皇叔給坑的不要不要的,還沒怎麼打就跑了。

劉皇叔的老婆也丟了,兄弟關羽也讓曹操給拿了。整個戰局和郭嘉預料的一樣,袁紹壓根就沒啥反應,劉皇叔就這麼撂挑子了。

他還預演孫策雖然擁兵百萬,但他必死於刺客之手,因為他吞下遼東,所誅殺的都是英雄豪傑。

確實後來的孫策就死於刺客之手。

接著是曹操打敗袁紹,一般人在這個時候一定會繼續追擊袁紹剩下的倆兒子,而且一幫子謀士都是這麼建議的,唯獨郭嘉不贊成。

“費那勁幹嘛?咱不動他,這倆兄弟自己個就能打起來,咱要動他,他們反而會抱成一團。”

曹操表示同意,這不,曹操帶著大兵剛剛回到許昌,這倆兄弟就鬧彆扭了,曹操立馬又帶著大兵殺了回來,這倆兄弟被曹操逐個擊破,一個領了便當,一個跑的那叫個歡快。

這一仗打的輕輕鬆鬆,曹操的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在204年曹操就將郭嘉封為洧陽亭侯。

所以說了這麼多,大家可以看出來,第一曹操很信任郭嘉,第二郭嘉對人心的揣摩很好,第三郭嘉的謀略很棒。

那麼在赤壁之戰曹操犯了好幾個錯誤,如果郭嘉在的話,他必然會指出來,其結果就是曹操必然會接受。

所以這就有人說郭嘉不死,再無三國。這話是這麼來的。但歷史就是歷史,他是不能改的。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是,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今天我們來聊聊郭嘉到底有多恐怖。

郭嘉,字奉孝(公元一七〇——二〇七年)東漢末穎川陽翟人,是著名的法家政治家曹操的重要謀士,他先後隨曹操十一年,曾任司空軍祭酒的要職。在曹操徵呂布,敗袁術,討袁紹,平烏恆統一北方的戰爭中,為曹操出謀獻策,作出了傑出貢獻。他政治上的卓見,軍事上的遠謀都說明了他是一位值得重視的法家政治家和軍事家。

公元一八年黃巾農民大起義,曹操出身卑微,在當時門閥制度盛行,“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情況下,是受人們歧視的。但是,曹操自年青時代就接受了先秦傑出法家思想家的影響,決心以法家路線來統一全國。他兵不滿五千,從陳留起兵到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地區,並在這個地區內努力發展生產和文化事業,安定人民生活,取得巨大的成就,關鍵就是因為他執行了一條堅持進步革新的法家路線,而郭嘉正是曹操執行法家路線力圖實現統一中國的一個重要助手。

當時,曹操四面受敵,軍閥呂布、馬騰、韓遂、陶謙、袁術、袁紹、劉表都是曹操的勁敵,加上曹操兵力有限,形勢是相當不利的。然而曹操雖面臨眾敵,其主要敵人則是袁紹,如果戰勝袁紹,就能為統一北中國奠定基礎。而當時曹、袁間的力量十分懸殊。因此,如何正確估計形勢,增強必勝的信心,制定正確的戰略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郭嘉與曹操共事以後,曾經討論過一次形勢。郭嘉運用法家理論,精闢地分析了曹袁雙方的政治、軍事條件,從十個方面得出了袁紹必敗,曹操必勝的正確結論。郭嘉在軍事上指出袁紹“多謀少決,失在事後”,“好為虛勢,不知兵要”是一個只知鼓吹仁義,不知用兵作戰的蠢才;而曹操“策得輒行,應變無窮”,“以少克眾,用兵如神”。曹操征伐呂布時,呂布兵敗固守,曹軍十分疲勞,曹操“欲引軍還”,郭嘉指出呂布“氣衰力盡,內外失守”,應該“乘勝攻之”,終於及時把握時機,一舉擒殺呂布。袁紹死後,紹二子袁譚‘袁尚退守黎陽,曹操不少部將要“乘勝攻之”,郭嘉認為袁譚、袁尚兩人之間既有共同利益(反曹),也有矛盾(爭繼承權),因此“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生”(馬上攻擊則袁譚、袁尚會拼死抵抗;暫緩攻擊,袁譚袁尚間就會火拼),應該“待其變,變成而後攻之”,要善於利用敵方的矛盾。後來不出所料,袁譚、袁尚果然爭冀州,袁譚兵敗降曹。

郭嘉以其獨到的見解,正確的謀略,足以體現它的恐怖之處,因此受到曹操的信任、重視。可惜在公元二〇七年,郭嘉不幸患疾而死,年僅三十八歲。對於郭嘉的死,曹操“上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失奇佐。”其痛惜之情實在是發自內心。曹操軍敗以後,感嘆地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

千百年來,郭嘉雖然沒有受到人們應有的重視,但是它的才能確實恐怖,如若他還能在活的久一點,我相信以他的才能,定能影響歷史。你們覺得呢?


當年的你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對三國有點兒興趣的人幾乎都知道這句話。這麼一位只要還活著就能把諸葛亮嚇得不敢出山的人物,必定是位大牛。本著較真的精神,翻遍了《三國志》沒能找到這句話,在《資治通鑑》中也沒找到出處,郭嘉粉羅貫中老先生寫的《三國演義》中,好像也沒有這句話。

後來知道了,原來是易中天先生說的,鐵粉無疑!“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已經夠讓人驚奇了,至於“郭嘉不死便無三國”,不是郭嘉有多麼恐怖,而是這句話更讓人恐怖一些。

《三國演義》給諸葛亮封了神,畢竟諸葛先生還是很有些本事的。如今郭嘉粉們也給郭嘉封了神,說明郭嘉先生也是有些本事的。

本事一:慧眼識人

陳壽在《三國志》中這樣記載的: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也。

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遂去之。”

郭嘉是潁川陽翟人,就是今天河南禹州市。他最初是跑去袁紹那兒混,然而他很快發現袁紹有兩個大缺點:一是不懂得用人,未掌握HR精髓,二是思慮過多,決斷力不強,不具備能一錘定音的董事長素質。於是,他捨棄了難以做大的袁紹,跑回家讀書(種地?)去了。

他這一回家就待了6年,直到有一個人死了。死了的這個人叫戲志才,是郭嘉的老鄉,也是潁川人。

戲志才是給曹操當軍事參謀的,也是有些本領的。他死了後曹操很捉急,就要荀彧給推薦個人好頂上缺。

這位荀彧也是潁川人,他不僅是潁川的士族領袖,更是曹操的總參謀長。於是,荀彧將自己的小老鄉郭嘉推了出來。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曹操先請來了程昱,程昱推薦了郭嘉,而荀彧的反應則是猛省曰:“吾幾忘卻!” 差點忘了、忘了……

荀彧像

“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從此之後,郭嘉就跟著曹操混了,這一年郭嘉27歲。好像諸葛亮也是在差不多這樣的年齡出山幫助劉皇叔的,所以說,大好青年們一定要重視27、28這個年紀,在這個年齡段一定要選擇一位好上司,跟對人。

對於郭嘉,是不是可以這麼說:“志才不亡,郭嘉不出”。假設青年才俊戲志才沒有早死的話,估計郭嘉得在家種一輩子莊稼。

本事二:意志頑強

郭嘉在曹操那兒立的第一個功勞是在攻打呂布的時候。

“徵呂布,三戰破之,布退固守.時士卒疲倦,太祖欲引軍還,嘉說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曹操征討呂布,連勝三仗,呂布依城固守。在古代沒有大炮,攻打有堅固防禦工事的敵人是一個技術難度很高的工作。當時部隊很疲憊,統帥曹操動搖了,想到了撤軍,荀攸、郭嘉站了出來說:“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北,其銳氣衰矣。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夫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定,進急攻之,布可拔也”(《三國志·魏書·荀攸傳》)

意思就是:我們疲憊呂布更疲憊,我們困難呂布更困難,堅持最後五分鐘我們就能勝利!荀攸是潁川謀士集團的二號人物,是僅次於荀彧的第一副總參謀長,他的話堅定了曹操的信心。

曹操聽從了他倆的建議,命令部隊加緊攻擊然後就取得了最終勝利,呂布被抓到後劉備落井下石導致呂布被處死,赤兔馬也被曹操繳獲,後來送給了關羽,至於貂蟬不知道最後落到誰的手裡,便宜了哪個淫賊。

許多年以後,粟大將將堅持最後五分鐘發揮得更是精妙,在孟良崮圍殲74師,在豫東戰役圍殲區壽年兵團,在攻擊不下敵人援兵已接近5裡地時,發起最後總攻全殲守敵取得戰役勝利。

本事三:審時度勢

早先,劉備被呂布欺負丟了徐州,不得已投奔曹操,曹操給了劉備豫州牧這個官做。

有人對曹操說:“備有英雄之志,今不早圖,後必為患。”曹操問郭嘉該當如何,郭嘉說:“有是。然公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杖信以招俊傑,猶懼其未也。今備有英雄名,以窮歸己而害之,是以害賢為名也。如此,則智士將自疑,迴心擇主,公誰與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也,不可不察。”曹操含笑而說:“君得之矣”(《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二》)

於是,曹操給劉備補充了兵員糧餉,派到沛(今江蘇沛縣),收集散兵以對付呂布,為曹操之後滅呂布做出了貢獻,否則也不會有呂布被擒後劉備落井下石那一段——誰讓你搶了俺的徐州讓俺做不成大軍區司令!

建安四年(199年),就是殲滅了呂布後第二年,曹丞相奉迎漢獻帝遷都許昌,獨掌軍政大權,總攬朝政,漢獻帝成了傀儡。

皇帝發出了“衣帶詔”,車騎將軍董承接受皇帝衣帶詔,與劉備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服等,密謀除掉曹操。而這時,曹操認為天下英雄也就是他自己和劉備兩個人。然而曹操雖然嘴上這麼說,但是心裡可能不是這麼認為的,剿滅了呂布讓曹操有點飄飄然,他做了件糊塗事,竟然放跑了劉備。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瞧把劉備嚇得,筷子都掉了,能不能好好吃頓飯。

劉備一直找機會想要脫離曹操控制,趁右將軍袁術潰敗,主動請求跟大將朱靈前去截擊,曹操答應了。郭嘉、程昱、董昭等聽說此事,都說:“備不可遣也!”(《三國志·魏書·郭嘉傳》)派人去追,已經追不上了。這就為以後的三國奠定了基礎。

郭嘉對劉備前後態度的變化,是根據具體情況給出的精準判斷,正可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車騎將軍董承等企圖刺殺曹操的計劃洩漏,董承、王服、種輯皆被屠滅三族,唯獨參與密謀的劉備逃脫在外,且勢力越來越大。

曹操準備去打劉備,很多人都勸說他,擔心攻擊劉備時袁紹從背後襲擊。曹操則說:“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郭嘉告訴曹操:“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備新起,眾心未附,急擊之,必敗”(《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三》)。

於是,劉備又敗了,只得逃跑投奔袁紹,而且大小老婆也被曹操捉了去,連帶關羽也投降了。

本事四:能掐會算

打敗了劉備,曹丞相迎來了與北方最大的強敵袁紹的官渡決戰。戰前,袁紹擁有強大的幽州突騎和冀州強弩,曹操有點兒害怕。荀攸跟曹操分析了雙方的形勢,指出了“四勝四敗”。郭嘉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提出了“十勝十敗”論,將曹操能夠戰勝袁紹的理由理論化,堅定了曹操殊死一搏的決心。

就在雙方在官渡相持不下時,傳來了江東小霸王孫策要北渡長江襲擊許都的謠言,一時間許昌告急,軍心動搖。

郭嘉說:“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果然,孫策很快就被刺客暗殺了,要說這刺客是郭嘉所派我可能也會相信。

官渡之戰袁紹大敗,又氣又羞愧吐血而亡,小兒子袁尚繼大將軍及冀州牧位,令長子袁譚率少數兵力防守黎陽。

曹操率軍攻擊,雙方互有勝負,曹操計劃整頓軍馬再戰三百合。郭嘉卻說:“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徵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三國志·魏書·郭嘉傳》)。曹操對其言聽計從:都能算到孫策會被暗殺,算算袁家兄弟會窩裡鬥估計也是準的。

郭嘉又算準了一次。

曹操撤軍後袁家兄弟果然發生了內訌。曹操再率大軍進攻,各個擊破,輕而易舉地佔領了青、冀、幽、並河北之地。

本事五:用兵如神

郭嘉掐算的本領之後又施展了一次,這一次算的是兩位劉皇叔:劉表和劉備。

曹操在征服了河北之後,直接面對北方的少數民族烏桓。早在漢高祖劉邦時,匈奴冒頓單于崛起,率領匈奴最先打敗了東胡。東胡失敗後向東逃跑,一支逃到了鮮卑山,南北朝時鮮卑南下滅了司馬懿家建立的西晉,後來在肥水之戰時被東晉謝安打敗,從而避免了漢民族的滅亡。另一支逃到了烏桓山,曹操打的就是它。

曹操打烏桓,類似的問題再次出現:北征時害怕有人從後背襲擊,這一次怕的是中原板塊最南端的荊州,因為此時,西涼隴右、關中板塊、河洛盆地、山東丘陵、河北板塊以及中原板塊的大部分都在曹操控制之下,中國北方只有荊州在敵對的劉表和劉備手中。

郭嘉認為:“公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且袁紹有恩於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烏丸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懼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郭嘉再次算準了。在北征烏桓戰役中,兩位劉皇叔幾乎都無所作為。錯了,劉備幹了件大事——三顧茅廬!

曹丞相率軍揮師北上,進至易(今河北雄縣西北,即雄安新區)時,郭嘉又獻策說:“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曹操依計施行,迅速取得了戰爭勝利。然而,就在這次戰役中,郭嘉病倒了,在古代的醫療條件下沒能活過來,在為曹操打工11年後病逝。

郭嘉之死令曹操哀慟不已,曹操有言:“難奉孝為能知孤意,”(《三國志·魏書·郭嘉傳》)這說明郭嘉不僅智商高,情商也高。對於心意相通的郭嘉,曹操原準備派上更大的用場:“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三國志·郭嘉傳》)意思就是曹操準備在平定天下後,荀彧、荀攸、程昱、陳群等等這些歲數比曹操大或者與曹操同輩的人算是完成了歷史任務,曹家天下交給郭嘉這位青年人(中年人)來輔佐。

郭嘉是很有些本事,但是也不是郭嘉粉們拔得那麼高,至少在陳壽看來,郭嘉也僅僅是曹操眾多謀士裡面的一流謀士,高級參謀。郭嘉前面排了二十二個謀士,第二十三位的郭嘉跟程昱、董昭、劉曄、蔣濟、劉放擠在一個合傳裡,字數也是最少的。

曹操之所以能夠平定北方,在三國中佔了大頭,主要依靠的是士族。對於曹操最重要的是收了荀彧,幫助他整合了潁川士族。

劉備之前四處奔逃一敗再敗,主要原因也是因為缺少一位荀彧那樣的士族領袖人物。好不容易得了位陳群,卻被荀彧使了美人計招去當了女婿,給曹操編寫《魏律》和設計九品官制去了。

終於,在郭嘉病重彌留之際,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此後劉備的班底幾乎都是諸葛亮幫助配備的,劉氏集團公司自此步入了上升通道。

諸葛亮出山後,郭嘉就去世了,歷史上也就少了兩位高智商、高情商人物的精彩對決。如果非要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話,反過來說就是“臥龍一出,嚇死郭嘉。”


我淡如菊


“郭嘉不死,便無三國”,是太看得起郭嘉了,和諸葛亮比頂多就是五五開。

三國,從黃巾起義到重歸於晉,就一百年,如果從曹丕篡漢自立開始,也就60年時間。那麼短短的一百年曆史卻無比波瀾壯闊,能人輩出,天下群雄逐鹿中原,搶奪地盤。這段歷史讓人驚歎,而這個時代的英雄更讓人感慨。

三國是一個權謀的時代,所以必不可免的要談論三國的幾大頂尖謀士。臥龍、鳳雛、幼麟、冢虎;可是很多人都忘了一句話“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這是說郭嘉此人比這四人都要技高一籌嗎?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後,曾大呼說,“若奉孝在,孤何以至此”,由此見得郭嘉在曹操心裡有很重的分量,也說明了郭嘉此人的才識謀略確實不低。那倘若郭奉孝真能活得更久一點,再配合上曹操的軍事才能就能夠一統天下嗎?

郭嘉原本是袁紹那邊的謀士,但是他看出了袁紹好謀無斷,雖有求賢若渴之志,卻無用人之才。就是袁紹這個人雖然很歡迎他,但是不知道怎麼用他。俗話說“良臣擇主而侍”,所以呢他就跳槽去了曹操團隊。可以說郭嘉的這次選擇非常正確,很快他就在曹營站穩腳跟,跟著曹操為他出謀劃策,征戰南北,也就確立了他在曹操這裡的首席謀士之位,也就是現在的CSO啊。

其實郭嘉對曹操類似諸葛亮對於劉備,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規劃三分天下局勢,確立了將來的發展道路;而郭嘉則在官渡之戰後力排眾議,建議先徵遼東,也正因如此才讓曹操後來有了根據地來競爭中原,而且沒有後顧之憂,他算得上是功不可沒。

但是郭嘉和諸葛亮比起來又如何呢,很多人都戲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覺得諸葛亮自知不如郭嘉,所以一直等郭嘉去世了才出山。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啊,他們兩個比起來頂多就是五五開。

諸葛亮在蜀漢後期主要對手是司馬懿,而當時的司馬懿在曹魏集團也是CSO,就當初郭嘉那個位位置,也就是說如果諸葛亮和郭嘉打起來,最多也是個平局。雖然曹魏集團兵將眾多,曹操上下帶甲百萬良將千員,遠不是偏居一隅的劉備可以比得了的。但好在益州位於巴蜀之地,又有劍門關天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只要劉氏集團堅守不出。相信即使郭嘉在也無可奈何。

而東南的孫吳集團依靠長江天險偏安一隅,孫權早期在做CEO的時候也算是知人善用了,手下謀士,盡心盡力。再加上孫吳集團歷任的CSO都擅長水戰,而曹操那邊大多是北方漢子,不識水性,更不善於船上打架,這一點在赤壁之戰很好的表現出來。不過郭嘉肯定是知道的,如曹操南下的話,他很定會竭力阻攔,如此也可以保留一定實力,不至於後面一直到曹操去世都再沒南下。

所以綜上所述,倘若郭嘉在的話,即使料到天下三分的趨勢,也可能會為曹魏集團重新謀劃發展路線,但終究還是抵不過歷史的潮流,三國終究還是會建立的。

可惜歷史不可重來,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