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網警提示】防疫期間,如何有效避免老年人信謠


【網警提示】防疫期間,如何有效避免老年人信謠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蔓延,面對太多未知的傳染病,我們本能地會產生恐慌。但病毒可怕,謠言和謠言引發的人心恐慌更可怕。隨著疫情的發展,網絡上也湧現出了大量的謠言,如“解放軍將全面接收武漢”“飲用高度酒能夠抵抗冠狀病毒”等。這些謠言催生了一輪又一輪的搶購,民眾從對病毒的恐懼擴散到了對生活保障的恐慌。大量疫情謠言對正在緊張開展的防疫工作產生了負面影響。針對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如何引導他們正確看待疫情和甄別疫情信息,做到不信謠、不傳謠,非常必要。


老年人更容易受謠言危害

老年人認知能力下降是他們更容易受謠言危害的主要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各種身心功能包括注意力、記憶力、推理能力等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退化。當他們反覆遇到某種消息時,他們更有可能直接根據自己對謠言內容的主觀感受如熟悉感進行判斷,認為似曾相識的內容就是真的,而不習慣通過理性思考去判斷消息的真假。此外,老年人成長於傳統媒體時代,對公開發布的信息有著很強的信任感。那個時代在廣播、電視、報紙上面傳播的信息多是由專業新聞工作者撰寫的,政府有專門部門監控信息發佈的真實性,因此民眾能讀到和聽到的信息幾乎都是真實的。這樣的經歷可能使老年人形成了“只要公開發布的消息都是真實的”慣性思維,使老年人很大程度上更容易信謠。


老年人在特殊時期更易信謠

疫情之下,老年人相比平時更容易信謠。原因可能與本次疫情特點有關。從目前的數據看, 60歲以上的患者遠多於其他年齡群如40—59歲的患者。新冠肺炎致死率很低,但在沒有治癒的人群中,老年人的比率最高。老年人因基礎疾病較為嚴重,感染後治癒不理想,再加上臨床尚未找到針對性強的特效藥品,老年人在面對死亡相關事件時本就容易產生的恐慌心理就更為嚴重了。此時,面對疫情謠言,特別是面對號稱能“殺死病毒”之類的消息時,老年人更容易採取“寧可信其有”的態度去相信這些消息是真的。另外,相比年輕一代,老年人觀念比較保守。當謠言符合他們的觀念時,謠言更容易被他們認為是真的。如很多老年人都有“吃大蒜能殺菌、預防感冒”的觀念。因此當“吃大蒜可以殺滅新冠病毒”的謠言出現時,老年人可能很容易就把這一消息判斷為真。而且,他們也更迷信和依賴於“權威”,一些假借權威人士的名義出現的疫情謠言,如“鍾南山院士稱燻白醋能消毒空氣”“李蘭娟稱吃香蕉勝過殺病毒的口腔藥物”等,也就更容易迷惑老年人。


老年人如何更好地分辨錯誤疫情信息

首先,老年人在看到或聽到某個消息時,一定多問幾個“這是真的嗎”?然後再作出消息的真實性判斷和行為反應。可以回想下自己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再問問自己“這有可能是真的嗎”?也可以把消息轉述給年輕的親友,問問他們“這有可能是真的嗎”?擅長用智能手機和電腦的老人還可以上網絡搜索相關的內容,但謹記一定先對遇到的網絡消息經過多方求證、比對,然後才理性判斷消息的真實性,並採取適當的行為。其次,當看到或聽到某個消息時,要先追蹤消息的出處。如果發現消息來自朋友圈等非官方權威媒體,不要輕易相信。現在網絡高度發達,智能手機普及,普通人隨時拍、隨意說的內容都可以隨時發佈在網絡上並被快速且廣泛的傳播,消息的真實性很難得到保證。建議老年人疫情期間儘量僅收聽、收看官方權威媒體的消息,少關注朋友圈散發的不準確信息,儘量避免“似曾相識”引起的信謠。


積極幫助老年人有效抵制錯誤疫情信息

首先,媒體有責任及時、反覆地闢謠。謠言形成的記憶很頑固,即使後面有闢謠消息出來,謠言仍能影響人的言行。但反覆多次的闢謠可以降低謠言的影響。因此,在疫情謠言出現時,相關部門一是要及時闢謠。同時,要在多個渠道進行闢謠,讓老年人在不同渠道反覆聽到或看到闢謠消息,從而快速且有效地消除謠言對老年人心理和行為的負面影響。其次,闢謠時要詳細解釋謠言的錯誤所在。闢謠效果不僅與闢謠次數有關,也與闢謠方式有關。闢謠內容越詳細效果越好。例如,對於謠言“燻醋可以殺死新型冠狀病毒”,不建議直接聲稱“燻醋不可以殺死新型冠狀病毒”這樣的簡單闢謠方式。建議採用詳細闢謠方式,對該謠言不成立的原因進行解釋說明,如“燻醋對新型冠狀病毒的預防作用微乎其微,甚至燻醋還會帶來副作用,燻醋相當於人為加重室內空氣的汙染,不僅無效,還有可能誘發呼吸系統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