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如何看待《項羽本紀》中所書寫的項羽形象?

麥許琨


司馬遷在《史記 ▪項羽本紀》文末對項羽的形象進行了總結,說他一生大起大落的一生“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他最後失敗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也就是剛愎自用,不聽他人建議,不學歷史教訓,意圖依靠武力治理天下。項羽到死都沒認識到自己的錯處,反而抱怨“天亡我,非用兵之罪。”

司馬遷評價項羽的《項羽本紀贊》內容簡短精煉,被收入《古文觀止》。

  • 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從小志向遠大,看到秦始皇的儀仗隊, 就羨慕地想取而代之。他不喜歡讀書,不喜歡練劍,說要學萬人敵本領,他叔叔就教他兵法。他的家庭教育背景不太 好,他叔叔項梁是個強梁人士,與人結仇後帶著項羽逃到吳中,在那裡混得有頭有臉。陳涉吳廣起義後, 天下揭竿而起反秦。項梁、項羽叔侄為奪權,將會稽守殺害,並且在會稽守府內大殺一通,勇猛的項羽一人擊 殺了數十上百人,叔侄拿下會稽所轄各縣,糾集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而西參與滅秦大業。

清代人繪製的項羽畫像,如果畫他舉個鼎似乎更形象。

  • 起義的大火四處燃燒,滅國多年的諸侯後代紛紛崛起,還有其他如劉邦等新興勢力不斷壯大,他們 的共同敵人是秦國,期間項羽叔侄和其他勢力合作,屢屢得手,勢力越來越大。他們在謀士范增的建議 下找到了給人放養的楚懷王的孫子立為楚懷王,給自己增加了號令天下義軍的政治保障。接下來項羽就有了殺主將宋 義取而代之,並破釜沉舟打破秦軍的鉅鹿之戰。這場戰爭中,其他十幾個諸侯起義軍也在鉅鹿附近紮營 ,作壁上觀,不敢出去與秦軍對戰,眼睜睜地看著項羽帶著楚軍以一當十,呼聲動天地橫掃秦軍。此戰 結束後各諸侯將領對項羽的勇猛佩服得不得了,項羽便成為了諸侯的上將軍,諸侯都聽他的。
  • 在接下來的反秦亂戰中,劉邦率先攻入咸陽,俘虜秦王。當初楚懷王約定誰先攻入咸陽就可在關中地區稱王 。這個功勞讓劉邦搶到了,項羽非常憤怒,再加上劉邦攻下咸陽後約法三章,不擾民,不取財,登記好 戶籍人口,與劉邦以前貪財好色的習性截然不同,表現出不俗的志向,將會是他的強大對手。之後就有了鴻門宴 的故事,當時項羽有四十萬人馬,劉邦只有十萬人馬,可惜項羽在鴻門宴上優柔寡斷的表現,錯失了誅 殺劉邦的機會,接下來的他擅自殺害楚懷王,瓜分地盤時讓各方勢力對其離心離德,後在一波一波的亂 戰中,項羽成了諸位義軍最大的對頭,直至被聯合擊敗。死之前還單獨擊殺了數百名追捕他的漢軍。

項羽垓下被圍勇猛突圍

  • 要進一步瞭解項羽,我們還要找到《史記▪高祖本紀》中與有關項羽的內容來看,在高祖本紀中,劉邦與項羽在廣武澗 對峙喊話中,劉邦歷數項羽十宗罪,概括起來就是項羽背信棄義,掠奪財物,焚燬秦宮室,濫殺降卒, 分地盤不公,慫恿諸侯部下叛亂,殺義帝以自重。除了上述缺點外,項羽最大的。缺點是剛愎自用,不聽謀士言,也不會用謀士,鴻門宴中,他幼稚地把劉邦麾下有意投靠他的的曹無傷給賣了。他身邊人項伯卻輕易被劉邦收買了。項羽有打天下的武力,卻沒有凝聚人心的氣度和手段,憑藉蠻力打壓對手,註定了他的悲劇命運。
  • 雖然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對項羽的缺點提出不少批評,但是項羽本紀的內容遠比高祖本紀內容豐富多彩,這也反映出了司馬遷在某種程度上對項羽的傾佩項羽雖然殘暴,但是也是亂世中的頭等人物。與他有關鴻門宴和霸王別姬的故事千百年來依舊動人,被後人改編為各種形式戲曲。後世文人對項羽也抱有深刻的同情,留下有不少傳世詩作。有李清照的“生當作人雄,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杜牧的“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 總之,項羽是個不同凡響的人物,短暫的一生轟轟烈烈,因為自己的性格缺陷淪為一個悲劇英雄。

霸王別姬


鈐邑長樂人


感謝您的提問,這是一個好問題。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嘔心瀝血,中國為偉大的史書--《史記》便誕生了。作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國人對《史記》的評價很高,究其原因,一是信,即可信度高,二是達,即語言優美,形象塑造生動。

在《史記》中,有一篇《項羽本紀》,記載了一代霸主--項羽的感人事蹟。我認為,這篇《項羽本紀》,人物形象塑造地十分成功,留給我們一個驍勇善戰、目光短淺、性格矛盾的悲劇英雄人物形象。

驍勇善戰,有萬夫不敵之勢

作為一代名將項燕的後代,項羽從小就秉承了尚武的習氣。“力拔山兮氣蓋世,身長八尺有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好一個頂天立地的漢子。自他幼年時,整天目睹戰爭、武力,這也導致他從小就喜歡領兵打仗,輕視書本知識。

項羽的驍勇善戰,在鉅鹿戰爭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場決定性戰役中,項羽置之死地而後生,破釜沉舟,可謂是一戰成名,也從此確立了霸主的地位。

目光短淺,無雄才大略之氣

項羽雖然很勇猛,是天生的勇猛戰將,在戰場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披靡,但他只能是一員勇將,沒有當帝王的才智。正如韓信所說:“項羽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其強易若,最終不會取得勝利。”

鴻門宴上,項羽優柔寡斷,沒有政治遠見,最終錯失良機,放走了劉邦,這是他一生最大也是最致命的錯誤。入關後,項羽不知道收攏人心,安撫百姓,一味燒殺,沒有得到民眾的歸服。反觀劉邦,“約法三章”,實行一系列安撫政策,“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項羽由於書讀的少,所以對這一套不太懂。

性格矛盾,成悲劇之命運

通過《史記》,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發現,項羽在性格上矛盾重重,他重情重義,但又兇狠殘暴,他驍勇善戰,但卻不善合作,缺乏團隊合作精神。

最終,在他的剛愎自用下,身邊的謀臣離他而去,只留他孤家寡人,最終慘死江邊。

寫在最後

一代女詞人李清照,有首《思項羽》,我覺得可以概括項羽的一生: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司馬遷真是偉大的史學家,他塑造的項羽,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有勇無謀,有緣無份。最終落得一個悲慘下場。現在想起來,我還感慨萬千。

我是小江,90後教師一枚,碼字不易,如果能給個贊,那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謝謝大家。


小江侃文史


我們先來說說《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的人物形象。

“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他的英雄氣概在《項羽本紀》中多處都有所體現。一開始與項梁在會籍起義,之後率兵攻城略地,即使在垓下被圍仍不減以一敵眾的氣勢。有鐵血,有柔情從他對虞姬的事情中可以看出。然而他的性格上卻有一些弱點:

  其一是自滿。項羽小時候“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很生氣,項羽卻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讀到這裡,我們可能會驚訝於項羽小小年紀就有如此抱負。但當項梁教他兵法時,他也是淺嘗輒止。自滿的缺點就暴露出來了。

  其二是暴烈。他坑殺已降秦卒二十餘萬,火燒宮室。有人觸怒他,他便“烹之”,卻從不思考別人的話是否有可取之處。劉邦滅楚後不誅殺項氏支屬,也於項羽的暴烈性格形成了對比。

  其三是優柔寡斷。這一點在鴻門宴中表現得最為充分。范增多次舉玦示意項羽殺掉劉邦,但“項王默然不應”。劉邦逃脫後,范增只有嘆“豎子不足與謀”,並作出一個驚人判斷,“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項羽的當斷不斷,使他最終山窮水盡,死於自己劍下。

  其四是多疑。范增本是項羽的得力助手,然而項羽卻因為一個小小的離間計生出疑心,疏遠范增。范增也離開了他。在《高祖本紀》中劉邦分析項羽得天下的原因時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多疑,使得項羽失去了身邊最後有力的支持。

寫《項羽本紀》的司馬遷是西漢人,而項羽是秦漢之交時的人。司馬遷沒有見過更不能說認識項羽,只能通過一些史料和傳言極力構造項羽這個人物,形象應該是八九不離十的。因為你除了相信司馬遷寫的項羽形象外,沒有別的可以瞭解項羽的方法了,總不能去相信一些胡亂改編的影視劇吧。個人覺得《項羽本紀》中的項羽還是比較符合真實歷史的,西楚霸王的霸氣也都有,狂妄也都有,嗜血嗜殺也有,還是比較貼切的。


一席人間煙火


一開始與項梁在會籍起義,之後率兵攻城略地,即使在垓下被圍仍不減以一敵眾的氣勢。有鐵血,有柔情從他對虞姬的事情中可以看出。然而他的性格上卻有一些弱點:

其一是自滿。項羽小時候“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很生氣,項羽卻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讀到這裡,我們可能會驚訝於項羽小小年紀就有如此抱負。但當項梁教他兵法時,他也是淺嘗輒止。自滿的缺點就暴露出來了。

其二是暴烈。他坑殺已降秦卒二十餘萬,火燒宮室。有人觸怒他,他便“烹之”,卻從不思考別人的話是否有可取之處。劉邦滅楚後不誅殺項氏支屬,也於項羽的暴烈性格形成了對比。

其三是優柔寡斷。這一點在鴻門宴中表現得最為充分。范增多次舉玦示意項羽殺掉劉邦,但“項王默然不應”。劉邦逃脫後,范增只有嘆“豎子不足與謀”,並作出一個驚人判斷,“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項羽的當斷不斷,使他最終山窮水盡,死於自己劍下。

其四是多疑。范增本是項羽的得力助手,然而項羽卻因為一個小小的離間計生出疑心,疏遠范增。范增也離開了他。在《高祖本紀》中劉邦分析項羽得天下的原因時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多疑,使得項羽失去了身邊最後有力的支持


文人講解


《項羽本紀》出自史記,那我們先開談談史記,作者司馬遷,史記為二十四史之首,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出史記的歷史性與文學性都是極高的,這一點不容置疑。

在項羽本紀中我們大概可以概括出一個比較鮮明的項羽形象:

1、胸有大志,然心浮氣躁。學書不成又學劍,學劍不成乃學兵。但是對兵法略知其義,不肯甚學。

2、勇冠三軍,剛猛無匹。鉅鹿之戰破釜沉舟,一戰而千古揚名,且其力能拔山扛鼎,這是項羽勇猛的突出表現。

3、殘暴不仁。坑秦卒,屠咸陽,火燒阿房宮。

4、剛愎自用,不能聽取他人意見,而且疑心重。劉邦如是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5、重情重義。這是項羽性格中很矛盾的部分,對他愛的人就極愛,恨的人極恨。如果說劉邦的世界是灰色的,那項羽的世界就是黑白色,愛憎分明。

6、項羽有典型的楚人性格,有貴族精神,且重風骨。楚人被滅於秦時,戰至最後一兵一卒,楚國乃滅,雖滅而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說。這也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楚人只有劍下高歌死,沒有寄人籬下活。

這是我對項羽的一些淺薄理解,希望對題主有幫助,不當之處也歡迎朋友們指正





浪子oc


司馬遷有貴族情節,加上身受劉徹的宮刑戕害,憤而啟,悱而發,所以描寫項羽的時候,自己情感和人格上外化成項羽,所以主觀傾向性很強,用現代角度看,他是項羽這個悲劇影響的鐵桿粉絲。


苗政4


勇力過人而謀略不足,勝任三軍之帥,難為一國之君。


燕翼少主


他是高官之後,有勇無謀,劉邦有師爺指導,更接受下官的建議。出身環境不一樣,造就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