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好的表演一看便知,為什麼總有人演不好戲

什麼是表演?

如果把電影、電視比作一個句子。

那表演就相當於這句話裡的<strong>謂語

用來表達主語的狀態或特徵

其實早在十九世紀盧米埃爾兄弟等人發明電影時,一個明確目的就是捕捉和表達:人類的動作、狀態與表情。

好的表演一看便知,為什麼總有人演不好戲

所以,作為電影語法最早的組成元素,表演是這門藝術裡的重要構件。

但實際上,在電影、電視藝術的實踐中,如何真正度量好表演,一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諸如《演員的誕生》這類演技競演綜藝節目中,我們就常聽到用“炸裂”兩個字來形容演技。

演技可以“炸裂”嗎?

當然。

但反過來,“炸裂”並不代表一定就有好的演技。

佟麗婭在電視劇《完美關係》裡“齜牙咧嘴”式的表演,也算得上一種“炸裂”。

好的表演一看便知,為什麼總有人演不好戲

但卻被詬病失真和做作。

這背後其實帶出了有關表演的兩個重要因素。

那就是“真誠”和“角色”。

所以往下看,讓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總是有人演不好戲。

真誠背後的表現與剋制

美國著名的喜劇演員喬治·伯恩斯曾說過:“表演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真誠”。

而你是否真誠,人們看在眼裡。

比如在國產電影《橫空出世》中,李雪健飾演的馮石和李幼斌飾演的物理學家再次在飛機上相遇時,沒有一句話。

好的表演一看便知,為什麼總有人演不好戲

但久別重逢後兩個男人之間惺惺相惜的所有臺詞都寫在了臉上。

而友情之外,呼應全片596工程的重大責任,這一笑一點頭,輕如鴻毛卻重於泰山。

攪起了觀眾之前在影片中獲得的所有情緒積澱。

在這裡,並沒有“炸裂”的演技。

卻起到了情感炸裂的作用。

那麼問題來了。

如何做到這樣真誠的表演?

其實用一句廢話概括就是:在演和不演之間。

但如果我們再進一步解剖這句廢話,那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好的表演應當是在<strong>“表現”

<strong>“剋制”中間達到應有的平衡。

既要讓觀眾找到角色的共情,又要留出餘地讓觀眾對演員的情緒抱有一絲好奇。

表現的太滿,過猶不及,容易喪失人物真實的反應。

而過於剋制,則又很難讓觀眾找到你想要表達的情緒。

演員對這種演技火候的把握,在他們不說話的表演中最顯而易見。

例如天才演員西爾莎·羅南在電影《布魯克林》中的一言不發,看上去渴望而孤獨。

好的表演一看便知,為什麼總有人演不好戲

沒有炸裂,但恰到好處的表現和剋制卻勾起了觀眾對人物的關心。

因為她真實。

同樣,在中國內地首位柏林影后詠梅的問鼎作品《地久天長》中。

當丈夫一句話刺到一個失獨母親內心最痛的地方,兒子

詠梅的表演給人的感覺就是:哀莫大於心死。

好的表演一看便知,為什麼總有人演不好戲

因為做母親的到了這份上,心裡已經千瘡百孔,沒有力氣再去憤怒和傷心。

因此任何表現的掙扎和撕裂,其實都不符合人物真實的反應。

對比李冰冰在《我就是演員》中對《地久天長》同一角色的“炸裂”復刻,就高下立判了。

好的表演一看便知,為什麼總有人演不好戲

好萊塢知名電影人拉里·莫斯說過:“當你看向一位優秀演員的眼睛,你能看到他們的整個生命,甚至感受到他們自己都感受不到的內心矛盾。”

某種程度,作為觀眾我們不相信演員的表演,認為其出戏,正是因為我們發現了他們故意在演的痕跡。

比如就像佟麗婭在《完美關係》中做的那樣。

這就引出了一個“茶水理論”

源於演員艾爾弗雷德的故事,一次表演後他告訴妻子,有場他讓人上茶的戲本以為觀眾會大笑,結果他們都沒在笑。

妻子告訴他,那是因為你要的是笑聲,而非那杯茶。是故意演戲的心思讓他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

所以又回到了我們的話題,表演的真誠,源於表現和剋制之間的平衡,而這個平衡又取決於演員內心的動機。

這也是為什麼諸如卓別林和羅賓·威廉姆斯等習慣於誇張肢體語言的喜劇演員,在演劇情片時也毫不違和的原因,因為他們要的都是那杯茶。

好的表演一看便知,為什麼總有人演不好戲

角色

雖然表演的目的是投入角色,但如果演員還沒開演而觀眾就已經pass掉他。

後面的努力很容易適得其反。

佟麗婭在《完美關係》中飾演的江達琳不但和其本人有超過10歲以上的年齡差,在性格氣質上也有很大的出入。

而表演的一部分,恰恰是需要把演員自己的性格特質和其扮演的角色融為一體。

因此江達琳傻白甜的人設和霸道總裁氣質離佟麗婭演戲的舒適區很遠,她也就很容易把握失當。

好的表演一看便知,為什麼總有人演不好戲

於是又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選角和表演之間的關係。

人們有時會感到困惑:

問題出在演技上,還是說選角就錯了?

演員這麼去表演,是在排斥角色還是說努力融入角色?

腦補一下讓艾德·哈里斯去代替比爾·默瑞出現在《土撥鼠之日》和《捉鬼敢死隊》中插科打諢。而讓比爾·默瑞在《勇闖奪命島》裡和尼古拉斯·凱奇、肖恩·康納利大戰幾十回合。

好的表演一看便知,為什麼總有人演不好戲

比爾·默瑞《土撥鼠之日》


好的表演一看便知,為什麼總有人演不好戲

艾德·哈里斯《勇闖奪命島》

這樣的場景是否會充滿違和感,而這兩位演員還能自如的表演嗎。

同樣,你也很難想象《泰坦尼克號》男主角如果變成它最初的人選馬修·麥康納會是怎樣。

而艾瑪·沃森如果剛好有檔期接下了《愛樂之城》女主角,會不會也如石頭姐那樣大獲成功封得影后。

所以,找到一個與角色最匹配的演員能起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否者,可能就會像佟麗婭在《完美關係》裡那樣,因為和角色的距離,陷入演技的掣肘,最後導致不能合理詮釋出這個人物。

奧斯卡影帝達斯汀·霍夫曼曾經說過:“如果我沒在角色裡,那麼演出來的東西都是垃圾”。

同理,如果這個角色也不是演員的菜,出來的垃圾也是缺少靈魂的垃圾。

好的表演一看便知,為什麼總有人演不好戲

結語

演員的表演也許是整個影視製作環節中最不好量化的一環。

不但需要有思想、情感以及身體的全身心投入。

還需要通過恰如其分的表現帶出觀眾的情緒,讓他們能沉浸在你所講述的故事裡。

這裡面既要有表演的真誠,也需要有角色的匹配。

而這兩個因素融合的結果就是讓觀眾最大限度的去相信角色。

好的表演一看便知,為什麼總有人演不好戲

丹尼爾·戴·劉易斯《血色將至》

佟麗婭在《完美關係》中的算得上失敗的表演,幾乎就是這兩種要素同時缺位的結果。

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演員的表演會適得其反的原因。

無法拿捏精準的表現與剋制,以及不夠匹配的角色類型,最後造就了那個誇張、做作的表演。

由此可見,在表演時做到嚴絲合縫、真實自然,實在是簡約而不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