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160104287
秦朝快被農民軍推翻時,南方軍隊為什麼沒有回援?
當時南方軍隊主要為南海令任囂和趙佗統轄。正值中原戰亂之時,任囂突然病重,與趙佗共商割據嶺南以避戰亂,並委以其代理南海郡郡尉。南方軍隊規模不大,但也有一支以老秦人為核心的勁旅,如果回師中原一定會給起義軍不小的打擊。但是這樣的事情沒有發生。究其原因,筆者有如下三點分析:
其一,秦始皇明確要求不能回中原。
任囂、趙佗帶兵南征嶺南時,秦始皇給了他們一到密令:中原即使戰亂再起,也不要帶兵回來救援。意思是在南方守好疆土就是對中原的最大幫助。同樣的召令,在北方領軍抵禦匈奴的蒙恬也得到一份。有皇命在身,不回師自然理直氣壯。
其二,客觀條件不允許。
嶺南在那個時代屬於非常偏遠的地方,山巒眾多,森林密佈,自然條件惡劣,道路條件幾乎沒有。趙佗帶去的軍隊,雖稱50萬,實際上相當大一部分都是六國難民或者是流徙之徒。真正聽話管用的人只有為數不多從關中帶出的老秦人。任囂、趙佗帶著這樣一群人遠征天邊,本來就沒有打主意回來。他們最重要的任務是在當地站住腳,開枝散葉,以利王化。所以,即使趙佗打算回援,手下也沒有幾個得力的人。況且又有自然條件的限制,即使回到中原,對恢復秦國來說作用不大。
其三,趙佗有自己的野心。
與蒙恬不同,趙佗並非秦始皇的愛將,至多屬於第三梯隊的人物,所以對始皇帝並沒有那麼深的感情。加之二世繼位後,倒行逆施,殘害忠良,把國家搞得來烏煙瘴氣。此秦非彼秦,趙佗對它已不再有堅貞的信念。在嶺南這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坐擁幾十萬臣民,割地稱孤當然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於是乎,在中原大亂之後,趙佗既派兵封鎖了各個要道,不久後建立南越國,稱帝。
週週說古今
導言:秦始皇統一六國前昔,開始著手南征百越。公元前222年,《史記》記載: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歲餘,虜荊王負芻,竟平荊地為郡縣。因南征百越之君。王翦統帥60萬秦軍滅楚之後,秦始皇除了在楚地設會稽郡,安撫人心,恢復社會秩序之外,還讓其準備南征百越。這便是題主所提及的嶺南軍隊的來由,姑且叫做嶺南軍團。
為何不一鼓作氣呢?是因為嶺南自古是蠻荒之地,氣候炎熱多雨,導致瘴氣盛行,中原人甚少涉足。於是,秦始皇一邊巡遊到達嶺南邊陲的蒼梧郡視察地理環境,充分調研;一邊修建馳道,打通物流通道,調配軍需,準備後勤補給。
選擇在公元前218年秋冬,展開對嶺南的攻勢。於公元前214年,完成了形勢上,對嶺南的統一(具體戰爭經過不展開,可參考本人南越國相關圖文)。可以借南越國方面加以回答題主的問題:
1、秦中央失去對嶺南的控制。統一嶺南地區後,秦始皇留下一部分部隊經營。受限於嶺南地區偏遠,一旦有事,秦中央政令無法及時傳達。故在嶺南南海、象、桂林三郡,只設南海尉,由任囂擔任,賦予臨機專斷之權,全權處理嶺南之事,而不設郡守,等於趙佗是大權獨攬。如此,嶺南三郡有點類似於自治區。
秦始皇一死,秦國內亂作一團,失去了對控制嶺南。任囂臨終前,也看透了秦二世的暴政,不能持久;繼任者趙佗,繼承和發揚了任囂“自備待變”戰略構想,趁著中原戰事,封鎖關隘,控制了嶺南三郡,這是嶺南軍團上層的想法。
2、士卒已在當地落戶。《史記 淮南衡山列傳 》:尉佗知中國勞極,止王不來,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講的是趙佗著眼於嶺南發展,上書秦始皇,要求三萬未婚少女,解決嶺南軍團婚配的問題,安定軍心。書中很含蓄,說的是為士卒補衣服。此時,為的是要士兵安心在嶺南紮根發展。
至秦末農民起義,趙佗封鎖關隘,兼併象、桂林二郡,於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國,以過去10年有餘。士兵已在嶺南生根,安居樂業,實在也不想北上回援,這是嶺南軍團下層的想法。
3、軍隊人數不足。《淮南子 人間訓》: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strong>從此後世邊說這支嶺南軍團部隊在50萬人,恐怕也不是事實。原因有二:
(1)按照新出土漢簡中“秦始皇三十年蒼梧尉徒唯(即屠雎)攻陸梁地”的記載,屠雎只是個郡尉,在將官之下。按照秦國官制,掌一郡的部隊,監管治安,受到郡守的節制,加上此前秦始皇曾輕信李信,導致伐楚打敗,實在難以相信,還會將50萬部隊,交由默默無聞的郡尉統帥;
(2)以淮海戰役為例,60萬解放軍後面是540萬老百姓運送給養,比例是1/9。按照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一國能夠服兵役和徭役的青壯年大概佔總人口的1/3,尚需考慮從事農業生產等因素,一國總兵力應該佔總人口的1/10。
可見當時情況很可能是,這支嶺南軍團並沒有50萬人,王翦只是派出一支部隊有水路進攻嶺南地區,由屠雎統領,也即是之後任囂、趙佗掌握的這支軍隊,以後世漢武帝派出10萬平定南越國做參考,嶺南軍團的人數最多也在10萬左右。考慮到嶺南地區局勢不穩,尚需部隊駐守,即便有心回援,也是杯水車薪。
結語
從外部看,秦末中央政府已經失去了對嶺南軍團的控制;內部呢,無論嶺南軍團上、下對於回援,意願都不大,加上秦二世的暴政,不得民心以及軍隊人數的不足。導致了嶺南軍團沒有北上,反而關起門來,防止中原戰火的殃及,果斷棄掉秦國這艘破“船”,從而在嶺南建立起新的篇章。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公子霜塵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最好要理清時間關係。
01 時間
公元前209年4月,秦二世胡亥要求重啟阿房宮工程,調來5萬士卒駐守咸陽,出現糧食短缺,向其他郡縣徵收糧食,但是咸陽三百里以內的百姓不能享用。
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居於陳縣,自封為楚王。
公元前209年8月,武臣自立為趙王。
公元前209年9月,項梁舉兵會稽郡,劉邦在沛縣起事,韓廣自立為燕王。
公元前209年10月,田儋為齊王。
公元前209年12月,魏咎為魏王。
在此期間,有使者向胡亥上報山東造反之事,被胡亥下吏治罪,後面的使者便謊稱盜賊,胡亥便信以為真。
公元前209年9月,周章率數十萬楚兵至戲,胡亥這才如夢初醒。章邯建議以70萬酈山刑徒迎擊。
公元前209年12月,陳勝死。
公元前208年1月,圍攻魏咎於臨濟。
公元前208年6月,齊王田儋救臨濟被殺,魏咎自殺。
公元前208年7月,田假自立為王,秦圍困東阿,劉邦和項羽救援,破秦軍濮陽,東屠城陽。
公元前208年8月,項梁救東阿,破秦軍,追擊至定陶,劉邦和項羽西略地,斬山川守李由於雍丘。
公元前208年9月,章邯殺項梁,項羽、劉邦退兵,秦軍北上趙國,包圍鉅鹿,楚國出兵救趙,12月大破秦軍。
02 劉邦和項羽何時登上舞臺?
從上面的時間可知,其實,大約在前208年7月,項梁這邊的楚軍才正面遇上章邯的秦軍,楚軍分兵兩路,一路由項梁指揮,一路由劉邦和項羽協同作戰。
那時,章邯一路高歌猛進,勢如破竹,秦軍實力碾壓起義軍,胡亥壓根兒也用不著召回嶺南的軍隊吧。但是,在前208年12月後,局勢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大破秦軍。接下來章邯與項羽所率領的諸侯聯軍進入對峙階段。
前207年4月,章邯讓司馬欣回咸陽搬救兵,趙高弄權,反誣章邯叛亂。
前207年7月,章邯率眾投降。
前207年8月,劉邦攻破武關,趙高弒殺胡亥。
前207年12月,子嬰被殺,秦朝滅亡。
03 分析
1)嶺南兵力所剩無幾,主將趙佗心懷異心
秦始皇於公元前派50萬大軍平定南越之地,但是由於對方的地形複雜,秦軍難以適應當地氣候變化,加之糧食供應問題,秦軍損失慘重,統帥屠睢陣亡,50萬秦軍所剩無幾,雙方對峙了整整3年多。
公元前214年,任囂和趙佗再次奉命進攻百越各部族,整個嶺南地區才劃入了秦朝的版圖。
為了穩定嶺南地區,參加南征的將士們被要求留守當地,另外又遷徙大量中原移民過去。留守的將士和移民多娶越女為妻。
從上面不難看出,可用的正規軍已經非常有限,而且戍邊的將士們在當地娶妻生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嶺南其實無多少軍隊可調,而且幾年過去,將士們落地生根,誰還願意再次捲入戰爭之中。所以,當中原發生叛亂之時,主將趙佗除了保持觀望,更多地想著趁此機會自立門戶。
2)章邯先期實力碾壓起義軍,無須調用嶺南駐軍
從公元前209年9月起,章邯率領70萬酈山刑徒,大破陳勝楚軍,圍魏國,殺齊王,殺項梁,接著北下包圍趙國鉅鹿。
直到公元前208年12月的鉅鹿之戰,楚軍才將局勢扭轉。
3)章邯請求支援遭拒,投降楚軍
鉅鹿之戰,楚軍大敗秦軍,章邯請求支援,卻遭到趙高的拒絕和誣陷,7月投降。
結語:
從陳勝吳廣起義到秦朝滅亡,反秦戰爭差不多歷時2.5年,而劉邦和項羽真正登上對抗秦軍主力的舞臺是在下半場。
章邯一路碾壓起義軍,項羽和章邯在鉅鹿才首次大規模交鋒,項羽鉅鹿一戰便扭轉了當時起義軍的頹勢。
公元前207年4月,章邯才正式向朝廷請求兵力支援。但是,由於趙高弄權,章邯失去後援,於7月率眾投降。
嶺南駐軍兵力所剩無幾而且已經融入本地,主將趙佗早已心懷異心,他此刻所考慮的不是如何救援奄奄一息的秦朝,而是自己什麼時候稱王。
讀春秋思無忌
首先可以肯定秦國在嶺南是有駐軍的,但並沒有50萬那麼多。
秦始皇徵發50萬秦軍進駐百越,分5路大軍,其中嶺南越地的兵力大約在40萬左右,其中又有30萬軍隊攻打廣西區域,仗打了3年都沒有成功,主將屠睢戰死。時隔了2年後,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囂為主將和趙佗再次攻打廣西,才成功將整個嶺南區域劃入秦國版圖。最終剩餘的軍隊都留在嶺南駐紮,攻佔嶺南區域前後打了5年時間,主將都被殺了,最後剩餘的秦軍預計不足一半。
胡亥為什麼不召回嶺南軍隊抵抗項羽和劉邦?其實是有兩個原因:
義軍太過迅速,秦王朝分崩離析的太快,時間上不允許。
我們梳理一下秦末的時間表: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走到山東平原津崩逝。
秦二世胡亥繼位,安葬始皇帝在驪山。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重啟阿房宮工程,下令徵調民夫。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初時,秦二世認為不可能,沒有在意。
公元前208年,陳勝兵力達到幾十萬,前鋒已到驪山臨潼地區。
秦二世派少府章邯徵調驪山刑徒平叛,殺死了陳勝。
章邯殺死項梁,渡過黃河,到達鉅鹿。
公元前207年,鉅鹿之戰,項羽打破秦軍,攻入咸陽,秦亡。
從以上時間清單上可以看出,從陳勝起義,到秦二世真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派章邯平叛,再到秦亡,也就一年的時間。而且鉅鹿之戰前,章邯大殺四方,鮮有敵手,形勢一片大好,沒有必要從嶺南那麼遠征調軍隊。
嶺南趙佗擁兵自重,斷絕秦道,不願意出兵。
陳勝剛起義的時候,任囂病重,招趙佗安排嶺南擁兵自重,獨立成國。其實是看到秦始皇駕崩,乘機叛國。既然任囂和趙佗都打定主意要背叛秦王朝,自然不會奉召抵禦項羽和劉邦。後來看到咸陽迅速被攻破,自然更加堅定了獨立於中原之外的決心。
因此,秦末,不是秦國不願意召回嶺南軍隊,主要原因是章邯敗的太過於突然,項羽劉邦形勢太強,用很短的時間就滅亡了秦王朝,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嶺南趙佗打定決心要叛國自立,也不會奉召。
幽靈vs浪子
這個問題一直都存在,秦滅六國以後,秦朝至少有百萬以上的士兵。但是十幾年以後天下大亂,秦朝中央竟然無兵可用,以至於章邯出戰起義軍帶的居然是驪山囚徒,那麼秦朝的百萬大軍去了那裡,為什麼不到咸陽來救駕?
首先是秦法嚴苛,沒有皇帝的指令,沒有人能夠調動軍隊勤王。秦法的嚴苛與連坐刑罰,約束著秦朝的士兵不敢輕舉妄動,哪怕他們看著秦朝滅亡。
其次是秦二世不敢調動軍隊,本身胡亥就得國不正,又殺死了在軍中很有威望的扶蘇和蒙恬。貿然把軍隊調入關中,搞不好這些軍隊要為自己的老首長報仇。胡亥是個孩子心的人,也沒有接受什麼教育,很可能根本不知道他自己可以調動軍隊。
嶺南的軍隊調不回來。趙佗帶領50萬秦軍平定百越,之後就紮根嶺南,沒有打算再回來。之後他們與當地人通婚,種地發展生產,50萬秦軍十幾年後已經是一群拖家帶口的中年人,自由慣了的他們再去為嚴刑峻法的秦國賣命,這很不現實,連趙佗都不願意。
其次嶺南才剛剛發展了十幾年,想拿出支持數十萬北伐的糧草太難了。因此他們寧願看著秦朝滅亡,也不願意給秦朝陪葬。再者是天高皇帝遠,不要說沒有皇帝調兵的命令,即使是有,來回往返要幾個月,等趙佗受到命令,秦朝說不定已經滅亡了。
青史文集
一、秦國嶺南軍隊情況
1、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50萬軍隊征討嶺南地區百越居民,公元前218年,秦軍遭到失敗,屠睢被擊斃,秦軍陣亡人數在30餘萬,剩下10餘萬。百越軍也損失巨大,剩餘秦軍和百越軍隊在廣西一帶形成對峙局面。
2、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次徵召10萬人,與嶺南剩下的秦軍聯合,第二次進軍百越。這次任命任囂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經過上一次打擊,此時百越軍不足6000人,秦軍吸取上次經驗教訓,這次平定了嶺南地區,設立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
3、公元前210年,第三次戰爭爆發。趙佗攻甌駱之戰。
經過三次戰爭,嶺南軍團剩餘人數有限,留下來保衛開發嶺南了。
二、秦末農民戰爭情況
1、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揭開秦末農民大起義序幕。原六國也掀起復國運動。
2、公元前208年,秦軍在章邯率領下反擊不斷獲勝。1月份陳勝被殺。10月份項梁被殺。
3、公元前207年,鉅鹿之戰,章邯戰敗投降項羽。同年劉邦率軍攻入咸陽,秦朝滅亡。
三、秦國朝廷情況
1、公元前210年49歲秦始皇東巡死在邢臺沙丘。
2、胡亥在趙高、李斯幫助下殺死兄弟姐妹二十多人,逼死扶蘇,當上皇帝。趙高掌握實權,實行殘暴統治,導致陳勝、吳廣起義,六國復國運動。公元前207年24歲的胡亥被趙高勢力逼迫自殺。
3、趙高是歷史上大奸臣之一,秦亡跟他有非常大的關係。秦始皇死後,他脅迫李斯搞政變,讓胡亥當上皇帝,最後又把李斯、胡亥害死。公元前207年被子嬰設計殺死。有一種觀點認為趙高導致秦國滅亡有復仇的因素。不管怎麼說,秦國是毀在胡亥和趙高身上。
四、秦國不召回嶺南軍隊抵抗項羽、劉邦原因
1、秦派嶺南軍隊作戰艱鉅,連主將屠睢都陣亡了,這在秦統一六國戰爭中是罕見的,軍隊損失也嚴重,嶺南軍隊數量有限,沒有能力保衛秦朝。
2、秦國嶺南軍隊有原六國人員,對秦國沒感情,軍隊中也有社會渣滓人員,被迫參加爭伐嶺南戰爭,對秦國都有怨恨因素,更不願意抵抗項羽、劉邦的農民軍,保衛秦國了。
3、秦國嶺南軍隊主要領導對秦國沒有忠誠感。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突然病重,對南海龍川令趙佗說:秦為無道,天下苦之。興兵絕新道。不想派軍隊抵抗農民軍,還計劃封鎖嶺南和中原通道,阻止起義軍進入嶺南。還囑咐趙佗割據嶺南自保。委託趙佗代理南海郡郡尉。公元前206年,任囂去世,葬於番禺,現在的廣州市。
趙佗是今河北正定縣人,屬於趙國人,對秦國也沒有忠誠度。趙佗接替任囂後,公元前206年,趙佗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親信,公元前204年起兵兼併了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建立了南越國。
嶺南軍隊一二把手對秦朝失望,想擁兵自保,不會派軍隊保衛秦朝的。
4、嶺南軍隊在當地安家落戶,也不願意返回故地保衛秦朝了。一旦離開嶺南,當地越人有可能興兵起義,對嶺南軍隊家屬有傷害,假如嶺南軍隊返回保衛秦朝,萬一不成功,生存地方几乎沒有了。
5、農民起義發展之快出乎意料,嶺南距中原路遠,交通不便,來不及趕回來。
6、有一種觀點說秦始皇生前曾告誡任囂、趙佗兩人,中原大亂也不要派軍隊離開嶺南。這個可信度較低。
7、秦國胡亥、趙高等昏君奸臣當道,實行暴政,不得人心,官逼民反,嶺南軍隊知道秦王朝失敗不可避免,因此,也不願意離開嶺南迴來抵抗項羽、劉邦,保衛秦國。
大白白野
這個原因很複雜,下面說說幾點淺見。
第一,遠水解不了近渴。嶺南距離中原太遠。幾十萬大軍的長途跋涉涉及到太多,後勤不解決,根本沒發打仗。彼時中原大亂,楚地又是起義最多,最亂的地方,而嶺南軍團大部分是材官和樓船士,也就是步兵和水兵,騎兵很少,能不能突破重重包圍趕到中原很難說。
第二,主帥有意置身事外。任囂有意自立為王,臨死前曾囑咐副帥趙佗“休息其民,姑待諸侯之變”。嶺南軍團的組成很複雜,六國之民皆有,當時秦滅六國才過去十多年,很多人對秦國還有仇恨之心,秦國強大還好,可惜始皇已死,天下已亂,人心思亂,也就不可能回去了。
第三,攻佔嶺南之後,秦國曾向嶺南進行了大規模移民,嶺南剛佔領不久,時有反抗,軍隊一走,則嶺南必將再次脫離中原,移民過去的人也會下場悽慘。嶺南軍團裡很多士兵家眷都是跟過去了的,這種情況下,還有多少人願意走,萬一譁變,那就完了。
當然還有其他很多原因,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其實當時嶺南軍團回不回去並不是很重要。章邯率領的刑徒軍當初都殺得起義軍哭爹喊孃的,如果不是最後沒能擋住項羽的進攻,導致王離(主將蒙恬已死)率領的20萬長城軍團被斷了糧道而被項羽坑殺的話,結局也許又是一個樣了。而且當時最精銳的關中軍被趙高拆分開來,結果沒能幹贏劉邦,不然劉邦哪那麼容易就進了關中。
總之,秦國不是亡於項羽劉邦之手,而是死在了趙高胡亥的昏招之下。
木有枝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軍,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這是西漢賈誼《過秦論》。
楚國在戰國前中期疆域算最大的。公元前278年,白起攻破江漢平原,楚國遷都。
楚國當時遷都並沒有往南,而是往東到達淮河流域。東遷的原因一部分是把兵力部署在平原地區,更利於中原交戰;還有部分原因是楚國在國都附近及一些地區實行郡縣制,其他的地區是屈、景、昭、項等家族的分封制,還有楚國南部山區的部落自治。這也是吳起變法失敗的很大原因。
楚國地區因為地勢複雜,統治起來必定兵力分散。所以楚國在權利中心地帶實行郡縣制;權利周圍大家族實行分封制;偏遠地區名義歸附,實際自治的原則。
公元前224年,秦軍60萬伐楚。
公元前219年,屠睢、趙佗南征百越。
所以楚國和百越是分開的,不能一概而論。秦軍一路向南打到今天廣州市。因為地形複雜,秦軍必定分散足夠兵力維護各地,精兵集中在南越王的廣州。
至於秦末是否徵兆南征百越的回師不得而知。如果二世下旨班師,趙佗也未必會回去。第一是離中原地區太遠,趕到未必能救駕。也有可能二世害死扶蘇蒙恬的事傳到嶺南,二世怕自己震懾力不夠趙佗等人造反,不會讓他們回去,趙佗也怕回去成岳飛(穿越了,哈哈)。
所以無論怎樣,趙佗山高皇帝遠,即使可能,他也不一定會回去。
吉耶221
秦末秦國不召回嶺南軍隊,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嶺南軍隊責任重大,不易輕易召回。
嶺南地區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打敗百越獲得的新地盤,在歷史上與傳統華夏文化交集不深,具有很大的文化差異性,秦始皇也是經過艱辛才徹底統一嶺南地區,五十萬大軍常駐嶺南,就是怕大軍一旦撤回,嶺南地區勢必脫離中央,再重新徵討困難重重。
同時,調往嶺南的龐大軍隊和軍屬,有很大的目的就是讓他們紮根嶺南,讓中原文化徹底影響和征服這些地區,讓嶺南真正的歸屬華夏。
所以,嶺南軍團責任重大,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被輕易調回的。
第二,秦叛力量對比轉化太快,時間來不及。
秦朝看著各地起義風起雲湧,派章邯率領驪山囚徒組成大軍出戰,看似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在章邯率領的裝備精良的正規秦軍面前,機會不堪一擊,聲勢最大的陳勝吳廣軍被迅速擊敗,力量相對較大的項梁軍也遭受重創,發展迅速的趙軍也被夾擊。
眼看著各地主要起義軍被消滅或重創,秦軍馬上就要徹底掃除各地起義軍了,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會召回嶺南駐軍。
然而誰都沒有想到的是,在鉅鹿決戰中,看似力量弱小,簡直不在一個等級、已經遭受重創主帥戰死的楚軍,在新的主帥項羽的指揮下,破釜沉舟,竟然打敗了精銳的秦軍軍團,各地起義軍也團在一起,在內憂外患下,章邯竟然投降了。
霎時間,秦軍主力一下子灰飛煙滅,秦朝再也難以迅速徵集有效力量抵抗義軍了,劉邦迅速西進,如入無人之境,項羽也迅速揮兵殺向關中。
面對急轉直下的戰局,誰也沒想到,這時候的秦朝也大勢已去,就算嶺南軍團回防,也遠水解不了近渴了。
第三,嶺南軍團具有很大的戰略自主性,在秦朝無力之時,難以調動。
嶺南軍團人數眾多,在秦朝強悍時,自然是尊奉中央,但在鉅鹿之戰後,秦朝急轉直下,中央已經無力,這時候的嶺南軍隊就成了擁兵自重的地方軍團,是否出兵則看嶺南軍團自己的決定了,即使朝廷下旨,嶺南軍團不一定奉旨回防。
事實上,在趙佗聽說章邯的秦軍主力在鉅鹿戰敗投降後,就知道秦朝已經大勢已去,下令封鎖關隘,據南嶺的險要、山高林密脫離秦朝自立,成為獨霸一方的勢力。
所以,秦末式秦朝不是不召回嶺南軍團,而是:
第一,不能輕易召;
第二,來不及召;
第三,召不動。
篇篇原創,給你獨特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津城沐雨
秦朝建立後,秦始皇認為天下太平,於是將秦軍主力部隊一南一北派駐,中原地區僅有少量部隊。嶺南軍團有五十萬多,主要任務是鎮守百越地區,化百越入華夏。長城軍團有三十萬之眾,主要任務是扼守長城一線,防備匈奴入侵內地。關中軍團不足二十萬,主要是鎮守國都咸陽,平定六國後裔叛亂。秦始皇駕崩後三年,天下義軍崛起,華夏再回戰國時代,紛爭不斷!
秦朝推行郡縣制,軍隊歸中央直管,各地方有少量駐軍,大郡五六千,小縣數百至一千。全國各地起義不斷,大小叛軍數百支,秦朝關中軍團很快被擊敗。危機時刻,秦朝將驪山七十萬罪犯武裝起來,組成中央軍東出平叛。秦朝沒有調用嶺南軍團,也沒有全部調動長城守衛軍,而是借用中原的兵力平叛。
嶺南軍團人數多,需要的糧草也多,北上平叛遭遇的第一支叛軍就是楚國項家軍!章邯已經擊敗了項梁,楚軍勢力減弱,這是秦朝不調動嶺南軍團的主要原因。秦朝中央認為驪山刑徒軍完全可以平定各路叛軍,嶺南軍團北上沒有必要。而且嶺南軍團一旦離開嶺南,百越必然脫離秦朝控制。
章邯動用刑徒軍和五萬長城守衛軍南北夾擊趙國,眼看勝利再望,不想殺出一匹黑馬,一舉擊潰了長城兵團。章邯迫於內外壓力,不得不率部降楚,秦朝大勢已去。嶺南軍團長官趙佗聽聞鉅鹿之戰秦軍戰敗,胡亥、趙高二人又屠戮功勳,於是他下令關閉馳道,閉關自守。秦末戰爭中,秦朝不到兩年就被滅了,而且前一年半秦朝還佔優勢,嶺南軍團確實無法及時救援,中央政府也沒有徵調他們。
楚漢戰爭四年,趙佗全力經營嶺南地區,不參與楚漢之爭,建立了南越國。漢朝建立後,南越國臣服漢朝;漢武帝時期,漢朝攻滅了南越國。秦始皇終究是將嶺南地區化入了華夏,擴大了華夏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