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市工信局:力爭3月中旬全市工業基本恢復正常生產


市工信局:力爭3月中旬全市工業基本恢復正常生產

2月25日下午召開的天津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上,天津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總經濟師周勝昔介紹,近段時間以來,全市工信系統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話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夜以繼日、馬不停蹄制定印發了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推動企業復工復產的《工作方案》,提出工作目標、健全組織架構、明確職責要求;同時會同衛健委、市疾控中心,出臺工業企業復工復產疫情防控《導則》,指導企業落實防控主體責任,有力有序推進我市工業企業復工復產。

  截至2月24日16時,全市4674家規上工業企業,合計復工復產2894家,佔全市規上工業61.9%。

  一是各區復工有力有序。有6個區復工率超過70%,濱海新區達到76.6%,其中百強工業企業復工率達到100%。

  二是百強企業快速復工。全市規模以上工業200強企業中,193家已復工,復工率達到96.5%。

  三是外資企業復工加快。全市1160家規上外資工業企業,合計復工復產833家,佔全市外資規模以上工業71.8%。其中,外資百強工業企業復工率達到100%。

  四是重點產業進展明顯。重點醫用防護物資生產企業開滿打足,石油化工產業復工率達到100%,中海油天津公司、大港油田、天津石化、大港石化等企業連續在產。汽車產業累計復工812家,整體復工率為98.7%,一汽豐田、一汽大眾、長城哈弗等三大車企及一級配套商全部復工。

  下一步,市工信局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23日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堅持“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有力有序推進復工復產”的原則推進各項工作。

  一是分區分級推復工。市工信局將在指導監督企業有效落實防控措施和安全生產措施的前提下,以規上企業為重點,在低風險地區全面推進復工復產;中風險地區,儘快有序實現復工復產。2月底前,規上工業企業實現80%以上覆工復產,力爭3月中旬左右,全市工業基本恢復正常生產。

  二是市區聯動抓復工。搭建市區兩級三層組織架構。第一層是市級層面。建立工業企業復工復產工作專班,進一步充實加強市工信局前期成立的15個防控物資保障工作專班,把工作重心延伸轉移到推動工業企業復工復產上來。第二層是區級層面。各區成立工業企業復工復產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由區工業等主管部門組成的若干工作推動組。第三層是駐企工作組。市級機關幹部下派到各區,與區級機關、街鎮、園區幹部混編組成工作組,深入一線,駐企服務。

  三是強化服務促復工。組建駐企隊伍,落實“一企三人一組長兩專員”。即:每個工作組3人組成,1名組長、1名防疫指導專員、1名企業服務專員,指導服務5家左右企業。將組織市區兩級3000餘名幹部,指導服務全市4600餘家規上工業企業的服務體系。下沉一線、深入企業駐廠服務,做好政策解讀、溝通情況,首問負責、一盯到底,圍繞開工復工產業鏈條,解決好用工、原料、運輸、資金等方面問題。

  四是政策支持穩復工。以全市惠企“21項舉措”為抓手,簡化程序、加快進度,為企業提供受理“直通車”;深化與金融機構合作,在用足用好前期60億低息融資政策基礎上,暢通企業復產融資渠道;我局將組織制定更有力度的支持中小企業應對疫情、脫困發展政策措施,讓政策跑在企業前面,為中小企業紓難解困、共克時艱。

  五是嚴防死守保復工。始終把疫情防控作為企業復工的首要前提,強化底線思維,壓緊壓實市級督導責任、各區屬地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指導企業按照國家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指南》和我市《導則》,以員工的軌跡和健康安全為重點,加強員工健康監測,區分風險等級落實管控;加大廠門、食堂、宿舍、通勤工具等場所管理力度;做好應急預案,突發情況要果斷處置。實行最嚴格的崗位責任制,堅決杜絕員工聚集感染、企業復而又關。

  發佈會上有記者提問, “一企三人一組長兩專員”的駐企幫扶工作進展情況如何,它們的主要職能是什麼?

  周勝昔介紹,截止到今天凌晨4時,由市區兩級2814名幹部組成的725個駐企工作組已經奔赴一線,對全市3466個規上工業企業開展幫扶。

  主要任務有兩項:一是按照國家復工復產防控《指南》和我市《導則》,指導企業嚴格落實防控措施;另一個是幫助企業解決好復工復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持續推進企業生產。

  下一步,市工信局將進一步細化完善工作方案,落實駐企幫扶人員,加大督導培訓力度,集中組織開展惠企21條舉措、國家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指南》和我市《導則》等政策培訓,提升駐企人員政策水平和指導企業防疫的能力,幫助企業解決好用工、原料、運輸、資金等各種問題,切實增強企業發展信心,持續穩定擴大生產。

  (津雲新聞記者張赫洋 馬揚洋 劉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