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戰“疫”行動】卡口不是“隔離帶”


【戰“疫”行動】卡口不是“隔離帶”

2月11日,郭燚在卡口仔細排查過往車輛和人員,核對身份信息、測量體溫。

“你們辛苦了!我帶了點麵包和牛奶過來,你們吃點墊墊肚子吧!”當我正在給經過卡口的人員測體溫時,一位村民給我們送來了小點心。

2月11日,是我作為“黨員志願者小分隊”的一員,值守石門鎮顏井橋村卡口的第十天,這樣暖心的一幕這些天來不斷在卡口上演。

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即使一天在風口站立十個小時,即使一天登記上千條車輛信息,寫光了一支水筆,也依然精神滿滿。排查過往車輛和人員,核對身份信息,測量體溫……我深知,只有拿出審理案件的認真勁兒,一絲不苟做好卡點的疫情防控工作,才能讓群眾安心。

望著越下越大的雨,我有點擔心值守在崇福鎮中夫村卡口的妻子。我這裡的卡口是一個市級卡口,車流量雖多,但後勤保障也相對較好,而妻子陳亞傑所在的是一個鎮級卡口,只搭了一個簡易工棚用於登記和工作人員休息,這麼大的雨,不知道她會不會淋溼。

趁著換班的間隙,我給妻子打了個電話,聽到的是嘈雜的聲音,“哎,危險,危險啊……”,然後成了盲音。

正在我緊張不安時,妻子回過電話來了:“剛才正好有個村民開著電瓶車衝卡,被我們攔下了,現在沒事了。”

“怎麼回事?你有沒有受傷?”

“我沒事。這個村民沒戴口罩,說要去鎮上的銀行取養老金。我們勸說他先把口罩戴起來,不要去銀行櫃檯取錢了,急著用錢可以在ATM機上取。他還跟我們犟上了,說年紀大了,不會用機器,還嫌口罩戴著悶氣。”

“最後工作做通了嗎?”

“其實也不是著急用錢,是在家裡待不住了,這麼個大雨天一定要出門,老人家任性起來跟小孩兒似的。還好最後他看我們雨裡工作也不容易,看了看我們溼掉的衣服和鞋子,很配合地戴起口罩回家去了,還跟我們說回去熬點薑湯給我們送來。哈哈,你說是不是很可愛?”聽著妻子輕鬆的笑聲,我也揚起了嘴角。卡口不是幹群關係的隔離帶,而是溝通交流的連接點。就像妻子攔下的這位村民,通過卡口同志的政策講解和防疫宣傳,對我們的工作有了更好的瞭解。

疫情防控沒有旁觀者,沒有局外人,只有取得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才能贏得最終的勝利。而這,也更考驗我們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我想起前兩天的一件事。村民王某某夫妻倆春節期間從四川途經武漢自駕回桐鄉,按規定,家中四人都要居家隔離,醫學觀察14天。我們的工作就是,除了醫生每天兩次的測溫檢查,防止其他人員與王某某一家密切接觸。

那天中午12點,我們攔下了一個80多歲的老大爺,他拿著一大包東西準備去王某某家。“這裡也是我的家,難道我現在連回自己家看看兒子都不行了?”老大爺眼睛一瞪,將手裡東西狠狠地扔在地上,“我們本來分開住,現在他們好不容易回來了,怎麼連見個面都不讓呢?”

“姆爸,您兒子主動跟村裡報告了途經武漢的行程,現在暫時不讓你們見面,都是為了您兒子好,也是為了您好。沒什麼問題的話,兩週之後就可以見面了呀。”我們只能在一旁苦口婆心地解釋著當前的防疫政策,希望能得到這位老人家的理解。

“我也知道你們為難。你看我雞都殺好了,就把東西放在門口,看一眼,不進去,行嗎?”老大爺拎著雞,徘徊不願離去。

父愛如山。我也是一名父親,我知道這聲拒絕很殘忍,但做好防控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姆爸,要不這樣,等下醫生過來測體溫,我讓他帶給您兒子,好嗎?”

“好吧,我也不為難你們。”老大爺將殺好的土雞放下,抬頭望了望二樓窗口,留給我一個漸行漸遠的背影。

將心比心,理解萬歲。這些天來在卡口的工作,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疫情防控絕不能停留於冷冰冰的要求,需要我們用真誠的話語換來老百姓的理解和配合,用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引導群眾服從大局、遵守疫情防控各項規定。只要黨員群眾心連心、肩並肩,我們就一定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作者:浙江省桐鄉市紀委監委案件審理室副主任 郭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