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如果三國在今天,吳國是不是最強大?

葉尼塞河林海


三國時代得名是因為天下三分,三個國家割據了中華大地,所以被稱之為三國時代。在三分天下的那個烽火狼煙的動亂時代中,神州被魏、蜀、吳,三個國家分割佔據。

其中,以魏國實力最強,佔據整個北方的大魏兵甲足備、人民富足,這主要是因為東漢末年,中國的經濟重心尚在黃河一帶,也就是中國的北方。吳國次之,佔據東南之地的吳國雖然沒有完全開發這日後的富庶之地,但是東南一片已經顯露出了天下糧倉的潛質,所以糧食產量決定人口數量,冷兵器時代下吳國也沒太弱。

蜀國最弱,由於其地域在西南山區,導致大部分耕地貧瘠,只有四川盆地被稱為天府之國。可是也是沒有完全開發,再加上人口稀少,人口基數低,人才誕生概率也很小。所以實力最次。那麼,這些都是在古代條件下,假如,三分天下發生在現代,那麼魏、蜀、吳三國中 吳國會是最強的嗎?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現代,人口數量已經不是決定戰爭勝利的絕對條件了,科技才是。然而戰爭科技是燒錢的。正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吳國佔據東南,在現代中國的位置上,擁有華東五市這當今中國的經濟巨頭,可以說是三國中的首富。不過,很遺憾,即使三分天下發生在現代,吳國也不是最強的,最強的依然是魏國。為什麼呢?

我們看看這三個國家在現代應當對應的疆土。

魏國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走廊東端相近。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

孫吳的疆域範圍,北至廬江郡(現江蘇中部),南通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達交趾郡(廣西東部),東臨東海,涵括我國現今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湖南省的完整地區,以及江蘇、廣西、安徽、湖北省和重慶、上海市、還包括現今越南的北部地區。

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略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

現代戰爭,打的是什麼?是人口嗎?不是,是科技。熱兵器時代的勝利因素和冷兵器時代遠遠不同,因為裝備的重要性被拉到最大的了。

雖然說戰爭打的是財政,是經濟。而且看起來東吳佔據的地方囊括了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個重要經濟區,金錢很重要。但是別忘了,長江三角洲經濟區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以輕工業為主。

在電子信息戰尚未佔據主導作用的今天,重工業的作用依然很大,而魏國“故地”多是重工業基地。


無筆


把三國拿到今天來說,仍是曹魏最強大,輪不到吳國。

如果把三國拿到今天來說,地理位置大概是這樣的:蜀漢的地盤是雲南、貴州、四川三省,外加陝西的南部及重慶市。



曹魏的地盤大概是今天的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河北省、河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東省、山西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內蒙古一部分、江蘇省一半、安徽省一半、湖北一小部分、江西一小部分。

東吳的地盤大概是今天的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廣西、湖南省、湖北省大部分、江西省大部分、安徽省一半、江蘇省一半。



東吳的地盤地處中國東南沿線,放到今天全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正因為沿海,所以對外貿易發達,加工製造業發達,東吳GDP佔了整個中國經濟的44%,甚至一度超過了曹魏所有地區的GDP總和,曹魏地區放在今天GDP佔了整個中國經濟的41%。

但是,GDP高,經濟發達就一定強大嗎?



不一定。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比比皆是,比如東晉、南宋,東晉代表著華夏正統文明,結果還不是被北方蠻族吊打,南宋GDP佔全世界的60%,結果呢?還不是被蒙古人滅亡。

現代的例子就是日本,日本的GDP曾經是世界第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時,是日本最輝煌的時代,那個時候世界五百強,日本佔了快三分之一了,日本大肆在美國投資,就連最強大的美國也差一點被日本買下來了。



結果呢,廣場協議,日本經濟,國力急劇直下,一度淪為失落的國家,整個國家一直在下滑,持續了近幾十年。

在今天比強大,比的是綜合實力。

如果東吳放到今天來說,綜合實力不如曹魏。綜合實力包括各項指標,有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教育等等,僅僅只有經濟強,並不代表就一定強大。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來看,中國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而且在中國歷史上,歷來都是北方政權從北向南統一全國,很少有南方政權北伐成功而統一全國的,因為北方除了是政治中心,而且軍事、科技、文化、政治能力,都比南方強。

南方也只有經濟比較強,但在政治、軍事、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弱於北方,這個現象即使到了今天也是如此。



另外從國土面積、人口來說,也是曹魏領銜的北方強於東吳領銜的東南沿海地區,另外曹魏佔據的地盤戰略縱深也遠遠強於東吳的地盤。

所以三國到了今天,還是曹魏強。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吳國是不是最強大,只需和魏國進行對比

魏蜀吳三國,如果比拼綜合實力或者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蜀國都將會是最先出局的那一個。

在三國當時來說,魏國之所以能形成對吳國的碾壓優勢,有賴於在土地面積、人口、生產力發展水平等的全面佔優。

當時魏國大約有500萬人,吳國最多在300萬左右,蜀國基本穩定在100萬人上下。也就是說,蜀國、吳國的總人口即使加起來,也趕不上魏國。再加上當時的經濟中心及手工業中心還都在北方,尚未開發過半的蜀吳兩國的生產力水平嚴重低於魏國。

以上說的都是三國當時,那麼假如各自的所轄區域不變,今天的話還會是魏國最強嗎?

魏國VS吳國:經濟、人口、科技、金融、教育、交通等

魏國大致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南部、山西、河南、山東、湖北北部、江蘇北部、陝西關中平原、甘肅等地;擁有京津冀核心經濟引擎及中原城市群、山東沿海經濟帶、西安城市群等經濟圈。

吳國大致包括今天的上海、浙江、江蘇大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中南部、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地區;名義上擁有長江珠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兩大核心經濟區,及海峽經濟圈、武漢城市群、長湘潭經濟圈等;

就經濟而言,我們可以大致來個對標:吳國境內的廣東、江蘇、浙江三個GDP較高的大省,要強於山東、河南、湖北等魏國境內的GDP大省,而福建大致等同於河北,湖南大致等同於湖北等,因此吳國要強於魏國;

就人口來說,雖然吳國境內可能要低於魏國境內,但人均GDP則可能要遠高於魏國,這就很好地彌補了人口量方面的劣勢。

從高等院校的質量、數量及教育水平來看,擁有上海、南京、武漢、杭州、廣州、長沙等教育中心的吳國,可能也要比僅有北京、天津、西安等教育重鎮的魏國要更強勢一些。與此對應,教育水平與科研水平通常也成正比關係。

從金融來說,吳國境內的上海、深圳兩大金融中心,在與北京、天津兩大金融中心的對話中,也許也要稍占上風。

如果再考慮到當今世界處於海洋經濟時代,擁有更長海岸線、更多天然良港的吳國,在交通、外向性經濟等方面也會佔有相當優勢。

因此,綜合來說,個人認為,如果放在今天,吳國可能要比魏國更具實力


司馬砸光


關於這個問題,吳國表示:你特麼在逗我?

雖然三國很熱,所謂“關公戰秦瓊”的問題也層出不窮,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穿越都能成立,比如將三國移植到今天。

如果按照三國版圖的古今對應,當時的魏國疆域囊括了朝鮮半島北部、遼寧省中南部,河北省大部,山東省、山西省、河南省全部,江蘇省、安徽省中北部,湖北省北部,陝西省中部,甘肅省大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南部以及中亞的一部分。

蜀國則佔據著甘肅省陝西省南部,四川省、貴州省大部,重慶市、雲南省全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緬甸北部;

而吳國則佔據了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上海市、福建省、廣東省全部,湖北省、安徽省、江蘇省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及越南北部。

今天的東南沿海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尤其是廣東省GDP更是雄踞全國第一。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吳國毫無疑問是三國中經濟實力最強的政權。

但經濟規模大從來不代表綜合國力強,相反,因為吳國區位異常尷尬,吳國反而無法成為三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由於我國南北跨度大,因此南北方向上的人口素質差異也非常明顯,這天然地決定了南方的吳國不如北方的魏國能打。

而這裡的能打絕不僅僅侷限於兩國的大規模廝殺,戰鬥力最強大的作用在於:它所形成的泰山壓頂般的壓力,足以讓南方的吳國喘不過氣。

古往今來,即便經濟重心難移,但中原王朝依然將都城定在北方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北方始終是南方的屏障。如果沒有北方對遊牧民族的阻擋,南方分分鐘被吊打。雖然南方的河網密佈是北方旱鴨子名副其實的噩夢,但並不代表無解,畢竟蒙古人依靠漢人消滅了南宋。

所以,即便吳國的經濟實力強大,但只要魏國或者其他北方強國泰山壓頂的威脅始終存在,吳國就必然在疲於奔命中死無葬身之地。

相比之下,實力最弱的蜀國對吳國可謂人畜無害,但身在吳國上游,也是一個令吳國抓狂的存在,想想今日印度用上游河水對付巴基斯坦的下流操作,以及對我國上游水資源的無端指責,足以看出身在上游的諸多好處。

自古以來,因為長江支流眾多、水量巨大但入海口單一,加上中段水流曲折,尤其是荊江段,這使得長江中下游洪澇災害頻發。

所以吳國除了被魏國壓制,還要被蜀國卡脖子,更受到洪澇災害影響,實在算不上所謂的風水寶地。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東南沿海的崛起,根本前提是全國一盤棋,無論是人口的“孔雀東南飛”,還是資金的“大江東去”,都是基於一個統一的且具有強大工業體系的大國。如果三國局面維持更長時間,各國之間的人才和資金無法大規模流通,那麼吳國的經濟也勢必無法長久,其欣欣向榮的局面也難以形成。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吳國都不會是最強大的國家。在三分天下的大格局下,魏國始終是最強大的存在。這不僅有位置的優勢,更有發展積累的結果。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吳:我有長三角珠三角。

魏:我有沈飛。

漢:成飛。

吳:我有騰訊阿里。

魏:我有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漢:西昌。

吳:我有雙金融中心。

魏:我有雙航母。

漢:天眼。

魏:蜀漢你有病吧,接話好玩?

漢:季漢。


艾瑪儂lol


如果三國放在今天,魏國依然是最強的。

中國現在一共有五大軍區。

 

從地圖上來看,魏國控制著完整的北部戰區,大半中部戰區和西部戰區 ,小部分東部戰區。蜀國控制西部戰區成都部分和南部戰區的一半吳國控制大部分東部戰區和南部戰區的一半,五個戰區魏國佔了3個,在軍事上擁有壓倒性的優勢。

按照現在中國的GDP分佈,南方佔大約佔6成,北方大約佔4成。南方這6成還不都是吳國的,畢竟蜀國也屬於南方地區,所以在經濟總量上吳國比魏國強的有限。而且北方地區擁有大面積的產糧區,重工業發達,戰爭動員一開,大魏國爆個百萬雄兵,飛機坦克跟不要錢的生產,以貿易和輕工業為主的吳國是沒辦法抵擋的。吳國引以為傲的長江天險也毫無用處,魏國在渤海灣裡還有臺航母呢。

中國經歷了這麼多年,已經形成了統一的觀念,所有人都認同以北京為中央的大一統國家,這比當年漢獻帝的號召力還強!大魏國控制著中國政治中心,根正苗紅,中央在手,天下我有。反觀吳國雖然佔領了中國做富庶的地區,就一個分裂中國的江南獨立份子,成不了氣候的。



中國自古以來,基本都是北方南下滅掉南方統一天下,唯獨朱元璋成功了一次北伐,也是因為元朝自己內鬥。吳國面對一個兵力強盛,工業發達,控制著中央的魏國,沒戲了。德國經濟上倒是比法國強,戰端一開,三個德國捆一起都不夠法國打的。


狗哥說奇葩


從經濟角度來說的確如此。

三國時期吳國屬地相當於今天的:江蘇中部、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湖北大部、上海、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浙江、江西、湖南以及越南大部分地區。

其GDP總量約為40萬億左右,人口5億,單拿出來能排世界第四。

放在如今,吳國將是三國當中人口最多、經濟最強的。

擁有上海、廣州、深圳、臺北、南京、杭州、武漢、長沙、蘇州、無錫、寧波、佛山等一眾經濟強市,全國18個萬億俱樂部城市佔了12個,綜合實力不言而喻。

對標魏國蜀國所在區域,恐怕其兩者加加一起才能對抗東吳。因為魏蜀兩國加一起也只涵蓋北京、天津、瀋陽、大連、濟南、青島、鄭州、石家莊、合肥、西安、成都、重慶、昆明這幾個大城市,從綜合實力來說不輸東吳,但經濟恐怕是要被吊打的。何況這還是魏國加蜀國,單拿出任何一個都不是東吳的對手。


魚山小主


按照三國,曹魏、東吳、蜀漢主要地盤將影響地區按照省級歸屬!

  • 曹魏影響拓展區域

  • 主要是北方地區:東三省、西北五省、華北地區、中原淮河地區。西藏長期受陝甘影響,屬北方範疇。

  • 蜀漢國影響拓展區域

  • 主要是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吐蕃受西北影響更大,不能劃入。

  • 東吳影響拓展區域

  • 主要是華東、華中、華南。淮河流域嚴格上講屬於曹魏,按省則劃入東吳!

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熱核武器,以常規武器的戰爭,多個軍政集團爭鬥中,均是北方佔優勢。

  • 秦統一七國

  • 漢唐集團拓疆闊土

  • 兩宋步步覆滅

  • 在這個過程中,南方政權在人口、經濟、科技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在爭鬥中同樣失敗!

  • 北方的政治、軍事戰略高於南方政權。南方的經濟意識,制約了其政治、軍事戰略廣度。

南方建立政權,主要是少數民族執政國家內部分裂時建立。

  • 主要大的政權代表

  • 明滅元(漢民族反抗蒙古族政權)

  • 民國滅清(漢民族反抗滿族政權)

  • 兩次均是從全國軍政薄弱的南方起義完成。

東吳和蜀漢統一的典型代表--南宋

  • 東吳和蜀漢聯合一體的代表--南宋

  • 南宋,無論在人口、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數量均佔絕對優勢

  • 南宋的政治戰略是落後的,軍事戰略同樣落後

  • 以經濟為核心的戰略,失去政治戰略高度,富裕而軟弱!

陝甘巴蜀聯合一體的典型代表--周秦漢唐

  • 以甘隴巴蜀為基礎,逐步拓展的典型王朝--周秦漢唐

  • 在建立之初,在人口、經濟、科技等方面均處於弱勢

  • 政治戰略和軍事戰略同期領先優勢,取得輝煌業績

  • 西部政權多起於微弱,無論人口、經濟、科技與東部均有很大距離,時時受到滅頂之災

  • 求變,求強,上下一心,同仇敵愾,一旦大勢走強則必橫掃肥胖虛弱之。

按照歷史看,“東吳”拓展區可能最富裕,同樣最軟弱!

  • 東吳核心的軍政集團,建都於富裕、奢華之地,

  • 軍政要員極易受金錢利誘,經濟巨擘把持朝政!

  • 既得利益者,想法設法維持現狀,家族勢力逐漸走強,沒有眼前困苦,只有眼前利益!

  • 邊疆、關塞大吏難建功勳,更無舍利拓疆之宏略!

  • 多難興邦!夫,成大業者強族闊土!

  • 奢華之地,勾心鬥角,追求眼前之小利,無長遠求生之追求,富而不強,肥而不壯!

今日之中國,不能再站在國內地理版圖上看發展,全國一體,同心發展才有前途!

  • 清末,各地方軍閥割據,中華之殤起於分裂!


  • 只有統一的國家,各民族團結的國家,中華民族才能欣欣向榮!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不需要吳國那麼大的地盤,就後來五代十國的吳越國這麼點地方,就全國最強大了。



忘閒客


要分析國力強大,必須從政治、經濟、軍事幾個方面綜合考量。

從地域角度考慮,三國時魏國所佔地域最廣,包括現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以及部分江蘇、安徽、湖北等地。

吳國只佔有今天的江蘇(部分)、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越南等地。

蜀國主要在四川、雲南、貴州、陝西(漢中)等地發展。

論經濟實力,三國時吳國在今天無疑是最強的。

現階段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三大經濟圈,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有兩個位於三國時吳國境內;北上廣深四個超一線大城市,有三個在吳國境內;通商口岸有一多半也在吳國境內。

在不久前發佈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榜單上,華為投資、海航集團、蘇寧控股佔據前三位,都在三國時期的吳國境內,前十名中,除位於北京的京東、聯想、國美佔據三席外,其餘七家皆在三國時期的吳國境內。

論政治實力,三國時的魏國在今天當屬翹楚。

自從明、清定都北京以來,北京一直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國家最高權利機構所在地,天子腳下皇城根上的京城,在三國時魏國境內。

最後看軍事實力,經濟再發達,也需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才能一保平安。

三國時期,曹魏佔據廣大的中原地帶,人口稠密,糧草充足,兵源不愁,人才濟濟,文臣武將眾多,還一直念念不忘大一統。

地理位置決定了蜀漢的發展頗有侷限性。五虎上將先後離世後,連出色的將領都很難找出,所以有“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感嘆。雖有雄心壯志,但沒有足夠的後備力量做基礎,發展仍會難以為繼。

東吳依據天險固守基業,不缺人、缺糧、缺錢,但缺乏主動向外擴張的野心。僅是偏安一隅,日久難免懈怠,失去不斷創新的動力,總會有被趕超的一天。

將三國放在今天進行綜合實力比較,吳國和魏國可以兩強對峙,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最後的強盛一定屬於不滿足現狀,不斷尋求突破和發展的一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