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孔子學富五車,然其終身不得志,何也?

非想


孔子學富五車而其終身不得之,這是為什麼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的觀點如下。

①時代原因。當孔子提出他的思想的時候,當時正處在戰爭的時代,而孔子的思想偏向於保守讓王不要發動戰爭。因此沒有一個國家想要運用它的思想,是要重用孔子的。孔子的仁者愛人在當時看來不過是一句玩笑話而已,沒有人會為了一句玩笑而改變自己整個國家的。當時的國家都想強國富民,因此他們都偏向於使用法家的思想以法來治國。

②自身原因。孔子的性格有些固執,如果統治者對於他的思想與他不和的話,他可能會直接離去。雖然孔子自身是極其希望走向仕途的。

③百家爭鳴。在孔子那個時代是百家爭鳴的時代,各個思想都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統治者們在各家各派之間選的眼花繚亂,而且孔子的思想在當時對於富國強兵上來並不是十分優秀。因此統治者們並不會選擇他的思想。

以上便是我的觀點。





奉旨說史


大家都知道儒家的大聖人孔子,而他所開創的儒家學派,影響著後世幾千年,而如今的中國,早就已經是跟儒家分不開了,就連一些外國人,說到中國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儒家,想到孔子。但是大家又是否知道,其實孔子在世的時候,他所開創的儒學,所提出了治國理念,壓根就是沒人有理會的,也沒有哪個國家的君主買他的賬,這個說上來,孔子是失敗的。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儒學在那時候不夠好嗎?非也,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背後的原因。

生不逢時,似乎用來形容孔子是再合適不過的了。為什麼呢?要知道,孔子出生的時候,正值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的天下已經大亂,各地戰爭四起,禮制早就已經崩壞了。而在這麼一個禮崩樂壞的社會中,孔子卻是扛著克己復禮的大旗,讓大家放下私心,和平共處,做到人人守禮,人人識樂,以此來達到結束戰爭的效果,讓天下重新恢復安定。但是,我們都知道了,天下並沒有因為孔子這樣的舉動而結束動亂的不安,而是走向了更加不安和更加混亂的局面,最後還是秦始皇憑藉著絕對的武力,才結束了天下的混亂。

從歷史上的角度來看,孔子那時候的確是不成功的,但現在,我們若是說孔子是沒有成功的,相信有很多人可能是會不怎麼同意的,總說不以成敗論英雄,畢竟到了現在,儒家根本也早就已經是在深深地植入了華夏大地,儒家思想已經是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就算是稱為中國的正統思想也不為過,怎麼能說他沒成功呢?但今天說的不成功,是從事情的成敗結果來看的,那時候的孔子的確是沒有將儒學成功推廣出去被大眾所接受,天下也沒有因為他而變得安定一些,從事實角度來看,孔子的確是算是沒有成功,成功的人應該是秦始皇才對。

而孔子之所以未能成功,原因無非就是兩個,自己和環境。當時的天下大亂,在人人都可以稱帝的情況下,自然就不可能因為一句“哎呀,大家要好好相處啊,不能打架啊,大家是不好的,應該要和平解決才對啊。”就都同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狼子野心者那時候最是不缺,而弱肉強食也從來都會有,只要誰的拳頭夠硬,誰的實力更強,誰就可以稱王稱霸。

誰有能力將這危在旦夕的天下的治好了,誰能給天下人提供一個安定的社會,誰就可以得到這天下。只有把每個人生存問題解決了,讓社會真正安定了下來,並讓大家也富裕起來,有飯吃,不再讓大家吃了上頓沒下頓,不再會流離失所,人人都能夠成家立業,生兒育女,這才是真正地解決了天下之憂的問題。而不幸的是,這樣的解決辦法在那時候只有一個——絕對的武力,而不是孔子一番話就能解決的。

百姓顛沛流離,每天為了生活拼盡全力,自然是沒有精力接受孔子的大道理,而那些能夠吃得飽說得好的人,也是手中握有實權的人,他們也知道,想要贏得這天下,只能靠刀劍說事,孔子的那一套中看不中用的大道理,自然也是不可能會聽得進去的。而孔子也把事情想得太過於簡單了,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是如他孔子這般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孔子他老人家就是嚴重忽略了骨感的現實而把理想想得過於豐滿了。

這也是孔子生不逢時的緣故,如果孔子是生在太平盛世的話,他的思想倒是極有可能被人所接受,因為即使是富足而安樂的天下,想要保持長期的盛世繁榮的話,不僅僅是需要靠武力,還需要以德服人,以德來教化天下,贏得民心才行,而這時候,孔子的那一套克己復禮的理念很可能就會得到重用了。

而事實也證明,儒家思想也的確是適用於太平盛世的時候。就比如歷史上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上後世帝皇世家對儒家的推崇和應用,從這些就可以看得出來,孔子的這一套理論,的確是適合在天下太平的情況下使用。畢竟,唯有吃飽飯的情況下,人們才會想到秩序,才會想到道德,想到克己復禮。有時候,有些事情,還真的要靠天時地利人和三者湊齊才行,而孔子他老人家很是不巧地,這三者都沒有,讓人惋惜。





安優


在某些人眼裡孔老二是萬能的!其實他生活在百家爭鳴的時期,只要有能力,哪個不是口袋裡的錐子脫穎而出呢?可惜孔丘就是一嘴炮不入流的能力,連個最卑微官職都不曾混到,最後如喪家之犬回到老家了!

按孔子的“大德必受命理論”,孔子終身不得志的原因是他缺德。

孔子其人,十惡不赦,五毒俱全。你說他尊崇周禮呢,他卻圖謀投靠叛黨了,叛黨就是對周禮造反啊。你說他仁呢,他卻借公權力殺少正卯、腰斬演員、把民工的粥飯倒掉,太殘忍了。你說他守信呢,他與蒲人訂了條約,答應離開蒲,不到衛國去,可是他一離開蒲,不但到衛國,還慫恿衛君攻打蒲人,視信用如糞土。你說他義呢,他出身貧寒,少時在季氏家打工度日,甚得陽貨相助,可是他一旦得志權力在握,大反季氏,對陽貨落井下石。

孔子本身也說不上什麼“學富五車”,他會的那點東西不過是喪葬禮儀、駕馬車射箭,全是些於國於民百無一用之術


猛哥厲史


私以為:孔子並沒有不得志!!

子路曾問過孔子的志向,孔子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的志向是讓老人安定,朋友有誠信,少年有人關懷。孔子重道,這樣的人,不會在意一時一地的損失。或許在我們看來,他的觀點與當時的時代格格不入,致其一生也沒有得到統治者的賞識。

但是對於孔子而言,他開創學校,宣揚“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長論“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他重視教育,因材施教,不知傳授了弟子們多少道理。在我看來,他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作為儒家創始人,他把一生當成了一場修行,也不會覺得自己是失敗的。

總結:事實證明,他是一個有遠見的人,深知構建和諧社會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如今的我們也十分推崇儒家思想,日日受儒家思想的薰染,並將它推廣到了世界。無論生前還是生後,他都是成功的。





狂談歷史


不得其時爾,孔子提倡仁,倡義,尚教化偏重於文,這本沒有錯,但時起效太慢了。治世之良謀,非亂世之良策也,對於急症還需猛藥。

當時烽煙四起,時局瞬息萬變,需要的是霹靂手段,雷庭之勢。非詭詐兵謀縱橫之術不可以安天下



清青子衿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倡導人們從思想上進行改變,樹立仁愛的思想理念,相互間以禮相待,以誠相待,不互相壓榨,嚴格自律,共建和諧社會。可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跟春秋時期的社會環境和體質是不相符,沒有太大的現實指導意義。有些國家的君王雖然很敬重孔子,待以上賓,但只是作為人才儲備,就是不用他,孔子不得不離開。孔子的才能無法得以施展,所以把餘生精力放在培養自己儒家文化體系的接班人和新的核心傳播者。



LHC否極泰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也影響了世界上其它地區的大部分人近兩千年。

據《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後裔、宋國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稱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夏邑。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定居。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其官職為陬邑大夫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原姓子),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另一說法為孟皮小時候爬樹摔下來)。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氏生下孔子。由於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又因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仲為第二的意思,叔梁紇的長子為孟皮,孟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歲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

孔子極為聰明好學,二十歲時候,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讚為“博學好禮”。同時,鮮為人知的是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過人,遠非後世某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並且,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等為豪。孔子青年時代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場的小官),事無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於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學識,很快得到不斷提拔。到孔子五十一歲的時候,被任命為中都宰(相當於現在的市長),政績非常顯著;一年後升任司空(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長),後又升任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公檢法司最高長官);五十六歲時,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務(由於孔子升遷過快,不符合當時官員晉升標準,因此為代理宰相)。

孔子執政僅三個月,魯國內政外交等各個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國家實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各守禮法,社會秩序非常好(史書上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奸佞之人和刁民紛紛出逃;同時,孔子還通過外交手段,逼迫齊國將在戰爭中侵略魯國的大片領地還給了魯國。孔子傑出的執政能力讓齊國倍感威脅,於是設置送魯哀公美女良馬從而讓魯國國君沉溺於酒色中這樣卑鄙的計謀,以此擠走道德至聖的孔子。孔子離開魯國後周遊列國,雖然大多數時候都受到了國君的禮遇,但由於孔子堅持的政治理想與當時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歷經十四載不得重用。於是孔子於公元前484年六十八歲時返回魯國。由於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為,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足可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

從以上可以看出,孔子不僅學富五車,而且有能力,不是個空談大論的腐儒。孔子不受重用要從當時的大背景來看。

孔子提出的是恢復禮制,學習周朝。可那個時候諸侯爭霸,誰會管這些呢?就像漢末的荀彧一樣,致力於恢復漢朝,結果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孔子不得志不關個人能力問題,而是源於時代背景的限制!!!




臨江陸子鴻


不懂得人心,很難得做到左右逢源,夸人太少,目的性強,沉不住氣等缺點制約他的成功。是學者型,不是政客型官員!


講信譽1234


一個人的理想與抱負能否實現,並不完全決定於他自己的能力,而要與國家和社會大的形勢相關。正所謂:“時勢造英雄。”

春秋時期,是中國奴隸社會瓦解的歷史時期。東周天子的勢力不斷衰落,逐漸失去對諸侯約束力,強大的諸侯相互攻伐、爭奪霸權。

孔子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禮崩樂壞”的亂世。孔子才學過人,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與“禮”,夢想恢復西周時那樣的等級與秩序。

孔子的思想與當時眾多諸侯爭霸的思想並不相符。孔子曾想去遊說諸侯,以實現他的人生理想。所以,他帶領學生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十四年。

孔子所到的諸侯國,國君大多因孔子的才學和名氣,而對他禮遇有加。但沒有一位國君真的願意接受孔子的治國思想理念。最終,孔子只能迴歸故里,專心講學了。


林城布衣10001


孔子的志向是什麼?你怎麼認為他不得志了?孔子的志向就是教育出好的學生,他有弟子三千,而精通他的絕學的有七十二人,他怎麼就不得志了?他的儒家思想傳承至今,不就是他所期望的嗎!孔子自己本身就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如果他是個追求名利的人他就成不了聖人!能夠成為聖人的人都對名利不感興趣的。追求永生的大道才是他們的願望!我認為他才是最成功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