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如果李白生活在宋代,那麼李白的詩歌成就會不會更高呢?

騎蝸牛走高速


李白只有活在唐代,才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換成任何一個別的時代,他都不會有如此之高的成就!

因為,只有強盛的、開放的唐王朝,才是成就李白成長為偉大詩人的文化土壤!

所謂知人論世,要探討一個人的文學成就,除了他自身的條件之外,還必須去考察他所處的時代,瞭解他所處時代中對他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

李白,天縱奇才,這當然是他成為偉大詩人最主要因素。如果揆之宋代,估計只有蘇軾可以與之比肩。我們不妨就以李白與蘇軾兩人作為標本,對比唐宋兩朝社會文化環境的異同。

一.唐宋的政治環境

唐代的政治環境相對寬鬆,文人因言獲罪的情況少。李白在政治上並不能說是仕途順暢,這有他不適合從政的個性原因,但大體上說在政治上還是頗受禮遇的。李白天生一種天地間獨來獨往的氣質,一生崇尚自由,追求自由,狂傲不羈,不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長安三年,出入宮禁,天天接觸的是唐玄宗、楊貴妃,優遊於一眾王公貴胄之間。只要李白稍微懂得官場規則,稍微委屈一下自己,八面玲瓏一點,估計安享一世富貴都是沒問題的。但李白經常的作派是“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他期待的是出將入相,自信自己能夠“為君談笑靜胡沙”,似乎如果國家一旦有難,只要他一出山,談笑之間,一切就可以灰飛煙滅。但是熟諳為政之道的唐玄宗以及朝中大臣,自然不會認可李白這種不切實際的空想。長安三年的消極怠工,換來的也只是被唐玄宗賜金還山,給他一筆錢,滿足他“一生好入名山遊”的願望。安史之亂,李白追隨李嶙起兵,捲入了皇室爭權的泥淖中。李嶙以平定叛亂之名,實際是奔著皇位去的,這下李白也有了造反之名,這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殺頭的罪名。但經人營救,最後也只是流放夜郎,走到半路,又遇赦而不了了之。

杜甫《飲中八仙歌》: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而宋代,政治環境雖然不算嚴酷,但絕沒有唐王朝的胸襟氣度。蘇軾所處的時代,新舊兩黨是黨爭不斷。蘇軾遇上烏臺詩案,就沒有李白那樣的幸運了。因為呈給皇帝的表章中一句“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得罪了新黨,於是各種打壓,各種誣陷: “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銜怨懷怒”, “包藏禍心”,種種罪名,幾乎要致蘇軾於死地。於是將蘇軾押往御史臺(烏臺)審理,讓蘇軾坐了103天的牢房,還因此牽連了一大批人。最後還是新黨領袖王安石看不下去了,“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才以貶到黃州當個可有可無的副團練(民兵副隊長)結案。之後的蘇大學士,儘管依舊是才氣縱橫,卻是仕途蹭蹬,起起伏伏,直到晚年還被貶至儋州(今天的海南儋縣)。古之海南,是蠻荒之地,是古人眼中的天涯海角,在宋代放逐海南是僅次於死刑的處罰。

二.唐宋的思想文化環境

唐代是一個思想文化開放、活躍的社會。政治上以儒為本,但並沒有罷黜百家,而是兼容幷包,像玄奘的西天取經,像唐玄宗尊道,奉《老子》為《道德經》,儒、釋、道並行不悖。唐王朝胸襟博大,像西域的音樂、舞蹈、器物,西域的生活方式,也源源不斷湧入東土。長安城,已然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化大都市,我們還可以在李白的詩中讀到:“笑入胡姬酒肆中”,“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在長安的李白可以跟洋妞喝酒呢。

這樣的文化環境,自然也造成了唐代詩人非常開闊的文化視野和自由的心性。

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而宋代,雖說也是儒、釋、道並存,但這是前代的文化孑遺,再沒有那種勾通東西的文化交流了。雖說我們知道東坡居士也好佛,交遊佛印和尚,但佛印和尚是中國和尚。這時期外來的佛教文化,早已完成了本土化,已經不再是純粹的外來文化,而是中國文化了。兩宋對外發生關係,主要是北方的一些政權:遼、西夏、金、元,這些政權之間,兵戎相見遠遠多於文化交流。蘇軾對佛道的態度,也只是藉助佛道思想來安慰自己落魄的靈魂。雖然蘇軾堪稱豪放詞之祖,就像他最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其主旨也只是在抒發華髮早生時“人間如夢”的悲慨。從宋代詩詞中,我們很難再讀到 “天生我才必有用”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樣的句子。像蘇軾,擁有的是靈魂的達觀,而不是李白式浸入骨髓的自信。這不僅僅是李白或蘇軾個體的差別,而是整個時代的差別!唐代帝王那種開疆拓土的氣魄,唐代文化氛圍中的那種博大胸襟,以及由此所帶來的整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兩宋幾乎看不到了。

三.唐宋文人的生活態度

唐王朝是繼隋初統一後建立的又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結束了自漢末三國直至魏晉南北朝間近四百年的國家四分五裂、戰爭頻仍、生民塗炭的局面。從唐初的貞觀之治,到唐玄宗時期的開元盛世,社會秩序相對穩定,經濟生產高度發展,國家力量空前強大,國家版圖也不斷擴大。在空前繁榮的社會,唐代文人墨客也擁有了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他們漫遊四方,四處尋找為國建功立業的機會。(各位看官注意了,不是尋找做官的機會,他們大多數人是在尋找建功立業的機會!)所以他們可以“倚劍登高臺”,也可以“明月出天山”!即便是文弱書生,他們也願意到條件極其嚴酷的邊關去。魏晉名士,一把拂塵是他們清談時的標配,而佩劍,是很多唐代文人的標配!他們可以“仗劍行千里”,他們可以大喝一聲:“誰有不平事?”

這種雄豪之氣,在兩宋,也只有南宋之初面對國難當頭時的辛棄疾、陸游這些人身上看到。在他們身上,我們也可以讀到“醉裡挑燈看劍”,可以讀到“鐵馬秋風大散關”。但如果作進一步的深入分析,辛棄疾、陸游這些南宋愛國詩人身上體現更多的是悲憤,是外侮當前被迫應戰所激起的鬥志,而不是唐代那種主動出擊的積極姿態。而像生活在北宋的蘇軾,他恪守的是士大夫所信奉的信條:達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當他在其位能有所作為的時候,他也能為當地百姓做一些事,像現代人還津津樂道的西湖蘇堤,而一旦他失去權力,無法在政壇上施展拳腳時,他就只能吃著東坡肉把玩東坡硯了。須知他把玩的是東坡硯,而不是劍!唐詩中高頻率出現的一個意象——劍,在蘇軾的詩詞中幾乎是看不見。

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行。

我們很難想像,“十五好劍術”的李白如果生活在宋代,他是不是還能仗劍遠行,四處訪名山?還能出天山、遊漠北?

在兩宋,也有許多山水詩、田園詩,但那大多是那些文人士大夫公事之餘到效外遠足留下的篇章,像蘇軾的名作《赤壁懷古》,只是他在黃州當官時公務之餘的一次走幾步路就能到的遊歷,遊的還不是三國時赤壁之戰的古戰場,而是一個叫“赤鼻磯”的地方。宋代缺少像唐代詩人那種四處遊歷的詩作,自然也就缺乏唐代詩人因漫遊而形成的開闊視野和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切體驗。

四.唐宋的文化土壤

唐代是詩的時代,唐代的中國是詩的國度。整個社會,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喜歡詩,追捧詩,也喜歡詩人,追捧詩人。像李白的名動公卿,終於引起皇帝的注意,一紙詔書把他徵召到了長安,單憑詩人的身份,受邀走進皇宮,成為皇帝的嘉賓,這是史無前例的禮遇。而初到長安的李白,去拜訪過當時的文壇領袖賀知章。賀知章讀罷李白的《蜀道難》即驚為天人,呼李白為“謫仙人”,當時還因為身上錢不夠而摘下腰間佩飾金龜換酒招待李白。像白居易,雖然前期倡導新樂府詩,提倡“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過很多反映社會不公和官場腐敗的詩歌,不僅自己寫,還鼓動一批人來寫,從而形成詩歌的一大流派,但皇帝也沒把他怎麼樣。反而,在白居易死後,唐宣宗還作詩悼念他,頌揚他在詩歌方面的成就:“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賀知章金龜換酒

而在宋代,蘇軾也碰到他的伯樂——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得到提攜之後的蘇軾也是一時聲名遠播。但從後來的遭遇看,他就沒有李白、白居易這樣的待遇了。一句“難以追陪新進”,就可以得罪一眾新黨權貴,就可以招來牢獄之災。試想,如果他也像李白那樣放縱自我,也是“天子呼來不上船”,會是什麼結局?又如果他也像白居易那樣大張旗鼓地寫反映民間疾苦、鞭撻黑暗的刺時詩,會是什麼結局?

綜上所述,李白如果生活在宋代,憑他一身的才氣,自然還會寫詩,也會寫出足以在文學史留名的詩,但絕對不會達到這種後人難以企及的、登峰造極的高度!


歷史的犄角旮旯


如果李白生活在宋代,詩歌成就會不會更高?這種假設不成立,

李白作為唐朝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這一生所達到的時代高度可能是他自己始料未及的。他的才華橫溢和出口成章,他的肆意灑脫和瀟灑自由除了他個人的天賦之外,最重要的是與他所處的歷史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在李白的一生中,對於他來說有四個十分重要的歷史階段,他處在中國唐代由鼎盛時期轉為衰敗的時代,他的這四個歷史階段不僅僅指的是他人生經歷和人生轉折點,對於他的詩歌創作而言,這四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同樣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和作用。

在初唐時期,有著名的"初唐四傑",還有堅決反對齊梁詩風的著名詩人陳子昂等的詩風改革,是產生李白這個詩仙的社會基礎,從這個階段出發,真正引導唐詩進入到健康發展新紀元的詩人便是李白。

在唐玄宗時期,唐朝便進入了繁榮的鼎盛時期。身處盛唐王朝的李白,一方面有著建功濟世的宏偉目標,另一方面便是用所有的語言來誇讚唐朝的繁榮景象。

但是到了唐玄宗執政後期,社會日趨黑暗,詩人建功濟世的理想根本無法實現。

在天寶元年的時候,李白卻沒有實現自己的任何抱負和理想,他在這三年當中一直都充當了一個御用筆墨工具的角色,就連一個正式的官職也不曾有過。

在長期的悶悶不樂之下,李白不得不痛苦地離開長安,被迫選擇遊山玩水的隱逸生活。這一階段的詩歌創作中,李白對唐朝帝國由治而亂黑暗現實的反映是多方面的。

李白一生的創作中,前期的李白一直處於唐朝鼎盛時期,因此無論是詩歌的內容還是所表達的情感都極度地正面積極,對於中國的大好河山以及百姓富庶安定的生活場景大肆地描寫和宣染,這個時候李白的詩歌具有對生活和政治上的極大熱情,字裡行間都能感受到他對於建功濟世的渴望。

但是到了唐朝衰敗的後期,社會黑暗,政治腐敗,李白縱使有著一腔報國的熱血,但是當時的唐朝帝國大權旁落,奸臣當道,唐玄宗整日沉迷於酒色,不理朝政,這也就使得當時的眾多有志之士也如李白一樣,只能被迫選擇歸隱山林。

為此,任何一個名人的成就都是和所處的歷史社會環境分不開的,只在唐朝那種由興到盛再到衰敗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中,才能產生李白這樣的詩仙。



如果李白生活在宋代,我認為他的詩歌成就不會更高,原因如下:

時代造人才,換一個朝代李白的經典不一定會出現,何談更高。

每一個時代獨特的經濟,文化,政治,思想等決定了這個時代的人才有著怎樣的思想,怎樣的作品,畢竟藝術創作源於生活。

比如唐朝的文化承自魏晉,大眾對名人雅士灑脫放浪的舉止接受度高,加之,唐朝文化自信度高,包容性強,所以,才有李白的豪邁瀟灑詩句:“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假如,把李白放到宋朝,在一個商業經濟發達,文人崇尚出世的大時代裡,我估計他很大可能會被時代洪流裹挾著向前,專研科考,或者保家衛國,哪能瀟灑得不顧忌當權者的想法,更遑論寫出千古名句。





書為徑


大家好,我是“遼寧有歷史”。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看了一些網友的回答,更多人持否定態度,也就是說,大家認為如果李白生活在宋代,他的詩歌成就不會更高。對此,我的個人觀點是:不一定。下面說說我的理由:

第一,一個人的事業成就也好,詩歌成就也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使然,但其中,人的因素作用最大。“詩仙”李白,他的自由不羈,他的豪邁奔放,他的不拘小節,是與生俱來的,換言之,是性格使然。正因為如此,他才會寫出“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黃河之水天上來”等膾炙人口的名詩句。

除了性格因素,他的才華也有著先天成分。我們不得不承認,人與人之間是存在著很大差異的,李白的基因裡可能就已經註定了他必將成為“詩仙”,這是我們普通人望塵莫及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李白即使生活在宋代,他這顆金子依然會爍爍發光。

第二,外部環境對一個人的成就取得影響很大。李白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盛唐時期度過的,那時候的唐朝,包容開放,氣象萬千,國力強盛,這為李白創造了一個寬鬆的外部環境。不僅如此,唐朝以詩取仕,文化活躍,也讓李白如魚得水。北宋與南宋的風氣與唐朝並不一樣,兩宋較為內斂,缺少了張揚之氣,儘管北宋皇帝也精通藝術,併為文人創造了良好的寬鬆環境,但整個社會的風貌與唐朝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就這一點來講,李白如果生活在宋代,可能仍會寫出一些令人叫絕的詩歌或者宋詞,但成就不一定高於唐朝時期的他。





遼寧有歷史


小編的回答這個問題哦。小編認為,如果李白生活在宋朝,那他可能不會被稱為詩仙。因為唐朝跟宋朝其實相差蠻大的。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唐朝。

唐朝當時是鼎盛時期,開啟了貞觀之治。京城長安更是天下之大都。各種各樣的人來到長安經商,生活。而李白恰恰就生活在這個時代,所以他的詩更偏向於虛無縹緲,更具有神情畫意。帶一種仙氣。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而且李白愛喝酒,這也是我們知道的。

最後李白的仙去也跟酒有關。醉酒跳入湖中。而宋朝當時情況就恰恰相反。宋朝雖然也有經濟的快速發展。

但畢竟為外有強敵。 宋朝的詩人一般都帶有愛國情懷。比如辛棄疾的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所以說,小編認為李白到宋朝應該不會有詩仙,而是其他種的樣子吧。而且我們知道李白性格瀟瀟灑灑,堂堂蕩蕩,喜歡到處遊歷山河。而在宋朝就不一樣了,山河破碎。

有一段時間到處都在打仗,哪有心思去玩。所以小編認為李白不適合生活在宋朝。啊,如果李白生活在宋朝,性格也會大大不同,也會影響他的作詩風格。 所以小編認為,如果李白生活在宋朝,李白詩的成就不會這麼高。而且宋朝是以詞牌名為主。這又與李白寫作的風格不同。人家都說逆境造就人才,但李白卻是盛世出的人才。

他確實適合生活在盛世,也幸好李白生活在唐朝的盛世才讓我們感受到當時唐朝是多麼的強盛,他的詩多麼的浪漫吶,我們忍不住浮想聯翩。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哦,謝謝大家觀看,希望大家多多點贊關注評論,謝謝大家!


最強大的我們


如果說唐朝的主體氣度是壯麗昂揚,那麼宋朝應該就是含蓄雅正。

唐宋在政治軍事上的不同政策導致了朝野的不同精神氣度和價值取向。唐朝統治者來自於一個民族融合的家族,突厥、鮮卑的血脈使得李氏對不同的思想與文化持接納寬容的態度。“華夷一脈”的胸襟決定了唐帝國的政治視野始終是外括和內納。在這樣的環境下,文人入仕廟堂、出伐關塞、漫遊天下、肆訪外邦……他們的視野始終與注視著升騰的九州,筆端永遠傳遞著一種自信、奔放、灑脫、不羈的豪邁氣質。而這種文學的興發昂揚、大氣恢宏,其背後正是強大帝國給予的物質與精神支持。

而宋朝在“杯酒釋兵權”後對持軍大將一直是持防患的態度,恐功高震主的悲劇在本朝重演,軍事機構(樞密司)多由文人擔任長官。這種傾向積極的一面是直接激發了文人參與政治的熱情。文人領軍成為宋朝政治的一大特色,他們能夠更多的參與到軍政的各個方面。這種政治的得意也深刻改變著宋代士大夫的精神氣質,使得他們的文學藝術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政治使命感與參與感。

唐朝光彩空前絕後,李白更適宜盛唐開朗雍容的氣勢,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包容異質天才,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達的腳步。李白是沒有故鄉的 或者說無處不是故鄉。醉酒的地方就是故鄉。他由碎葉入蜀,由蜀入荊楚入山東,由山東又輻射到大唐各地,洞庭煙波、赤壁風雲 、蜀道猿啼、浩蕩江河全都一下子飛揚起來,與他的狂放激情碰撞在一起,任何一個地方都撐不住他沸騰的血液、狂卷的思緒,他永遠在漂泊的長路上唱他的歌,抒他的情。他颯沓而來, 他用雙腳和詩筆生動了大唐的山水,唐朝為他驕傲,他為唐朝增輝!

詩人拒絕根的存在,徹底的漂泊情懷把生命看作一場純粹的漂泊。他是中國詩人中的遊俠,遊俠中的詩人,詩人中的狂客。他的浪漫、癲狂,夢與醒、愛與情、仇與恨,寂寞痛苦、灑脫奔放、豪俠義氣貫穿人生,在漂泊裡達極巔峰。即使進了朝廷,他那強傲氣勢乃橫掃殿堂:力士脫靴、貴妃捧墨、御手調羹。 權貴要尊重他、皇帝要友待他,這是他骨子裡的秉性,決不仰視。

秉性狂放,跋扈飛揚,是涉足官場的致命弱點。本人認為,如李白生活在“重文抑武”的宋代,他可能會混入官場,但他卻為官不會,下不用權,上不悟主。他的滿腹經綸、才高八斗或許會成為他另一個悲劇,或許官不官,文不文。


季風如詩


生活在宋代的太白?難以想象!

來看看我們太白兄寫的詩,忽而“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忽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忽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身為浪漫詩人之首,我們太白兄“繡口一吐,便半個盛唐”,這是多麼雄偉的氣魄,又豈能是宋朝那無序的時代所能成就?沒有唐朝,就沒有青蓮居士李太白!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化的兩大絕頂,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巔峰,李白就是最為耳熟能詳的一位。提起詩詞,誰能不為李白之豪氣所歎服?李白不僅是千載獨步的大詩人,他寫詞則更是一絕。《菩薩蠻》、《憶秦娥》兩首詞作,為百代詞曲之首。

但是,李白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偉大的文學成就,一方面源自其天才般聰慧的大腦,另一方面卻是當時的文化環境。當時的唐朝,正處於鼎盛時期,物產豐盈、國泰民安,邊疆穩固、物華天寶,一派盛唐景象。貞觀遺風猶在,有過之而無不及,盛唐氣魄無一朝可以與之比擬,這才讓一位來自於碎葉城的青年嚮往。

而生活在宋代,兵力薄弱,受盡邊疆威脅,碎葉城都不在其國土境內,辛棄疾被迫棄戎從筆,只能寫出“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樣的詩,又怎麼能成就我謫仙般的太白兄?


歷史小仕女


李白,乃天縱奇才,鍾靈毓秀,文彩飛揚。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可謂是一朵色彩瑰麗的奇葩。無論他生活在哪個時代,他都會為哪個時代塗一抹絢麗的色彩,此乃才情使然,詩心使然,而非時代所能禁錮其聲。

文學乃人學,而詩歌,更進一步,即把個人濃厚的思想感情融入了其中。所以說,沒有感情的詩歌,什麼也不是。那麼,李白無論生活於那個時代,都能寫出超凡絕倫一流詩歌。

縱觀中國詩歌發展史,奠定詩人作品成就的是內容,而非形式,。四言有四言的神韻,七言有七言的魅力,而非以字數的多寡分定優劣。詩有詩的表達方式,詞有詞的書寫規範,而非以形式評定高下好歹。所以說李白無論生活在哪個時代,都能寫出與時俱進,情文並茂,為讀者所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而不是去刻意表現一種形式。

那麼,如果李白生於宋朝,不但在詩歌創作上出類拔萃,詞作也一樣地佳作不斷,甚至影響宋詞的創作也未嘗可知。

李白共創作了二十餘首詞作,也可謂是古代詞作開山者之一,曾被尊為“宋詞之祖”,其詞作有《清平樂》《憶秦娥》,《菩薩蠻》等。

《菩薩蠻.平林漠漠如煙織》

唐,李白

平林漠漠如煙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共短亭。

所以說,李白如果生活於宋朝,一樣地會是詩歌史上一朵絢爛的奇葩。


黃土情愫


可以肯定的說不會,因為文學藝術到了宋代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唐朝以詩聞名天下,宋朝以詞與其比肩。為篩選官員建立起來的科舉考試逐漸完善,教育制度蓬勃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印刷品變得垂手可得,這又推動了文學的多樣性,小說,戲曲,字畫是除了詩詞以外同樣具有文化特質的象徵。與唐朝相比,宋時期的官員一般的都具有學者、詩人、畫家、理學、史學家的特質。

唐時期文化交流屬於頂級文學切磋氛圍,脾氣相投,志趣共通的在一起喝酒賦詩,普通人很難躋身其中。而宋時期則不同,宋太祖曾要求子孫永遠不得殺害文人,可見文人在宋時地位之高。當時民間諺語有說:“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又說:“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李白是詩人也是個劍客,在宋朝重文輕武的思想影響下,是不是他有關兵旅的詩作就要砍去很多。

假如李白生活在宋代,以其文人特性,在宋朝文化大背景下,很難判斷其如何選擇自己的文化道路,在強手林立,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堅持做詩人?詞家?小說家?書法家?畫家?很迷惑哦。

宋朝文化空前進步,各個領域人才輩出,對中國乃至世界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陸游在《呂居仁集序》中認為:宋興,諸儒相望,有出漢唐之上者。明人宋濂亦說“自秦以下,文莫盛於宋”。世人常說的“唐宋八大家”,宋佔六位。此論述認為,即使李白真的生活在宋代,其成就不但不會提高,反而會被稀釋。下面是宋各時期文化“大家”分組,我們找出李白應該處於的位置。

宋四大書法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

北宋二程:程頤、程顥。

南宋三賢:朱熹、張拭、呂祖謙。

南宋四大家: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斤斗山下


作為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李白的豪邁是其他文人雅客望塵莫及的。

  那麼多好詩好句,

  只因為他生活在唐朝。

  李白和唐朝是分不開的

  如果他要生活在別的朝代,可能我們讀不到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

  別的不說,就說靜夜思,如果是在清朝,可能腦袋搬家了。明目張膽的反清復明啊。清明兩朝的文字獄是很出名的,稍微有點不好,立馬坐大牢。

  元朝的時候,漢人很受打擊,李白能不能讀書還是回事呢。

  如果在宋朝呢,宋朝是個重文輕武的時期,李白作為文人更有用武之地,畢竟在唐朝沒做個一官半職。宋朝不一樣,好多文人受人推薦,可以做官的。

  其實李白的文采在那個朝代都能做官,可是他的豪邁只有唐朝能成就他。世間有幾人能給皇帝的妃子寫詩,能讓皇帝身邊的親信脫靴研磨。

  宋朝肯定是不行的,繁文縟節太多。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

  這樣的豪邁也只有李白能寫出來。

  也只有唐朝的李白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