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司馬衷可能只是個背鍋俠

大家好,我是青墨。今天我們講講八王之亂。

西晉初年,由於西晉司馬氏政權是依靠氏族官僚的支持而取得的,所以西晉建國後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圍繞保護氏族利益,鞏固自身專制統治為前提而開展的。這就為後來八王之亂埋下伏筆。把鍋全都推到白痴皇帝司馬衷身上,完全是不公平的。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司馬衷可能只是個背鍋俠


就在265年司馬炎登基時,便種下了大分裂的第一顆種子。當時,他為了汲取曹魏政權的教訓,開始大封宗室,即所謂"帝懲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職任"。晉武帝一口氣分封了27個同姓王,以郡為國,允許諸王可自己選擇封初中的官吏,後來又不斷擴大諸王權力,以致最後釀成"八王之亂"。

到了277年,這第一顆種子開始被"施肥"催發了。這一年,衛將軍楊珧等建議說,現在諸王公都在京城,無法拱衛王室,應當讓他們回封地去。另外,異姓諸將領居邊,也應當有皇室親戚參與。這意思很明顯,就是相信宗室的力量,不相信異姓人。殊不知,治理失當,宗室一樣可以為禍。

於是,晉武帝推行王國置軍制度,將封國分為大、次、小三等,分別配置不同數目的軍人。居然允許各封國擁有自己的軍隊,這簡直是昏招。諸王手中有軍權,皇權力量強大時尚能節制,一旦皇權衰弱,諸王必然為禍。當時,諸王中任都督的,都讓他們各自遷往封國以靠近他們的任所。當其時也,各位王公都留戀京師,皆涕泣而去。然而,日後禍亂京城,卻又是另一番面孔。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司馬衷可能只是個背鍋俠


267年,在司馬炎還未開啟大一統的謀略之時,又開始種下大分裂的第二顆種子。這就是立他的兒子司馬衷為太子。問題是,史稱他這個長子是個弱智白痴。史載其痴愚主要有兩個細節:一是曾聽青蛙鳴叫而問左右:"此鳴者,為官乎,為私乎?"這個發問,今天仔細想來,倒頗有些哲學意味。二是有一年鬧饑荒,百姓多餓死,司馬衷聽到後說:"何不食肉糜?"這就完全不通世情民情了。

比阿斗還傻得司馬衷,事實上,晉武帝是有很多次機會換掉接班人的。但武帝的優柔寡斷讓他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權臣賈充等人的強烈支持,也讓賈后這顆定時炸彈得以長期埋在洛陽城宮殿中,就等著日後的引爆。

再說說八王之王的過程。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司馬衷可能只是個背鍋俠


晉武帝過世之後,西晉的朝政由外戚楊駿主掌,可是楊駿的專權讓很多人不滿,於是賈后便徵召素有威望的長輩司馬亮(汝南王),以及都督荊州軍事的司馬瑋(楚王,司馬炎之子)進京,楚王進京之後斬殺了楊駿,由汝南王和曾經參與過伐蜀戰爭的老將衛瓘執政。

可是賈后又感到不滿,於是下令楚王發動第二次政變,斬殺了汝南王和衛瓘,衛瓘這個是報應啊,他陷害鄧艾的時候,沒想到自己會有這個下場吧?接著賈后又發動第三次政變,將楚王瑋以濫權濫殺的罪名抓起來砍頭,於是賈家獨掌大權。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司馬衷可能只是個背鍋俠


看起來賈后是已經掌握了全局,可是各界對她都相當不滿,武帝的一個兒子淮南王司馬允就起兵討賈后,不過運氣不好戰敗身死。本來掌握優勢局面的,而且惠帝有暗助他,要部下帶御旗過去,結果不知道為什麼,帶過去的御旗卻變成了攻擊淮南軍的旗號,於是就神經質發作的賈后這時候又殺掉了惠帝的長子司馬遹,各界更加不滿。

這時候原本隸屬賈家底下的馬屁精之一的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背刺賈后,把賈后給宰了,順便處死了一堆大臣,包括晉朝首富石崇、以及長期安定朝局的名臣張華、學者潘安(後世有名的帥哥)在內,趙王缺乏政治經驗,貿貿然就廢帝自立,結果引發了各強藩的不滿。

以青州的齊王冏為首,大家聯手進軍洛陽,殺死趙王。齊王司馬冏是司馬炎的侄子、司馬攸的兒子,然而他既無父親至誠至孝的品德,也沒有叔父深沉幽暗的頭腦,他在擔任宰相期間,架空惠帝,驕奢淫逸,大失民心。

於是鄴城的成都王和長安的河間王聯合起來,下命令給人在洛陽的長沙王司馬乂,要他率兵討伐阿冏;長沙王兵力強盛,摧枯拉朽般的贏得了戰爭,打敗了齊王並殺死了後者。

但長沙王和成都、河間兩王之間馬上翻臉,兩王派出幾十萬大軍去攻洛陽,問題是他們派去的統帥是吳國文人陸機,結果一下子就被長沙王砍得落荒而逃,回去之後聯軍陣營大怒,當場砍了陸機的腦袋,陸機的腦袋被砍掉之後,成都、河間聯軍還是不服氣,於是又派了幾十萬大軍來攻洛陽,長沙王堅守不屈,又砍了他們好幾萬人;

這時候洛陽又發生政變,東海王司馬越把長沙王抓起來,送給成都軍以殘暴出名的統帥張方,結果張方把長沙王剁成了肉醬,接著背刺狗東海王又跟成都、河間聯軍開戰,打了一場大敗仗,不得已,東海王去跟幽州(北平)的鎮將王浚借兵。王浚是出賣曹髦的王沈之子,手下有一堆胡騎,這些王家胡騎一路南下,把成都、河間聯軍給打垮了,兩王先後被殺。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司馬衷可能只是個背鍋俠


但是王俊的這一動,也給了北方的胡人趁虛而入的機會,五胡之亂開始了……

最後東海王成功當上了朝廷的執政,而惠帝也莫名其妙死掉了,再來就是五胡入侵了。掉腦袋的人這麼多,而且都是名人,這損失太大了,而且最後勝利的是那個東海王,他根本不是石勒的對手,西晉此時的滅亡已經是板上釘釘了。

司馬炎在生前已安排了輔佐惠帝進行統治的大臣,希圖造成一種各方面力量相互拮抗的均衡狀態,以免大權旁落。由於權力分散,任何一方打破均衡的企圖,都必須會受到其它各方的制約。但是,由於惠帝完全缺乏治理國家的能力,只能成為一個受人擺佈的傀儡,這種最高權力的虛懸,導致了各方都無休止地追求最高權力,從而形成了均衡的建立與打破,再建立與再打破的循環狀態。因為各方面都不佔有壓倒對方的優勢,所以藉助外力來打破這種權勢均衡就是理所當然的選擇。這引起了潛在民族矛盾的爆發,在權勢均衡被打破的同時,民族間的均衡制約也被打破了,使得中國歷史上揭開了五胡十六國的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