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此人被稱為大明王朝的"彭德懷"?他滿足你對古代將軍所有的想象


彭德懷是我軍赫赫有名的戰將,作為志願軍總司令,他在抗美援朝中打出了國威、軍威,掃除了中國一百多年來被稱為"東亞病夫"的恥辱。而在四百多年前,大明王朝也有這樣一位將軍,有著驚人相似的經歷,他就是率軍抗倭援朝的

李如松,被稱為明朝版的"彭德懷"

將星隕落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蒙古韃靼土蠻進犯遼東,遼東總兵官李如松率輕騎追擊,與數萬韃靼騎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餘人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strong>將軍力戰而死,大明將星墜落在撫順一帶,終年五十歲。


此人被稱為大明王朝的

李如松畫像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一生戎馬的將軍沒想打在遼東了此一生,出身名門、早得聖眷、平定哱拜、轉戰朝鮮、收復平壤、大戰倭軍。"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馬革裹屍,也許就是將軍最好的歸宿吧。


此人被稱為大明王朝的

大明九邊重鎮


平定哱拜

李如松出身名門,乃是明朝後期名將李成梁的後代,李成梁鎮守遼東幾十年,無往不勝,生有七個兒子。作為"官二代"的李如松卻不是酒囊飯袋,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因父蔭進入軍隊後迅速崛起,萬曆二十年發生之亂,萬曆皇帝在御史的舉薦下<strong>任命李如松為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率領遼東、宣府、大同、山西多路軍隊平叛,他水淹寧夏城,盡得投降,為防止再次反叛,李如松對滅族,因功勝任都督。


此人被稱為大明王朝的

平定寧夏


剛剛結束之亂的李如松沒有機會喘口氣,就發生了日本侵略朝鮮,計劃以朝鮮為跳板,攻佔中國。備受萬曆皇帝信任的李如松被任命為東征提督,統率薊、遼、保定、山東諸軍,抗倭援朝。

抗倭援朝

進入朝鮮後,李如松率軍要去收復平壤城,這時明軍前期的一個外交官沈惟敬,其實他是兵部尚書從民間找的一個懂倭語的商人,一個大忽悠。沈惟敬急忙面見李如松,說駐守平壤的日軍統率小西行長已經答應接受冊封,請明軍退到大同江以西,李如松認為沈惟敬就是個大騙子,一言不合要砍了他,這是手下將領說可以假意去封賞日軍,趁其不備,攻入平壤。


此人被稱為大明王朝的

抗倭戰爭戰勢圖


這裡面還有個趣事。李如松讓沈惟敬去探查日軍有多少人馬駐守平壤,沈惟敬真的就去直接問日軍統帥小西行長:"將軍,這馬上冬天了,我大明朝廷憐惜你們從日本過來,勞師遠征,打算每個士兵賞賜你們一頂帽子,你們需要多少頂"。小西行長高興壞了,告訴沈惟敬需要多少帽子。哦,平壤城裡是這麼多日軍,回去稟報給了李如松。李如松率軍假意去封賞,日軍大開平壤城,夾道歡迎,結果李如松軍隊馬上進去時候被發現了異常,日軍緊閉城門,李如松命令士兵:<strong>午時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鋒營將領一律斬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賞銀5000兩,臨陣怯戰者殺無赦!李如松自己就身先士卒,鎮定自若,指揮戰鬥。戰馬被打中他換馬再戰,在主將的激勵下,終於攻克了平壤。


此人被稱為大明王朝的

李如松(劇照)


平壤戰役的勝利意義不僅僅在於收復一座平壤城,也不是消滅10000多個日軍士兵那麼簡單。這場戰役的勝利徹底打掉了侵朝日軍的囂張氣焰,大明帝國出兵的消息如同炸雷一般令整個朝鮮半島的日軍聞風喪膽,平安道、江源道、黃海道、咸鏡道、開城的日本駐軍紛紛放棄城池爭相南逃,一路狂奔全線後撤了400餘里,全沒有了"長驅直入大明國"的狂妄和膽色。李如松率軍入朝參戰僅僅一個多月,便收復失地五百餘里,朝鮮三都十八道已收復平壤、開城二都及黃海、平安、京畿、江源、鹹境等五道。大軍繼續向南開進,兵鋒直指王京漢城。

後來李如松指揮部隊奇襲日軍在漢城的糧倉龍山,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隊700勇士深夜奇襲龍山大倉。十三座大倉,數十萬石糧食,一夜間被燒的乾乾淨淨。軍糧一失,朝鮮半島的日軍全線被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久,便被迫與明朝、朝鮮達成停戰協議。第一階段的抗倭援朝戰爭就此結束。

力戰身死

萬曆二十一年,李如松回國述職,朝廷論功,加其為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萬曆二十五年,萬曆下中旨冊封李如松為朝鮮總兵官。


此人被稱為大明王朝的

太子太保牌坊


然而"自古美人如將軍,不許人間見白頭"。萬曆二十六年,一代名將李如松力戰而死,將星隕落。

後人考證,李如松很有可能是遭遇了叛徒出賣,而這背後可能會有文官勢力忌憚李如松功高於天,李家在遼東漸成軍閥,為避免武將勢力上升,必須削弱李家,而李如松太過耀眼,只有除去才符合文官利益。《明史李如松傳》記載:

明年四月,土蠻寇犯遼東。如松率輕騎遠出搗巢,中伏力戰死。帝痛悼,令具衣冠歸葬,贈少保、寧遠伯,立祠,諡忠烈。

終其一生,李如松備受萬曆皇帝信任,這也應該是李如松能西擒,東拒倭寇的原因吧。然而李家在東北確實功高蓋主,努爾哈赤也是在李成梁的故意放縱之下壯大起來。事實證明,明朝末年各路軍閥確實已經不聽朝廷指揮,而這又是無法避免的。而這已經與李如松無關了。也許面對十幾年後薩爾滸之戰的敗績,萬曆皇帝會回想起這位愛將:

<strong>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